APP下载

基于“体悟德育”的劳动教育行动研究

2020-11-28周青青

辽宁教育·管理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体悟校本情景

周青青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以劳育人、以劳筑心是时代及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需要。基于此,我校深入探索“体悟德育”下的劳动教育模式,即通过“体验”和“心悟”来实现劳动教育,引领学生热爱劳动,收获成长。

一、立足实践问题,探索“体悟德育”研究

近年来,小学生劳动教育越来越受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重视。但我校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无论是学生劳动认知的获得,还是学生实际劳动行为的实施都有一定局限性,而且,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劳动教育常常各行其道,缺乏沟通,缺少系统性和整体性,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重“智育”轻“劳德”

“五育并举”是小学全人教育的目标,劳动教育和品德教育在小学虽然越来越得到重视,但还没有落在实处,“以学代劳”“以学替德”的现象较为普遍。学生在自我服务、勤于劳动、注重德行、尊重劳动和他人等方面的品质塑造有所欠缺。因此,小学需要探究如何在追求智育发展的同时,加强学生的劳动教育和品德教育。

(二)重“说教”轻“体悟”

相关研究表明,小学生道德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形成,源自其学习的自觉性、自发性、自主性。但现有小学德育方法注重从认知层面入手,缺乏情感和行为的必要体验;学生品德的形成习惯于通过教师的传授,缺乏通过学生自身体验来形成品德认知,德育效果缺乏长效性和实效性。

(三)缺少“体悟德育”教材

随着三级课改的深入,各个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校本教材的编写开展得如火如荼,一些学校出现了多学科相结合的校本教材,但与劳动、德育相关的教材则较少。学生的劳动教育只停留在简单的种植认知方面,对其良好的道德品德没有起到发展性的作用。因此,丰富现有劳动、德育教材,是我校目前已经在进行的工作。

二、基于種植劳动,构建“体悟德育”模式

(一)整合不同年段培养目标

我校根据《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学生对生活的认知水平以及种植劳动的难易程度,分成低、中、高三个学段,从劳动技能和道德品质两方面制定培养目标。

(二)形成“体悟德育”教学模式

劳动教育主要以班级种植为主,以家庭种植劳动为辅,各班级通过组建种植团、划分责任田等形式,明确劳动的目的。各班的班主任作为种植团的引领者,带领学生制定种植计划、开展种植活动、展示劳动成果,把每一个阶段的活动进行情景迁移以及心理迁移,形成“体悟德育”教学模式,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提炼“体验”“心悟”教学方法

“体验”和“心悟”主要指身体感觉和心理内省,教师借助劳动形式,运用交流、辩论、判断,通过情景迁移、心理移情、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

1.情景迁移法

情景迁移法是迁移学习的一种方式,主要是将种植劳作的情景迁移到生活情景中,如当学生体验了“种子发芽”的生长过程后,教师可将这种体验迁移至“人的出生”情景中,通过两种类比,让学生形成“父母生我不容易”的深刻认识,从而懂得感恩父母。

2.心理移情法

也称共情或同情,是情感教育的一种主要方式,即站在自己的角度,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例如,“如果你是他(她),会感到……”的移情模式。这是将学生在种植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体谅、珍惜等情感,迁移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

3.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是指将实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进行剖析,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种植劳动过程中,教师选取比较典型的种植事例进行分析研究,如对学生在丰收之时将自己的劳动果实与他人分享的现象进行及时表扬,在学生中树立标兵,发挥其榜样作用。

三、基于种植劳动,开发“体悟德育”教材

我校以种植劳动为基础,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能力,挖掘教育资源,最终形成实用的“体悟德育”校本教材——《身的体验,心的感悟》试用本,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该教材体现了系统性、趣味性、实用性等三个原则。

(一)系统性

“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 “知”即道德认知, “情”即道德情感,“意”即道德意志,“行”即道德行为。《身的体验,心的感悟》校本教材正是根据这四个维度编写,并依据不同年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循序渐进。

(二)趣味性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校本教材的编写注重趣味性,主要体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画面有趣。教材中的插画采用卡通人物形象,童趣十足。插图来源于学生开展种植活动时拍摄的照片,学生打开教材也许就能找到自己劳动时的身影,童心得到满足。二是语言有趣。儿童的语言有着质朴而活泼的特点,因此在语言的设计上力求体现儿童特色,采用童话、诗歌等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三是形式有趣。丰富多样的教材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更能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编排上添加了“小故事”“快乐分享会”“我们一起来讨论”“古诗欣赏”等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板块,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

(三)实用性

“体悟德育”校本教材的内容充实具体,无论是对学生劳动技能的培养,还是道德品质的形成,都有较强的操作性,让学生真正能学以致用。具体表现在:

其一,劳动技能与道德培养对接。校本教材的编写分低中高三个年段进行,共有三个单元,每单元三课,每一课的编写都从劳动技能入手,如认识劳动工具、掌握农作物浇水方法等,巧妙地将情景迁移、心理移情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实现对接。

其二,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参与融合。校本教材,既有教师讲授又有学生自主参与的内容,二者和谐统一,相互联系,相辅相成。

其三,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有效结合。校本教材编写除了有相应的理论知识,还安排了实践操作板块,引导学生积极实践,如开展“我帮同学做值日”“我为社区献爱心”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

通过开展种植劳动课程,学生经历了播种、养护、丰收等过程,心灵得到了成长。每一个种植阶段,教师都和学生一起分享劳动中的故事,表达内心感悟,最终达到德育效果。

(责任编辑:赵春艳)

猜你喜欢

体悟校本情景
萌宠
懂,才能得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楼梯间 要小心
把美留在心里
解题中的数学史
高考模拟题精选之情景交际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