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治理中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现状分析

2020-11-28李道华

时代人物 2020年24期
关键词:社区治理风险防范现状分析

李道华

摘要:城镇社区治理,关乎“六稳”“六保”任务的落实,关乎社会的和谐稳定。加强城镇社区治理,利于重大风险防范化解。当前,城镇社区治理做到组织管理到位、服务功能增强、治理体系形成、风险防范有效,也存在着行政化倾向、不平衡发展和体制机制的不足。

关键词:社区治理;风险防范;现状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要求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要求。社区治理,在化解防范重大风险方面,起着不可缺失的作用。麻雀虽小,肝胆俱全。小社区、大社会、大治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城乡社区治理事关党和国家大政方针贯彻落实,事关“六稳”“六保”任务的落实,事关居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城乡基层和谐稳定。在此,笔者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视阈谈谈社区治理的几点思考。

一、城镇社区治理取得的成绩

 组织管理到位。一是领导重视。区(县)、街(镇)党委(工委)、政府(办事处)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对社区治理认识到位,十分重视社区治理工作,多次专题调研社区治理,指导社区治理工作。二是机制建立。根据新时代社区治理创新工作需要,结合镇(街)具体情况,建立了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部分专项工作协调小组,为推进社区治理提供了组织保障。三是队伍健全。严格按照居民委员会组织法,选好配齐社区两委班子,并按社区工作的要求,选好配齐了各项工作专干。

 服务功能增强。社区治理组织,既是基层自治的组织,也是服务居民的组织。近年来,社区组织服务居民的功能逐渐增强。一是有章可循。各区(县)结合本地实际,先后制定了《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关于加强城乡社区协商的实施意见》;建立健全了三社(社区、社团、社工)联动机制、三会(居民代表大会、协商议事会、共驻共建会)参与机制。二是功能配套。社区居委都有独立的便民服务中心,休闲娱乐广场,多数配有人民调解室,有警务室、卫生室、图书室、社工室、养老服务站等。少数社区还建有高标准的健身房。三是网格服务。党建、综合治理、宣传、民政、消防、卫生健康等各项工作,均在社区有网格化建设。充分利用微信、QQ等网络工具,加强社区与居民、居民与居民之间的联系互动。

 治理体系形成。一是党建引领。社区党组织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和政治功能,推进社区治理。多数社区建立了党委或党总支,部分社区建立了社会组织参与的“大党委”。党委(总支)下设若干支部,支部下设若干党小组。二是联动主导。民政、综治、公安、司法、社保、市政、卫生健康等部门与镇乡街道,各尽其职,相互配合,上下联动,事事落实。三是自治自助。各社区都制定并完善了《居规民约》,“三事分流”,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散居楼栋进行了自助式物业管理。四是社会参与。社区自治组织、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社会单位等共同参与社区治理,“一事一议”,共商共建共享。

 风险防范有效。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社区治理井然有序,重大风险防患于未然。一是生活有序。各社区各小区,包括散居楼栋居民,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有序进行。上班、买菜、带小孩,广场舞、坝坝舞、喝茶聊天等有条不紊。二是自治有力。社区居民充分运用自治功能,小事不出门,大事商量做。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事,组长牵头,居民协商,共同治理;涉及国家、社会利益的事,依法配合。三是和谐稳定。惠民政策落实到位、邻里纠纷调解到位、社会正气树立到位,防火防盗有人喊,大事小情有人做。所以,城乡社区总体上是和谐稳定的,重大风险止于萌芽状态,群访、集访事件大幅减少。

二、城镇社区治理存在的不足及原因分析

社区治理与重大风险属于零和博弈,而社区治理的目标就是为了社区和谐稳定,杜绝一切安全隐患。因此,社区治理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具有目标一致性。但是,社区治理与重大风险的防范化解又有一定的差异性,存在一定的不足。

 突出的行政化倾向让居民心生反感情绪。社区两委承担了大量行政性事务,成为基层政府的延伸組织,在一定程度上重管理轻服务,忽视社区自治工作。一是社区工作沉溺于完成上级党委、政府分派工作,负担加重,本末倒置。这是对社区组织功能定位不准,普遍性地对社区自治认识不足,用社区管理代替社区治理。认为社区治理等同于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二是对政府的依赖度过高。一方面,社区一部分工作建立在政府投入的基础上,表现出自治行政化愿望。即政府出钱就做事,不拿钱就等靠要,自治积极性较低。另一方面,自治功能的不足依赖政府。解决问题、化解矛盾,一定程度依赖于政府的干预或者是对行政化手段的期盼,从而把“管”字放在首位,忽视“治”字的应有作为。三是社区协助基层政府的职能扩大化客观上形成了二级政府。因为基层政府不能面对每一个居民服务,需要依托社区组织,从而导致社区履行着政府延伸组织的职能,表现出行政化倾向。

鉴于以上原因,无论哪一种情况,社区居民从内心上都把社区自治组织当成一级政府,不能认同自治性质。长此以往,易于心生芥蒂,产生怨懑情绪。把“仇官”心理扩大化,埋下重大风险隐患。

 不平衡的社区治理存在重大风险隐患。社区自治,需要基层自治组织、社区居民和社会单位的共同参与。但因客观条件的差别和主观方面的不足,导致社区治理的不平衡发展。一是硬件差距较大。个别社区特别乡镇社区缺乏独立的办公场所,多数社区无公共健身房、临时救助性休息室和中型以上会议室等;背街小巷通行受阻;乡镇社区脏乱差等。二是队伍素质不齐。大中城市的社区治理,起步早,发展快,干部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较高;新兴城市社区、小城市社区和乡镇社区干部素质普遍偏低,专业社工人才总体数量少。三是“城市病”突出。城镇化过程中农民转市民的过程较长,很难适应城市生活方式。同时,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从而使教育、就业、社保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也滞后。再就是原有规划滞后,基础条件赶不上发展速度停车难、公共休闲场所少、面积小,甚至没有。四是服务跟不上。治理服务跟不上城镇化发展速度。近十年来,各地城镇化速度加快。社区治理人员队伍编制、财政投入跟不上,有相当一部分社区服务人员低补贴甚至无补贴。

鉴于以上种种情况,社区治理难度加大,存在消防安全隐患、公共服务不到位隐患、工作积极性不高等问题,这些都会影响社区治理的效果,一个问题解决不好,易于积累怨气,多个小问题解决不好,就会诱发重大风险。

 体制机制的不足制约着社区治理和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一是对居民自治缺乏硬性约束。社区居民对自治认识不足,参与社区自治积极性不高,总认为社区治理是干部的事,与己无关。社区单位认为社区治理是社区的事,本单位有本职工作,不参与社区治理也是情理之中。无论是对居民还是对社区单位,都缺乏硬性约束。二是部门协调联动的机制不完善。存在着网格化主体责任单位不明确、未实现一网打尽。有的网格形同虚设,作用发挥不到位,有“网”未“渔”。网络信息平台互不兼容,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大党委作用发挥不够好,相关成员单位单位委员工作不到位,而且这些“委员”在本单位有职务有本职工作,有着种种理由婉拒参与社区党建工作。三是经费投入机制不健全。社区不属于财政预算编制范畴,工作经费严重不足,运行困难。城市社区、乡镇社区一个标准,城市社区不能满足运行需求。专业社工因待遇偏低,多往大城市跑,小城市留不住,乡镇更不去。纯自治性社区工作人员缺乏工作性经费补偿机制。

鉴于以上原因,社区治理水平难以提高,治理体系不够健全,导致在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的过程中,存在力度不够,效果久佳等现象。

猜你喜欢

社区治理风险防范现状分析
依托社区学习共同体推进社区治理的路径研究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风险的防范及化解
融资融券业务对券商盈利及风险的影响研究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研究
心理建设:社区治理新方向
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分析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