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语境化视角下习近平“一带一路”国际演讲中用典翻译浅析

2020-11-27

西安航空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用典典故译文

阮 晶

(闽江学院 外国语学院,福州 350108)

习近平主席文学素养深厚,中外经典、经史百家,信手拈来,挥洒自如,并结合当代语境对国内外的典故创造性地运用。擅长用典构成了习近平语言风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在2017年首届“一带一路”合作高峰论坛上的一系列演讲,引起了全球媒体关注,使中国外宣话语权得到了提升。“译者在语境中分析理解原文,再用目的语重新构建与源语作品最相近的语境”[1]。本文收集了习近平在第一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上相关演讲中的用典及译文,对比这些典故的原译本和新译本,研究译者如何根据新的语境,改换话语要素,将这些典故成功地传达给目标语读者,有助于实现中国文化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传播。

一、“一带一路”国际演讲中的用典

2017年第一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习近平在论坛的一系列活动中发表了多场演讲。在这些关于“一带一路”系列重要演讲中,有多处引经据典,寓意深邃,生动传神,表现了我国领导人的远见卓识、政治智慧以及文化自信。例如他在“一带一路”合作高峰论坛的开幕式演讲中,开篇先引用了“孟夏之日,万物并秀”这一与时节相呼应的典故来欢迎各界嘉宾在这美好时节汇聚一堂。同时又用了“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以及“集思广益”这些耳熟能详的典故来欢迎各国嘉宾共商“一带一路”发展计划。通过“筚路蓝缕”以及“凿空之旅”两个典故,回顾了开创古丝绸之路的艰难壮举以及此举的巨大历史意义。在回顾古代陆上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景象时,习近平引用了“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舶交海中,不知其数”。在演讲结束前,他还引用了家喻户晓的名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来呼吁与会各个国家和机构共同努力,一点一滴推进“一带一路”计划。这些传统典故经习近平主席妙手点化,成为旧说新知的典范。这些典故向世界传递了和平发展与合作共赢的积极信号,为推动“一带一路”的实施贡献了中国智慧。对中华传统典故的自然运用形成了习近平独特而富有魅力的语言风格。研究这些典故的翻译,对于讲好中国故事,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二、再语境化与翻译研究

再语境化这一概念最早由Berstein提出,主要用于教育学领域。他认为教学机制包含知识生产、再语境化与知识再现三个过程。在再语境化的过程中,话语的元素可以通过简化、重新聚焦、拓展和阐述来改变[2]。Linell认为再语境化是将语境中的话语要素动态转移转化到另一语境中,并区分了文内再语境化、互文再语境化以及篇际再语境化[3]。Van Leeuwen和Wodak认为,当语篇要素从一个语篇转移到另一个语篇过程中,就会发生改适转换,可以分成四类:要素添加、要素删除、要素替代以及要素重组[4]。目前,国内外已有一些学者研究再语境化在政治、法律、教育等领域话语分析的应用。

翻译活动中,译者通过解构和重构将原文信息传递到译入语语境中,因此翻译过程必然涉及到再语境化。翻译文本可以视为原文本在新的语言和社会文化环境中的再语境化。王国凤提出,译者作为特殊的语言使用者,他们的目标是将源语文本在目的语语境中以最合适的方法进行再语境化构建[5]。王琦指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通过重新语境化的方式颠覆性改变和转换原有的结构属性和内容表现形式,以达到意义传递、价值体现和身份构建等目的[6]。当前翻译与再语境化的研究主要以文学及经济、商务等领域为主。研究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演讲中用典的翻译对于研究翻译和再语境化能够提供新的视角和例证。

三、用典翻译的再语境化三维度

习近平引用中国古代典籍本来就有再语境化的特征。栗超指出,习近平在对典故的追根溯源与思想阐释中赋予其新的思想与活力,并结合具体时代语境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发出了这些典故的当代价值[7]。在外交场合中,如何将这些典故及其内涵传达给国外受众,是译者面临的重要挑战。译者需要在目标语境下,从要素删除、要素添加、要素替代三个维度对原文话语要素进行转换。本文以习近平的用典翻译为语料,从再语境化的三个维度分析习近平的用典意图,从而成功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一)要素删除

在不影响译文读者领会原文交际意图的情况下,译者可以将原文中无关紧要或容易引起歧义的要素隐去不译。例如习近平在讲话的开场用“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这一典故来欢迎出席论坛的各国嘉宾,体现了中国礼仪之邦的大国风范。这一典故来自于家喻户晓的《兰亭集序》。此前已有多位翻译家将这句话翻译成英文并介绍给西方读者,其中不乏林语堂这样的翻译大家。他们的译文分别为:

All the scholar friends are gathered, and there is a goodly mixture of old and young[8].(林语堂)

A group of learned scholars, old and young, are gathered at the Orchid Pavillion[9].(罗经国)

而习近平主席在高峰论坛时引用这一典故时,相应的译文为

This is indeed a gathering of great minds[10].

在这一讲话的译文中,译者并未直接照搬之前已有的经典译文,而是根据语境对译文做了一定的调整,并删去了后半句话的信息。对这一典故中的“群贤”,两位翻译家均将其翻译成“scholars”,这一译法忠实于原文的语境,点明了当时参会的是文人雅士。而习近平在引用这一典故时,有了新的语境:来参与高峰论坛的各国嘉宾包括多位政府首脑和国际组织负责人。用“scholars”来称呼他们,并不完全符合他们的身份。因此,译文当中用“great minds”来称呼各国嘉宾,一方面符合各国嘉宾的身份,另一方面也与后文的“集思广益”相呼应,体现了中国邀请各方交流意见、共商大计的善意。而译文对原文要素的一大改动还体现在将“少长咸集”这一信息在译文中删除。林语堂和罗经国的译文都保留了“old and young”这一信息。而年龄在这一论坛中并不是关键因素,同时“old”一词在西方社会正式场合是大家避讳的,即使是上了年纪的人,只称他们为senior citizens。用“old and young”来涵盖来宾的年龄在这里是不必要的,甚至可能造成误解。通过删除不必要或是引起误会的要素,译文减少了读者对典故理解的负担,也适时传达了中国对各位与会嘉宾的热诚欢迎。在翻译习近平的用典时,不能只侧重原意理解,还需要关注典籍的当代应用,以上的例子通过要素删除实现典籍在新的语境当中的话语重建,传播典籍的当代内涵。

(二)要素增加

根据不同的传播目的和不同的译文读者,添加相应的要素,可以使译入语读者更好地了解典故的内涵,了解中国文化。例如习近平在谈到“一带一路”的成果时,提到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一典故。此典故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这一典故原来用来赞扬李广将军为人真诚,严于律己,从而受到人们的敬仰。这一典故之前已有著名汉学家Burton Watson与著名翻译家杨宪益的译文,分别如下:

The peach and plum trees cannot speak, yet a path is trodden out to them[11].(杨宪益,戴乃迭)

Though the peach tree does not speak, the world wears a path beneath it[12].(Burton Watson)

而习近平对这一典故进行了创造性运用,在新的语境中赋予了这一典故新的时代意义,体现了“一带一路”已收获丰硕的果实,自然而然受到沿线国家的支持,是对“一带一路”倡议深得民心的有力注脚。在这场论坛中,这一典故也有了相应译文:

As a Chinese saying goes, “Peaches and plums do not speak, but they are so attractive that a path is formed below the trees.”[10]

在新的语境中,用典翻译需要忠实再现源语作者的用典意图,对原有的经典译文进行吸收和改造。因此,译文中的“蹊”沿用了之前两位翻译家的译本中的“path”。译文中的“path”与“一带一路”(Belt and Road Initiative)和丝路(silk road)这两个沿线国家已经熟知的“路(road)”概念联系起来,激活了读者对丝路概念的记忆。同时译文中添加了“they are so attractive”这一信息,点明了“下自成蹊”的原因,使得典故中隐含的因果关系得到显化,有利于读者理解这一典故。这一译文以隐喻的方式体现了“一带一路”的丰硕成果受到“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人民发自内心的欢迎。借助上下文的铺垫和补充,这一译文一方面通过直译传递了中国文化意象,向目标语读者传递原文的文化信息,另一方面,通过补充因果关系的要素使原文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典故,从而增进沿线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以及成果的感受。

(三)要素替代

由于中英两种语言文化的差异,有些中国典故中特色词汇并不为外国读者所熟知。为了让读者更好地领会中国典故,在习近平“一带一路”讲话的译文中用已知的信息替代外国读者不了解的中国文化特色项,使读者能更好地了解译文典故。例如,在讲话的最后,习近平用了一个中国人民熟知的典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来呼吁各国循序渐进推进“一带一路”战略。此典故出自《荀子·劝学》,在之前已有不少译本。例如,研究荀子的汉学家约翰·诺布洛克将此句译为“if you do not accumulate paces and double paces, you will lack the means to reach 1, 000li.”[13]诺布洛克的译文以直译为主,基本遵循原文的结构。典故中的中国传统长度单位“里”直接用拼音标出,这种异化的手法向读者忠实传递了原文的信息,但也给读者理解造成了一定的障碍。由于没有相应的注释,西方读者对“千里”的长度并不熟悉,不能准确地理解原文的内涵。习近平也赋予这一典故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的内涵,通过这一典故强调“一带一路”需要一步步推进,一点一滴出成果。因此,译文替换了部分原文信息,译文如下:

An ancient Chinese saying goes, “A long journey can be covered only by taking one step at a time.”[10]

根据这一典故在语境中新的内涵,译者着重强调了完成伟大事业需要循序渐进的积累,而原文中的“千里”,作者用了“long journey”来替代,体现了“一带一路”伟大事业的漫长路程,比起异化翻译手法,使读者更易于理解这一典故的内涵。而“long journey”这一信息与同一段中后文的“一步一个脚印(step by step)”“一点一滴(one by one)”互文。使得读者更充分地理解这一典故的内涵。通过要素替换,译者使语言文字流畅通顺,另一方面,这一译法使得译文读者能理解用典的内涵和深意。

四、结语

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的演讲中,引用中外经典,古为今用,赋予典故以时代价值和时代意义,使这些典故展现出当代活力,从而推动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更多的认可和赞同,提高了中国文化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促进了“一带一路”战略在沿线国家的传播。全面具体地分析习近平在“一带一路”相关演讲中用典的翻译,有利于从国际视野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和本质,学习在国际舞台上传播中国声音的有效方法。李晶指出,中国典籍文化的保存和流传,需要通过“再语境化”使其顺应时代的发展,并在国际对话中取得话语权[14]。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典籍在当代的意义延伸,也要考虑在新的语境当中读者的接受情况。通过再语境化研究习近平在“一带一路”相关讲话中用典的翻译,为在“一带一路”推广过程中提高翻译质量、促进文化交流提供新的视角,能够引发更多学者关注习近平用典的翻译以及中国经典文化的传播。

猜你喜欢

用典典故译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用典犹如用比兴
读成语典故偶得六首
习近平用典
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书法展作品赏析
弟子规
弟子规
闻鸡起舞
那些年,我们写作文用烂的典故
用典与格律诗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