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工具与高中历史学习

2020-11-26王楚强

西部论丛 2020年3期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

摘 要: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农业文明,农业文化一直是我国文化的核心。中国农具之中折射出了中国古代农民勤劳勇敢等智慧。以新课程标准中唯物史观素养出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等,可以发现,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皆建立在农业的基础之上,也导致了我国古代科技成果以农业为主的实用性的特点。以上此类特点,决定了农业的内容在高中历史知识结构中所处位置及其重要,亦是高考重点考察的内容之一。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部分学生逐渐与农村生活脱离,在学习农业相关知识的过程中,对农业的印象仅停留在课本的文字描述之中,无法切身体验农业发展对我国历史进程的影响。农业工具不仅是高考热门考点,还体现了我国农民的智慧结晶,是现在学生对古代文化的传承,介绍古代农具更能让学生亲身体会农业文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融入课程设计当中。

关键词:高中历史;农业工具;教学

一 农业工具在高中历史知识的呈现

以人民版高中历史为例,以农业工具相关的知识点很多。

1.以农业工具变迁体现唯物史观。马克思唯物史观中提到,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每次进步,必然对当时的社会关系产生影响。原始社会中,主要农业工具为石、骨、木等为主要材料制作而成的简易农具,农业生产效率低下,耕作方式以刀耕火种为主。当时的社会模式主要以奴隶制的大型生产方式为主,正因为生产力的落后,才需要奴隶制下的集体劳动以弥补生产力的不足。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金属冶煉技术的进步,铁质农具的出现。铁质农具更加结实耐用,极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农民拥有更多的时间去从事农业开垦,出现更多的私田。与定期缴纳税收,且无土地主权的井田制相比,农民百姓更愿意耕作私田,使得诸侯的井田制日益荒废。在此历史趋势下,部分农民通过大量开垦私田逐步壮大为新兴地主阶级,而旧有奴隶主实力逐步削弱,使得井田制逐渐瓦解。这就体现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特点。

面对新出现的私田以及伴随而产生的新兴地主阶级,不同国家采取了不同的国家政策。有诸侯国不愿意见到新兴地主阶级的壮大,希望维护井田制,而以鲁、齐、秦等国家为代表,开始实行变法,承认土地私有,保护私田。特别是秦国为例,在承认土地私有后,农民生产积极性加强,农业取得了快速发展,而在商鞅变法中,还配以奖励耕战,重农抑商等措施,发展农业经济,使得秦国迅速壮大,最终统一六国。这种变法,最能说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

2.农业工具的多样性体现中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古代中国农业高度发达,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中国人善于总结农业经验,为不同的农业过程设计出了不同的农业工具,充分体现了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在历史学习当中,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是考察重点,其主要涵盖三个部分内容:先进多样的农业耕作工具,农业耕作技术和发达的水利工程。而考核评率较高的就是利用农业工具的多样性考察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根据学者总结,我国的农具大致可以分为整地农具、播种工具、排灌农具、收割农具、脱粒和谷物加工农具五个大类。[1]每一个类别中,又因不同区域不同农作物产生了不同的农业工具。这些农业工具在古代农业典籍《王祯农书》中都有详细记载。而正是这类农业书籍,成为我们研究古代农业智慧结晶的有利工具。再加上历年考古发掘中,都能挖掘出大量的农业农业工具,无一不体现我国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和我国农业的专业性和精耕细作。

3.农业工具时代性和农业著作。此类知识点需要学生牢记各个时代的农具特色。如原始社会时期使用的简陋农业工具,石刀、石斧等;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铁质农具即牛耕的出现;汉代时期二牛挽犁;唐代曲辕犁。灌溉工具和灌溉工程中,战国时期李冰的都江堰和郑国住持的郑国渠,汉代井渠,隋唐五代的水车;宋代翻车,明清出现的风力水车等。此类知识需要学生牢记各种工具出现的具体时间及时代特色,作为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有利工具。

二 古代农业工具在高考中呈现

中国古代农业是高中考核中的重点难点,以近几年的高考全国卷为例,核心考点包括了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土地制度演变、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等。2020年8种历史高考题目中,农业考点多次涉及:

浙江2020年7月选考中历史第二题考察了古代农业水利灌溉工程;天津卷历史第一题考察了井田制的特点,井田制土地所有权问题;全国一卷历史第三题考察了宋代经济重心南移后农业格局变化和农业发展;全国三卷历史第二题考察了东汉末年曹操实施屯田制的原因;江苏卷历史第一题考察了早期青铜农具的特点。

可见8种历史考题中,农业考点考察次数5次,足以突出农业知识考点的重要性。而农业工具又是农业考点中的重点之一,在江苏卷中也有考察。具体题目如下:

近年江西新干出土了一批商代青铜农具,有犁、耜、斧、铲、镰等,种类较为齐全。某些类型的农具还是首次发现,更无使用之痕。不少农具铸有云纹、兽面纹、蝉纹等具有神秘意义的纹饰,绝非一般农具所能铸刻。这反映出(   )

A.青铜农具最早出现于江西新干

B.成套青铜农具有利于精耕细作

C.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

D.全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利用新出土农具作为考核方式,是比较常见的考察学生对农业工具知识掌握程度常用方法。本题主要考察了商朝时期青铜农具使用特点。商朝金属冶炼技术进步,出现了大量的青铜器,根据考古发掘也发现了青铜农具,但青铜质地较差,且原料少,并没有成为当时普遍的金属农具,而是与其他青铜器一样,多作为礼器出现。此类特点,学生可以通过题目中的无使用之痕迹,以及其上具有神秘意义的纹饰,非一般农具等有效信息,推断出青铜农具并非用于耕作。其中B选项及其具有迷惑性,若对精耕细作内涵了解不清,及其容易因为题目中出现的多种农具而误选,体现出了高考题目对农业工具相关知识的重视,和学生对相关概念的清晰把握和阅读总结能力。

三 古代农业农具融入历史课堂教学

在明确了农业工具的重要性后,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可以适当融入古代农业工具的相关内容。

在课程开始之前,可以布置学生在课余时间去搜集身边的相关农具,主动了解相关农具的用途和使用方法,最好切身体验农具的使用过程。或者通过相关的影视材料,展现农业生产的过程,让学生记录其中出现的各式农具,在课程之前,对农业工具有大致印象,了解农业工具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意义。除具体的农业工具外,还可以收集也农业相关的诗词歌赋,了解古代中国人对农业耕作的重视。

课程中,教师可选取犁的演变作为导入点,介绍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的犁的工作效率,以及相关的农业产量。通过模型和数据模型,使学生更加清晰了解不同材质不同构造的农业工具背后所蕴含的农业智慧。如对曲辕犁进行力学分析,详细分析较过去的犁,为何曲辕犁的构造更加省力,其用料减轻了重量对农业家庭有什么影响等,以此作为主线,让学生在学生中国古代农具的同时,了解农具进步对古代农业的重要意义。课堂中,教师还可以准备大量的视频和图片工具,展示农业工具的使用方法,既能体现古代中国人的农业智慧,亦可更好的解释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课后,可以组织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尝试农业耕作,体会农业耕作的辛苦。还可以组织农业手抄报比赛的形式,鼓励学生手机农业相关的知识制作成手抄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或以书法形式抄写农业诗歌等。

参考文献

[1] 见周昕:《中国农具通史》,山东: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版。

作者简介:王楚强(1991.8-),男,汉,广东广州人,硕士,四川省南部中学,中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农业工具与历史教学

猜你喜欢

高中历史教学
高中历史“问题+”课堂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究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策略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类比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探索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