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TEE下经胸微创封堵技术在低龄低体重患儿室间隔缺损中的应用研究*

2020-11-26章祖雄杨升平余俊键古亮胡硕唐志贤

中国医学创新 2020年30期
关键词:体外循环微创研究组

章祖雄 杨升平 余俊键 古亮 胡硕 唐志贤

小儿室间隔缺损(VSD)属于先天性心脏病,临床较为常见,其发生率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20%[1]。针对该病,传统多以体外循环下直视室间隔修补手术治疗,虽然治疗效果显著,但会对患儿机体造成较大创伤,需体外循环支持,且术后恢复缓慢,易留有瘢痕,因此在临床应用上具有局限性[2]。近些年,在微创技术的发展下,经胸微创封堵术被广泛应用,创伤小,疗效确切,与传统术式相比存在明显优势,可避免体外循环及心肌再灌损害,可快速康复,医疗费用低,还能突破介入术对患者年龄、体重等的限制,这是因为借助了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引导,该技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手术全程借助TEE 引导,更利于手术病例的选择[3]。本研究对低龄低体重VSD 患儿TEE 下经胸微创封堵技术治疗开展研究,同时对其技术优势及安全性做出探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 年4 月-2018 年10 月本院收治的低龄低体重VSD 患儿64 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术前均完善X 线片、心电图、胸部超声等各项实验室检查并确诊为VSD[4];(2)术前完善血生化检查;(3)缺损边缘与主动脉瓣下缘距离在2 mm 以上。排除标准:(1)存在肝、肺、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或血液循环系统病变;(2)对本研究所涉及手术方式或应用药物存在禁忌证;(3)存在严重感染;(4)心腔存在血栓,失代偿性心力衰竭,左心室射血分数在30%以下。应用信封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32 例。此次研究内容患儿家属悉知且同意参与并签字,同时该研究获得了伦理委员会审批。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患儿采用传统体外循环VSD 手术治疗,对患儿进行全身麻醉,平卧体位,选胸骨正中作切口,注射肝素抗凝,建立体外循环,切开肺动脉及右心房,充分显露后修补VSD,用鱼精蛋白与肝素中和,固定胸骨、关胸,在心包、纵隔放置引流管[5]。

1.2.2 研究组 患儿采用TEE 引导下经胸微创封堵技术进行治疗。患儿全麻、平卧,TEE 探头由口腔插入,探查何种类型的VSD、缺损与周围结构关联、VSD 大小等,在胸骨下段作一长1.5~3.5 cm 的小切口。置入牵开器,将心包剪开并悬吊,对拟穿刺点缝荷包,并静脉注射肝素,剂量1 mg/kg。借助TEE探头引导,对荷包正中穿刺,将长鞘管送入右心室,引导钢丝通过长鞘,由穿刺点通过间隔缺损送入左心室,长鞘顺沿钢丝至左心室,撤出钢丝,装伞至短鞘,短鞘与长鞘连接后排气,将鞘管回撤至VSD的边缘处,在左室面置封堵器,回撤鞘管,确保封堵器左室面平行VSD 边缘,回撤外鞘置于封堵器右室面,对封堵器状况进行超声检查,测得无残余分流时,逆时针旋转钢丝,之后释放封堵器,通过TEE 长轴、短轴、四腔切面等多角度观察封堵器位置、形态、无残余分流、周边结构无影响后,将钢丝、鞘管退出,收紧右心荷包并打结,肝素化处理,并止血放置引流管,逐层缝合切口。两组患儿术后24 h 均静脉注射肝素,剂量为0.1 mg/kg,6 h 一次,共注射4 次。对所有患儿应用抗生素预防心内膜炎。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3.1 比较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包括残余返流、新发返流、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Ⅰ度房室传导阻滞,于出院前进行统计比较。上述指标由经验丰富的医师用超声心动图检测,仪器为德国西门子超声诊断仪。

1.3.2 比较两组临床指标 包括手术耗时、呼吸机辅助时间、监护室(ICU)滞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输血量、住院费用,均于患儿出院前进行统计比较。

1.3.3 比较两组术后1 年生活质量情况 术后1 年复查时用SF-36 量表分析评估患儿的生活质量,评价指标包含生理职能、生理功能、社会功能、躯体疼痛、情感职能、精力、精神健康、总体健康8 项,单项100 分为满分,分数越高生活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4.0 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对照组32 例,其中男18 例,女14 例;年龄10~22 个月,平均(17.6±1.6)个月;体重7~10 kg,平均(8.7±0.6)kg;疾病类型:18 例膜周型,6 例嵴内型,8 例膜部型;VSD 直径3~7 mm,平均(5.11±0.32)mm。研究组32 例,其中男17 例,女15 例;年龄11~22 个月,平均(17.8±1.4)个月;体重8~10 kg,平均(8.6±0.7)kg;疾病类型:17 例膜周型,8 例嵴内型,7 例膜部型;VSD 直径3~8 mm,平均(5.26±0.36)mm。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研究组患儿手术耗时、呼吸机辅助时间、监护室(ICU)滞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输血量、住院费用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残余返流、新发返流、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Ⅰ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 两组术后1 年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研究组术后1 年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两组患儿的临床指标比较()

表1 两组患儿的临床指标比较()

表2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例(%)

表3 两组术后1年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术后1年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VSD 属于先天性心脏疾病,针对该病当前多以手术治疗为主,临床常用术式为介入术、微创封堵技术、体外循环修补术等[6]。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体外循环修补术已趋成熟,术后病死率不足1%,且疗效明显[7]。但该术式在体外循环支持下进行,这会加大机体创伤,对于小儿患者来说,机体损伤巨大,且手术耗时偏长,术后纵隔感染等并发症风险较高,致使患儿长时间住院,治疗费用偏高。随着科技进步及对美观性的要求,微创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经皮介入术微创,无须开胸,创伤小,但大量研究表明,该术式造成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达30%,降低了手术疗效[8-10]。近些年来,TEE 下经胸微创封堵技术在VSD 中的应用较为广泛,该术式将外科手术与介入术的优点相结合,切口小且隐蔽性良好,可满足美观性,同手术耗时短,无须体外循环,可有效避免机体组织及凝血功能受损,减少输血,使输血诱发的并发症显著降低[11]。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手术耗时、呼吸机辅助时间、监护室(ICU)滞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输血量、住院费用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了TEE 下经胸微创封堵技术对改善临床指标方面存在积极意义。

TEE 下经胸微创VSD 封堵术,可避免传统体外循环修补术创伤性大、美观度低、住院久、会引发全身炎性反应等的不足,还能避免X 线辐射、年龄限制等缺点[12]。实施封堵手术时,TEE 探头于食管内,不会对术者操作造成干扰,还能对选取穿刺点、VSD 状况的测量、鞘管的输送及放置、封堵牢固度等的判断提供实时监测、指导。此外,探头在食管内,与心脏距离较近,可对心脏解剖结构进行准确反映,确保超声图像更加直观、清晰,有利于术者了解VSD 大小、形状、周边关系等[13]。实施手术时,TEE 下能多切面、多角度实时观测封堵器的形态、残余分流、对房室瓣膜的影响等状况,利于评估封堵器跟邻近组织的关系。若在手术时封堵器发生脱落,借助TEE 可及时发现,便于针对性手术。本研究中无封堵失败病例,无中转体外循环手术病例。

仅仅借助超声心动图往往不能将VSD 的最大径及其相邻的结构清晰显现,且超声心动图对缺损边缘离主动脉瓣距离的测量不如TEE 精确[14-15]。TEE可作为VSD 封堵的重要监测、引导方法,能精准判断出VSD 的类型、位置、大小等,并能排除右心室流出道狭窄、主动脉瓣脱垂等其他畸形,因此进行经胸封堵术前要再次应用TEE 测量。

封堵器释放时,通过TEE 的指导,封堵器从穿刺点至右心室到卡位,均需借助TEE 图像的指导术者才可进行手术操作,若出现偏心伞,需要往心尖方向标记左室面,此时TEE 图像的指导非常重要[16]。封堵器完成释放后,要在TEE 下观察有无残余分流,是否干扰到主动脉瓣、三尖瓣,并通过TEE 监测对是否需要更换封堵器、封堵器牢固度等状况进行判断[17-18]。本研究中,研究组残余返流、新发返流、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Ⅰ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在TEE 下开展微创封堵技术,能显著减少传导阻滞等发生。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手术不需要应用轨道钢丝,可有效避免左心室面操作干扰,防止刺激左室心内膜。除此之外,封堵器容易通过VSD,易更换、收放,可选取型号较小的封堵器封堵缺损的室间隔,避免封堵器挤压缺损的室间隔边缘。选取适当型号的封堵器是确保封堵成功的关键所在,所选择的封堵器过小会出现残余分流、封堵器脱位等,所选择的封堵器过大会引起瓣膜反流、房室传导阻滞等并发症。此次研究中,研究组患儿中有2 例残余分流,是由于技术开展早期不能充足认识TEE 下VSD 形态,没能选择合适的封堵器所致[19-20]。

综上所述,将TEE 下经胸微创封堵技术应用至低龄低体重患儿VSD 的临床治疗中,可有效改善患儿临床治疗指标水平,减少患儿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还能提高患儿术后1 年的生活质量,应用效果满意,可考虑进一步推广。

猜你喜欢

体外循环微创研究组
持续骨牵引复位在近节指骨干骨折微创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肺癌的微创介入治疗——专访北京医院肿瘤微创治疗中心主任李晓光
体外循环心脏术后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中国体外循环专业技术标准》
——体外循环质量控制的基石
心血管外科的发展需要更安全的体外循环
立体几何单元测试题
无痛微创拔牙技术在智齿拔除术中的应用进展
建立我国体外循环专业技术规范刻不容缓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一)本刊试题研究组
圆锥曲线解答题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