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性改革的思考

2020-11-26马斌锋新疆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长江丛刊 2020年14期
关键词:创新性思政课思政

马斌锋/新疆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性改革的时代价值

(一)高校思政教育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

与时俱进是高校思政课最鲜明的特征之一,是高校思政课顺应时代发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合格型人才的本质要求。与时俱进就是要求高校思政课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等要跟随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思政课能更好的适应时代发展和大学生思想特点,以确保和巩固高校思政课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时效性。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升,精神生活的占比逐渐增加。网购、娱乐、旅游、网上交友、炒股、网游等信息化时代的生活方式,使人们的社会生活环境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征。多元化的经济发展格局和种类繁多的思想文化氛围,影响着当代大学生崇高理想信念的树立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巨大的挑战。再者,新时代的大学生,心理特征和价值观念带有很明显的时代特征,传统的思政教育方式和内容已经不能适应或者满足当前广大师生的心理诉求,需要更有时代性、创新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引领。因此,推动高校思政课与时俱进,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理念的时代性改革,把思政课与新时代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巩固意识形态领域安全,是新时代大学思政教育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国家文化安全,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和发展的重大课题。

(二)全方面育人的实践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论述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教育提供了科学的发展方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新时代人才培养的目标,五大要素缺一个都不能是全面发展。因此,德育处于全方位育人的核心地位,起着决定性作用,德育的核心地位决定了道德教育是其他四大素质发展的基础和关键。追溯历史,中华民族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其合理内核就是“和”,“和”不仅是古代人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一种追求和向往,更是一种良好道德品质的体现。五千年来中华民族对道德品质的追求和锤炼,在历史交替和更迭中,这种道德品质不断的融入每一位子民的血液中,形成了一种坚不可摧、牢不可破的中国精神。人才强国说到底就是以德为核心的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的培养。因此,全方位育人目标的指引下,以符合时代要求合格思想品德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和创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核心内容和重大命题。

(三)“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价值追求的题中之义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一主题从理论上科学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目的和任务,从本质上解决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为谁培养人的核心问题。“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价值追求,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为党育人”是“为国育才”的基础和前提,“为国育才”又是“为党育人”的归宿和本质要求。“为党育人”的侧重点是“人”,回答的是“为谁服务,是谁的人”的问题。侧重于思想认知和价值取向,突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重视思想引领和价值导向,注重理想信念教育和人生价值观树立。也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必须始终以党的方针路线政策为导向,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为党培养具有鲜明政治立场和崇高的价值取向,热爱中国共产党,拥护者和支持者党的领导,密切联系群众,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以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民群众谋幸福为理想信念的有用的人才。“为国育才”的侧重点是“才”,侧重于人的能力和质量,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不仅要培养有国家心理归属和认同感的人,更要培养有始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能力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才。总之,“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一价值追求,从理论层面突出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因此,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坚持改革和创新,既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一价值追求的内在要求,也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时代特点。

二、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性改革的现实思考

(一)以问题为导向,因地制宜创新思政课发展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创新性改革立足点与出发点必须是当前我国高校思政课的现状。分析和研究当前我国思政课所处的历史方位,面临的挑战,筮待解决的问题,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因地制宜,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创新性改革的前提。首先必须深刻剖析当前背景下制约高校思政教育发展的各种因素及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以及教育环境,进而分析新时代大学生的教育需求。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使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需求日益多样。但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仍是不平衡和不充分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育质量的提高。可以说,现阶段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矛盾是学生日益迫切的全方位的健康成长成才的需求与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而这种“不平衡”突出体现在当前教育资源、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没有实现对学生的全覆盖;“不充分”表现为教育手段、方法和载体存在相对滞后性,存在“所教非所学、所学非所需”现象,影响教育工作的实效性。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是受高校所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速度、人口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区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社会发展速度、不同人口基数的区域高校其所面临的问题不同,特点不同。此外,各高校的类型不同,办学层次不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也应有所不同。基于上述问题,高校思政课创新性改革应与高校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立足高校自身的问题和特点,走自己的路,以问题为导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运用综合性思维构建适合自身特点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教育工作模式,创设具有本地本校特色的思政课。

(二)以新媒体思维创设思政课新模式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 “谁赢得了互联网,谁就赢得了青年。”这一论述强调了互联网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也进一步凸显了新媒体在思政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新媒体’主要指基于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及其他现代信息技术或通信技术的,具有互动性、融合性的媒介形态和平台。”所谓新媒体思维就是指充分利用新媒体为思政课教学创新发展创造条件,从而通过这种形式增加思政课的亲和力、感染力和吸引力,从而提升思政课时效性的思维模式。当前学术界对新媒体运用到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众多高校也对新媒体融入思政课进行了尝试和探索,例如慕课、微课等新式教学方式的应用与普及。但是综合来看,当前学术界的研究侧重对思政课教师的研究,过分的强调教师对新媒体技术的掌握,忽视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和心理特点的研究,尤其是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的发展特点,以及新媒体的运用与大学生思想认知之间的切合度,导致研究视角较单一,缺乏整体性的思维逻辑。因此,新时代的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创新性改革需要树立和培养综合性的新媒体思维,以新媒体思维为动力,推动高校思政课创新性改革。新媒体思维所使用的是“教师—新媒体—学生”三维一体模式,从三个维度去研究和分析思政课发展过程,侧重于思考和分析在新媒体背景下教师、新媒体、学生三个主体的发展特点以及三者的有效结合,使教师层面的“供给侧”和学生层面的“需求侧”矛盾得到解决,从而建立一套从灌输走向疏导、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被动走向主动、从排斥走向利用的新的思政课教学新模式。

猜你喜欢

创新性思政课思政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建筑设计中色彩对外立面的创新性应用思考
谈高中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冬季体育教育对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思政课“需求侧”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