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经典戏剧的重塑与传承

2020-11-25孙晓桐

银幕内外 2020年5期
关键词:重塑传承

孙晓桐

摘要:当今社会视听艺术蓬勃发展,并且深深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精神生活,影响并改变着传统的艺术格局、生产样态和观看方式。从目前来看,传统戏剧绝大多遭遇困境,连中国话剧史上的瑰宝《茶馆》,都逐渐被大众所淡忘,一些经典作品的蒙尘,不禁让人叹息,传统戏剧似乎无法与人们快节奏的生活相融合,如何将经典重塑,让现代人愿意去触摸、感受它,便成为一些先锋艺术家所追求的目标。

关键词:经典戏剧;重塑;传承

许多经典作品本身的内容和人物都极具魅力,却无法让现在的观众沉浸其中或产生共鸣。大部分的人习惯去欣赏批量生产的快餐式作品,短暂的视觉冲击和快感,逐渐替代了精神上的领悟、思考和探索,导致难以有沉淀的下来的作品诞生。而经典除了在特定时期和语境中存在,还应该能够跨越年代。我们都明白改编意味着冒险,舞美设计师张武却愿意将观众们从固有思维中唤醒,通过改变《茶馆》中60多年的经典场景,带给观众一个拥有更多可能性和思想观念的作品。

一、传统戏剧作品的困境

戏剧艺术在中国拥有着相当长的历史,中国的戏曲与希腊悲剧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每一种戏剧都是文化的浓缩,语言的载体,中国有300多种剧种,如京剧,越剧,昆剧,歌仔戏等,每种戏剧都打上了当地的烙印,是中国戏曲之林的瑰宝。

然而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这些戏曲都面临着发展的困境,有的来自社会大环境的冲击,也有来自新兴媒介和技术的阻碍。经典的生产与时代休戚相关,全球化时代社会结构的转型也带动知识、观念、认知、情感结构的变化,那些传统的戏剧作品在旧时代被奉为经典,但时至今日,文化的基础和逻辑链断裂,继而产生命名、话语、语境、生成的困境。戏剧经典的生产和传播受制于戏剧经典的观念认同、生产逻辑和机制,以及语境、话语等诸多条件。

为了让经典得以传承,考虑如何进行再创作,让晦涩难懂的戏剧更具有适众性,如何让更多年轻人对其产生兴趣,怎样将经典戏剧解构重塑,在保留其内涵精神的条件下,赋予它新的生命力,并将经典传承下去,这些就成为了戏剧艺术工作者不断进行尝试努力的方向。

二、经典重塑的探索

想要经典的戏剧作品焕发新的生命力,就需要我们对它本身进行解构和重塑。著名舞美设计师张武通过2018年第六届乌镇戏剧节的开幕大戏《茶馆》,为我们讲述了如何进行经典重塑。

《茶馆》是现代文学家老舍于1956年创作的话剧,相信很多戏剧爱好者都看过北京人艺版的演出,丰富、强烈、风格化,中国文化中特别有力量的东西都在里面。这样一部备受戏剧工作者推崇的话剧,被很多艺术家进行过再创作,在很多人眼中,它已然是话剧史上的经典。《茶馆》更多让人联想到一种象征:中国戏剧的制高点,老北京在特定年代的活文献。它也是北京人艺演了60年的金字招牌,深入人心。这样的高度使得《茶馆》再创作的任务与难度就提高了很多。

对于张武而言,他希望自己的作品充满着强大的力量去影响观众,呈献给观众的不是一成不变僵化的戏剧,而是伴随着心脏激烈跳动所产生的无限可能性的作品,哪怕结果没那么完美,但也是努力營造、构建、兴建、树立、创造的结果。它所呈现出来的作品不是毫无意义的元素堆砌,而是经历了漫长的探索过程。几乎每一年张武都会与学生一起研读《茶馆》,撰写《茶馆》的剧本分析、动作分析以及人物分析,写生建筑结构与建筑样式,他在车流涌动的马路一边,努力想象着那些虚拟的人物沿着虚拟的线路穿梭于虚拟的建筑中。

长时间的文学积累和探索,拉开了这次重塑经典作品《茶馆》的序幕。这个通过导演孟京辉,德国当代艺术大师卡斯托夫御用戏剧构作塞巴斯蒂安,舞美设计师张武灵感碰撞的“时间巨轮”,震撼了现场观众。舞台上没有以往的茶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19米长、16米深、11米高的巨轮,它一圈一圈,缓缓的,逆转,顺转,冰冷的钢架交错重叠,发出咯吱咯吱的重创之声。他们不断以各种手段刷新着人们对《茶馆》的认识,长衫马褂的茶客被身着白衣黑裤的现代服装的演员替代,还在其中加入了Rap说唱,让人耳目一新。而几乎每个版本的《茶馆》都无法绕过高潮--“撒纸钱”。在孟京辉和张武的设计中:经历了几乎三个小时的密集表演之后,观众们看着工作人员将桌椅、茶壶、花瓶、纸张、书籍搬上巨轮,然后文章开始大段大段的独白。伴随着他的质问和阐释,身后的巨轮开始缓缓转动,同时金属跌落,桌椅粉碎,纸张飞舞。不仅仅是这些,其中多媒体影像的运用、烘托现场气氛的灯光,都丰富了剧情的舞台表现。作品有争议,有困惑,更多的人是欣喜兴奋。最让人感到欣慰的是台下两个老舍先生的孙女,表示非常惊喜和喜欢,认为该剧“排出了不一样的《茶馆》,排出了很多平时看《茶馆》会忽视或者想不到的部分,让人会有新的思考。形式上也非常新颖,应该会吸引更多年轻人来关注和思考老舍先生的作品”。

经典除了在特定时期和语境中的力量之外,还应该能够跨越年代。张武让观众不再是仰望经典,而是从精神上产生共鸣。他用巨轮的意图是“人”这种客体,在其中被碾压。精神内核跟原著仍是高度一致,大时代车轮无情碾压下,每一个个体如蝼蚁般生存;如果说清末民国的时代,主题更多的是如何生存下去;在物质相对不再匮乏的当下,这种倾覆是向内而求的,关于个体的存在感、关于性、关于爱情、关于理想主义、关于文化和价值观......只有带着理解打破它,重塑它,与当下产生交互,再一次加入创作,才是艺术的魅力所在吧。

对于路遥的茅盾文学奖力作《平凡的世界》,张武也利用经典重塑,描绘出对那个年代的人的一些情感,更表达了他对陕西这一片,对那里人民的一种情感。他没有用传统的黄土来表现场景,而是运用一种雕塑质感的东西来表现黄土高原的感觉。他做了一个类似于巨大碾子的舞台装置,是360°旋转着的,而对于旋转舞台,他表达出的是平凡世界的生活延续。用这种运动来表达平凡,一圈一圈的转动,这一圈转过去,可能表现一天、一周、一辈子甚至这代人都过去了,但转动仍在继续…

经典重塑是尝试、是示范,是探寻,更是为经典剧目寻找当代意义的实验。

三、传统戏剧的传承与演绎

近年来,舞台美术在理念、形式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舞美设计领域新观念、新技术的介入更使得舞台美术的感染力、表现力获得大幅提升。当代科技与经典艺术作品需要互相衔接、融合,让科技不再是简单的技术而拥有思想的温度,通过外在的模型、机件、多媒体视频等能够向体验者传达出某种情感。

经典重塑就是一个不停寻找、不断探求的过程。孟京辉和张武的《茶馆》就是一次对老舍的精神拜访,想把其中里最精彩的部分传承下来。正如孟京辉所说,所有的东西都可以加大它的想象,表现它的突发和你自己生发出来的一些意象。我们要让大家看到,年轻人怎么看待历史。我们年轻的创作者共同在一起走向一个新的空间,包括美学空间,包括个人的想象空间,包括集体的合作,集体的知识积淀的空间。因为经典如果不跟当下联系,经典就根本不存在了。

不要排斥和畏惧经典,在它基础上进行的创作,既要保留传统,同时也要介入新鲜血液才得以更好的传承。为什么现在缺少真正意义上伟大的经典,就是因为没有人去解构它。如莎士比亚的作品之所以经典,是因为总有人用不同的方式去演绎它笔下的人物、故事。要知道从前的忠孝节义等价值观,都是靠戏剧传承的。当文艺的传播途径和方式发生改变之后,我们需要花更多精力去善待传统,整理和发扬传统。但只有充分了解自己的文化,才能更好地接受与吸纳,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我们国家的精神文化非常丰富,所以我们更应该去保留其中的精华,让中国经典戏剧更好的传承。

参考文献:

[1] 高志民.重塑经典——国家大剧院版轻歌剧《蝙蝠》的戏剧内涵[J].黄河之声,2019(12).

[2] 陈成.中国当代戏剧节的类型与特征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18.

[3] 王朋.新形势下传统戏剧的保护与发展探究[J].东方艺术,2015(02).

[4] 梁爽.“重塑”经典——从《梁祝》、《日出》透视当代经典剧作改编[J].艺苑,2009(03).

[5] 饶芄子.中国戏剧的接触、影响和融合[ J].海南大学学报,1987(12).

猜你喜欢

重塑传承
“双减”正加速重塑教育出版
新春特辑:我们的“重塑”
麦田守望
重塑未来
撞色拼接
数字营销20年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