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高校秘书学专业本科建设的思考

2020-11-25黄诗瑶

银幕内外 2020年5期
关键词:本科协同发展学科

摘要:秘书学经过近四十年的建设取得一系列成果,影响力逐渐扩大,同时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本科层次高校秘书学专业所面临的目标定位不明确、人才培养缺乏竞争力、专业建设资源不足和学科建设动力不足等问题,提出大环境下推动高校秘书学专业持续发展的对策,即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改革教学方法、完善教师科研队伍、走“学科——专业”协同发展道路。

关键词:秘书学;本科;建设;学科共同体;“学科——专业”协同发展

秘书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近年来在诸多学科中脱颖而出,取得一系列有益成果,影响力也逐渐扩大,发展势头良好。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秘书学专业仍存在诸多问题,秘书学学科建设发展道阻且长。

一、当前国内高校秘书学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目标定位不明确,人才培养缺乏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许多高校出于转型或扩大办学规模的需要纷纷开设秘书学专业,秘书学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各高校通常是在自己优势学科或传统学科的基础上增加秘书学方面的课程从而形成秘书学专业,多数依托于汉语言文学学科设立秘书学专业,部分在经济管理类专业基础上设立行政管理与工商管理的秘书学方向,还有一些外语强项的高校则在外语专业的基础上设立涉外秘书方向,在专业建设上往往照搬汉语言文学专业或管理类专业的建设模式和思路,没有针对秘书学自身的学科特点进行建设,学生所学内容也更偏向于汉语言文学或经管等所依托学科课程而非秘书学,专业目标定位不够清晰。

在人才培养方面,国内院校的秘书学专业绝大多数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其中本科高校更注重理论学习,旨在培养具备丰富秘书学专业理论知识和秘书业务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专科院校则更多侧重实践教学和实训演练,偏重于培养初级秘书。从最终的培养成果看,本科层次秘书专业学生虽在理论知识水平方面较专科院校生丰富,但实践操作能力往往不如专科院校生,而单位在招聘秘书人员时通常比较看重实际应用能力和专业素质,这使得本科生失去了在就业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也造成社会上初级秘书人才过剩,而高级人才紧缺的失衡局面。

(二)专业建设资源不足,没有充分体现专业特性

一是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目前各高校的秘书学专业教师多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出身,在承担秘书学教学任务的同时,大多还承担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任务,工作内容较为庞杂,对秘书学研究不深,更缺乏秘书实践工作方面的经验和技能,在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能力的现象,课堂授课内容脱离实际,容易照本宣科。加上在现行绩效考核机制下,教师难以在秘书学方向取得研究成果,秘书类期刊在很多高校中不被承认,更未被认定为核心期刊,从事秘书学教学的教师要满足职称评定条件,达到科研工作量的要求,就不得不以其他学科为阵地进行科学研究,其他专业转向而来的教师多沿袭原科研方向,教学转向而科研未转向,这一客观因素的制约不仅影响了秘书学专业的研究热情与研究成果质量,也直接导致了很多教师在主观上不愿承担秘书学的教学任务,使得原本就不够充实的教学队伍更加空虚。

二是课程设置不合理。由于秘书专业设置多依托于汉语言文学学科,其课程设置往往更偏重于汉语言文学,与秘书专业相关的课程较少。许多高校的秘书学专业学生在大一大二时往往是和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一起学习汉语言文学课程,所修读的秘书专业课程仅仅涉及秘书学、秘书实务、公文写作、办公室管理等最简单基础的秘书学理论知识,就连选修课程也多为唐宋诗词研究、古代小说研究、外国文学研究等汉语言文学类专题,课程设置与汉语言文学专业高度相似,无法充分体现秘书学专业的独特性和专业性。除此之外,许多高校的秘书学专业由于定位模糊,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在课程设置方面即表现为少设甚至不设实践课程,也没有实训室或实训基地。秘书作为应用型人才,一名合格的秘书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缺乏相应的课程和设施,学生便没有动手实践的机会,也难以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

(三)学科建设动力不足,难以为专业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专业建设的水平体现了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成果,学科建设的水平则体现了高校的办学能力和水平,二者都是高校发展的基础性和根本性环节,是影响高校核心竞争力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当前大部分高校在秘书学学科建设上都存在着学科建设缺乏标准指导、学科建设中坚力量不足、缺少学科领军人物的问题,这使得秘书学学科建设动力不足,研究成果大多低水平而重复,缺乏新理论、新观点、新内容,成为阻碍秘书学发展的薄弱环节。除此之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是提高学科建设水平的有效途径,而目前秘书学的校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稍显不足,部分高校甚至长期“闷头搞建设”,高校间信息流通不畅,虽有行业学会与协会在其中沟通协调,但尚未形成长期稳定的学科发展联盟,难以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秘书学学科发展。

二、高校秘书学发展对策

当前我国秘书学专业在目标定位、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秘书学进一步发展,为此应对症下药,针对目前秘书学发展局限,探讨推动秘书学继续焕发生机与活力的有效对策。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及定位,改革传统教学方法

在本科秘书学教育中,目标定位不明确、教学方法模式不合理,所培养的学生与秘书职业需要不相适应,容易导致用人单位一才难觅与毕业生一职难求的矛盾。要改变这一局面,首先要明确新形势下本科秘书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就业面向,找准人才培养定位,与专科秘书类教育拉开层次梯度。各高校还要结合自身实际确立学科特色,实现差异化发展,避免同质化。

国家劳动部在《秘书职业技能标准》和《秘书职业技能鉴定规范》中将“秘书”定义为“专门从事办公室程序性工作,协助领导处理政务及日常事务并为领导决策及其实施服务的人员。”即秘书首先是一种从事事务性工作的操作型、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本科秘書专业人才培养要纠正过去重理论轻实践的偏向,加强课程改革和课程开发,根据形势与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设计教学内容,强调知识与能力并重,构建系统、合理的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知识面较宽、应用能力较强的专门的高层次人才。具体来说,可以下三方面入手:

第一,加强基础学习,围绕培养目标科学设置课程,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以秘书学概论和中国秘书史为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增加秘书专业教育课程的比重,秘书学概论、中国秘书史、秘书实务、秘书写作、秘书公关和礼仪、秘书文档管理、管理学原理等应为秘书学核心课程。在此基础上,可以结合专业特色或院校特色设置相关特色课程,也可根据社会各方面对秘书人才的需求开设不同方向的技能课程,如企业方向可设置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学、电子商务应用等选修课程;司法方向可设置民法、刑法、行政法及行政诉讼法学、国际经济法、国际法、经济法、知识产权法、商法等课程。

第二,重视能力培养,尤其加强对学生操作能力的锻炼和秘书职业意识的培养。本科秘书学专业多以理论为主,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十分突出,对此,学校应重视校内实训与社会实习,除基础理论课程外,还应设置一定的能力实训课程,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加强实训室和实习基地建设,为学生创造到秘书部门参观、实习的机会,让学生更加具体直观地了解秘书日常工作内容和状态,开阔视野,巩固知识,帮助学生将基础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毕业后对实际工作的适应性。对学生进行秘书职业定位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秘书学知识的过程中产生职业归属感,从而增加自身的秘书职业化意识。

第三,优化教学活动,转变教学方法。秘书学的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更多地采用实践性的方法,比如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体验教学法等,提高学生实践的比重,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吸引学生主动投入、自我学习,启发学生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

(二)调节教师结构,重视提升师资素质,完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

建设一支业务水平坚实、实践教学技术过硬、层次结构合理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本科秘书学师资建设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基础性要求。针对当前高校秘书学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学校可以考虑从企事业单位聘请经验丰富的一线秘书担任兼职教师、客座教授或特聘教授,为学生讲授专业知识,既适应秘书教育职业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也符合本科秘书类课程设置的现实需要,同时还起到了自发调节师资结构的作用。在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同时,还要加强对现有师资的培训,可以借鉴职业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成功经验,鼓励和支持教师前往秘书岗位挂职锻炼。

教师考核评价方面,学校在制定普遍性标准的同时,可适当为新增本科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发展留出考核余量。在严格规范的同时增加一些体现特色的考核指标,可以考虑将考核评价的权力下放到二级学院,由二级学院负责设计能体现专业特色、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相结合的考核评价体系。

(三)凝聚共识、形成合力,走“学科——专业”协同发展道路

针对当前秘书学学科发展薄弱的问题,首先需要高校及相关组织、秘书工作者以开阔的胸襟和全局的视野,着眼于全国秘书学学科发展,达成共识,集聚力量,建设学科命运共同体,在合作中突显专业特色,发挥办学优势,达到资源汇、融、通,实现多元互利,达到“1+1>2”的理想效果,共同推动学科发展。其次,可以在全国搭建更多竞赛、论坛、峰会、研讨等交流平台,定期交流分享学科建设、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等方面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共同研讨相关问题的解决途径,加强不同地区高校、秘书团体组织间的联系,打破当前秘书学科各自为战的局面,形成学科发展联动。

学科与专业是不同的教育范畴,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在指导思想、组织建制、发展思路和运行机制与方法上各有其内涵与要求,但本质上是相互依托、相互支撑、相互促进、互动发展的整体。一方面,学科建设为专业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学科建设中方向凝练、科学研究的成果是专业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及教学方法改进的基础;学科的载体——科研项目是培养研究人员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最佳平台,能促进教学名师和学术骨干的成长,培养出学术水平高、教学能力强的科研教师队伍,为专业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持。另一方面,专业建设的发展能促进学科建设水平的提高。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培养高质量的教学名师是专业建设的硬性要求,高校教师既是教学工作的组织、实施者,又是科研工作的承担者,他们的产、学、研水平促进了学科学术梯队的建设;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构建是培养学生能力素质的核心,其中课程建设(包括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学科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课程建设的过程也是科学研究出成果的过程。此外,专业建设还能为学科研究提供高质量的生源,为学科建设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后备力量。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实际是协同共生的关系,二者既有差异性,也有同一性,高校应注意研究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各自的特点和规律,逐渐形成科学的学科发展及专业建设理念,在总体把握二者间相互联系、相互冲突特性的基础上,在正视二者间差异与冲突的前提下,强化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之间的关联性,自觉坚持学科与专业同步建设和协调发展,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高校“学科——专业”协同发展道路。

三、结语

当今秘书普及化、职业化和专业化的发展趋势对于秘书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秘书学专业的建立和发展是符合社会需求与时代潮流的大势所趋,专业的壮大和发展离不开高校决策者的大力支持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扶持,各高校可从秘书学的发展趋势中总结经验、寻找突破,在具体问题中改革创新,从而进一步提升当前我国秘书学专业设置和秘书人才培养的合理性。秘书团体、秘书教育工作者也应当不断修炼自身,以更加开阔的胸襟和开放的眼光,站在大局的角度思考问题,彼此凝聚合力,共同推动秘书学学科走向“春天”。

参考文献:

[1] 杨锋.关于秘书学专业本科建设问题的思考[ J].秘书,2013(06).

[2] 贺军.“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加强秘书学学科建设的探索[J].秘书之友,2018.

[3] 杨剑宇.我的三三论——秘书学专业课程设置探讨[J].秘书,2012(08).

[4] 叶文举.本科院校秘书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及建议[J].秘书之友,2018(11).

[5] 郝晓辑.本科秘书学师资队伍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07).

[6] 韩涛.对秘书学专业建设的思考[J].秘书之友,2018(04).

[7] 李展.秘书学专业发展的困境与突破[J].秘书,2017(05).

[8] 李大恒.秘书学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困境與策略刍议[J].秘书,2018(03).

[9] 郑柳,张阐誉.浅谈我国高校秘书学专业现状及发展看法[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8(02).

作者简介:黄诗瑶(1996—),女,广东清远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高级秘书与行政助理学。

猜你喜欢

本科协同发展学科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超学科”来啦
浅谈表演本科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
山东省旅游产业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协同发展探析
论中国画本科学习
浅议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工作
浅谈慕课在高校的发展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