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发内驱力从“尊重”开始
——学生积极学习力提升研究

2020-11-25

名师在线 2020年17期
关键词:内驱力尊重个体

金 黎

(江苏省无锡市湖滨中学,江苏无锡 214001)

引 言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教育也是如此。教育实践告诉我们,教育是一项需赋予情感的工作。作为教师,我们的工作对象是一群兼具复杂与变化的行为个体,即学生有血有肉,有思想,有个性,有感情。因此,当面对教育中出现的情况与问题时,教师应坚持“以人为本”。当下教育直面的普遍问题是学习力问题,针对“如何提升学生的积极学习力”这一课题,笔者以班主任的身份,从学习力三要素之一的学习动力入手,探究激发学生内在驱动力的有效途径。

一、为有源头活水来——树立“尊重”意识的意义

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把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关怀学生的精神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功能[1]。在这一背景下,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成绩,更要关怀学生的精神[2]。

泰戈尔曾说:“不是棒槌的敲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如此光彩亮丽。[3]”面对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动机不明确、学习情感日趋淡漠、学习意志力较为薄弱等棘手问题,教师在对症下药的同时,还要寻本溯源。在令大众焦虑的表象下我们不难发现,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主观上是有学习意愿的,只是学习内驱力存在于个体内,需要教育者适时地进行激发。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内驱力和需要基本上是同义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一类内驱力是我们要重点关注的,即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它有别于需要有外部动机的附属内驱力,也有别于需要不断激发和获得成功的认知内驱力,而是通过努力让自身胜任一定的事务、获取一定成就的一种需要和满足。这表明,在激发学生的此类内驱力时,教师应站在精神关怀的角度,从学生自身需要出发,关注学生获得尊重的内心需求,可“引”可“导”,让学生自主调节和改变,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因此,激发内驱力应从“尊重”开始,这是对学生精神需求的关怀,是对教育“以人为本”的践行,是新时期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

二、嫁与春风不用媒——探寻“尊重”意识的实践

(一)感同身受,尊重学生的人格

教师和学生,如果从“人”的角度衡量,实际上不存在地位高下的问题,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地位应是平等的。那么,在与学生进行人际交往、情感沟通时,教师耐心倾听他们的想法,肯定并欣赏他们的能力,尊重他们应有的感情与思想等,这些都说明了学生和教师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

而在面对存在缺点或错误的学生时,教师应注意到,智慧的疏导与耐心的教育往往比尖锐的讽刺与严苛的批评更容易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因为只有把教育建立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回响。

笔者曾经接手了一个特殊的班集体,其特殊主要体现在人数和学习能力上。全班共18人,8名男生,10名女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学习问题。学校这样安排的初衷是想让他们避免在原来的竞争环境中丧失学习的信心,同时也可以让教师因材施教。然而,笔者作为新班主任迎接到的却是一群垂头丧气、畏畏缩缩的“壁虎”。通过观察不难发现,他们背着书包走出原来的教室时,头低得不能再低了,快速闪进新教室后,就呆呆地趴在课桌上,当听到走廊传来好奇的打探声时,几乎都是瞬间扭头。回避、自卑、退缩、否定自我……如何协助这18名学生推开压在心头的大石块?面对这些学生无形中产生的低人一等的自我认知,笔者明白,必须从学生自身着手,转变他们的思想。对于周遭的环境,穷一人之力或许无法改变,但引导这些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肯定的积极情感,才是学习上真正的内驱力。

在“低气压”下,笔者尝试用“找闪光点”的教育方法来引导学生正面认识自我、肯定自我。笔者深知,每名学生都是平等的,无论学习成绩好与差,他们都有实现人生价值的权利。而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充分尊重他们的这一权利,不因他们是学困生就否定他们。

(二)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发展

“If you think you can,you can.”这是笔者激励学生的常用语。学习,本就是一项不断向前的行为。学习力的提升来源于学生主体发展的欲望,尊重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实际上是通过精神关怀,使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满足其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

中学阶段的教育不能止步于三年或是六年,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才是教育的目标和要求。着眼于此,就意味着教师在探究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时,不可单一地以成绩为目标,而应“风物长宜放眼量”,以“尊重”的眼光看待学生除知识学习、生理发育外,在思想发展和社会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作为班主任,笔者每次新接手一个班级时,都会仔细研究每名学生的“闪光点”,从初步认知到逐渐发掘,这样做既是为了了解学生,便于班级管理,又是为了把握每名学生的个体发展趋势和特点,便于提供机会创设情境,促使其个体自我发展。比如,在接触学生的过程中,教师可能会发现,有的学生虽然学习成绩平平,但因为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十分乐于为班级管理出力。面对这样的学生,班主任不妨扬长避短,培养其在管理方面的能力,使其将来步入社会有一技之长。

有些学生虽然不具备很好的天赋,教师除了要发现学生的发展空间,还需适时地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发展,帮助学生肯定自我,从而内化为自我发展的需求。笔者在班级常规管理中有一项学生班委班务岗位设定,这项设定最初是由学生自己根据特长和喜好自主选择岗位,之后再根据教师观察和学生民主评议进行调整。学生在自己心仪的岗位上为班级服务,在受到肯定和尊重的同时,也形成了能力,挖掘了自我发展的空间,这也是激发学生内驱力的有效途径。

(三)将心比心,尊重学生的自主

教育是终身性的,也是全体性的。全体性不等同于统一,而是让每名学生接受一视同仁的施教态度。每名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呈现出来的特点各不相同。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中就包括人自主的、具有独特性和富有个性的发展[4]。在心理学中,自主感是内驱力的组成之一。尊重学生的个体自主,才能使其在内驱力被激发时获得自主感;尊重学生的个体自主,才能采取适用的教育策略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尊重学生的个体自主,才能让每名学生都能找到自我,引导学生肯定优秀的自我,才能激发其“跳”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在面对面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时,教师经常会紧抓话语权,这一点在家庭教育中学生也会经常遇到。值得强调的是,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自主,应从学生的角度来体验学生的个体心理。教育教学应该是对话型的、探讨型的,而非“一言堂”。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美国缅因州国家训练实验室研究的学习金字塔显示,24 小时后的学习成效平均保持率最低的就是“lecture”,这个名词有两种解释,在教学上称为讲授,在教育上来理解是做冗长的训斥。从现行的教育教学过程来看,学生面对学习均存在自我思考意识,在学习实践中,也会有自己的方式方法。那么,所谓尊重学生的自主,就是教师需要允许学生自我意识的存在,引导学生敢于表达自我,提出具有一定思想性的观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逐渐形成责任承担意识和自我效能感,学习主体意识和热情也会逐渐高涨,从而使学习内驱力得到激发。

当然,人的自主感在儿童期已经开始,第一个反抗期也在此时出现。因此,在尊重学生个体自主的过程中,教师也不能听之任之,而需要把握适度原则。

三、向阳花木易为春——践行“尊重”意识的思索

“学生不是盛知识的口袋,也不是盛美德的容器”,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无论学校还是教师,在探讨如何激发学生内驱力时,都离不开探究学生作为人的需求。“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教育”二字,“教”与“育”并举,无论是“教”还是“育”,都不是产业化的生产。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对象决定了工作的方式和工作的原则,这也同时意味着教育工作者需要谋定而后动,将理性思索与感性关怀融入实际工作中。

结 语

随着“德育”的春风吹过,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意识到“生本”教育的重要性,而随着时代的变革、社会的发展,我们面对的学生也会呈现出不断变化的个体特点,所以真正践行“尊重”意识,任重而道远,还需要我们不断实践与探索。但是,在“生本”教育越来越受重视的今天,我们相信教育中的诸多疑难终会在不断实践和探索中逐一被解决。

猜你喜欢

内驱力尊重个体
人生需要『内驱力』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高一学生物理学习动机与物理成绩的相关性调查研究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内驱力 决定孩子能走多远
初探价值观提升内驱力
关于深入开展文化养老活动的探索与实践
寄宿制学校的班级管理更需要“以人为本”的心灵沟通
教若三“点”成线 注定别开“生”面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