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视角下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

2020-11-25马永通

体育科技 2020年3期
关键词:武当传统武术太极拳

马永通

(菏泽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山东 菏泽 274015)

我国传统武术拥有悠久的历史,在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武术文化。传统武术能够流传至今经千年历史而不绝,关键在于传统武术的不断传承,同时传统武术的独特魅力也是传统武术能够流传至今的基础。时代在发展,传统武术自身的弊病也逐渐显露,因此对传统武术传承与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迫在眉睫。

1 传统武术文化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1.1 传统武术文化自身发展中存在的弊端

我国自建国以来就对竞技武术的发展较为重视,但国内对传统武术的研究则比较少。所以在一段时间内,传统武术的传承处于自发传承的状态,主要在民间进行。大多数民间传承人受限于自身的认识水平,且传承方式大多为前人的口传身授,因此对传统武术的创新研究没有较大突破。此外,传统武术的传承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在动作训练中不可避免存在很多偏差。可以说,传统武术就是在这种轻理论重技术的环境中继承与发展的,而重视师传而忽视创新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传统武术的发展。除此之外,由于传统武术文化发展历史悠久,各种流派、套路五花八门,异常繁杂。地域语言文化与行为文化的差异,导致传统武术在传承过程中对于部分套路以及拳种的理解也存在一定的偏差,长此以往,偏差逐渐加大甚至与本质大相径庭,甚至有的所谓武坛新秀,为了顺兴时代发展便将传统武术大改特改,面目全非,与其本质完全背离。

1.2 传统武术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不严谨

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时,申报项目一定要具有“本真性”,即相关地域的文化传统和鲜明的特色。“本真性”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定义、评估、保护以及监控的一项基本原则。但是许多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武术项目都存在不甚严谨的情况。

武当武术可以说是传统武术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个项目。在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十堰市武当山区写的申报缘由有两条。一是张三丰作为武当武术的创造者,融合了阴阳八卦易经等哲学思想,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太极拳、八卦掌等内容。二是武当武术起源于武当山[1]。这个申报理由存在两个比较严重的问题。第一,武当武术的创始人张三丰,其所属朝代至今仍然不甚清晰,一个说法是元末明初,一个说法是宋代,且两个朝代的史料中都出现了关于张三丰的描述,但都扑朔迷离,所以武当武术的创始人是否为张三丰还有待考证。第二,申报理由中武当武术的主体表述不明确。因为太极拳中就有不同的流派,如吴氏太极拳、孙氏太极拳、武氏太极拳、杨氏太极拳等,并且各家对太极拳源头的描述也存在较大分歧,所以将太极拳归为武当武术也无法得到大众的信服。

我们综合以上两点,可以看到在传统武术项目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时的内容并不严谨。毋庸置疑的,武当武术确实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但申报内容上的不严谨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及武当武术的传承都存在不利影响。

1.3 传统武术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归属不符合实际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总共有十类。其中包括武当武术、太极拳、少林功夫等传统武术项目都属于“杂技和竞技”一大类。需要注意的是,传统武术尽管具有竞技性特征,然而现阶段传统武术主要功能是强身健体,所以将传统武术归类为“杂技和竞技”显然是对传统武术的内涵以及历史真实性存在误解。以少林功夫为例。少林功夫是以僧人的演练为主的武术形式,结合了佛教禅宗的理论和智慧,所以将少林功夫归类于竞技项目,并不符合其本身具有的性质和标准。竞技项目的一个特点是可以量化,而结合了禅宗智慧的少林功夫中包含许多禅的成分,这些都是无法量化的。所以,对传统武术的类别归属不符合实际,也对传统武术的传承和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1.4 非遗中的传承人备受争议

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于2007年6月公布,其中,释永信为少林功夫的传承人。但是,我们从众多公开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作为少林寺方丈的释永信大多数时间都用于处理少林寺相关事务以及商业开发上,而对少林功夫的传承与深造方面并不具备公信力。并且,有调查显示称武坛并没有普遍认可释永信的少林功夫的造诣。可见,作为少林功夫传承人的释永信并没有得到公认,仍然存在争议。

认定传统武术传承人的过程需要有一套相应的考察机制,最大程度上避免弄虚作假的情况发生。在传承人认定时,我们也可以通过民间选举而非官方指定的形式进行。

1.5 传统武术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评价机构不完善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一项纷繁杂乱的工作,为了加强统一协调的保护工作,国家组立了相应的评价机构,主要分为行政评价机构与专业评价机构[2]。行政评价机构制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该联席会议由文化部、教育部、财政部、建设部、发展改革委、国家民委、旅游局、宗教局和文物局组成,但并没有国家体育总局的参与,从这一点看就对传统武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分类归属没有明确的认识,从而增加了传统武术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难度,说明了行政评价机构的完善度仍待提高。专业评价机构由在不同领域有突出贡献与较深造诣的专家和学者组成,这些专家普遍长期从事民俗、文艺、艺术等相关方面研究工作,缺乏对传统武术项目的研究,这也在一定程度增大了对传统武术的归类与划分的难度。有的人认为“武术属于体育,但又高于体育”,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划分种类中并不存在体育项目这一类。没有体育方面专家或学者的参与也是传统武术归类模糊的原因之一。可见,专业评价机构也存在不足之处。

2 解决传统武术文化传承中问题的对策

2.1 保护传统武术传承人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武术属于抽象事物范畴,必须通过技艺表达才能使人们感受传统武术的存在与魅力。所以,提高传统武术的国民认知度,弘扬传统武术的精神,就要通过传承人这一媒介。可以说,在传统武术的传承中,传承人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保护与传承传统武术的工作重点就是对传承人的保护。

传承人的保护分为地位的保护与经济生活的保护。《论语》有云:“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可见对传承人地位的保护以及能力的培养是保护传承人的一项重要措施[3]。传承人的培养至少应做到三方面内容:第一,将传承人划分层次,以个人技艺水平以及对社会的贡献程度作为划分标准,实行分层次培养,同时设立科学的考核机制;第二,制定传承人等级标准,并由专业机构认证,积极受外界监督;第三,详细规定传承工作的各项程序,并资助传承人的工作。

除此之外,国家为存在经济困难的传承人提供生活补贴,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如此才能使传承人更好地投身于传统武术传承的工作中。同时,对于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做出突出贡献的传承人,国家要给予一定的荣誉,肯定并褒奖其在传统武术传承中的重要贡献与价值,增强传承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2.2 尊重传统武术的自主化传承

在传统武术的传承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区分传承的主体。传统武术在农耕文明中诞生、发展,其传承主体为传承人,而非政府、学界、新闻媒体等,尽管这些机构都或多或少地对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弘扬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他们并没有尊重传统武术传承与发展的规律,反而只重视传统武术带来的经济效益,使“民俗”变成了一种“官俗”,这对传统武术自身的发展显然是没有什么好处的。

2.3 保障传统武术传承的整体性

任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都十分丰富,如果只对其一部分进行保护,那么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完整性与价值就会遭到破坏。传统武术生存是由其技能体系与生存环境构成的,它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仅包含各种击技技术、招式套路、练习方法等,还包含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人生哲理。再加上练习口诀、礼仪制度、门派典故、武林轶事等,共同构成了传统武术文化。

环境是文化产生的土壤,所有文化遗产都是以一定环境为背景产生的。传统武术文化诞生的土壤就是古代农耕文明,所以,脱离了民间环境的传统武术文化也就失去了灵魂,传统文化的保护不仅是文化本身的保护,同时也是传统武术文化赖以生存的整体环境的保护,如此才能确保传统武术文化的价值。

2.4 对濒危传统武术项目要优先保护

2005年,我国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意见》,明确规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保护名录的条件是出现某种程度的生存濒危性[4]。但根据目前入选的项目来看,一些因为生存环境的改变而面临濒危的传统武术项目并未入选保护名录,而名录中的陈式太极拳,不仅有非常丰富的研究资料,并且已有百万习练人数相比于前者其濒危的可能性相对较小。有关部门应对传统武术的发展现状认真研究,明确了解各流派的传承情况,对濒危可能性较高的传统武术流派做重点保护。

2.5 传承“物质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尽管传统武术攻防击技技艺以及练习方法等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习武时所需的服饰、器械、功法图谱等则属于物质文化遗产。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需要通过物质实现。因此,在传承传统武术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物质,如网络、新闻媒体等对传统武术技艺进行宣传、展现等,就是一种行之有效又方便快捷的手段。

2.6 积极传承“原生态”武术

通常情况下,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最终会出现两种结果,一种是“原生态”文化,另一种是“次生态”文化。“原生态”文化是文化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没有受历史与社会变迁而发生改变,一直保持原有的文化特性。“次生态”文化是文化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受历史与社会变迁的影响,在自身基础上衍生或创新产生的新兴的文化。传统武术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变迁产生了一定的变化,产生了许多“次生态”武术文化,即“新兴武术”。这些新兴武术动作的动作招式不同于传统武术的朴实、实用的特点,变得更加高雅、美观,具有更高的观赏性,向新的竞技化方向发展。这也使得对“原生态”武术文化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猜你喜欢

武当传统武术太极拳
太极拳的『绝世秘籍』
太极拳的“教”与“学”应“以点带面”
传统武术对警察徒手防卫能力提高的作用研究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云南彝族传统武术溯源
“非遗”视角下传统武术传承与发展研究
42式太极拳
免费读武当 送您纪念奖
免费读武当 送您纪念奖
免费读《武当》送您纪念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