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科学课堂中导入环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0-11-25卞海霞

名师在线 2020年25期
关键词:谜语土豆科学

卞海霞

(江苏省南京市太阳城小学,江苏南京 210049)

引 言

新课改要求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学习。所以,如何在课堂一开始就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能让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一节课呢?“应当采用什么形式的导入才能实现这样的目标”成为所有一线科学教师都要思考与研究的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一)不能启发深度思考

一般来说,课堂中的设问应该有相应的难度,要考虑学生的学情与认知特点,否则就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同时,新课程改革以来,小学科学教育一直都把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放在首位,让学生爱上科学、探索科学,通过科学教育逐渐领会科学的本质。采取策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但是教学的目的,而且对学生的成长与长久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1]。

例如,在执教五年级“观察月相”一课时,某位教师采用谜语导入的方法进行教学。“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猜一个谜语: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几乎在教师声音未落之前,全班已经响起一致的声音:“老师,是月亮!”于是教师接着说:“恭喜你们答对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月相。”细想,这个谜语导入完全是学生不假思索答出来的,几乎没有任何思维活动的痕迹。细究原因,那就是这个谜语太简单,明显低于五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这个谜语更像一个提问,而教师的提问缺乏原则与技巧。很明显,这节课从一开始就背离了新课改的初衷。事实上,一个没有思维难度的谜语导入,能发挥的作用很微弱,从一开始就给学生一种“这节课太简单了”“我已经会了”“没有必要再学了”的感受,这无疑对接下来的教学产生了很大的阻力。

(二)激发的学习兴趣保持时间短

好的导入应该是让学生的兴趣高高地提起,并能保持一堂课时间。教师在每次课堂上的导入环节要多下功夫,最好一导入就能吊起学生的胃口,让他们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疑惑和兴趣。这样,学生学起来才更有劲。所以,如果导入只能在几分钟内激发兴趣,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那是远远不够的。由于兴趣具有短暂性,如何使学生的兴趣保持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的源泉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威感。”可见,孤立的谜语导入激发的兴趣不能保持不变[2]。

例如,在执教“观察水”一课时,某位教师采用谜语教学。在学生兴致勃勃猜完谜语之后,猜对的学生扬扬自得,猜错的学生细想原因:谜语本身就存在歧义。而往往这个“歧义”的部分是被教师忽略的。其本来可以作为一个深度思考的契机,却往往被丢弃了。所以这个谜语导入环节到此便结束了。学生的兴趣也随之回到最初水平。事实上,猜谜语花的时间只占了课堂前2 分钟,这节课才刚刚开始。试问这样的激发兴趣的导入对整堂课而言,作用又有多大呢?这样的导入仅仅起到了“揭示课题”的作用。导入结束的同时,学生的兴趣也回到了最初的水平,不得不说这样的导入是失败的。

(三)与整节课教学内容脱离或联系不深

一般来说,课堂教学导入应当具有针对性。导入不是独立存在的,应该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如果没有联系在一起,这样的导入便是无效的,只会弄巧成拙。

例如,在执教五年级“研究磁铁”时,某位教师采用了游戏导入。他是这样做的:带来一个磁铁玩具,问学生为什么小鸡会跟着小鸭子跑来跑去。学生一想就知道这是磁铁在“施魔法”。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了。于是教师说:“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磁铁。我带来了一些磁铁。请你们先观察磁铁有什么特点。”然而,学生并不能静下心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观察、记录,都在玩小鸡与小鸭子的游戏,这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究其原因,就是游戏活动“太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了,已经把学生“带偏了”。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归根结底,还是导入设计有大问题。导入只关注到了学生的兴趣,却忽视了整堂课的教学内容,这真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导入本就是为教学服务的,脱离了教学或与教学联系不紧密都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所以在利用游戏导入的同时,一定要考虑与教学内容的联系。

二、解决策略

针对以上在小学科学课堂上导入环节不能很好地助力整堂课的教学现象,归根结底,是导入的方式不对。导入太简单,不能引起学生兴趣,那是不行的;导入与教学目标脱离,单纯为了导入而设置一个导入环节,那也是不可行的;只能短暂地在3~5 分钟内吸引学生的兴趣,兴趣就好像抛物线一样之后又回到水平线,那也是不可取的。因此,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笔者根据自身在教学实践中的改革经验及在教研活动中的听课感受,结合一些当代的教科研理论研究成果,提出以下几点解决方案,仅供参考。

(一)从学生生活中巧设情境,提出一个任务

小学科学课程旨在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而课堂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影响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只有在真实情境中,学生才更能有真情实感。只有真实情境中的任务,才能从本质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主动探究、主动思考、主动学习。这才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根本的表现。久而久之,学生的科学素养就会得到显著提高。

例如,在执教四年级“食物的营养”一课时,笔者采用的导入方式是创设一个情境,提出一个任务。“同学们,圣诞节马上就到了,如果我们用吃大餐的形式进行庆祝,当火锅遇上肯德基,从营养的角度看,你会选择哪一种?”简约的情境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迅速聚焦探究主题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通过创设圣诞节即将到来的情境,绝大多数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过来了。围绕本节课的任务:如何从营养的角度选择吃什么?这个任务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学生的热情一直保持着,思考这两种最喜爱的食物的营养到底有什么不同呢?怎么才能知道它们的营养是什么呢?学生的脑海中将这个任务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在兴趣被激发之后,好奇心驱使他们为了完成任务不断思考、不断发现,学习自然而然就展开了……

(二)从实践活动中巧设情境,提出一个任务

实践活动往往能从细节处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以及动手又动脑的良好品质,而当科学教学融入实践活动,又是一个“检验真理”的绝佳机会。实践证明,这种导入方法能够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执教“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一课时,笔者以“种土豆”这一实践活动导入,任务就是实实在在种土豆。“同学们,土豆是我们最喜爱的食物。你们想不想自己种土豆来吃呢?种土豆需要哪些材料呢?”学生对于可以自己种土豆这一实践活动特别感兴趣,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怎样可以把土豆种好呢?土豆种子就是土豆本身吗?在这个实践活动的引领下,学生一步步进行探究、思考。这个导入真正起到了既能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解决教学重难点的作用。这种将科学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形式,其实发挥了1+1>2 的作用。

(三)从工程技术中巧设情境,提出一个任务

例如,在执教“做一个小温室”一课时,笔者先创设一个情境,提出一个工程任务。“现在学校有一处空地想要种植草莓,但是现在室外的温度不适合种植草莓,你们有什么解决方案?怎么做呢?”这个导入一开始就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接下来就开始为完成这个工程任务而思考设计图、修改、搭建,最后展示成品。在每一个环节,学生都充满兴趣,导入激发的积极的学习兴趣一直伴随着学生整节课的学习。本课以科学课程为载体,融合了工程、数学、技术,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综合运用各方面的知识与能力,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学习视野,使其综合素养得到很快提升。而这一切都源于这个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科学课堂中的巧妙导入。

(四)从媒体资源中巧设情境,提出一个任务

科学的发展水平越来越高,单纯凭借教材实施教学难以满足学生探究科学问题的欲望。借助计算机网络对教学资源进行开发,把生活实际当中的最新科技、科学发展的历史及丰富多彩的大科学通过多媒体技术呈现给学生,以使学生获得直接的体验,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阔学生的视野。在这里要说明一点,对那些学生在生活中难以获得直接体验的,如宇宙探索、认识地球内部结构等知识,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资源让学生获得直观感受。这对激发学生的兴趣有着直接的助力。

例如,在执教“探索宇宙”一课时,笔者采用的导入是一张NASA 公布的土星爱心照片。它激发了学生对宇宙的极大的兴趣,一下子拉近了地球与宇宙的距离。“想不想去土星旅游呢?怎么去呢?”学生对去土星旅游与太空旅游都充满了极大的兴趣,主动探究人类在探索宇宙中的杰出的成果与惊人的努力,并畅想自己未来的宇宙之旅。可见,这样的导入与教学过程是紧密联系的。这样的导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也是卓有成效的。

结 语

总而言之,一个能持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与教学目标紧密联系的、能促进学生深度思考的导入,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3]。本次研究主要从四个方面,即基于学生的生活、基于实践活动、基于工程技术、基于多媒体资源创设适合的情境,提出一个可行的任务,作为一节课的开始。研究显示,这样的导入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科学课都可以用这四种方式进行导入,具体情况仍需具体分析。除这四种类型外,还有更多精彩、有效的导入等着我们去发现。

猜你喜欢

谜语土豆科学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土豆喝水
土豆的问题
识字谜语
谜语
发芽土豆带着毒
谜语两则
谜语两则
土豆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