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霍克思《红楼梦》英译本对中国民俗文化的传译①

2020-11-25陈瑞玲

现代英语 2020年7期
关键词:杨宪益霍克祭祖

陈瑞玲

一、引言

慎终追远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祭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民俗。中国人通过祭祖来表达不忘先贤,继往开来,努力奋斗的精神,也是对后辈子孙们一种很好的教育。在中国大部分地区,至今还保留着除夕祭祖、清明祭祖的习俗。人们通过祭祖这一方式来表达对先人的思念,增强家族凝聚力,把家族的精神文明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代代传下去。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古典小说,更是一部中国民俗文化的活字典。胡文斌认为,民俗事项在这部小说中的作用,就像一缕缕七彩丝线,将人物与故事一个个贯穿起来,编制出一幅幅多彩的人物图和风景画,再现出18世纪中国社会的真实风貌。在小说的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曹雪芹详细描写了贾府的祭祖活动,一方面展示了贾府辉煌的历史,另一方面也为贾府日后的没落埋下了伏笔,是小说中非常关键的一节。霍克斯译本序言中讲到“我所遵守的一个原则是翻译一切——包括双关”。文章以杨宪益译本为对照,研究霍克思译本对小说中祭祖文化习俗的传译,以此来揭示译者在将中国民俗文化传译给英语读者时采用的翻译方法及其效果。

二、原著中的祭祖活动

《红楼梦》是一部了解中国祭祖传统习俗的不可多得的教材。在小说的第五十三回,曹雪芹详细地描写了贾家除夕的祭祖仪式。祭祖这件事的重要性和庄严程度堪比元春省亲,连贾敬这样道观出家,府内大事小事一概不管的人不禁出席,还担任了主祭。祭祖对一个家族的重要性,从作者的笔下可见一斑。

祭祖的准备从一进腊月便开始了。宁国府作为长房,在这次祭祖活动中起了主导的作用。贾珍那边,开了宗祠,着人打扫,收拾供器,请神主,又打扫上房,以备悬供遗真影像;之后派贾蓉前去领春祭的恩;到了腊月二十九,各色齐备,“两府中都换了门神、联对、挂牌,新油了桃符,焕然一新。”万事俱备,就等次日的祭祖大典。贾府的祭祖大典通过薛宝琴的所见所闻来依次展开。薛宝琴刚被王夫人认为干女儿,是第一次参加贾府的祭祖大典,通过她的视角来展开在叙事角度更加合情合理。

贾府祭祖活动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贾府宗祠的正殿,祭祀的是祖上先人,从宝琴的视角看是“虽列着神主,却看不真切”。祭祖仪式规格很高,参与的都是贾府男丁,站位严格遵守中国古代的宗教礼法,是“分昭穆排班立定”,贾敬主祭,贾赦陪祭,贾珍献爵,贾琏贾琮献帛,宝玉捧香,贾菖贾菱展拜毯,守焚池。祭祀分乐奏、献爵、拜兴、焚帛、祭酒五步进行,庄严肃穆。这一段对贾府宗祠的描写和对祭祀活动的叙述,反映了贾府辉煌的历史。

贾府祭祖活动的第二个阶段是正堂祭祀,这次的主祭是贾母,陪祭是邢夫人和王夫人,祭祀的是宁荣二祖。参与此次祭祖的有男有女。祭祀供品有“菜饭汤点酒茶”,每道菜先是传到仪门,由贾荇贾芷等传给贾敬,贾敬传给贾蓉,再由贾蓉传给槛内他妻子,由他妻子上传,经凤姐、尤氏等传给王夫人,最后传于贾母,由贾母在邢夫人的协助下放在供桌上。槛外参与祭祖的站位是“凡从文旁之名者,贾敬为首,下则从玉者,贾珍为首,再下从草头者,贾蓉为首,左昭右穆,男东女西”。祭祖的环节由贾母上香,众人下跪,拜祖。贾府人丁兴旺,将五间大厅,三间抱厦,内外廊檐,阶上阶下塞的无一隙空地,反映了贾府当时的盛况。

三、霍克思英文版《红楼梦》对中国祭祖文化的传译

文学翻译必须重视对语言中文化意义的传递,在评议《红楼梦》外译本的时候,不能忽视译者对于小说中民俗文化信息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应该在充分考察的基础上做出比较客观的评价。曹雪芹除夕祭祖的创作动机,是为了展示其家族辉煌的历史,同时也是为了展现当时大家族长幼、尊卑等宗法制度。原著文内丰富的文化活动吸引西方读者,但如此集中、繁杂的文化信息也给西方读者带来了一定的阅读障碍,如何有效地将这些文化信息翻译给西方读者,霍克思做了不同的尝试。

(一)保留民俗文化信息

文化多元化是目前国际社会的主流,全球化必然会带来文化多元化,文化多元化有利于世界民族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因此,保留原文的异质文化已经成为翻译界的共识,霍克思在处理民俗文化词时,最常用的方法便是直译。

直译是翻译时既保留原文的形式,又能充分地再现原文的内容。通过直译,可以很好地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质,给译文读者带来新奇的效果,如宗祠“Hall of the Ancestors”、遗真影像“ancestral portraits”、金银供器“ritual vessels of gold and silver”、主祭“preside over the sacrifice”、献爵“hold the drink-offering”。 这样的例子在文中不胜枚举。

(二)增补民俗文化信息

直译有时无法将原文词汇中的文化信息完整地传译给西方读者,为了更好地帮助西方读者理解中国的祭祖文化,必要时霍克思还采用了增译的方法,把文化背景知识介绍给西方读者。

例1:

每一道菜至,传至仪门,贾荇贾芷等便接了,按次传至阶上贾敬手中。

霍译本:The manner of making the offerings was as follows.Each “course” was passed from hand to hand by the servants until it reached the ornamental gate.

杨译本:Each time they brought a plate of offerings to this gate,it was taken by Chia Hsing or Chia Chih and passed from hand to hand until it reached Chia Ching on the terrace.

例1中的“每一道菜”,杨宪益将其译为“a plate of offerings”,既译出了原词的指称意义,也译出了其蕴含的文化意义。和杨宪益的翻译相比,霍克思的译文也不逊色。首先,霍克思在译文中的开头便增补了一句“The manner of making the offerings(祭祀是这样进行的),”在叙事上提示给西方读者祭祀活动已经开始。用“each course”来翻译“每一道菜”,同时再现了原词的指称意义和文化意义,因为“course”用词正式,符合当下祭祀的场合。文本中增译的例子还有很多,如供器“Vessels for the New Year sacrifices”(增补“新年祭祀”的背景信息)、请神主“welcoming the spirits back into the ancestral tablets”(增补“祖先牌位”)、分昭穆排班立定“By ancient custom the menfolk were divided in ranks to left and right the hall so that each generation was on a different side from the one which followed it,fathers and sons separated, grandfathers and grandsons together.”(增补古时风俗、父子分开、祖孙在一起)。

(三)改写民俗文化信息

春节祭祀,供桌上自然少不了摆放祭祀供品,在贾府这样的望族更是如此。正堂祭祖时,曹雪芹详细描述了祭祀菜品的传递和布放,祭品之丰富,非普通人家可比,自然是“菜饭汤点酒茶”种类齐全,且看霍克思如何翻译。

例2:邢夫人在供桌之西,东向立,同贾母供放。直至将菜饭汤点酒茶传完,贾蓉方退出下阶,归入贾芹之位。

霍译本:When meat, vegetables, rice, soup, cakes,wine and tea had all been transmitted to the altar by this human chain and offered up there by Grandmother Jia and her two daughters-in-law,Jia rong withdrew and took up his position next to Jia Qin in the courtyard below,at the head of the most junior generation of Jia family males.

杨译本:Lady Hsing, posted west of the altar facing east, helped the Lady Dowager.When all the dishes,rice, soup, cakes, wine and tea had been presented,Chia Jung withdrew to join Chia Ching's group below the steps.

例2中的“菜饭汤点酒茶”是例1中的“每一道菜”的具体展开,杨宪益将其译为“all the dishes,rice,soup, cakes, wine and tea”,而霍克思将其译为“meat,vegetables, rice, soup,cakes, wine and tea”。 两个译文的区别在于“菜”的翻译,

对比之下,可以看到杨宪益的文化自信,将其直译为 “dishes”;霍克思选择将其分译为“meat”和“vegetables”。在物质相对比较贫乏的古代,肉食相对难得,也极其珍贵,所以是最常用的祭品。霍克思在这里将其单独译出,似乎是有意强调,可见是他对于中国祭祀文化充分了解,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充分尊重。在这一句话中,值得一提的还有“供桌”的翻译,两位译者似乎是不约而同地将其译为“altar”。而“altar”是西方宗教词汇,指教堂、庙宇里的祭台,又称“圣坛”。两位译者这样学者也是考虑到西方读者的认知了接受能力,毕竟,让西方读者充分理解中国传统祭祀活动的繁文缛节已经很难了,如果再处理“供桌”这一具体物质概念时委实没有必要再给读者更多陌生化的词汇和信息了。

四、结语

翻译不仅是语言转换,同时也是文化沟通,文学作品英译是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因此,文学翻译必须重视原文中文化信息的有效传递。对比分析英国汉学家霍克思先生的英译本可以看出,霍克思在翻译民俗文化词时,主要采用了直译的翻译方法来保留异质文化,同时,为了更好地帮助外国读者了解中国文化,还采用了增译的方法。这些异化的翻译策略为读者提供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提高译文的交际效果。考虑到中西方读者不同的文化认知。霍克思译本中也有一些对原文的调整和改写,不过这也是建立在对中国传统文化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目的也是以更好的方式来传译中国文化。

猜你喜欢

杨宪益霍克祭祖
滑板的乐趣
清明祭祖
绵 延
洪洞祭祖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中的古诗词增译策略及启示
杨宪益-戴乃迭《红楼梦》英译本后四十回底本考证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中习语英译的跨文化阐释
一起来观星
《金丝小巷忘年交》
《五味人生:杨宪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