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英汉翻译中的中式英语现象

2020-11-25国灵瑀

现代英语 2020年15期
关键词:中式短语汉语

国灵瑀

一、 引言

很多时候由于受汉语思维限制,英语学习者难以跳出母语的圈子,做出地道的英文表述,因此中式英语的产生在所难免。 文章将对这一常见语用问题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二、 中式英语现象的简介及成因

(一)中式英语概念

中式英语(Chinglish)指的是受到汉语思维影响,在口头或者书写中生成的非规范化、不地道的“畸形”英语。 中式英语常带有汉语的思维方式和词汇语法习惯等,不符合英语思维和语言规范,是中国人在学习英语过程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 中式英语给英语国家的人带来了理解上的困惑,但另一方面也引发了西方学者的关注和探讨,美国资深翻译琼·平卡姆就是其中一位。 她的著作《中式英语之鉴》深入浅出,包含大量例子和分析,详尽地列举出中式英语的多种情况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规避办法,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书中对于中式英语概念是这样界定的“所谓中式英语就是那种畸形的、混合的、既非英语又非汉语的语言文字,也可称其为具有汉语特色的英语”。 可见在外国人眼中,中式英语是“具有汉语特色的”。

这种由文化碰撞产生的语言现象在英文中被冠以“Chinglish”这一单词,近年来英语在中国掀起了学习热潮,“Chinglish”的知名度也随之扩大并在全球语言监听会公布的2005 全球最流行的十个词汇清单中位列第四。 最初,广州港口货物装卸区的工人在与西方商人打交道时,从他们口中学得了几个简单的英文词语,并逐渐以自己的方式把这些刚学会的英语组成词句,这便是最早的中式英语。 随着这样的交流日益增多,这种中式英语的影响力也逐渐扩大,有些说法甚至已被沿用至如今的英语当中,比如英文打招呼常说的“Long time no see.” 这一说法据说源自中文的“好久不见”,码头工人在与外国水手打招呼时便直接把这一意思表述成了“Long time no see”,久而久之,这种说法就变成了真正的英语用语。 从语法上讲,这句话其实是不正确的,用更标准的英语可以表达为“I haven't seen you for a long time”。

(二)几种常见的中式英语问题及分析

中国的英语使用者和学习者由于受到母语的干扰和影响,硬套英语规则和习惯,在英语交际中出现的不合规范或不合英语交际习惯的畸形英语。 中式英语无论是在日常交流,还是在英汉翻译中都给英语国家人的理解带来了一定困惑,只有从根本上认清中式英语问题的特点,才能全面提升翻译水准,保证更好的文化交流。 下文将列出几种常见的中式英语问题,并对相应例子进行分析和探讨。

1. 望文生义——用词想当然

张之洞的《轩语·语学》曾记述道:“空谈臆说,望文生义。”这句话可以用来描述尚未摆脱中式英语的初学者的状态。 在翻译过程中,有时会因为对于某一词句确切涵义的不了解而望文生义,只能从表面上牵强附会地作解释,造成翻译不到位甚至谬误。 这样的例子有许多,可以先从一些简单的日常用语及固定搭配来分析。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对于“不用谢”的翻译。 中国人常常以字译字说成“No thanks”,但这句话实际上只是一种用来礼貌拒绝别人帮助的说法,而不用谢的恰当表达可以是“It's nothing”或者“You're welcome”.再如把“玩手机”译为“play the phone”,把“大风”直接说成“heavy wind”等,这类想当然的用词可能会引起误解。 此外,一些固定搭配的译法也要符合语法规则,如乐器类名词前有其专用的动词,因此把“play the piano”译为“玩钢琴”显然是行不通的。 总之,在英汉翻译过程中不应根据对某一词汇的片面理解而进机械地字面翻译,即使遇到陌生搭配,也可以结合语境灵活猜测。 译者应手握词典,对任何表述的翻译都不能轻率,要有切实的依据才可下论断。

2. 画蛇添足——修饰成分赘述

很多时候英汉翻译中易出现画蛇添足现象,这是由于学习者对英文句法及英文单词释义缺乏纵深理解。 没有洞悉词的具体意思,翻译漏洞自然容易产生。查词不仅要了解中文释义,熟稔它的英文解释也是必要的,毕竟只有用英文解释英文才能更充分贴切。

这种现象包括因没有全面了解单词的意思而增添冗余词,如将“innovations”译成“new innovations”。 此外许多中文翻译的形容词和副词在英语中也是多余的,它们的意思在所修饰的单词或其他句子成分中已经被包含或暗示了。 《中式英语之鉴》中就曾专门提到过一些不必要的词,这些词之所以赘余是因为它们所表达的意思已经包含或隐含在句子的其他元素中。如将“to accelerate economic reform”说成“to accelerate the pace of economic reform”,忽略了“to accelerate”本身的含义就为“to increase the pace of”而造成词义重叠;原本表达为“there have been good harvests in agriculture”就足够精确,却添加冗余词“there have been good harvests in agriculture”,而实际上“harvests”一词本身就是含农业上丰收之意,不必再加“in agriculture”来强调,况且在工业上也没有丰收这一说。 以上是针对某些动词和名词的含义理解不准,而形容词翻译也存在这样的情况。 比如将“苦难是暂时的”这一句子翻译为“These hardships are temporary in nature”,这样的翻译看似通顺,而实则也存在中式英语问题,因为任何形容词本身都具有描述它所修饰名词的性质或特征这一特点,“hardships are temporary in nature”就好比用描述中国的国旗为“red in color”,属于画蛇添足之举。

3. 逻辑不通——短语错放

英汉翻译中有时会因短语等成分错放而造成句子逻辑不通,产生或多或少的表达偏差,最终导致译文达不到预期效果。 这就如同汉语语病中的语序不当一样,会使句子产生歧义。 包含这类问题的中式英语需要被有效识别并更正。

以短语的错放为例:短语位置放错会导致修饰对象的错误,这一问题仍以《中式英语之鉴》书中的经典例句作为素材进行分析:

A: Inside the grand Dacheng Palace in the middle of the Confucius Temple, musicians will play tunes allegedly refined by Confucius, using antique instruments including the stringed guqin.

B: Inside the grand Dacheng Palace in the middle of the Confucius Temple, musicians using antique instruments,including the stringed guqin,will play tunes allegedly refined by Confucius.

写作者的意图很明显,是想用“using antique instruments”来修饰“musicians”,从两句的比较中可以看出B 句才是准确的表达,A 句中修饰短语的位置放错导致“using antique instruments”修饰的是“Confucius”,违背了句子的本意。

即使以上的例子在表意上区别不大,甚至在知晓语言环境的条件下读者不会曲解句子含义,但翻译过程中的每一个小问题都值得被关注研究,译者应力求精准无误,努力规避逻辑不通的表达,准确表达出句子的含义。

4. 陈词滥调——修饰语重复与无用

资深翻译家程镇球教授曾提出,中文比英文对形容词和副词有更多的包容。 如果将它们逐字翻译成英文,会导致过犹不及。 相关的例子有如“clearly defined; overwhelming majority; correct understanding;effective measure”等表述,此类短语的修饰语或已包含被修饰词原本即有的意思,或属于陈词滥调,没有添加的必要,而地道的英语表达应该是简洁有力的。 此外词语的成对多余也属于一种无意义的重复,如表达某事重要时的修饰语“important and significant”;机构文件中出现的“issues or problems”等都属于这类问题,其特点是无意义重复,这在翻译与日常交流过程中都是语言专业者需要规避的。 实际上在语言表达时如果不多加思索就很容易或多或少地出现这种情况,这就需要平时多加练习,在译文中辨别出这些不必要修饰语,然后将之省去,或者多积累一些语意贴切的词进行有效替换。

三、 针对中式英语翻译的一些解决策略

(一)接触原版资料

语言学习离不开大量的输入,要想有效避免中式英语问题,接触如英文原版书籍、英文报刊等原汁原味的英语学习资源是必不可少的。 拿报刊来讲,英文报刊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很多最新的英语表达法、新短语、新词等,最早都是出现在报刊上,然后得以广泛运用和普及。 通过阅读英文报刊,学习者可以对外面的世界进行感知,从中了解当前社会上一些比较流行的词汇以及词汇表达方式。 此外收听BBC、VOA 等新闻广播,看美剧和英语电影也可使人长期浸润在英语语言环境中,让英文更地道。 以这些方式持续向头脑中输入英文原材料,能够有效扩大知识面,有助于英文思维的培养,在此过程中大量接触到的各类地道英文句法和固定表达也对英语整体水平的提升大有帮助。 因此,坚持这些原版资料的长期有效输入,会对实现尽可能减少口语和翻译过程中的中式化英语的目标有极大帮助。

(二)练习思维转换

语言学习者在输出时往往难以跳出母语的圈子,练习从汉语思维到英语思维的熟练转换便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 翻译家庄绛传老先生曾说“中式英语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对原文理解不透,只是字面对应;不熟悉英语的特点,沿用汉语的搭配和结构。”诚然,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和表现形式,思维方式制约着句子结构,固化的汉语思维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英文翻译。比如中国人习惯使用主体思维,将事物发生的主体人或物作为句子的主语,而英国人注重使用客体思维,常使用非生物名词作为句子主语等。 初学者如果对英语思维、句法不够熟悉,就会在遣词造句时自然而然地先用汉语思维思考而后再进行英文表述,这样就不免说出不够地道的表达,影响交际与写作。 因此译者需勤思敏行,不断对比、归纳、分析汉英表达规律,避免因混淆而造成中式化翻译的出现。

(三)了解文化背景

文化背景是对人的身心发展和个性形成产生影响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环境。 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文化彼此之间都存在着很大差异,且这种差异势必会表现在语言方面。 连淑能教授曾指出:“通过对比分析,人们可以进一步认识外语和母语的特性,在进行交际时,能够有意识地注意不同语言各自的表现方法,以顺应这些差异,防止表达错误,避免运用适当,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有时候,语用失误问题不在对语言本身的理解,而是由于没有充分了解双方文化的背景知识和价值观念。 要深度研究一种语言,对它背后文化背景知识的掌握是不可或缺的。 这些知识涉及方面较广,包括文化信仰,传统习俗,礼节与禁忌等,在翻译过程中都需要持续关注。 比如在汉语文化中,年龄、婚姻状况等可以直接询问,不需迂回和避讳。 而对于英美国家的人来讲,这是一种隐私,直接询问是一种非常冒昧的行为。 所以如果译者未能充分了解对方语言的文化背景,仅依据中式思维进行翻译,很可能产生谬误,造成理解上的偏差甚至冒犯对方。

四、 结语

21 世纪国际社会倡导兼容并包,随着中式英语逐渐普及并自成体系,人们对它已经开始给予宽容和接纳,而不是因其不完全与地道英语符合而加以排斥和否定。 中式英语也有优劣之分,自相矛盾的语用错误需要及时纠正,但在保证交流,不涉及严肃学术问题的基础上,一些偏中式的表达也不必全盘否定。 毕竟每种语言都是经历了不断增添的过程才走到今天,开放包容,兼收并蓄也有利于语言的丰富与发展。

猜你喜欢

中式短语汉语
学汉语
唯美的中式园林建筑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中式餐厅包间设计
初中英语词组高频考点聚焦
最美中式酒店,你去过几个?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The English Learner’s Guide to Chinglish中式英语之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