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杜甫诗歌的语言美

2020-11-23全朝阳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20年4期
关键词:语言美杜甫诗歌

摘要:杜甫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诗歌语言艺术大师,他有1400多首都是深刻描绘人民生活疾苦的诗歌。有人说杜甫的诗歌是为艺术而生的艺术,是独特有个性的,他的诗歌主要运用“炼词、隐喻、对称、典故等手法,都有一定的韵律。他的审美追求和审美风格使他成为中唐之后伟大的诗人之一。

关键词:杜甫;诗歌;语言美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生于公元712年河南巩县,他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有忧国忧民的情怀,他高尚的人格和精湛的诗歌技巧,使他被称为“诗圣”。杜甫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大师。因此,他的诗歌不仅具有高度的思想性,而且具有高度的艺术性,是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的典范。题材、风格的多样性和艺术表现方式的融合,使后世各流派、各风格的诗人都能从中汲取养料,得到自身的提高。

一、杜甫诗歌语言美的特点

1.    呕心沥血斟酌词句

杜甫认为写诗是他毕生的追求,他说:“千古知得失。”因此,从意境到文字、句子、思想,他都是用心工作的。他能够融化他的前任的诗歌和诗歌中现成的词汇。而他可以用口语化和口语化的语言变成诗歌,既不回避尖锐,也不回避固执,更不回避粗俗和笨拙。这使得他的诗除了优美之外,还具有深沉、危险、笨拙、疲累等特点,从而突破了盛唐人以雅淡为本的审美情趣。

杜甫经常创作一首“字不闲”的诗,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他用“一”这个词来表达他孤独的感受,如:“海外风尘隔弟,泪天涯一程”“离菊两泪,一舟是故乡的心”“一径野花,寂寞村泉水”,“何必漂泊?”“寒城菊”“夜明月”“亭歌”“乱一”等句子中的“一”字,可以从时代背景中窥见。感伤的感情,写在纸上。语言表面平淡,但整体流畅。这与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体”的态度不无关系。

2.    联想丰富多隐喻手法

杜甫对隐喻的运用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隐喻的丰富性。他沿用了《诗经》的传统,善于用多重隐喻来描述同一事物。“口如羿射就日落,娇如群帝骖龙翔。”求你像雷一样来,使你的忿怒止息。要像大海和河流一样。”这里有一系列四个“如”字。它以“一刀切日、群龙游龙、雷怒、江海凝聚光”四个隐喻,分别描述了剑舞从始至停的交点东内,舞蹈的变幻莫测,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是隐喻的独创性。杜甫的比喻,新奇别致,新颖,是因为原始艺术欢乐和先天前充分的才能表现。四行诗《漫星九》其九:“柳枝间柔弱袅袅,犹如腰间十五个女儿。”女性纤细的腰在后期被称为柳腰,这意味着这些隐喻在杜诗是新颖和生动的。

三是隐喻与联想、想象与夸张的融合是联想的产物。这些隐喻在杜甫的诗歌中是完全相同的。杜甫用它们来描述当时的作品,用明丽的文字和柔和迷人的风格,具有强大的写作力量和气势。这一比喻生动而宏大,生动地表达了杜甫的审美。

3.    句式工整严谨且对称

杜甫是中国古代最注重美对称的诗人。他的学识博大精深,诗风严谨多变,利落自然,就像一个伟大的工匠,挥舞着他的斧头,随心所欲而不违反规则。诗领的一般要求和诗尾必须连在一起,头两个不需要对齐。杜甫的大多数诗也是如此,但它们绝不是千篇一律的。也有三种情况,前三首诗都是對立的,但最后一首不是。如《春望》、《岳阳楼》等;还有整首诗的四对是对立的,如“江畔亭”,诗中都有多种对立的对联。当我们读到“香雾云握湿”。纯玉冷“手臂”,“东南,日夜乾坤浮动”(“登岳阳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第一个惊讶,与之相对的是精致的,这句话,画面、意像、音节有对称性,产生和谐的美感,使人不禁感叹,这是享受美的一个过程,也由此逐步加深对杜甫的思想内涵的理解。

4.    裹情达意巧用典

第一,典故是中国古诗语言的特点之一。所谓正典,是指古书中引用的故事和文字。杜甫的典故主要用于以下几例提炼和总结的目的,也就是说,使用典故中包含的丰富历史文化内容,提取最简洁的话说,为了反映出不同的社会生活,表达诗人的深度和忠诚的感情。例如,公孙仍然处于危险之中,而侯景却没有被活捉。东汉初期,公孙树立蜀国为帝。参见汉末公孙书传记。第二部分是《南施·野仆传》中梁武帝叛乱的故事。诗人用这两个典故来概括西历三年(768年)到五年的历史事实,当时诸侯国分裂,军阀混战。

第二,以古代故事来反映现实生活,讽刺当下,暴露现实中的矛盾,抒发诗人不敢或不方便公开、直接表达的思想感情。玉碗被偷了,卖给了毛陵皇帝。请参考太平帝展览第八卷《汉武帝的故事》和沈炯的《汉武帝表》。杜甫用这两篇经典来讽刺当前的事件:在广德元年十月,吐蕃入侵长安,“劫宫焚墓”。(见《历史作为一面镜子》第二、三卷)。对唐朝来说,这是国耻。诗人并没有说出自己的想法,而是用典故来讽刺它,旨在激发将军们的羞耻感和保卫国家的意志。

第三,增强诗歌的相似性,即利用典故中原有的人物或意象,使诗歌更加生动、生动。“缝衣针衣衫褴褛”。通过这个生动的比喻,展现了杜甫晚年生活的极度贫困和无尽的辛酸。诗中有很多杜词,除了最常见的用法,有明用法,也有暗用法,倒装用法,上句向正用,下句向反用。

二、杜甫诗歌语言美的亮点

1.    创新出神入化

启蒙,就是按照前人的诗来改造。在杜甫的诗歌中,主要有两种典故方式:

一是利用前人的诗,或加或减几个字,或动几个字,重组。有利于诗歌语言的意境美。杜甫在屈原创造诗歌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大胆创新,写道“无限的下降在树林沙沙作响”(“向上”)的一个句子。这里又增添了“一望无际”和“萧萧”,前者展示了无尽的空间,秋的天空;后者增强了诗歌视觉形象中的听觉形象,也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因此,杜甫的句子出版后,更新的句子就失势了,广大读者忘记了更新的优点。二是用前者的句型代替前者的意义。在对庚新的褒扬中,读者不难发现,这不仅是对唐太宗历史功德的肯定,也是对时代英雄的呼唤。对当时的唐肃宗皇帝来说,这也是一种鼓励和鞭策,希望他能追随祖辈的脚步,迅速平息战争。

2.    鲜活灵动用口语

在中国古代诗人中,杜甫是一位善于向公众演讲的诗人。很多人说“杜甫的诗,都是通俗的口头语”,并成为诗歌的素材。父亲与母亲、寡妇、胖子与瘦子、雁、鸡、狗、烹饪、吃肥肉、大酒等名词在他的著述中不断出现。由于杜甫是如此的大胆,用了大量的百姓口头禅来写诗,他不敢说自己在中国古代和现代是独一无二的,至少他可以肯定自己是非常罕见的。他的名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其中“臭”是当时老百姓的口头禅,被一些学者誉为“千古绝句”。唐代著名诗人袁祯是第一个在社会面前承认语言美的人。他惊奇地发现:“流水渠的语言是当时最直接的,而不是古人心中的源泉”。在一个几乎所有的诗人都使用礼貌苍白的词,并且有纪律的时代,杜甫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大胆而广泛地使用口语化的语言,取得了令人耳目一新甚至震惊的艺术效果。他把一些所谓的“臭”“鹅”“胖子”等民间语言和方言融入诗歌中。通过艺术的熔炼,使他的作品更加生动、灵动,正如前人所说:“俗人有美耳”。他的许多流行诗歌,如“三吏”和“三别”,都是用一些民间白话写的。

3.    手法虚实相结合

杜甫还十分注重对字义的追求,为后世诗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那么,他如何在没有文字的情况下创造出理想的意义效果,又如何在没有文字的情况下创造出完整的意义呢?就是要充分发挥诗意语言的启蒙和暗示功能,它的最高境界就是“不言词,一切浪漫”。启蒙不是开始,想说,通常之间的深层含义,但读者的感情,思想和想象力但有一个明确的方向:例如,“春天的希望”:“当一个国家打破了山脉和河流,这个城市春天植被深深激动地流泪,恨不鸟震惊。长安是当时中国乃至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但安史之乱造成的破坏使长安成为一片废墟。怎么也忍不住伤心。

他用文字来描绘画面,但他并不注重画面的完整性。但画面刻意追求的是丰富的思想,以便给读者留下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像“无尽的倒下的树沙沙作响,无尽的扬子江滚滚而来。”这是两幅写意的画:一幅是无尽的秋色,倒下的树沙沙作響;另一幅是长江,滚滚向东流。对比了这两个图片显示了巨大的动力和忧郁的和激动人心的感觉,它的特点是传统中国文人的悲伤,国家的衰落趋势的独特的感觉,和诗人的孤独和愤怒。

三、结语

作为一个时代的歌者,杜甫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是一个为艺术事业贡献了巨大创造性劳动的庙会人:“对于性的沉迷,语言的长眠也不足为奇”。杜甫诗歌的语言美,从比喻到字句,强调。从潜台词到对联、典故的运用,都是对社会生活的广泛而深刻的反映。它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爱国爱民的思想。杜氏语言美的高水平能够显示出他卓越的才华,也在于他对创新的追求。当时,大多数诗人只擅长一种诗体,或古体,或现代体,或歌唱,或赋,或五言。或七字,或诗,或四行诗,但杜甫可以都好。此外,在中国古代诗人中。杜甫的和谐文化精神体现在他的思想和诗歌中,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和谐文化精神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杜甫才称得上是“诗圣”。

参考文献

[1]张清华.唐宋散文[D].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聂石憔,邓魁英.杜甫选集[J].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3]仇兆鳌.杜诗详注[J].中华书局,1979.

[4]严可均.全汉文[D].中华书局,1958.

[5]萧统.文选[D].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6]严可均.全梁文(第56卷)[D].中华书局,1958.

[7]董诰.全唐文[J].中华书局,1983.

作者简介

全朝阳(1971.12.25—),女,汉族,籍贯:重庆梁平,成都职业技术学院,职称:副教授,硕士学历,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语言美杜甫诗歌
我和诗歌的关系(创作手记)
登高
七月诗歌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引领学生踏上优美旅程
绝句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诗歌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