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美术理论的形成

2020-11-23赵泽瑾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桂林抗战

赵泽瑾

摘要:桂林自古就是游览胜地,直至抗战民族危机的紧要关头,桂林同全国人民一样发出“最后的吼声”。全国抗战文艺潮流同样声势浩荡,革命文艺者在战争的旋风中成长壮健起来。在抗战时期的社会文化大背景、文艺理论的相互影响下,美术面临着多重任务,美术功能以抗战救国作为己任。本文试从社会、政治、以及文化因素分析桂林文化城美术理论的形成,以及抗战时期文艺相互影响的作用,来看桂林文化城美术理论形成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关键词:抗战;桂林;美术理论

中图分类号:K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6-0043-02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6.033

一、引言

桂林作为一个以风景名胜及历史文化闻名的城市,全面抗战以来桂林作为抗战客观形势发展的必然选择、优越的地理条件及宽松的政治环境、民主党派的活跃以及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的领导,更是有大批文人骚客的聚集致使桂林形成大后方文化中心之一,被誉为“文化城”。抗战时期桂林文学、音乐、戏剧、美术等各类文艺运动兴起,美术理论的形成及对于美术运动的指导,促进美术创作的发展起到巨大作用。同时,在其战乱的特殊社会背景下,政治与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美术理论作为文艺界的意识形态也体现出自身符合当时社会文化大背景的政治偏向性,“大众化”“、民族化”、“现实主义”、“国画改革”等各种美术思潮被美术家们接受并倡导。

二、抗战时期桂林美术运动的社会大背景

抗日战争以来,相继出现三个大后方全国文化中心,继上海沦陷之后,文化中心再次由武汉转移至重庆。正值抗战文化瓶颈期,由于战争与地理的特殊因素促使桂林文化城作为一个例外,迅速成长为一个具备一定功能的大后方文化中心。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民族矛盾与国内矛盾愈演愈烈,中华民族危机激起中国人民强烈的民族意识。人民追求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强烈愿望,“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的提倡更是激发出全国各界人民的反抗意志。

伴随战争形势转变,桂林以其各方面有利条件,不仅成为抗战大后方更是云集大量文化名人、知识分子及艺术家。各界人士达成高举爱国主义旗帜,艺术界漫画家、木刻家、国画家们创作出生动形象的画面来反映现实抗战局面。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各类美术思潮涌起、美术运动爆发以开放开明的胸襟、广大军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团结抗战的爱国思想、贴近抗战时期最真实的内容,来最大程度地团结全国人民、鼓舞人民斗志、凝聚民族情感,并与延安、重庆等各地美术思潮形成应援,形成全民族抗日救国的最强音。

三、抗战时期政治因素对于桂林美术的影响

辛亥革命以后,广西成为桂系军阀的大本营和根据地,政治环境相对活跃宽松,作为西南地方实力派,以李宗仁、白崇禧和黄旭初为首的新桂系与蒋介石集团矛盾重重且尖锐复杂。全面抗战爆发后,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共同抗日成为全民族的首要任务。同期在国民党和桂系内部中的民主派人士,对于民主政治的提倡,抗战文艺的支持,不仅对于美术运动的开展提供有力的政治条件,且推动桂林抗战美术救亡运动的发展。

除桂系与民主派人士以外,桂林文化城的繁荣无疑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面抗战以来,中国共产党高扬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大旗积极领导,周恩来三次到桂林与白崇禧沟通商计团结抗战,双方达成共识并建立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团结文艺各类文学家、艺术家,组成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系列文艺大众化的主张,不仅得到有力的宣传更是受到广大各界文艺工作者的强烈响应。作家、音乐家、戏剧家及美术家纷纷针对战地斗争,深入人民内部,发动群众全面抗战。

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必须与我国的具体实际特点将结合,文艺要用所具一定鲜活的民族形式来表现,创作出符合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的中国特色。中国共产党注重美术宣传工作在抗战文化运动中的动员作用。毛泽东强调:“统一战线同时是艺术的指导方向。”同理在全民族抗日背景下,艺术也需要统一战线,不论是写实主义还是浪漫主义,也不论是什么派别,当下最首要的则是团结全民族抗日。美术家们一同站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立场上,发挥美术运动所特具的宣传功能,深入人民,发动人民。中国共产党在桂林的一系列工作对于桂林抗战美术运动的发展与影响有功不可没的作用。

四、抗战时期文艺理论的引导作用

在抗战时期的特殊背景下,各类文艺思潮掀起。新文化运动爆发以来,强调“民主”与“科学”的口号,由于西方文化的不断引进,美术也相继受到西方美术思想的影响。同理美术运动也纷纷适应中国社会变革的需要,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左翼文艺思潮影响下,中国美术界各流派纷争四起,反对“为艺术而艺术”提倡“普罗艺术”,左翼青年美术家也纷纷提出现代艺术的改革,不但要服务社会,更要创作出适合大众、服务大众、动员大众的新時代美术。

抗战时期的革命与理论相辅相成,列宁曾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在抗战面前,所有文艺面临着共同的任务,那便是宣传抗战、振奋民心。美术运动也不例外,以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及形象生动的作品内容来引导教化人民。桂林抗战时期文艺界的美术家们也纷纷各抒己见,提倡走出象牙塔,投身现实生活,深入人民群众内部,创作出符合革命且贴切大众的艺术作品,来鼓舞全民族的斗志。

因此,美术家们所面临的问题显而易见,包含:在其全民族抗战的特殊时期,美术面临着要民族化、大众化、以及现实主义等问题,而如何大众化、如何民族化、如何更好的走出象牙塔,迈向现实主义都成为美术家们要思考与解决的问题。美术的功能、美术家的任务也因革命的需要由二十世纪初所提倡的“为艺术而艺术”转向现实主义。以徐悲鸿、张安治、李桦等人为代表纷纷发文阐述自身观点。同期在与美术相连的其他文艺,诸如:文学、音乐、戏剧等领域相继展开有关理论的分析与探讨。

反观抗战时期,桂林美术界的美术理论建树颇丰且多元化,“大众化”、“民族化”、“现实主义”、以及“國画改革”等一系列的理论提出作为抗战文艺理论的思想牵引,无疑不论是对革命进程的需要还是对美术领域的发展都有其不可忽视的作用。“大众化”的提出不仅需要抗战美术以大众化的形式来作为敌后的思想支撑与鼓舞大众全民族抗日的意志,更要美术家真正贴近大众、植入大众、针对大众性来建树理论,服务于大众。“民族化”在桂林美术运动中的提出赋予其一定的建树性,针对如何让理解民族形式及如何建立民族文化,以李桦、张安治等美术家们为代表各抒己见,不仅推动抗战时期美术理论符合其社会革命的需要,且为抗战时期美术理论的多元化及抗战时期文艺思想的繁荣有所推动。

五、抗战文化城美术理论形成的必然性及意义

桂林抗战文化城的繁荣离不开其桂林战时文化的熏陶,桂林文化城的各个领域包括有:文学艺术、社会科学、新闻出版等都有其独特的内涵。魏华龄认为:

“桂林抗战文化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下列三个方面: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广泛传播;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得到弘扬;科学世界观、革命人生观和艰苦奋斗精神的培育。”①正是一系列的抗战文化内涵使得抗日战争作为一场中华民族于军事、政治、文化全方面拯救中国的全民性反抗外来的斗争的精神支柱,抗战文化对于鼓舞全民族反对日本侵略者斗争的斗志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不仅是作为抗战大后方的精神支撑,且促进中华民族精神的觉醒。正是这强有力的精神支撑,以至于对全民族抗战的胜利起到推动作用。桂林抗战文化城的文艺盛行对于美术理论的形成所具必然性。在面对国难危情下,美术家们跻身前线,积极投身于人民群众内部创作出大众喜闻乐见且鼓舞人民群众积极向上的艺术作品,为革命事业发挥美术的最大功能。

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的形成,离不开全面民族抗战以来的社会大背景,一系列政治、地理以及文化因素无疑对于桂林各界文化活动有其巨大影响。桂林文化城以其特有的优势云集大量文化名人,其中美术界的美术家、美术团体、美术运动具有强有力活跃性,推动桂林文化城的文化发展。美术理论在中国近代美术史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一面,同样在美术家在桂林文化城针对全民族反抗外来斗争,争取民族独立的特殊社会背景下,桂林文化城美术理论的形成凸显出必然性及必要性。桂林文化城美术理论的形成不论是对于全民族抗战的胜利还是对于人民意识的觉醒无疑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

桂林抗战时期,美术理论在中国共产党的“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口号指导下,在国民党顽固派的压迫面前,坚持向人民群众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通过宣传抗战优秀文化熏陶人民群众的精神素养,在抗日战争大后方不畏与敌人作斗争,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宣传抗日,团结人民积极抗日,散播革命的火种引导人民走向革命进步的道路有巨大意义。不仅与全国各地抗日战争优秀文化相辅相成,且对于全民族的觉醒有深渊影响。

桂林抗战文化不仅在抗日战争时期是一段佳话,更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对当今社会主义的发展及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进程有所指引。理论与实践结合无疑是正道,用科学正确的理论指导人民群众的头脑,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不仅是革命时代的需求,更是当今社会不可忽视的一份子。

六、结语

桂林文化城的繁荣离不开中国共产党领导,而桂林抗战美术运动不仅推动近代中国美术的创新与发展,更重要的是美术理论适应社会需求,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最大程度发挥美术功能,激励全民族追求国家独立、人民解放。桂林抗战美术运动虽已翻页,但美术理论的形成不仅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地位及历史作用不可忽视,对当代及未来美术理论道路更是一种指引。

注释:

①魏华龄.桂林抗战文化综论[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4:140.

参考文献:

[1]魏华龄.桂林抗战文化综论[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4.

[2]李建平.桂林抗战研究文集:三[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3]魏华龄.桂林文化城史话[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

[4]李普文.桂林抗战美术家生存状态一瞥[J].艺术探索,2010.

猜你喜欢

桂林抗战
桂林理工大学教师作品
桂林行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乐!乘动车,看桂林
抗战音画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
抗战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