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农学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和实施措施研究

2020-11-23王东霞李宗仁王晋民田丰王金贵

课程教育研究 2020年41期
关键词:新农科课程建设课程思政

王东霞 李宗仁 王晋民 田丰 王金贵

【摘要】把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是实现立德树人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课程思政中强调的思政主要是指“育人元素”,凡是对学生成长有积极引导,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思想道德形成的正能量因素应当都属于课程思政的范畴,并非完全是思政课里讲的“思政”。耕作学是农学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在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导下,进行耕作学思政课程的建设,是响应时代号召,也是农科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本文以《耕作学》为例,从课程内容、授课团队以及教学评价三个方面阐述农学专业课与思政内容的融合,旨在分析农学专业课的思政课程建设方法和实施措施。

【关键词】课程思政  耕作学  新农科  课程建设

【基金项目】青海大学课程思政建设项目(项目编号:SZ1901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41-0011-02

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强调,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1]。2013年11月,习总书记在山东省农科院考察时就强调,“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按照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发展的原则,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安全环保法治化,加快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耕地有限,科技无限,要以科技为支撑,走内涵式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我们作为涉农高校大军中的普通一员,深知肩负的重大责任和使命,培养知农爱农,具有创新能力,并掌握一定科学技术的新型人才是我们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课程思政是实现该目标的有力工具之一。课程思政通过专业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把教师的政治态度、政治认同和政治内容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自然地融入专业课程教育教学中,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2]。通过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开展,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专业课内容讲授相融合,能把爱国、报国、强国自觉融入学生的脑海中,同时培养学生对农学专业的兴趣,使学生能知农、爱农,并树立远大理想,将来能去农村的广阔土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同时,通过给学生讲授和分享我国科学家的科技精神和奋斗精神,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我国英雄先烈留给我们红色文化和历史文化,都是我们值得学习的宝贵精神财富,都是能够作为思政育人很好的素材。基于以上理解,本文将从根本任务、必要性、切入点、建设目标四个方面浅谈农学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和实施措施。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课程思政提出以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仅局限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思想政治理论类课程,由于讲授内容的抽象和空洞,而且是脱离了实际的思政教育,教学效果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授课疲倦,学生也报以应付学习的态度。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伴随着课程思政的提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得到了拓展和延伸,这就要求授课教师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有机融合,结合专业知识,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融入专业课课堂,实现了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是立德树人,课程思政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从根本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教育改革举措,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育人和育才的统一。

二、耕作学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耕作学课程研究对象为耕地,我国是农业大国,耕地是关系十几亿人吃饭的大事,习总书记也多次强调,“粮食生产的根本在于耕地,必须要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保护耕地要向保护文物那样来做,甚至要像保护大熊猫那样来做”。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坚守耕地红线就是坚守老百姓的口粮底线。

实施耕作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很有必要,因为通过课程内容學习,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挖掘和运用耕作学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对耕地保护的社会责任感,同时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同时能够培养学生对农学专业的专业兴趣和专业认同感。

传统的讲授教学由于形式过于单一,不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对耕作学课程的教学团队组建、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方式的创新等几方面,能够丰富该课程的内涵。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全方位开展,不仅能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同时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能够促使学生自觉承担社会责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三、耕作学课程思政的切入点

耕地是指用来耕作并种植农作物的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资源和条件。进入21世纪,人口不断增多,耕地逐渐减少,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首先要确保耕地的数量和质量。耕作学是一门具有极强实践性的、以土地为研究对象地农学专业核心课程。结合课程教学的内容和特点,如何合理地将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相互融合,实现潜移默化的育人效果,可以将以下几个方面作为课程思政的切入点:

首先是国家使命——扎根农业,放飞梦想。“中国梦”像一粒种子,深深地种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向着我们期待的目标和方向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作为农业战线的一员,每个人都该清楚地知道“农业兴则基础强,农村荣则社会强,农民富则国家昌盛”的道理。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拥有近9亿农民,若要实现“中国梦”,关键在于解决“三农”问题。在耕作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近16年来的“中央一号”文件关于“三农”问题的材料,习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的系列讲话,以及在我国不同农业区进行考察时强调的重要指示和嘱托都是较好的思政素材,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院士,研究的杂交水稻品种,使得世界水稻产量大增,解决了多少人的温饱问题,也为我国做出巨大贡献;“时代楷模”卢永根先进事迹,“时代楷模”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事迹都是作为思政育人良好题材融入到农学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作为一名大学生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和使命,将来能够走进基层,走进农村,服务农业,为我国的“三农”发展作出贡献。

其次是专业认同——智慧农业。在国家对农业的重视和支持下,我国的农业现代化飞速发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传统农业发展的基础上,科技强农的推动下,智慧农业有效地加快了农业产业链的改造升级,由人工走向智能化,逐渐摆脱农业发展对人力的依赖,大大节本增效,提高收益。智慧农业一是要借助科技手段实现精细化操作,保障资源节约又避免污染,还要保障产品安全;二是要借助大数据准确判断作物的生长状况,通过智能设备实现高效化管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并与其他产业融合,进而提升农业的核心竞争力。

最后是职业道德观——良好的专业素养。结合耕作学的教学内容,向学生讲述中国农业、世界农业的发展历程和发展前沿,能够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如课程里面的核心内容,农业资源识别、作物布局、农田种植制度、农田养地制度、农田防护制度、农作经营制度以及区域农作制度。我国幅员辽阔,农业资源分布不均匀,所以每个农作区作物布局模式差异较大,种植制度种类较多,对土壤过度利用,导致我国土壤的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土壤水体污染严重,因此必须采取保护性耕作措施,用地养地相结合,加快绿色农业发展,实现乡村振兴。通过课程内容教学,提高学生对农业真正内涵的了解,树立对农业的全面认识,培养对农业的兴趣,并强调思想端正,要有责任意识,树立远大理想。

四、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

(一)教学团队建设。好的教学团队,是保证一门课程能够很好发展的前提条件,教师是组成教学团队的基本单位。因此,教师在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时候,应该时刻牢记自己是教育的先行者、也是思政理论的支持者、文化传播的执行者。建设教学团队,首先要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其次是学术能力和教学能力的提升。在教师提高个人道德素养和传播人类文明的同时,用自己的思想和言行潜移默化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破课程教条化的授课模式,将德育教育融入课堂。这样的教学团队,将更加有利于立德树人育人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内容建设。实现耕作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首先要挖掘该课程内容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广泛搜集大量的思政育人案例,并以此为课程导入内容进行应用。其次,根据社会发展和就业对农学专业所学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选取恰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根据学科建设要求,对现有的教学内容进更新,融入前沿内容,并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开展混合式教学和微课建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时代性和个性化。

(三)教学效果评价。教学改革的成效需要合适的教学评價手段才能得到很好的判断。因此,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是教学改革的有效手段。(1)通过学生作业效果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2)通过与学生座谈进行意见反馈, 包括整个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改进实施成效等方面。(3)通过授课教师的自评,对自身的教学态度、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全面自评,或通过教师互评,吸取优秀教师教学经验,进行总结和改进。(4)通过对教学效果进行总结和反思,从多方面了解教学效果,总结经验,最终能够体现专业课程的价值引领,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五、总结

耕作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基于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能够有效丰富传统的授课内容,建立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模式,实现耕作学课程教育与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圆我们农业人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N].光明日报,2019-09-06.

[2]于向东.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探索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N].光明日报,2019-03-27.

作者简介:

王东霞(1988-),女,博士,讲师。

李宗仁(1963-),男,硕士,教授。

猜你喜欢

新农科课程建设课程思政
基于新农科建设背景下的《动物生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初探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