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职业教育与企业职工培训深度融合机制的实践

2020-11-23张慧芳谢静思

就业与保障 2020年8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校企职工

文/张慧芳 谢静思

国家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越来越重视,高职院校作为承担企业技术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已得到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在最近10年时间里高职教育得到快速发展,走出了一大批技术应用高端人才,最为典型的案例就是中国机械制造领域发展非常快,诞生了像轨道、高铁、航空等一大批尖端企业,为地方经济和企业发展创造了大量财富。但我国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依然存在不足之处,也影响到企业职工培训。为此,职业教育和企业职工培训深度融合的机制体系需要各界积极推动,有效开展技术人才培养工作。

一、职业教育和企业职工培训概述

(一)企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

技术人才培养分为两步走,一个是职业教育,主要基于理论培训,面向的是刚刚进入该领域的初级技术人员或者是想要从事该行业的学员;另外一个是针对企业职工进行培训,通过培训来提高职工的素质和技术水平,增强企业研发、技术实力以及竞争力。职业教育和企业职工培训既可以是由高职院校来完成,也可以实行校企合作的方式,这也是当下最为推广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多数的职业教育在技术培养上理论较为完善,但缺乏实践经验,而企业缺乏的是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高端人才需要熟练的技术,更需要掌握技术理论。因此职业教育和企业培训相融合的培训模式可以补足短板,有利于我国技术应用人才的培养,改善高端人才缺乏的局面。

(二)职业教育和企业员工培训异同

职业教育和企业职工培训的关注点是职工的知识、技能水平提升以及培训内容的实用性。无论是职业教育,还是职工培训,都是为了提高员工和学员的技术水平为目的的。而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更为重要,直接关系到技术到成果的转化。其不同点在于职业教育重点在于知识理论以及基本技能的培养,注重学科教育,通过教而学会,教师是教学中心,而企业培训则是注重实用技能的提高,强调动手实践能力[1]。

二、职业教育和企业职工培训深度融合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院校和企业合作流于表面

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缺乏统筹合作机制,政府参与度较低,没有起到协调作用,多数校企合作是基于人脉关系,合作较为松散、时间较短,多数只是签合作意向,合作流于表面,缺乏深度合作关系,常见的模式如订单培养、顶岗实习或者是建立实习基地等,导致企业技术专家没有参与到授课中,学校没有参与到企业实际生产研发中,合作成效难以满足现代需要。

(二)职业教育技术服务能力弱,无法满足职工培训需求

目前职业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教师素质水平低,尤其是实践能力差,无法满足职工培训的需要。企业对职业培训的目的是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技术实力,如果教师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实际的培训中很难真正提高职工的水平。

(三)企业文化和学校文化未能充分融合

职业教育和企业职工培训深度融合的前提是企业文化和学校文化的融合,企业不了解学校是否能满足自己的技术培训要求,而学校又不了解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导致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偏差,学生无法就业,职工无法提高技术水平,严重制约了企业与学校之间的深度合作。

三、职业教育和企业职工培训深度融合的实践应用策略

(一)专业机构组织保障校企培训深度融合

职业教育的职工培训要深度融合重点在于资源整合。目前多数的职业院校和企业都是单独运作,没有专门的机构进行协调、统筹,再加上政府自身参与度低,导致了资源得不到合理的利用。教育资源整合必须是合理的、有机的,追求资源结构最优以及整体效益最大化,这势必要求拥有完整的职业教育工作体系以及机构组织,通过多方的调查研究提出职业教育和企业培训双轮驱动规划,对企业以及学校内部机构进行重组,建立专业的培训交流机构,要包括培训业务部门,主要负责内容策划、培训调研以及同企业的协调工作;技能培训部门主要负责职工的技能培训、技能鉴定以及取证等工作,通过一个专业的机构组织能有效保障校企深度合作,解放了培训人员,扩大了职工培训的开展范围,形成了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业务和技能培训体系[2]。

以西安铁路局以及西安地铁公司为例,目前拥有两个铁路培训基地,但都不具备教育的主体地位,为可满足铁路局的需要,当地西铁职业院校同西安铁路局、郑州铁路局共同组建了新的人才培养基地,坚持主动服务、主动适应的方针,为轨道交通事业培养了无数的技术人才,每年完成培训人次达到2500以上,为轨道交通事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二)以校企文化融合为前提,指导职业教育和企业职工培训

加深职业教育和企业职工培训融合深度,应建立在校企文化融合基础上,应结合职业院校特色以及企业需求来进行培训,指导培训工作高效进行。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专业特色

坚持以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优化改革专业结构,针对市场需求调整专业,形成独有、特色的专业体系。同时应结合“工学”一体,与企业加强合作,共同探讨企业技术专业岗位人才在知识、技能以及素质上的要求,大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广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实行产教融合,推动以工作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2.加强内部教学质量建设,促进教学改革

综合学生能力水平、企业需求,构建专业的教学质量诊断体系,从培养企业一线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出发,打造基于企业实践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促进教学方法、手段的创新、其中课程建设作为重点应同企业共同合作,由校企专家联合组织课程开发小组,以轨道交通为例,可以聘请轨道交通企业的领导、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探讨或者是开展讲座,以此来根据企业需求、市场定位以及学院特色文化来制定课程,将课程同企业实训结合,实现一体化教学改革。并且要时刻监督教学效果是否符合市场需求,逐步完善教学课程,提高技术培训的效率。

(三)以服务企业为原则,实现职工培训和职业教育高度融合

1.校企结合,职工培训机制应常态化

企业重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加强同职业院校的合作关系,积极地参与到技能培训工作中,包括学习专业设置和结构改革、实习基地建立、师资力量的培养等等,充分认识到学校是企业人才的资源库,利用校企合作、产研结合的理念,打造专业高端人才。同时企业应认识到双方人才培养是互惠互利的过程。为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企业应更深层次地参与人才培养进程,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如相关专业技术专家到学校任课,或者进行专业讲座,帮助提高学校师资水平;提出岗位需求,帮助学校进行岗位分析,明确培养目标,避免培养走弯路;培养教材可同学校共同开发制定,在国家规划的基础上保证教材符合实际需求[3]。

2.结合制造领域企业实际情况,创新职工培训方式

首先,按需定点培训,应先详细做调研,及时了解企业单位职工的个人情况,依据过去培训的问题以及今年的培训需求,以此来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保证职工培训工作更合理,更符合企业实际需要。

其次,特定内容培训。制定“点单培养”模式,让培训更灵活,内容更有针对性。根据企业一般需求分为理论、业务技能和科技知识、文化修养几个部分,做到不同企业、不同行业、不同区域的培训具备相应的特色,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原则。

再次,送教上门服务。公司因为生产需要,无法及时进行人员培训,学校可以综合考虑实际需要,制定上门服务计划,在生产一线实行各种技能职业培训工作,实现双赢局面。

(四)职业教育进行企业职工培训时应注意的问题

企业在重视职工培训的同时,应将其视为企业生产过程中的重要部分,职业院校在进行培训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培训内容要符合企业规划。职业培训的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因此要保证教学内容符合企业短期或者是长期规划需要,保证职工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有帮助,才能达到培训的目的。其次,培训内容要有针对性,培训的具体内容应具备科学、合理性,应建立在企业需求上,深入分析企业要求,防止培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最后,培训过程要加强管理工作,院校应同企业加强管理工作,完善监督机制,对训练人员以及效果要及时沟通。

企业发展人才是关键,也是企业发展瓶颈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当前市场竞争力不断加剧的今天,人才的力量是显而易见的。加强人才培养,不仅要加强职业教育,更需要针对企业职工进行有效培训,两者相互结合、相互融合,逐步减少企业人才缺乏的局面。职业院校在职工培训中扮演重要作用,应同企业加强合作,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改善职工培训模式,丰富职业教育教学形式,从而实现企业发展和职业教育高度融合的共赢效果。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校企职工
以职工之家为抓手 让职工享“家”温暖
职工书画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职工“获得感”这样来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最美职工 职工最美》 曲谱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