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碳金融对资源型产业低碳化的影响研究
——基于CDM的实证研究

2020-11-20卢治达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20年11期
关键词:资源型碳化金融市场

卢治达

[京泰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北京100023]

一、引言

资源型产业因为具有典型的基础性和战略性特征,所以对我国工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全球资源条件、碳排放环境约束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日益紧迫,具有高能耗、高污染、高碳排放和低附加值的资源型产业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和我国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我国资源型产业的低碳化是关系到我国区域经济均衡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问题。碳金融作为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的一种新的交易活动,能够为我国资源型产业的转型升级和低碳化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我国碳金融市场设立以来,碳金融交易对资源型产业的低碳化是否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未来资源型产业的转型将依赖于何种路径?本文以CDM(清洁发展机制)为例,通过省级面板数据模型考察碳金融发展对资源型产业低碳化的影响,并就碳金融推动资源型产业低碳化提出对策。

二、文献回顾

经济的高速发展条件下,推进资源型产业的转型是十分必要的。作为低碳经济发展中的主要内容之一,资源型产业转型需要碳金融的大力支持才能够顺利进行。

从国外研究来看,在1998年,Jose Salazar(1998)[1]最早提出了环境金融的概念,并对环境金融进行了定义,这一结论为碳金融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Eric Cowan(1999)[2]探讨了环境金融作为环境经济和金融学的交叉学科应该如何为环境经济的发展融通资金,并在此过程中实现环境与金融的双赢。其论述中已经初步显现出利用金融手段对绿色产业进行扶植及对非环保产业进行遏制以实现环境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Nicholas Stern(2007)[3]首次详细阐述了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威胁,并阐述了有关碳金融发展的原因等关键因素,基本具备了碳金融的雏形。Amy Tang et al.(2012)[4]分析得出,可以通过增发一种碳收益的融资工具来刺激更多的可再生能源。Liu Y et al.(2016)[5]利用湖北作为试点研究了碳交易计划的评估体系。Zhang Y J et al.(2017)[6]等分析了环境的创新、结构的调整对碳减排的影响。

目前,我国也有不少学者对碳金融和产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王修华、赵越(2010)[7]指出,因为碳金融市场起步较晚,作为国际碳减排资源的主要供应方,中国在实际交易中却处于被动地位,缺乏碳交易的主导权和话语权。王遥、刘倩(2010)[8]的研究认为,中国的碳交易平台结构简单、层次较低,且不统一,应制定碳金融强度、减排的标准。碳金融有利于促进各省份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优化,已经被实证检验(杨大光、刘嘉夫,2012;梅晓红,2015)[9-10],CDM碳交易数据也常被用来做实证依据。朱俏俏等(2014)[11]通过时间序列计量分析方法考察了资源型产业与制造业碳排放对工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在长期资源型产业和制造业碳排放对工业经济增长具有阻碍作用,并提出资源型产业和制造业转型升级及高端制造业的发展路径。薛继亮(2015)[12]基于资源依赖和产权视角考察了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的问题,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资源依赖并没有对产业的经济绩效表现出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且资源依赖对于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表现出不同的影响,提出资源型产业转型要发展混合所有制。惠宁等(2013)[13]总结了资源型产业的特征,考察了资源型产业发展过程中环境保护、装备制造业发展等现实问题,并就规避资源型产业开发过程中的负外部性,提出通过经济补偿提升资源型产业的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对策建议。彭佑元等(2016)[14]构建演化博弈模型探讨了资源型产业与非资源型产业均衡发展的内部机理,研究表明,资源型产业和非资源型产业合作创新的概率与双方收益系数及进一步深化合作意愿系数正相关,与双方合作成本系数负相关。吕阳、徐林(2017)[15]分析了创新发展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影响作用。郑婷婷等(2019)[16]以资源依赖为研究要点分析了其与信息化发展水平和生产率之间的关系。

从现有文献的研究来看,碳金融对资源型产业低碳化的影响的相关研究还较少,特别是从定量分析方面对其进行实证研究的文献较为匮乏。本论文将基于全国省级CDM碳交易和资源型产业碳排放的面板数据模型,考察我国碳金融市场发展对资源型产业低碳化的影响,并据此提出通过碳金融推动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建议。

三、碳金融和资源型产业低碳化发展现状

(一)碳金融市场发展现状

碳金融市场一般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低碳项目投资等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和金融交易活动。近些年碳金融市场中发展最快的当属CDM项目信贷融资,我国首次提出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在“十二五”期间,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起步较晚,主要是依托清洁发展机制CDM开展,而且由于碳金融市场发展数据的可得性问题,所以本文主要依托CDM数据考察碳金融市场发展对资源型产业低碳化的影响。目前在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我国供给的大都是初级产品,这些初级产品被发达国家开发成高附加值的碳金融产品在国际碳金融市场上进行交易,所以目前国际碳排放权的定价权还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发展任重道远。

从截至2019年5月的我国各省份CDM批准项目数来看,广东、北京、上海、天津、浙江、江苏等经济发达省份的CDM项目批准数量基本都低于平均水平,中西部省份大都处在前列。从CDM项目来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批准项目数占到58.78%,节能和提高能效占到12.43%,因为我国的新能源、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大都分布在中西部,所以中西部的CDM项目数远多于东部地区。

(二)资源型产业发展现状

本论文参考前期研究成果和资源型产业一般的分类方法,选择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等12个产业作为研究对象。本部分通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主要指标考察我国资源型产业的发展现状。

表1 资源型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指标

从表1中经济绩效水平来看,利润率最高的为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高达27.26%;其次是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利润率为9.25%;盈利水平最差的是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只有0.19%,基本处于零利润水平。整体来看,12个资源型产业中利润率低于6%的有6个,只有1个产业高于10%,可以看出我国资源型产业整体的盈利水平并不高,有几个产业处于较低水平,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资源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不高。由于《统计年鉴》并没有工业增加值的数据,所以本部分使用能源消费总量除以主营业务收入总额来考察单位产出的能源消耗水平。从表1中计算的结果来看,能源消耗水平最高的是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相当于获得1亿元的收入要消耗掉相当于1万吨标准煤的能源,能耗已经处于很高的水平。整体来看,我国资源型产业的能耗水平差距不大。

(三)碳金融市场发展对资源产业低碳化的影响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追求高质量发展阶段,对各类产业的要求不仅仅是追求高速度发展,而是更加注重绿色、低碳、创新发展。但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消费升级等要求仍会增加对基础工业的需求,再加上基础工业进行生产改造、产业升级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从而迫使能源消耗依然较大。

碳金融的核心任务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碳金融市场的繁荣为清洁型产业和以资源节约型为特点的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资金保障,为各类产业转型提供了融资支持,满足了资金方面的需求,解决了资源型产业在逐步转型道路上的障碍。一方面,碳金融的发展,帮助基础产业解决资金问题,在转型升级上得到有效保障;另一方面,碳金融市场的发展有利于各产业之间产生良性竞争,促进创新型产品的研发,为资源型产业低碳化提供技术支撑。

四、模型构建及实证分析

碳金融市场的发展对资源型产业低碳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碳金融市场的建立和发展推动了资源型产业碳排放成本收益的转化,使得碳排放权能够进入市场进行交易,有利于微观企业将碳成本转化为碳收益;第二,碳金融市场中的项目融资、私募资金等形式的融资活动,有效推动了资源型产业的能源链由高碳化向低碳化产业转化;第三,碳金融市场的发展有利于资源型产业获得先进技术,特别是清洁发展机制CDM的作用,有效地推动了资源型产业低碳化技术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综上可以看出,碳金融市场的发展对资源型产业低碳化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一)模型设定

我们借鉴Feder(1983)的两部门模型,将碳金融市场和资源型产业这两个部门看成一个整体,以此构建两部分模型考察碳金融市场的发展对资源型产业的带动作用。假定Yt为t时期碳金融和资源型产业两部门的总产值,Ct、Rt分别为碳金融和资源型产业t时期的总产值,LCt、LRt、KCt、KRt代表碳金融和资源型产业t时期劳动和资本的要素投入量,则:

碳金融和资源型产业的生产函数分别为:

假设碳金融部门的产出Ct作为要素投入到资源型产业的生产中。为了使碳金融部门的外部效应更贴近现实,通过适应性预期将碳金融的本期产值连同历史预期作为实际溢出:

修正后的资源型产业的生产函数为:

对式(1)(2)(3)(4)(6)求全微分得到:

实际中,不同部门有不同的资源配置和要素产出效率。借鉴两部门模型的通行做法,假定碳金融与资源型产业的资本和劳动要素的边际产出率差异值相等,再假定碳金融对资源型产业的外部效应以不变弹性影响产出,对式(7)进行变形和替换之后得到模型的最终形式:

其中(dY/Y)t表示产出增长率,(dL/L)t表示劳动投入增长率,(dK/Y)t表示资本存量变化与产出的比值,(dC/C)t·(C/Y)t表示碳金融产出对两部门产出的占有率与其增长率的乘积,表示碳金融对两部门的直接贡献,模型说明碳金融的发展对资源型产业的影响主要取决于资本和劳动的投入,跟碳金融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也有直接关系。总的来说,碳金融市场对资源型产业的发展是有重要推动作用的,这可以作为本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由模型可以看出,碳金融对资源型产业的发展是可以通过计量经济模型去检验的,下面将通过数据整理和变量选择,就碳金融市场的发展对资源型产业的推动作用进行实证分析。

(二)计量检验

1.模型构建与变量选择

本部分的模型形式设定为:

模型以CDM为例考察碳金融对资源型产业低碳化的影响,模型中被解释变量PCERit代表资源型产业的单位GDP的能耗消费量,CDMit代表每个省份获批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数量,ISit表示资源型产业占GDP的比重,RDit表示研发经费支出总额,SORit表示国有企业比重,PROit表示利润,αi代表各省份的固定效应,用以控制不被观察到的、不依时间变化的差异性,εit是误差项,我们假定它的期望值为零,无序列相关,但可能会有异方差。

表2 变量描述与定义

2.数据来源

本论文使用的原始数据均来自中国清洁发展机制网,使用的CDM数据为各省份每年获批的CDM项目数,其中2019年的数据截至5月份。其他数据来源还有2006—2019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及各省份《统计年鉴》,相关变量数据进行了对数变换。

表3 变量相关系数表

根据变量的描述统计表,发现西藏自治区的单位GDP碳排放量、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数量、资源型产业研发支出等一系列指标与其他省份存在较大差异,可以视为离群值,所以本部分后续的分析将以除西藏自治区以外的省份作为样本。

通过表3中的相关系数可以看出,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及各控制变量之间不存在异常相关关系或多重共线性。

3.回归结果与解读

本部分主要使用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面板数据模型的形式选择主要有三种:固定效应模型、随机效应模型和OLS混合模型。本部分首先进行了固定效应模型检验,似然比检验结果显示固定效应模型优于OLS混合模型,然后建立随机效应模型并进行豪斯曼检验,检验结果显示排除随机效应模型,选择固定效应模型。我国经济发展存在区域性差异,表现为区域资源禀赋差异和地区发展不平衡,基于此本文分开研究相关性影响,得到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总体回归结果

从总体模型回归结果来看,碳金融交易量对资源型产业能耗产生了显著的负向影响,系数在5%的水平上显著为负,说明随着CDM项目数的增加,我国整体资源型产业的单位GDP能耗显著降低,说明碳金融对资源型产业的低碳化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从其他变量的回归结果来看,资源型产业所占比重对资源型产业能耗的影响并不显著,研发经费支出在1%水平上对资源型产业的低碳化具有显著负向影响,说明对于资源型产业低碳化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大力推动资源型产业的转型升级。从国有企业比重来看,国有产权对资源型产业低碳化的影响显著为正,说明资源型产业中的国有企业低碳化与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相比有待提升。

从三大区域回归结果对比来看,CDM项目数对资源型产业的能耗都呈现显著负向影响,说明三大经济区域的碳金融发展能够有效促进资源型产业的低碳化,这与全国总体回归结果是一致的。三大区域的资源型产业占比对其能耗基本都没有表现出显著影响,而研发经费支出对资源型产业的低碳化都呈现出显著影响,其中东部地区在1%水平上显著为负,中部和西部地区都在10%水平上显著为负,说明东部地区资源型产业的技术创新投入对其低碳化的作用更加明显,这或许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率更高有关系,对于中西部地区需要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在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作用。从国有企业产权比重来看,三大区域资源型产业中的国有企业对单位GDP能耗的影响都显著为正,国有企业低碳化水平与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相比仍然有待提升。三大区域的利润率对资源型产业低碳化的影响都不显著,与总体回归结果一致,说明对于资源型产业低碳化,企业的经济绩效并没有起到显著推动作用,这或许与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资金需要巨大,更多需要金融机构支撑或者财政政策的支持有关,也说明通过碳金融推动资源型产业低碳化的必要性。

表5 去除数据后总体回归结果

为了进一步增强结论的稳健性,本文在西部、中部、东部数据上删除两个发展排名靠前的省份的数据,总体数据同样也进行删除,最终把得到的数据进行回归。从表5的结果可知,本文所关注的核心解释变量CDM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均显著为负,这又进一步表明碳金融发展能够有效促进资源型产业的低碳化。

(三)研究结论分析

本文通过两部门模型发现,一是碳金融的发展对资源型产业的影响主要取决于资本和劳动的投入。目前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消费结构升级等要求仍会增加对能源工业的生产需求,再加上基础工业进行生产改造、产业升级需要大量资金支持,所以资本和劳动投入的支持是对资源型产业低碳化的有效保障。二是碳金融的发展对资源型产业的影响与碳金融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有直接关系,说明碳金融市场对资源型产业的发展是有重要推动作用的。

通过对近十年CDM项目数据和资源型产业单位能耗的省级面板数据考察了我国碳金融市场发展对资源型产业低碳化的影响,实证结果如下。

(1)碳金融对资源型产业的低碳化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分地区的回归结果与总体回归结果基本一致,说明在我国进行资源型产业的低碳化需要碳金融进行支持,有正向的影响。

(2)研发经费投入对资源型产业低碳化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但是在西部和中部表现为负向的影响,我国西部地区发展相对落后,在技术、资金、创新等方面都发展相对较慢,在促进西部地区发展上,仍需要基础工业的发展来推动,所以研发经费的投入解决不了西部地区发展的根本问题。回归结果表明,需要通过大力发展碳金融市场、加大技术创新力度等来推动我国资源型产业的低碳化。

(3)从国有企业产权比重来看,国有企业对资源型产业低碳化的影响显著为正,说明资源型产业中的国有企业低碳化与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相比仍有待提高。我国大型重工业企业大多是国有企业,而国有企业的转型面临较大的难题,所以必须针对国有企业制定相应的改革措施,才能整体提高资源型企业低碳化的程度。

(4)碳金融的发展对资源型产业整体盈利水平影响不显著,说明在我国现有的状态下,碳金融市场的发展仍十分欠缺,不能对资源型产业的盈利状态产生显著影响,所以在碳金融市场的发展上,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五、政策建议

在实证结论的基础上,分别提出如下建议。

(1)要增加碳金融的支持力度,加快资源型产业低碳化发展。一是通过政策扶持碳金融推动资源型产业的低碳化。由于资源型产业发展出现的市场失灵和市场负外部性问题,在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必须发挥政府的作用,通过产业政策规划设计,构建资源型产业碳金融交易政策体系,通过政策推动碳金融和资源型产业共同发展。通过碳金融市场交易量对资源型产业低碳化影响的传导机制,配合强制减排政策,淘汰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低附加值的落后产业,实现资源型产业的转型升级。目前金融机构发展碳金融项目的市场激励仍不足,缺少对碳金融风险的补偿机制和政策,需要形成有效的碳金融风险补偿、担保与税收减免等综合配套政策。二是大力发展碳金融业务的中介服务。CDM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发展周期较长,专业性很强,而且要面临较大的政策风险和市场风险,需要由成熟和专业的中介机构完成。国外的碳金融中介组织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这也是国外碳金融产品和服务具有高附加值的原因之一。而我国的中介机构还在起步阶段,需要通过政府引导、加强相关人才培养等大力推动碳金融业务中介组织的发展。

(2)增加研发经费投入对资源型产业低碳化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研发投入的增加可以影响创新机制,说明金融创新、科技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资源化转型,所以要大力推动碳金融产品的创新。我国的碳金融市场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在产品设计和运行机制上还比较单一,要加快研发创新碳金融衍生产品,最终形成以碳货币、碳期货期权、直接投融资等金融工具为支撑的碳金融体系。要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碳金融市场发展的先进经验,建立碳交易统一报价和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结合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特征,注重产业低碳化需求与碳金融产业供给之间的契合,通过碳金融发展来大力推动传统产业和资源型产业的转型升级和低碳化。

(3)要激励国有企业进行创新。从研究结果来看,资源型产业中的国有企业低碳化与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相比仍有待提高。我国的国有企业大多是重工业企业,可以通过改变考核机制、增加优惠政策等方式鼓励国有企业的创新发展。

猜你喜欢

资源型碳化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寒意蔓延【精读】
弯曲荷载对单掺循环再生细骨料混凝土碳化的影响
假如金融市场崩溃,会发生什么? 精读
碳化对飞灰稳定化加药量测评的影响
一种聚乙烯/碳化废旧橡胶粉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资源型城市——湖南涟源市,未来可期
《粉煤灰综合利用》05/2019掺粉煤灰建筑混凝土在冻融-干湿循环作用下的碳化性能研究
资源型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探讨
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将有大动作
Copula模型选择及在金融市场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