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自然公园生态教育运行体系研究

2020-11-20杨财根

绿色科技 2020年19期
关键词:旅游者公园民众

杨财根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文化旅游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8)

1 引言

在国家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生态教育成为推进生态文明进程的重要因素,也是提升民众生态素养与提高国家生态文明水平的必要路径。当前,国家战略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稳步推进,生态教育也必须把学者探讨的必然性[1]从理论走向更广泛且深入的现实运行。生态教育需要全民教育,城市自然公园自然资源丰厚,拥有良好的地理区位优势容易吸引广大城市居民前往休闲游憩,是大众旅游的常去之地。城市自然公园拥有公共绿地,公园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所蕴含的生态知识、生态伦理、生态平衡等生态信息是全民生态教育的理想素材。如今国民生态文明水平有待提高,探讨城市自然公园生态教育如何运行已是现实之需,生态教育运行体系研究有助于更好地发挥自然公园的生态教育价值,提高民众生态素养。

2 城市自然公园生态教育运行体系构成要素

2.1 运行体系重要性

生态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教育体系,涉及自然、法律、经济、社会、管理等相关方面,生态教育的目标能否实现重点在于生态教育能否得到有效实施,不同领域不同条件下生态教育的运行效果存在较大差距。城市是现代文明的重要体现,城市生态教育效果如何直接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态素养以及城市的生态文明水平,甚至影响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城市自然公园拥有丰厚的自然资源与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具备生态教育的良好条件,是城市生态教育的重要领地,城市自然公园推进生态教育需依据公园资源特性与生态教育现状构建一个行之有效的运行体系。

2.2 运行体系构成要素

当前城市自然公园生态教育的动力不足,无论是形式广度还是内容深度方面都远未达到自然公园应达到的理想状态,因而城市自然公园的生态教育运行体系要素需包含驱动机制。城市自然公园是户外自然教育的理想场所,生态教育的目的是把生态与环境常识如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生态危机等基本信息诠释给民众,让民众在了解自然生态的过程中形成生态环保意识并自觉地培育良好地生态文明行为。因而城市自然公园地生态教育体系需包含生态解说要素,重点在于诠释公园动植物资源及其相关生态环境信息,从而达到生态教育效果。但生态教育到底效果如何不应简单地估计结果,而需要一个科学的系统评价过程,因而运行体系中还需质量评价要素。现今生态教育缺乏掌握生态学、教育学、旅游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及其专业的生态教育员工队伍,具备生态教育相关专业素养的综合从业人员能够提高生态教育的可信度及教育效果,因而人才保障理应成为生态教育运行体系的构成要素,以确保生态解说与质量评价更加专业科学。驱动机制、生态解说、质量评价与人才保障等要素共同目的在于提高城市生态文明水平,四要素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自然公园生态教育运行体系(图1)。

图1 城市自然公园生态教育体系

3 城市自然公园生态教育的驱动机制

3.1 相关法律法规

生态教育能够得以真正实施运行的关键在于各个方面能够对生态教育的重要性与系统性有正确的认知。在当前生态环保还存在不少问题的经济发展背景下,政府方面尤其是生态保护部门、各个与生态教育有关的企事业单位、旅游者以及普通民众等都应认识保护环境的严重性并能够自觉地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但不能否认的是我国生态教育存在的较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与相关法律法规缺失有关,生态教育仅靠各单位与民众的自觉难以达到教育目的[2]。由于生态教育相关法律法规的缺乏,导致生态教育运行操作“弹性”较大,对生态教育的开展实施与生态文明提高不利。在我国尚未建立相对完整的生态教育体系[3]的现实当下,需要结合国情建立较为系统的生态教育法律法规,既能提高民众环境保护意识,又能保障生态教育得以具体落实运行[4]。城市自然公园生态教育涉及到行政主管部门、社区管理方、公园经营管理单位、旅游者、城市居民等相关群体与个人,在旅游经济占主导的当前现实条件下,构建强制性的系统性法律法规有利于驱动公园的生态教育实施运行。

3.2 公园管理制度

尽管建立了相关的生态教育法律法规,当相关单位与个人明显违背法律规定时能依据法律条文进行相关处罚,但生态教育重在教育各个群体自觉维护生态环境,预防教育对象破坏生态环境违背法律条文,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相关单位与个人的生态自律行为。因而,城市自然公园自身推动生态教育的管理制度非常重要,管理制度不仅是相关法律法规约束力的重要体现,也是驱动公园开展生态教育的现实引擎。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认为公园的教育需要进行严格的规划[5]。中国城市自然公园可借鉴吸收美国“大黄石生态系统(Greater Yellowstone Ecosystem)”[6]管理框架,构建相关制度明确公园各部门职员的生态教育责任,规定经营与管理各部门及其相关员工有关生态教育的任务要求与处罚措施,把生态教育任务融入到公园的全面质量管理。并激励公园管理方自身做好生态教育的示范工作,通过制度激励公园服务与管理人员参与到具体的生态教育实践工作中。

4 城市自然公园的生态解说

4.1 解说目的

旅游解说是景区经营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吸引旅游者参观游览的主要措施。景区为何解说如何解说取决于景区的资源与使命。城市自然公园属于自然资源占主体的城市综合公园,集满足民众休闲游憩、科普与生态保护功能于一体。因而,城市自然公园的旅游解说不应是简单的招揽旅游者,而需依据自然生态资源占主导的自然公园特性,重点进行生态解说,传播公园的自然生态信息,吸引民众观览游憩,引导旅游者激起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意识,培育旅游者的生态文明行为。生态解说是生态教育的最直接最有效方式,城市自然公园实施生态解说旨在发挥解说教育的重要价值,协助旅游者对自然公园资源更深刻理解,倡导旅游者及其他民众保护公园生态环境。公园的管理者与普通职员都应重视生态解说在城市自然公园的重要地位,生态解说不仅是履行自然公园的生态保护责任,也是完成社会服务价值的重要管理方式,同时也是发挥自然生态资源市场优势的重要体现,既能提高公园的市场形象,反过来也能促使公园完善自然景观设计与建设,通过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参观游览从而提高公园的综合经济效益。

4.2 解说内容

生态解说是具有特定功能和构成的系统工程,具有自身的解说使命与内容。城市自然公园实施生态解说能让外地旅游者更加了解该城市,促使外地旅游者与本城市居民的相互理解,促进旅游者与城市居民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增加城市自身的亲和力与吸引力。城市自然公园实施生态教育的最重要途径就是生态解说,把公园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及相关科普知识传播出去也是生态解说最主要的使命与解说内容,也是外地旅游者与城市居民最能直接体验到的公园生态教育内容。城市自然公园生态解说的内容要完成“提高城市生态文明”解说使命,解说重点在于使旅游者能充分理解公园的生态价值,因而解说应避免简单的“严禁踩踏花草、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等宣传标语,需构建公园自然环境解说、自然资源解说、自然生态系统解说以及人与自然共生系统解说等内容体系,重点诠释公园的树木、花草、灌木、藤类、蕨类等植物资源生态价值,以及诠释相关植物群落、湿地、湖泊、河段溪流等自然生态系统,阐述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景象,通过传播公园各类自然资源生态信息促进旅游者与城市居民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并提高生态文明行为。

4.3 解说方式

依据解说内容采取多样的解说方式:一方面,能够更好地诠释相关旅游资源,增强生态解说的信息传播,帮助旅游者更好地理解公园生态信息价值;另一方面,丰富多彩的解说方式本身亦可成为旅游吸引物,增强公园景观的吸引力,提高旅游者驻足观看频率,增加解说的扩散效应。城市自然公园作为城市相对稀缺的公共绿地,生态解说方式应与自然公园的“野性”相吻合,突出“原生态”,古树名木、草本植物、昆虫、鸟类、两栖类动物等可使用照片配以文字介绍,动物还可以雕塑形式展现野外生活场景,解说材料如解说牌、宣传册、图片等在外观设计与款式等方面都应体现自然特色,休闲座椅、解说亭廊、公园大门等设备设施都可充当解说角色,凝聚旅游者对公园自然生态的关注。解说的传播途径可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借助公园官网、微博、二维码、微信、QQ等网络方式传播公园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图片、视频、科普文章等,拓展解说的受众范围,让更多的民众体验公园的自然生态进而培养生态保护意识。

5 城市自然公园生态教育的质量评价

5.1 评价内容

质量评价既是城市自然公园生态教育的约束要素,又是指引要素,一方面,能够约束城市自然公园在实施生态教育工作中避免形式主义,开展实实在在的教育工作,避免公园自身在旅游经营管理过程中对生态造成破坏从而影响生态教育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可以给予城市自然公园指引应在哪些方面进行生态教育以及如何进行生态教育,促进公园生态教育沿着生态正义的方向可持续发展。因而城市自然公园的生态教育质量评价的内容应渗透生态教育的全方位,也就是需对生态教育进行全面质量管理,评价内容应包含生态教育过程与生态教育效果两个范围领域,生态教育过程评价主要应评价公园生态解说、旅游生态补偿策略、生态教育项目以及环保实践活动等方面内容,重点体现是否解说了公园的自然资源与自然生态系统信息、是否诠释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旅游生态补偿策略能否体现生态教育目标导向、生态教育项目能否以提升旅游者生态素养为主线、以及环保实践活动是否有具体的教育宣传内容等。生态教育效果评价主要应关注广大民众生态环保知识、生态环保意识、绿色生活习惯以及城市生态文明形象的改善等。

5.2 评价方法

生态教育的评价方法应多元化,能体现客观实际的原则与评价的科学性,真实反映城市自然公园生态教育的实施情况与教育效果,能激发各利益相关者更加积极地参与生态教育工作。考虑到城市自然公园的公共绿地特性与生态环保的社会服务属性,评价主体主要应由相关专家学者、环保志愿者、旅游者、城市居民等构成,各评价主体可通过不同的视角衡量生态教育的开展情况。评价标准需考虑到公园的自然资源情况与当地民众的生态素养现实,以有利于提升民众生态素养为目标,同时把评价标准公开。可采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方法,体现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相结合。并形成良好的评价反馈机制,不断完善的评价方法推进生态教育的实施运行。

6 城市自然公园生态教育的人才保障

6.1 人才队伍构成

人才保障是生态教育的引擎,也是生态教育的终结者。在城市自然公园生态教育体系中,结构合理与数量充足的人才队伍是生态解说与质量评价两要素得以顺利科学实施的最基本保障,当期生态教育存在不少问题,构建有利于生态教育正常有序运行的人才队伍显得尤为迫切。生态教育是一种全民性与全过程的教育类型,人才队伍也应贯穿生态教育的全方位,人才队伍的质量实际上直接影响城市自然公园的生态教育的实施情况与教育效果,因而城市自然公园的生态教育人才队伍应该做到结构最优化,造就具有广博生态知识的公园领导队伍和施教队伍,从人才类别来看,既需要掌握丰富自然生态知识又懂教育规律的专家学者,又需要热情参与公园生态教育工作的自愿者,也需要懂法律与策划的生态教育项目管理人员,同时还需要确保生态教育顺利实施的设备维修与自然景观园艺技术工人等。从人才的来源来看,既要有城市自然公园的人员,也要有学校的生态学方面教师,还要有环保教育方面的行政管理人员等。

6.2 人才队伍培训

生态教育通过向广大民众传达自然生态知识信息,培养民众的生态环保意识进而培养民众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所以,作为从事生态教育的工作人员首先应掌握丰富的自然生态知识,具有生态正义与生态责任感,并且具备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规范。城市自然公园需依据公园自然生态资源的类别与特色以及民众对公园生态教育的反馈意见等有针对性地进行生态教育地人才队伍培训。需要制定生态教育人才培训计划体系,确定培训人员数量与结构、培训目标以及培训考核等事项,依据培训计划分批次有步骤进行员工队伍建设,对不同岗位地员工应根据岗位需求制定生态学、教育学、旅游学、管理学等有关培训内容。公园生态教育各部门主管应首先学习掌握公园自然资源相关生态知识与有关法律法规及公园管理制度,以便领导在员工前面作表率,引领员工积极参与公园相关生态信息的学习。重视对生态解说讲解员工进行公园资源生态知识的培训,确保生态讲解能准确传达公园的生态信息。公园一般服务管理人员应进行相关生态意识的培训,通过员工生态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员工对广大民众形成生态行为示范,此外城市自然公园的员工培训需得到高校生态学方面的专家学者指导,以提高培训的质量与科学性,进而提高公园生态教育的可信度,推动公园生态教育更好地有序运行。

猜你喜欢

旅游者公园民众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喀拉峻风景区旅游者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行为研究
在公园里玩
旅行社未经旅游者同意安排购物属违约
让博物馆成为“民众的大学”
一见如故
浅论生态旅游者的分类与识别方法
圣诞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