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晶状体失功综合征眼的视觉质量评估

2020-11-19许明林HASHIMohamoudAlrisak王丝雨丁雨溪马立威张劲松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20年11期
关键词:散射光晶状体高阶

许明林,HASHI Mohamoud Alrisak,王丝雨,丁雨溪,马立威,张劲松

(1.沈阳市兴齐眼科医院眼科,沈阳 110016;2.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眼科,沈阳 110005;3.沈阳爱尔卓越眼科医院眼科,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沈阳 110001)

年龄相关性的晶状体变化首先表现为进行性的弹性下降,并由此导致调节能力降低、近视力丧失,平均发生年龄为42岁。这个过程一般持续20余年,并在65~70岁趋于稳定[1]。晶状体失功综合征就是指这段从老视出现到白内障形成前的晶状体老化状态,以近视力丧失、高阶像差增加、视网膜成像质量下降为特征[2]。本研究拟对晶状体失功综合征患者的主、客观视觉质量进行评估,旨在为选择合适的治疗时机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就诊于沈阳市兴齐眼科医院门诊并诊断为晶状体失功综合征的患者15例 (25眼) 作为实验组。其中,男 7 例 (14眼),女 8 例 (11眼),年龄 44~61岁,平均 (54±5.4) 岁。最佳矫正视力≥0.5。主诉症状包括调节力下降、对比敏感度及夜视力差、夜间眩光、光晕等。同期选择相应年龄组正常健康眼10例 (20眼) 作为对照组。

排除标准:眼部合并其他疾病;有眼部外伤史、手术史及角膜接触镜佩戴史;暗室瞳孔直径<4 mm;不能配合仪器检查者。

1.2 方法

采用OPD-SCAN Ⅲ (日本NIDEK公司) 和iTrace(美国Tracey公司) 检查患者的角膜、眼内高阶相差。采用OQAS HD-analyzer (西班牙VISIOMETRICS公司) 检查患者的眼内散射光指数。以上所有检查均由同一技师完成。

在医生解释后,由患者自行完成生活视功能(VF-14)量表,记录得分。VF-14量表包含14项日常任务,每项任务完成度评分1~4分。由于非视力因素而不能完成的任务不予计分。记录各项任务计分后取平均值再乘以25为最终得分。100分代表能很好完成全部14项任务。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 Graphpad Prism-8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非配对t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高阶像差测量结果

2.1.1 OPD-SCAN Ⅲ高阶像差测量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角膜高阶相差分别为 (0.192±0.106)μm及 (0.167±0.132) 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5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眼内高阶相差分别为(0.366±0.182) μm和 (0.182±0.105) 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2.1.2 iTrace高阶像差测量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角膜高阶相差分别为 (0.142±0.101) μm及 (0.108±0.053)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216);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眼内高阶相差分别为 (0.276±0.102) μm和(0.193±0.092) 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3)。

2.1.3 2种仪器测量高阶像差结果的比较:实验组眼内高阶像差OPD-SCAN Ⅲ和iTrace测量结果分别为 (0.366±0.182) μm和 (0.276±0.102) 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36),实验组的角膜高阶像差、对照组的角膜及眼内高阶像差均无统计学差异。

2.2 眼内散射光指数测量结果

OQAS测量的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眼内散射光指数分别为1.26±0.57和0.70±0.28,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

2.3 VF-14量表得分

本组中共有23例 (41眼) 同意接受VF-14问卷评分 (完成率91.11%)。实验组15例 (25眼) 得分60.72±21.90,对照组8例 (16眼) 得分77.39±13.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2)。见表1。

3 讨论

晶状体失功综合征是晶状体老化的自然过程,目前认为其进展分为3期:第一期多始于42岁左右,表现为老视,视近困难,这一阶段的晶状体仍然透明,但光线散射增加,调节能力下降;第二期发生于50~60岁,晶状体透明性开始进行性下降,散射光明显增加,视网膜成像质量下降,引起明显的视觉干扰症状,如眩光、光晕轮、夜间视力障碍等;第三期表现为临床白内障[1]。晶状体失功综合征第一期的患者大多自行佩戴眼镜以改善视近能力,较少主动求医。因此,本研究纳入的患者多为第二期,此期患者的远视力基本正常。本研究中,实验组最佳矫正视力为0.74±0.22 (Snellen视力表),与对照组(0.81±0.12) 相比,无统计学差异,实验组患者均以视觉干扰症状为主诉就诊。

视力表视力只能单纯地反映高对比度下黄斑中心凹处视锥细胞对细小目标的分辨能力,远不足以涵盖人眼的整体视功能状态。只有全方位的视功能评价才能反映实际的生活视功能,如反映眼光学成像质量的高阶像差、散射光指数、调制解调函数、点扩散函数等客观指标,反映眼、脑整合视功能的视野、对比敏感度、动态视力、空间立体视力等,以及能直接反映患者的视力损害对生活的影响程度的生活视功能调查量表评分[3]。因此,本研究采用高阶像差及散射光指数作为客观指标,联合VF-14生活视功能量表得分综合评价视功能。

本研究结果显示,晶状体失功综合征患者的眼内高阶像差明显高于对照组,而眼内高阶像差主要来源于晶状体,因此,尽管晶状体失功综合征患者的晶状体在临床裂隙灯检查时尚呈透明状态,但其内部胶原纤维的有序排列、均质性已开始下降,导致其成像的光学质量亦有所下降,出现视觉干扰症状。本研究中,利用OPD-SCAN Ⅲ测量获得的眼内高阶像差显著高于iTrace测量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文献[4-5]报道一致。其原因可能与这2种仪器的工作原理不同有关。OPD-SCAN Ⅲ是根据自动视网膜检影原理,即根据不同子午线入射和反射光线的方向和速度比值,计算像差的正负与大小,为连续测量,测量时间较长,眼球发生的轻微运动、泪膜的破裂均会对检查结果造成影响。iTrace则是根据光路追迹原理,入射激光束为单独间断发射,经瞳孔反射出的每一激光点均由接受器单独记录计算,避免了相邻视网膜成像点相互影响。因此,OPD-SCANⅢ的测量结果较iTrace偏大。

表1 2组VF-14量表得分Tab.1 Scores of the VF-14 questionnaire of the two groups

眼内散射光是干扰人眼视觉质量的原因之一,可引起失能眩光、对比敏感度降低、单眼复视等[6],并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高[7]。眼内散射光分为指向视网膜方向的前散射和指向光源方向的后散射。临床上常用的裂隙灯检查只能发现后散射,而本研究中采用的双通道视觉质量分析系统OQASⅡ是目前临床中唯一可以定量检测眼内散射光的仪器[8]。本研究发现,尽管实验组与对照组最佳矫正视力无明显差异,但眼内散射光指数却存在统计学差异。文献[9]报道,正常眼的眼内散射光指数为0.5~1.0,而早期白内障眼的眼内散射光指数则在1.5~4.0之间。本研究中,实验组患眼眼内散射光指数正介于二者之间,进一步证实晶状体失功综合征是晶状体老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这一阶段的晶状体浑浊虽不明显,但眼内散射光已增加,从而导致视觉干扰症状。

高阶像差、眼内散射光指数等客观指标能反映眼屈光系统的光学质量,视功能调查量表评分则显示视力损害对生活的实际影响。STEINBERG等[3]报告视功能调查量表评分与患者的视觉主诉及视力满意度直接相关。本研究中,实验组VF-14量表评分仅为60.72±21.90,明显低于对照组,尤其是运动、驾驶等需要动态视力及近视力的精细工作得分均低于对照组。说明晶状体失功综合征患眼的晶状体已经丧失屈光、调节等部分生理功能。尽管有些入组晶状体失功综合征患者 (5例) 仅为单眼发病,但这些患者的双眼视功能明显下降,不再胜任如驾驶、运动等需要动态视力、空间立体视力的日常活动。

综上所述,晶状体失功综合征患者的视功能障碍包括视觉干扰症状、日常生活受限,眼内高阶像差及散射光检查可以为该综合征的临床诊断提供依据。对于视功能要求高的晶状体失功综合征患者,精准晶状体手术技术联合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可为其提供良好的视功能重建。

猜你喜欢

散射光晶状体高阶
突然视物清晰 未必是好事
百千焦耳装置集束验证平台的背向散射光诊断系统
在线浊度分析仪消除气泡影响的改进方法
基于高阶LADRC的V/STOL飞机悬停/平移模式鲁棒协调解耦控制
白内障手术,该选哪种晶状体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玻璃体切除联合晶状体超声粉碎在合并晶状体脱位眼外伤中的应用
高阶非线性惯性波模型的精确孤立波和周期波解
浅谈背向弹性散射光谱测量中获取光谱的不同实验方法与优点
基于高阶奇异值分解的LPV鲁棒控制器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