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一项基于2008—2018年CSSCI数据的文献计量分析

2020-11-19毛现桩

中州大学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城镇化文献研究

毛现桩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外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城市经济与管理学院,北京 10007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人口的流动日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城镇,我国城镇人口数量由1978 年的1.7亿增加到2018年的8.1亿;与此同时,我国的城镇化率也由1978年的17.9%增长到2018年的58.5%。对此,不少学者认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我国发展最大的潜力所在。城镇化在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改善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活条件及环境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我国城镇化的进程与我国经济发展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未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有赖于加速城镇化[1-2]。但是,我国快速推进的城镇化进程给我国的社会和经济带来了一些严重问题,这些问题反过来又阻碍了城镇化的健康有序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思路,这为我国城镇化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新方向。随后,201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战略部署,政策的出台大大激发了学界研究新型城镇化的热潮,催生了一大批富有见地的新型城镇化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科研成果。本文利用中国知网(CNKI)平台,借助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方法,对近十年来的关于新型城镇化的研究文献进行系统梳理,总结并揭示目前我国新型城镇化研究的主要特点,探讨并分析当前新型城镇化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以期能够较为全面、系统地把握国内新型城镇化的研究进展,为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及启示。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该研究着重关注以下几个问题并试图予以回答:1)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近十年研究状况如何?2)近十年来,有哪些重要的研究方面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领域的关注点?3)目前,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存在哪些突出问题以及可行性的对策有哪些?

(二)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从中国知网(CNKI)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到的截至撰文前的以“新型城镇化发展”为主题的CSSCI期刊文献。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方法是以数理统计为基础的文献计量法。文献计量法是一种在分析文献研究中使用比较普遍的方法,它是一种以各种文献外部特征为研究对象的量化分析方法,是利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描述、分析、研究,从而导出其概念规律性(即统计规律),进一步解释文献的数据特征和变化规律,分析背后的原因。

二、数据的筛选与处理

(一)数据来源与方法

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的前提条件是获取准确与完整的数据,这也是本研究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为了充分了解我国新型城镇化研究的现实状况,分析存在问题,展望发展趋势,本研究以中国知网(CNKI)为数据来源,于2019年1月30日对新型城镇化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

具体步骤如下:首先,我们在中国知网(CNKI)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以检索项为“主题”,输入“新型城镇化发展”,来源类别选择“CSSCI”,匹配方式选择“模糊”,时间截至2018年,进行检索。共检索到1923篇文献。其次,我们运用人工筛选方式排除重复发表、会议通知与报道、专家访谈、会议综述、征文启事、政策纲要发布、主持人语等非学术性文献以及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相关度不大的文献共103篇,得到纳入分析的文献1820篇。

(二)数据总体性描述

根据检索结果,在检索处理过的1820篇文献中,第一篇以“新型城镇化发展”为主题的文献发表于2008年。文献发表的分年度结果与发表年度趋势图分别见表1与图1。2008年和2009年检索到的文献分别都是1篇,2010年6篇,2011年8篇,2012年26篇,2013年235篇,2014年445篇,2015年357篇,2016年343篇,2017年252篇,2018年146篇。从中可以明显地看到2014年为此文献分析的重要年份,该年的CSSCI发文量达到了峰值。2012—2014年的3年间,以“新型城镇化发展”为主题的文献发文量急剧增长,然而,从2014年开始,发文量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且有趋于平缓之势。

表1 CSSCI期刊文献发表年份分布比

图1 文献发表年度趋势图

三、结果与分析

(一)发文量年份分布分析

研究文献的分布年份可以清晰地了解该研究领域在某时段内的研究状况,进而分析影响因素。在以“新型城镇化发展”为主题的文献搜索中,最早出现的一篇文献为2008年发表于《求是》上的一篇文章,其题为《推进新型城镇化 实现崛起新跨越》。该篇文章详细介绍了江西省在新型城镇化建设方面的模式。自此之后,国内学界才缓慢开始了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相关的研究。但直到2012年,5年间国内研究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文献共有42篇。此后,从2013年起,新型城镇化研究的发文量猛速增长,2013年的研究文献为235篇,较2012年增长了 80.38 倍。2014年的研究文献已经达到445篇,较2013年又增长了89.4%,成为历年之最。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可以通过考察2012—2013年我国政策出台与经济发展情况得出其中原因。在党的十八大报告(2012)中,“提高城镇化的质量”被重点提了出来,而且,还提出了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紧接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决定》具体阐释了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201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对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提出了新要求,明确了我国未来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提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这说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对学界的研究转向有重大影响,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与党和政府的战略指向和政策引导紧密相关。

(二)被引量分析

文献的被引次数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衡量一篇文章在该领域的价值,被该领域其他研究机构或同行认可的程度,是指示论文影响力的重要指标。表2是“新型城镇化发展”被引量排名前10位的期刊文献。

表2 “新型城镇化发展”被引量排名前十位的期刊文献

从表2可以看出,被引次数排名前十的文献中,大部分是关于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基础性研究,涉及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内涵、意义、目标、策略、路径、模式[3-5],其他是应用型研究,涉及了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以及这一过程中所遇到的困境与反思[6-7]。被引次数最多的一篇文献是《“新型城镇化”概念内涵、目标内容、规划策略及认知误区解析》(单卓然、黄亚平,2013)。该文章虽然不是国内第一篇谈及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文献,但是它是第一篇系统论述“新型城镇化”的文献,包括科学界定了新时期“新型城镇化”概念,指出了新型城镇化的3大内涵,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6大核心目标,概括了新型城镇化的4项重点内容,阐述了新型城镇化4类规划策略,并且指出了我国新型城镇化存在的6大可预见性认知误区。[3]5年间,该篇文献的被引次数达到了近千次,成为学界研究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一篇标杆与奠基之作。另外,在被引次数排名靠前的10篇文献中,共有6篇文献是发表于2013年,且前3篇文献都是发表于该年份。结合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要在提高城镇化质量上下功夫,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这一重要事实,再次说明了学术研究要紧贴国家政策,为国家的战略发展提供智囊,服务国家经济发展。

(三)文献作者及研究机构分析

核心作者是文献计量学中衡量某学科领域内具有不可替代和突出影响力的作者的一个概念。文献计量学中界定核心作者通常采用普莱斯定律(Price Law) 进行分析。其计算公式为:

(1)

(2)

在选择过程中,按照取整的原则,以第一作者(含独立作者)身份发表3篇及以上研究论文者方可入选为核心作者。据此,我们对该领域的核心作者进行统计,得出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共28位,发表论文133篇,占文献总量的 7.31%。这说明近年来国内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的核心作者群还有待进一步形成。紧接着,笔者又对高产核心作者(发文量在5篇及以上)做了数学统计(见表3),吉林大学的刘国斌教授作为第一作者发文13篇,为高产核心作者的榜首,其次是东南大学的赵永平教授发文9篇。在某种程度上说,他们是国内新型城镇化研究领域的权威学者,为该领域研究的持续深入做了重要的推动工作。

表3 发文量在5篇及以上的高产核心作者

作为学术研究的重要依托,研究机构为学者研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科研平台,其中那些科研产出量大质优的核心研究机构在领域内更是具有晴雨表和风向标的作用,对该领域内的其他研究学者具有极强的带动效果。我们对以“新型城镇化发展”为主题发文量在10篇及以上的核心研究机构做一统计(见表4),中国人民大学以发文量47篇成为该领域核心研究机构之首,其次是南京大学发文41篇,吉林大学34篇。其他院校作为该领域的研究机构,其发文量与之有着明显差距。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国内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的主要依托平台还是国内各大高水平高校,其他像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等专职研究机构虽有参与,但并不是主力军,然而政府部门(如国务院研究中心、财政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的参与有限或者没有。

表4 发文量在10篇及以上的核心研究机构

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战略部署的深入实施,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进入攻坚阶段,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研究不仅需要有像高校这样的纯科研机构的持续深入研究,以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探索,还需要有政府研究中心、决策部门等的参与,促进实践探索可行的理论、模式、路径尽快推广,指导更多的建设实践。

(四)文献内容分析

研究主题是一篇研究文献具体内容的集中呈现,是高度浓缩的研究精华。研究主题可通过高被引文献和高频关键词来反映。[3]通过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的高被引文献的考察和对所有文献的关键词处理,我们对近十年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的文献主题进行了提取和凝练。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近十年来主要关注点在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内涵界定与评价体系构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农民工及其市民化,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的“新四化”关系,以及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等几个方面。

1.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内涵界定与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新型城镇化”其实并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它由来已久。它伴随着党的十二大(2002)提出建设新型工业化战略而出现,但人们真正熟悉它却是党的十八大报告(2012)以及同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把生态理念融入我国城镇化建设中,将新型城镇化建设确定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和扩大内需的重要方式。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是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其核心目标是追求平等、幸福、绿色、健康和集约,重点内容是实现区域统筹与协调一体、产业升级与低碳转型、生态文明和集约高效、制度改革和体制创新[3]。也有学者指出,新型城镇化最早来自对中国特色城镇化的相关研究,中国特色城镇化实质上就是人口城镇化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同步向前的新型城镇化[8]。与传统城镇化不同,新型城镇化是一场深刻革命,它涉及经济、政治、社会等各领域,具有以人为核心、可持续发展等内涵,核心目标是平等、幸福、转型、绿色、健康和集约[3,6]。沿袭对新型城镇化内涵的规范界定,学者们接下来相继开展了对新型城镇化评价体系的研究,研究多以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为主,并且选取省、市数据为实证检验和评价的对象[9]。有学者在分析城市发展结构的基础上,借用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理论来分析城市化发展中各发展主体及其关系的协调,从而建立新型城镇化的“城市树”模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10]。

2.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径研究

在厘清新型城镇化科学内涵、确立城镇化评价体系的同时,有关新型城镇化的路径模式也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研究内容。在路径选择上,可持续发展城镇化、生态城镇化和智慧城镇化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的不二选择[4-5]。具体而言,倪鹏飞(2013)认为“可持续城镇化”是总体路径,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要以人为本,依靠创新驱动,结合本土实情,加强政府引导,形成产城互动的格局。沈清基(2013)指出城镇化发展要以生态环境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因为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最基础的系统和要素群。城镇化要以生态环境和生态文明为基准,以此“审核”和调控城镇化的发展目标、发展路径、发展速度,以及发展的价值观。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已越过中期,现在处于攻坚阶段,眼前的当务之急是要将原有粗放的城镇化模式转变为能承载生态文明转型的“智慧式城镇化”,城镇化建设要从数字化管理升级到智慧管理、生态管理和创新管理。(仇保兴,2013)

3.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农民工及其市民化研究

人口的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和精髓,加快居住人口的城镇化,重点是有序推进农民工市民化[1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带来的问题就是城乡二元结构所形成的二元经济不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由此导致了农民工问题的产生。由于城市在多方面优于农村,吸引了大量农民涌入城市,但进城后的农民并没有融入城市生活,没有享受到传统市民所拥有的各项权益,但这些农民又不愿返乡,从而造成了新时期农民工问题的复杂性,这成为制约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一个顽症[12]。新型城镇化目标的实现要求以“权利公平”为核心重构“居住地”相关而非“户籍”相关的城市社会保障制度,提高政策治理水平和制度管理效率,增强信息宣传与沟通,推动农民工权利融合和能力融合的实现[13]。此外,城镇化过程中的新生代农民工问题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14-15]。

4.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的关系研究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促进“四化”良性互动、协调同步发展。学界敏锐地捕捉到了国家政策的指挥性,迅速展开了对“新四化”关系的研究讨论[16]。但在“四化”关系中,学界最早开始研究,而且产生成果最多的领域是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研究[17]。国内学者普遍认为,中国城镇化与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不相协调,发展上明显滞后。因此,应加快推动城镇化进程,使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协调发展,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18-19]。关于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新四化”)的协同关系,学者则是近几年才开始关注并展开研究的。这是因为“信息化”是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及,上升为国家战略时间尚短。国内学者对于“新四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者内在关联机制和辩证关系,以及如何实现四化同步发展的初步测度和发展评价上[16,20-21]。

5.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已进入新常态时期,当前既面临着传统城镇化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也有一些新问题不断涌现出来。总结起来,主要问题有:城镇化的驱动力减弱、“半城镇化”问题、土地和户籍问题、文化保护与传承问题、“城市病”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社会保障制度障碍问题等。长期以来,我们走的是一条靠土地扩张的粗放式、低质量的城镇化道路,目前我国土地城镇化程度远远高于人口、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城镇化程度,而新型城镇化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是“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模式。那么,政府怎么“引导”,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政府的职能如何定位,这些都是我们面临的新问题。要在各种法律、制度和政策的指导下,发挥市场的主导性,促进土地、劳动力、资本、信息等市场要素的集聚和提升,进而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22-23]。“半城镇化”与我国长期以来的土地与户籍制度密切相关,大部分农民工在农村与城镇之间长期处于尴尬的“两栖”状态,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民工问题既不利于推行城镇化,也不利于发展现代农业。可以通过制度创新、文化创新、规划创新与管理创新等形式来解决户籍问题、城市融入问题、城市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农地问题、融资问题[23-24]。除此之外,建设现代化都市圈,推动经济带发展既有利于优化人口和经济的空间结构,又有利于激活投资和潜在的消费需求,不失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手段。

四、结论

新型城镇化已成为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是我国目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社会转型所具有的重要特征。本文从2008—2018年CSSCI来源期刊的文献入手,运用基于数理统计的文献计量法分析了国内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研究态势。基本结论如下:从文献发表的年份分布来看,2012年之后发表的研究文献呈现出井喷态势,这一现象说明党和政府关于新型城镇化的一些政策和战略指向对该领域研究影响较大。从文献作者和研究机构方面来看,核心研究作者只有28人,人数和研究产出占比较小,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的主要平台以各大高校为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政府部门的参与不足。在研究内容方面,国内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主要关注了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内涵与评价体系,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路径,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农民工及其市民化,城镇化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的“新四化”关系等。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城镇化的驱动力不足、“半城镇化”问题、土地和户籍问题、文化保护与传承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城市社会公共服务保障问题等。对此,可以通过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科技创新、规划创新和管理创新等手段,深化学科间融合,突出问题导向,建设现代化都市圈,走出一条以人为本,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猜你喜欢

城镇化文献研究
关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批复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