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省海防林造林分区布局及建设方向

2020-11-19

安徽农学通报 2020年21期
关键词:基干林带防护林

任 义

(辽宁省林业调查规划监测院,辽宁沈阳 110122)

沿海防护林工程体系(简称防护林)主要对整个海岸线的减风固岸、缓解台风风暴潮侵袭、生态恢复和调节当地环境具有重大作用[1]。辽宁省委、省政府历年来十分重视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2],特别是在国家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的决策部署和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后,辽宁省以国家林业局召开的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规划编制培训会精神为指导,以现有形式为基础,在充分分析现存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前提下,编制了《辽宁省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规划(2016—2025年)》,开展了新一期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3,4]。

1 海防林建设区域概况

中国大陆海岸线漫长,总长约1.84万km,占全国边界线长度的45%。辽宁省是中国海岸线的北起点,与黄海、渤海紧密相依,海岸线北部是东北平原腹地。辽宁省海岸线东起丹东市宽甸县,在大连市旅顺口区将黄海和渤海分界,西至葫芦岛市绥中县,全长1444km,排全国第4。海防林工程建设区涉及辽宁省7市25个县(市、区),土地总面积507.16万hm2,林地总面积217.15万hm2,具体工程体系建设范围县(市、区)如表1所示。海防林造林区呈不规则马蹄状,中间区域相对低矮,东西两侧相对较高;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和海洋性气候,年降水量573.9~1218.2mm;棕壤、草甸土、水稻土、沼泽土、盐碱土、风沙土在海防林工程区均有分布。

表1 辽宁省海防林体系建设范围

2 海防林工程建设SWOT分析

2.1 优势(S)

2.1.1 政府重视生态建设,为工程实施提供了保障 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国家将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列入林业重点生态建设项目。辽宁省出台了《辽宁省青山保护条例》,实施了《辽宁省青山保护规划(2016—2020年)》,加强了对山体及林地的保护。工程区各级政府将造林绿化目标纳入各级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状,为体系工程的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2.1.2 林业部门经验丰富,为工程落实提供了基础 辽宁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已经完成2期,各地在工程实施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落实和实施工程建设中,整合可绿化资源,打破行政区域界线,以沿海基干林带和纵深防护林体系建设为牵动,将荒山造林、退坡还林、道路沟渠绿化、湿地保护、森林城镇建设、村屯绿化等相结合,统一规划、集中连片、综合治理。

2.1.3 群众生态意识提高,为工程建设提供了支持 工程建设实施以来,沿海地区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给人们带来了切身体验。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回归自然、保护自然、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已越来越成为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内容。广大群众支持工程建设,参与工程建设的积极性明显提升,为工程建设顺利实施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2.2 劣势(W)工程建设虽然取得了明显的成就,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总体建设水平不高、基干林带没有完全合拢、林分质量较差、退化老化现象日趋严重、沿海自然灾害频发、人为破坏现象较多、造林成本逐年提高、资金投入明显不足等,严重制约了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

2.3 机遇(O)

2.3.1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修复工程提上重要地位 党中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赋予了林业新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下一步的出路主要有2条:一是继续组织实施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二是积极探索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提出,要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并把近岸近海生态区作为加快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骨架之一。国家林业局提出全面实施十大生态修复工程,加快构筑十大生态安全屏障。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作为森林生态系统重大修复工程之一,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3.2 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工程建设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 工程建设区地处辽宁省沿海经济带、改革开放的前沿,是辽宁发展向海经济和实施“一带五基地”建设的龙头和重点地域,经济发展市场要素活跃。随着辽宁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沿海地区财政能力提升,民间资本实力雄厚,投入工程建设的潜力巨大,必将为工程建设投入提供良好的经济基础。

2.3.3 林业科技水平逐步提高,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 随着工程建设的推进和林业科技水平的整体提高,体系工程建设的技术支撑能力不断增强。辽宁针对沿海地区特点已开展了多项研究,“绒毛白蜡引种栽培技术”、“泥质海岸防护林树种配置及结构”等技术已推广应用并日趋成熟。省内外各种防护林科技成果和先进适用技术不断推出,各项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更加普遍,为工程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科技支撑。

2.4 挑战(T)

2.4.1 土地供给不足 一是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开发建设项目众多,建设用地需求加大,占用工程建设用地潜量增大;二是工程规划范围内耕地、养殖塘较多,受传统经营方式和短期利益驱使,难以作为工程建设用地。

2.4.2 边建设边破坏问题突出 辽宁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活跃,开发建设频繁,征占用林地相对较多,沿海防护林遭受破坏现象时有发生。一是受眼前利益驱使,在体系工程建设区内开矿、挖沙、养殖、基建等,建设成果巩固与经济开发矛盾突出;二是沿海地区城镇化进程加快,土地需求量大,个别地方将林地和湿地转为建设用地,海防林工程建设用地保护受到严重威胁。

2.4.3 基层林业技术力量薄弱 基层林业技术人员数量少、专业素养低,难以满足工程建设需要。尤其在一些少林地区,基层林业管理机构缺失或不健全,有的乡镇没有林业工作站,甚至没有专职林业技术人员,或多岗兼职,很难专一落实林业工作。很多技术人员偏离专业、知识欠缺,管理设备陈旧老化,难以满足工程建设需要。

综上所述,辽宁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虽然存在一定劣势,也面临很大的挑战和威胁,但随着各级政府对生态建设的重视及《辽宁省青山保护利用规划》的实施,林地将得到更好地保护,土地供给矛盾和林地破坏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建议采取优化布局、大力开展生态修复、增加科技投入、积极宣传生态意识、提高群众素质等手段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

3 海防林建设区分区布局及主攻方向

根据国家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规划的统一部署,辽宁省属于环渤海湾沿海类型区,根据海岸基质类型和自然灾害特点划分为3个类型亚区。

3.1 辽东半岛沙质基岩海岸丘陵区本区位于鸭绿江口至盖州大清河口,包括东港市、宽甸县、凤城市、振安区、庄河市、普兰店市、长海县等共11个县(市、区),土地面积288.08万hm2;有林地面积1322674hm2,灌木林地11223hm2,未成林造林地28523hm2,苗圃地2098hm2,其他林地29950hm2;生 态 公 益 林(地)636692hm2,可 造 林 地49244hm2。本区属于半岛丘陵区,平均海拔在400m以下,降雨量600~1000mm,水热条件好,适宜植物生长。农业生产易受风沙危害,水土流失现象没有得到完全控制,部分地段沿海基干林带没有达到建设标准。

主要建设方向:加强沿海基干林带造林、断带补植和滨海公路绿化建设。同时,通过实施低效林改造、封山育林等措施,调整林种、树种结构,增强森林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能力。

3.2 辽中泥质海岸平原区本区位于辽宁盖州大清河口至小凌河口,包括盖州市、大石桥市、鲅鱼圈区等9个县(市、区),土地面积147.13万hm2;有林地面积371702hm2,灌木林地16619hm2,未成林造林地7723hm2,苗圃地379hm2,其他林地47418hm2;生态公益林(地)172108hm2,可造林地53540hm2。本区主要由辽河、大凌河等携带泥沙入海淤积而成,由于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泄流缓慢,土壤盐渍化程度高,脱盐困难,造林成活率低,导致基干林带缺株断带较普遍。

主要建设方向:以新造海岸基干林带、断带补齐和老化基干林带更新为重点,结合道路、沟渠等干线绿化和盐碱地治理,建设高标准农田林网。

3.3 辽西沙砾质海岸低山丘陵区本区从小凌河口至绥中县万家镇,包括5个县(市、区),土地面积71.94万hm2;有林地面积230129hm2,灌木林地21917hm2,未成林造林地24143hm2,苗圃地233hm2,其他林地56770hm2;生态公益林(地)198291hm2,可造林地101690hm2。本区海拔在400~700m,年平均降水量400~600mm,且主要集中于7—9月,年蒸发量大,水资源紧张,风沙对人们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威胁,水土流失较重,造林难度大,部分地段基干林带断带缺口较多,已老化基干林带亟需更新改造。

主要建设方向:加强风口地段造林,通过沿海基干林带造林、断带补齐、更新改造和纵深防护林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等措施,全面提高森林的水土保持和防风固沙功能。

猜你喜欢

基干林带防护林
霞浦县沿海基干林带保护利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闽南沿海木麻黄基干林带下潺槁造林初步研究
打造珍贵彩色林带 建设浙中生态廊道
探寻审判权与执行权实质分离的现实路径——基干S省H市10个县区法院的实证考察
公路绿化带降噪效果初步研究
云南防护林工程建设任重道远
平阳县沿海防护林基干林带现状及规划
上海市郊沿海防护林防护效应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