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汉语意愿情态表达方式探析

2020-11-19喀什大学中国语言学院

长江丛刊 2020年29期
关键词:助动词情态来源

黄 晨/喀什大学中国语言学院

一、前言

“情态”是指人的心理与活动的情况。根据说话人表达情感态度的差异,情态主要有认识、道义、动力三种情况。动力情态是指说话人有能力或有意愿从事某事[1](彭利贞2005),意愿情态是动力情态的一种,表达说话人对尚未发生事物的评价以及趋向于实现该事物的态度[2](高亮2015),与表达对主观能力或客观功能进行评价的能力情态相比存在语义上的区别。毛燕[3](2010)就研究了现代汉语表意愿情态意义的助动词的命名、判定标准等问题。高亮(2015)则对表“意愿”的情态动词从语义和语用过的角度进行了分析,确定了“意愿动名词”这一名称的合理性。现代汉语表达意愿情态意义的手段主要是情态动词,如“要、想、愿”等。

二、现代汉语意愿情态表达方式

现代汉语表达意愿情态意义的手段主要是情态动词。能够表达意愿情态意义的情态动词主要有“要”、“想”、“愿”等,其中,“要”作为情态动词可以表达多种情态意义,如可以作为表[必要]义的“道义情态”使用,也可以作为表[将要]义的将来时动词使用,还可以作为表[意志]义的“意愿情态”使用;“想”的本意原是表心理活动的动词,经过语法化的演变后,也可以表达说话人从事某个事件或活动的[愿望],用作情态动词使用;“愿/愿意”是意愿情态的原型范畴表达,即表达[元意愿]义。下面,我们对这些情态表达方式进行详细研究。

(一)情态动词“要”

助动词“要”是一个多义词,马贝加(2002)将助动词“要”一分为四:“要1”表示对将要发生事情的肯定;“要2”表示对将要发生事情的揣测;“要3”表示对客观事理的评价;“要4”表示对事物的追求和希冀[4]。但是马贝加并没有说明各个助动词的来源,只是认为助动词直接来源于“要求”义。张万禾[5](2007)认为助动词“要”可表达“意图”、义务情态和认识情态。

我们认为,现代汉语“要”可以作为动词、连词和情态动词使用。在作动词时常表将来时意义。作情态动词时表示说话人“实现某个目标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意志”。例如:

(1)前些日子,楚云飞给李云龙带信,说要见面聊聊。(都梁《亮剑》)

(2)她决定要拿它。(巴金《家》)

表示将来时的“要”与表示情态意义的“要”,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当主语不指人或“要”后的动词是非主性动词时,“要”表将来时意义。例如:

(3)日期还没有定,不过也很快,就要下定了。(巴金《秋》)

(4)你给我老老实实呆着,仗有你打的,前面攻击不顺利,你们早晚要上。(都梁《亮剑》)

(二)情态动词“想”

“想”本义为思念,一般用作为心理动词,指“动脑筋、思考”,也可用来表示“估计、猜测”等意义,如例(5)。“想”还可作助动词,心理动词“想”在情态化后可以表示情态意义,指说话人“打算或希望做某事”的意图。“想”作助动词时,只能表达意愿情态,如:如例(6)[6]。

(5)山崎此时也不会想到,他的生命和这把刀一样,快不属于他自己了。(都梁《亮剑》)

(6)想吃掉我山崎大队,只伯中国军队还没这副好牙口。(都梁《亮剑》)

“想”可以受程度副词“很、非常、特别、最、比较、真、多、多么”等修饰,如:

(7)孩子们从社会上得到的消息,最想说给他们的父母听。

(8)听你这么一说,我真想喊教师万岁。

(9)我多想去香山看一看红叶呀!

(三)情态动词“愿”

“愿”一开始是作为名词,表“愿望”。后衍生为动词,意为“乐意”、“希望”,如例(7);在“愿”后加动词可以表示意愿,表达说话人“想要”或“希望”实现该事件的“意愿”,如例(8)。

(7)况且天气是这样冷,又在下雨,谁都不愿意站在这里空等,白白地耗费精力。(巴金《家》)

(8)“那自然,何用你说,我跟觉民已经很熟了。我想他一定愿意参加我们报社的工作,”黄存仁亲切地、鼓舞地说。(巴金《家》)

三、现代汉语意愿情态表达的特点

张万禾最先提出“意愿范畴”这一名称。他主要从动词的意愿义特征对句法的制约方面分析了意愿范畴的语言表现。表达意愿的语言手段很多,比如语调祈使语气等非音节手段;副词、动词、情态动词等词汇手段。本文从表达意愿的来源以及意愿的强度出发,考察现代汉语意愿情态的表达特点。

(一)意愿来源

意愿来源是指意愿的发出方向,不同的意愿情态动词表达[意愿]义的来源也是不同的。关于意愿来源的分类,张万禾指出“事物、性状、行为致使出主观态度”。表明意愿来源主要是从事物、性状以及行为等三个方面发出的,并以此对意愿来源进行了分类[7]。我们认为,意愿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来自意愿发出者,即内在来源,包括说话人的喜好,心情等;二是外部环境,即外部来源。包括社会、环境、自然条件等。但无论意愿的来源是基于“内部原因”还是基于“外部原因”,意愿是由发出者综合主客观因素发出的,仍然带有强烈的主观性。

(二)意愿强度

意愿强度是指说话人表达意愿情态力度的大小。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说话人表达意愿情态的强度之间是存在差异的,而这种差异往往体现在对不同情态动词的选择上。基于语言经济性原则,不同的情态动词在表达情态意义上存在互补性,情态动词“想——愿意——要”之间存在一个由弱意愿到强意愿的连续统,如:

(9)我快饿死了,我要吃饭。

(10)?我快饿死了,我想吃饭。

(11)*我快饿死了,我愿意吃饭。

在例(9)(10)(11)中,说话人基于“快饿死”的客观环境之中,其实行“吃饭”这个动作的愿望强度是非常大的,在这种情况下,说话人倾向于选择“意愿强度”较大的情态动词“要”表达坚决行动的[意志]。

当使用表达[弱意愿]的“想”,一是说话人表达委婉客气的请求,发出从事某个动作的愿望,二是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存在地位差异,听话人的地位也许高于说话人,因此,说话人的意愿往往是比较弱的。当使用表达[强意愿]的“要”时,一般是说话人具有从事该活动的[意志],这时听说双方地位一致,或说话人的地位高于听话人,这种表达相对于[弱意愿]的“想”来说,也不如前者更为委婉、客气、礼貌。

四、结语

意愿情态是动力情态的下位分类,表达说话人对尚未发生事物的评价以及趋向于实现该事物的态度。现代汉语表达意愿情态意义的手段主要是情态动词,如“要、想、愿”等。

“要”作意愿情态动词时表示说话人“实现某个目标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意志”。“想”本义为思念,一般用作为心理动词,指“动脑筋、思考”,也可用来表示“估计、猜测”等意义,当作助动词时,可以表示意愿情态意义,指说话人“打算或希望做某事”的意图。“愿”后加动词可以表示意愿,表达说话人“想要”或“希望”实现该事件的“意愿”。

现代汉语意愿类情态动词与其他词类相比,具有鲜明的特点。不同的意愿情态动词表达[意愿]义的来源也是不同的。我们认为,意愿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来自意愿发出者,即内在来源,包括说话人的喜好,心情等。二是外部环境,即外部来源。包括社会、环境、自然条件等。但无论意愿的来源是基于“内部原因”还是基于“外部原因”,意愿是由发出者综合主客观因素发出的,仍然带有强烈的主观性。

意愿强度是指说话人表达意愿情态力度的大小。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说话人表达意愿情态的强度之间是存在差异的,而这种差异往往体现在对不同情态动词的选择上。意愿情态动词“想、愿意、要”之间存在一个“想——愿意——要”的连续统,表达由[意愿]——[意图]——[意志]的意愿强度表达。

猜你喜欢

助动词情态来源
将来吃鱼不用调刺啦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助动词”相关语法知识集锦
助动词的用法
表示“推测”的情态动词
维吾尔语助动词及其用法
图表
图表
关于『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的来源
情态动词专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