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马克思的异化思想
——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解读

2020-11-19刘晓君广西师范大学

长江丛刊 2020年29期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历史唯物主义分工

刘晓君/广西师范大学

一、前言

异化思想在马克思的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较早时期的关于异化思想研究,再到《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历史唯物主义中宏观视角下成熟的异化思想,都充分展现了马克思异化思想的逻辑的严密、严谨和异化思想的历史性、科学性的发展,实现了价值尺度和历史逻辑的统一。异化理论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地位用俞吾金所言:“异化理论是贯穿马克思一生哲学思考的基本理论,这一理论在马克思哲学中拥有基础性的、核心的地位和作用。”马克思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彻底的颠覆了传统旧哲学的异化观,将异化置于唯物史观的新范畴来审视和批判,把历史观和历史评价放在首要位置,科学的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现实,阐述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机制。

二、异化的内涵

(一)异化涵义的表现

异化思想在早期就得以体现,马克思曾经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已经提出异化相关的问题研究,同时还涉及到异化劳动。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再次深入探索了他的异化思想,是对马克思意识批判的哲学的历史传统的继承和深入,同时更是对传统的旧哲学的批判,更是对历史的、现实的关注和人类真实生存状态的深刻剖析。

异化是差别和对立的,原意是“化为异物”之意,后在德语中表述为丧失自身。异化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是在经验条件中现实的个人的现实社会的本质表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对以往的学者包括了同时代的主要学者的异化思想批判的基础上,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出发,即包括现实中的个人、他们的所从事所有的活动及他们的物质资料生活条件,提出了对异化的历史的科学的理解,同时作出马克思经典的表述。马克思指出:“这个范畴又是反思的规定,它可以被理解为对立、差别、非同一等等”。这种对立和差别所表现的正是一种关系,此种关系不是抽象的而是现实的,即是现实个人的现实反映。

(二)“现实的人”的异化

人是实践中的人,实践是人生存发展的源泉,在社会发展中由实践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反过来成为操纵和控制人的社会力量,这种异己的力量支配着劳动者,使劳动者处于截然相反的位置。历史唯物主义的思考方式必须要从现实的视角出发,从社会生活中的人出发,而不是出于某种虚幻状态中的人。并通过“感性活动”层面来表述“现实的人”,一方面现实中的人通过一系列“感性活动”老满足自己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促进自己的发展,不断完善自身;另一方面“现实的人”通过自身自觉的、有意识的创造性活动参与广泛的社会交往,实现了人与人的相互作用、相互协作和相互沟通。

三、异化的历史根源

马克思对异化产生的成因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作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全新的阐释,明确指出异化产生的直接根源在于社会生产所带来的分工。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下,对异化作了科学的回答,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产生了相应的分工,分工的出现必然会造成社会活动变得固化,从而产生了一种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力量,这种力量脱离人的掌控,反过来成为一种与人相违背、相异化进而支配人的一种力量。

(一)生产力与交往形式

在《形态》中马克思找到了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生产力的存在和发展是人类社会历史得以存在并发展的一种基本的物质前提,并且只有在全部满足人类自身生存发展的必要需求之后,人类才能进一步从事其他活动进而发展,生产力是人在从事改变自然的实践活动中所呈现的自身的一种本质的力量,而进一步的所提到的各种生产工具和手段不过是这种力量的一种外在的物化形式。同时,人类自身的发展表现为人所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社会关系的交织。“生产本身又是以个人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随着生产力的变化,交往形式也不断发展,进一步得出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运动推动着社会历史实践活动的不断发展。

(二)强制分工

在社会生产活动中,分工由生产力发展而来,随着生产力自身的发展而不断改变,生产力本身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其自身发展还不能满足全部需求,从而导致不够充分,更准确的来势表现为自发的、强制的并在特定历史环境和状态下的社会性分工产生了异化,这是历史发展阶段必然表现。分工导致主客体分离表现为劳动异化,商品对于主体是一种异化的存在,“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发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说来就成为一种异己的、与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驱使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在资本主义下,这种分工不是出于劳动者自愿,产品不再是劳动者思想的反映,虽然在资本主义的发展中使得物质与意识得到了一定发展,但是同样使人们也不断异化,当开始把人当做物品,当成达到目的的工具时,马克思说人类被自己的本质所异化。

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由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的发展进而产生分工,异化同样也是资本主义发展所产生的后果,在看似自由平等的关系中掩盖了真正意义上的不平等的机会和不自由的选择,即使人们对此有一定的认识也无法对其进行相应的支配,无法从根本生改变现状。

四、异化的扬弃和人的本质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指出,每一个社会发展的各个不同的阶段的各种交往运动形态都包含着与自身现状相适应的辩证关系运动,其中生产方式与交往形式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异化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历史中人的真实状态,从而阻碍了人类的自身的发展。

(一)生产力的巨大增长

马克思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研究基础,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规律出发,对异化作了更加具体、深刻和详尽的阐述。以生产力充分提高及发展为实践的现实立场和前提,正是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分工和私有制的出现,使得异化的产生成为一种必然,没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人们无法获得维持自身生存的物质生产资料,只会带来普遍贫穷,进而限制了人们的实际的物质交往的扩大,就很难形成世界范围的交往,即世界历史,人们就不出现联合起来的反抗,从而就不会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共产主义。马克思站在自身所处的历史阶段的视角上,在资本主义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逐步建立的基础上,深刻揭示了异化的本质,只有异化发展到自身无法进一步发展的时候,及发展到顶点的时候,异化的扬弃才能成为一种可能。扬弃异化一方面就要生产力高度发展,异化自身发展到顶点时,进一步消灭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极大限度的释放被束缚的生产力,最终消灭异化的力量。

(二)人的本质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对类本质和人相异化的观点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和摒弃,从社会历史的现实视角出发,把人的本质和历史的发展至于其中,历史的前提是现实生产活动中的个人,是又人与人的实践活动和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个人怎么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相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相一致。”每一个个体都是在社生产力关系中,并且都产自于社会历史的发展。

若个人与他自己的生存条件,即“类本质”发生矛盾,根本原因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自身发生了矛盾,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中的生产力与生产力的矛盾中的所谓的,“人”和“非人”都只不过是现存的、现实的关系的产物,都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者相互顺应或相互对立的表现。

猜你喜欢

德意志意识形态历史唯物主义分工
“分工明确”等十四则
小蜜蜂
马克思分工理论研究述评
国际分工是一个不断走向深化的过程
论哈贝马斯的重建历史唯物主义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思考巴洛克音乐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价值与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道德思考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及其启示
从《神圣家族》对生产概念的论述看这一时期唯物史观的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