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外联合培养“2+2”项目学生的跨文化心理调适

2020-11-19

长江丛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异国陌生跨文化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不动产学院

一、前言

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国内外高校加强联系与合作是重要方向之一。中外联合培养“2+2”项目以其对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省时经济、双学位等特点而广受学生欢迎。学生从大三开始转入国外合作大学,将面临语言、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适应问题。如何尽快适应当地文化、语言环境,是顺利开展国外学习生活的关键。本文针对中外联合培养“2+2”项目学生的跨文化心理调适进行研究。

二、跨文化适应与跨文化心理调适

跨文化适应是指个体或群体在回应外部需求的过程中,重新适应陌生社会环境下的过程,最终形成较为稳定的结果。这种适应有可能会改善个体与所处环境之间的适应关系,也有可能不会改善个体与所处环境的适应关系。因此,适应并不代表个体会形成更加倾向于其所在环境的心理,个体也有可能会形成抵制、逃避或改变环境的行为。因此,长期跨文化心适应结果具有多样性。国外相关研究将跨文化心理调适分为心理调适与社会文化适应两个方面,其中,跨文化心理调适是指个体身心健康,社会文化适应是指个体在陌生文化环境中对日常生活的管理。优质的跨文化心理调适能够根据个性变量、生活变迁实践以及社会支持来进行预测。

三、影响中外联合培养“2+2”项目学生的跨文化心理调适的因素

(一)影响中外联合培养“2+2”项目学生的跨文化心理调适的个人因素

第一,人格因素。由于参与中外联合培养“2+2”项目学生个人性格、生活环境、学习经历各不相同,因此每位学生的性格特点、人格特征也有所差异。因此,个人的人格因素会对中外联合培养“2+2”项目学生的跨文化适应心理产生影响。人格因素涵盖了控制点与外向性两个方面,其中控制点是人们在遭遇具体情况时对情况的成因、发展进行的分析,因此,在跨文化心理适应过程中更加注重利用自身主观能动性来克服适应问题。而外向性个体能够通过与人的接触交流主动融入不同的文化环境中,通过主动接触不同文化来拉近自身与周边群体的文化差距,且自身心理适应水平显著高出内向性个体。第二,自我认知因素。中外联合培养“2+2”项目的学生群体在留学前自身会形成一定的文化定位预期,当真实接触到不同文化环境后,如与内心预期定位一致,学生会形成积极的心理暗示,从而提升自我跨文化心理适应能力。学生经过自身构建对生活学习环境变化的心理基础,是由预期的心理期望与现实匹配程度所形成的。学生的文化定位预期与真实异国文化环境匹配程度越高,学生适应生活学习环境变化时所形成的心态会越加积极健康,从而消除在跨文化过程中出现的焦虑、单向,使得日常生活学习更具信心[1]。反之,如文化定位预期与真实异国文化环境匹配程度较低则会形成严重的心理落差,在跨文化适应的过程中形成心理障碍。第三,知识技巧因素。跨文化心理适应中学生掌握的知识技巧能够有效降低异国环境带来陌陌生感冲击,从而提升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经过相关调查研究发现,拥有在国外学习生活经验的中外联合培养“2+2”项目学生能够在跨国学习生活中形成良好的跨文化心里适应感。学生经过培训与学习能够获得特定的知识技巧。如果学生曾经参与过跨文化心理调适的培训或引导,形成了在不同文化下进行表达与学习能力,那么其跨文化心理适应能力将会显著提升。优良的语言表现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和谐深入的融合到国外的学习生活中,强化自身自信心与成就感,从而提升对跨文化的认同感。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提升学生的社交欲望与能力,帮助学生更加主动积极的融入陌生环境中[2]。

(二)影响中外联合培养“2+2”项目学生的跨文化心理调适的社会因素

第一,文化距离的影响。两个国家或地区之间文化相似的内容越少,学生对国外学生横祸环境的陌生感与距离感也更加强烈。文化距离会直接影响学生对陌生文化的认同度。文化距离增加会降低学生异国文化与社会环境的认同度,在面对适应压力的过程中容易形成文化障碍,难以顺利融入异国文化社会环境中。相关研究证明,在中外联合培养“2+2”项目学生跨文化心理调适过程中要形成和谐关系的难度与文化距离之间存在正相关。如中国学生崇尚教师在课堂的权威,在课堂中偏向以教师教学为主,课堂的参与度相对较低。而欧美国家学生则更加关注自我价值在课堂中的实现,在课堂中与教师的互动沟通较为频繁,学习氛围也较为浓厚。第二,社会支持的影响。参与中外联合培养“2+2”项目的学生在跨文化心理调适过程中会根据自身应对情况来对陌生环境形成不同程度的心理适应。在这一过程中社会支持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社会支持能够给予中外联合培养“2+2”项目的学生一定情感与物质支持[3]。当学生面临陌生环境时,社会支持力度的实际情况会对其心理产生直接影响。如留学项目所在国家社会群体对中国学生社会印象较为良好,学生获得喜爱与帮助越多,学生对陌生环境也更容易适应。第三,时间因素。跨文化心理调适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蜜月阶段、敌视阶段、回避阶段以及整合阶段。这四个阶段是伴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变化的,因此时间的变化会引发四个阶段的出现。相关调查研究发现,中外联合培养“2+2”项目学生在初期会出现蜜月阶段,该阶段中学生会对陌生环境、陌生的文化、陌生的事物充满好奇,新鲜感十足。接着,学生会逐渐发现在学习、生活、社交方面存在一定困难,对自己的生活、学习十分抵触,这一阶段即为敌视阶段。在1-2年后,中外联合培养“2+2”项目学生感到的文化不适应感会逐渐缓解,进入回避阶段与整合阶段,逐渐与当地环境融合[4]。

四、中外联合培养“2+2”项目学生的跨文化心理调适策略

为了保证中外联合培养“2+2”项目学生在出国后能够顺利开展学习,从留学经历中获得丰富的知识与人生经验,合作院校在国内期间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相关专业培训:第一,外语强化培训,针对影响中外联合培养“2+2”项目学生跨文化心理调适因素来看,语言训练十分关键,不仅仅要开展读写培训,还要进行一定的口语听力培训。语言训练不仅仅知识包括语法、词汇等知识,还需要关注语言表达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与社会风俗,对留学生出国后可能出现的各类语言问题进行提示,以便其能够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缓解出国留学后的语言的语言障碍。第二,跨文化理论经验培训。对即将留学国家的社会环境、历史文化等进行培训,开展跨文化心理调适与交际理论培训,组织跨文化交际模拟训练,如伊克托诺斯游戏、文化浸入训练等。在进行跨文化训练的过程中要学生形成刻板印象,并提醒学生文化内部必然存在的个体差异性。第三,保持正确的心理预期。社会个体往往在对比自己预期希望得到的以及实际得到的差距中以及对比自己得到的与其他社会成员得到的差距中形成负面的心理感受的,这种心理落差会影响学生难以进行跨文化适应。因此,中外联合培养“2+2”项目学生要正确的自我认知,对未来异国的学习与生活保持合适的心理预期,对充分不确定的陌生环境做好心理准备。这就要求学生在留学前尽量通过多渠道了解当地文化,切忌凭借主观意识来评价国外环境,定期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强化心理弹性,便于避免在交换过程中出现跨文化心理障碍。

五、结语

中外联合培养“2+2”项目的学生跨文化心理调适不仅仅关系着学生在异国的生活与学习,同时还影响到回国后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契合度。因此,在中外联合培养“2+2”项目开展中要重视学生跨文化心理调适的开展,通过分析影响学生跨文化心理调适的因素,来帮助学生尽快融合当地社会环境,顺利开展学习生活。

猜你喜欢

异国陌生跨文化
跟陌生女人学写作
跨文化的儿童服饰课程初探
10个异国文化中难以翻译的词
什么?仅仅十年,你开玩笑,我的主!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The Significance of Achieving Effective Cross—cultureCommunication in Foreign Trade Business
异国新年前夜的奇葩传统
熟悉与陌生
论词汇的跨文化碰撞与融合
陌生来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