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口罩生产中读出的“制造强国”

2020-11-18李政

职教通讯 2020年4期
关键词:职教口罩职业院校

李政

2020年初的这场新冠疫情,让原本热闹的中国新年变得沉寂和严肃.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一线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警察等不同岗位劳动者的辛勤付出下,我们正在夺取这场“战疫”的胜利。在战疫情的过程中,“口罩”成为国内民众极其关心的物资,因为戴口罩是普通民众和医护人员保护自己的最便捷的方式.但是,口罩的生产毕竟需要依靠人工、技术和相应的设备,即使谈不上多先进的技术,但要在短时间内满足全国十几亿人(尤其是医护人员)的口罩使用需求,这对已有的口罩产能而言无疑是巨大的压力.而据媒体报道,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口罩生产国和出口国,年产量占全世界的50%。一旦国内口罩的生产只能满足国内紧张的需求,那么很显然,全世界其他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口罩需求就难以满足,这也是为什么近日国外频发“卫生纸”“口罩”等物资抢购现象的原因。这充分说明,在工业化深度发展的当下,制造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类的生存质量。

中国是制造业第一大国。说它“大”,是因为我们拥有最为齐全的工业生产门类。政府正在全力让“大”变“强”,也就是通过基础制造业的升级发展、中端制造业的创新发展、高端制造业的全面发展,让制造的层级和水平得到质的提升。从这次政府统一协调口罩生产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我国制造业的“大”,因为我国仅用了一个月,就将2月份口罩日产量的1000万余只提升到了3月初的破亿,、诸多口罩生产商增设生产线,一些汽车、军工制造商也临时改建生产线,加入到口罩生产当中,充分展示出了生产能力和制造能力极强的的柔韧性。在扩大产能的过程中,一些企业如中国航空工业集团还利用储备的生产工艺和技术积淀,研制出了“1出2型”高端型全自动口罩机。该企业的研产团队发挥航空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优势,仅用3天就完成了三维整机数字模型和生产施工图纸设计。团队通过24小时3班轮转工作,仅用16天的时间就完成了首台样机研制。这不仅展示了技术层面“军民融合”的成效,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制造业由大变强中不可或缺的创新元素。

当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口罩设备”的创新距离我们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仍然还有距。制造业的发展,一靠技术,二靠资本,三靠人才。这三者之中,人才是最为关键的要素。无论是技术的创新,还是技术的实践,都要依靠人的聪明才智、娴熟技能和工匠精神,缩短距离的最重要条件就是培养一批支撑制造业发展的科技研发人才、工程转化人才和产业技术技能人才。对职业教育而言,最核心的任务就是将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为具有扎实技能、适应现代产业环境与技术变迁且能够灵活创造的从业人员。这次疫情至少为我们职业教育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带来以下三点启示:一是注重全产业链的人才培养,加强行业人才供需预测与分析的科学化。疫情导致了各行业普遍的延迟复工,但是任何一个行业都位于相应的产业链中,个别行业的提前复工并不能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复苏。人才培养也是如此,必须要以区域产业链为依据调整专业结构和布局,尤其是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应该对标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部署,在上层研發和工程人员培养启动后,择机开设或调整相关专业,满足科学与技术研发可能带来的产业化对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我个人十分呼吁国家或省级层面成立专门的智库来研究区域人才供需,因为这项工作职业院校没有能力做,即使做了也很难有高质量。二是注重职业培训体系的建设,尤其是要注重基于工作场所学习的短期培训,以及在企业中广泛存在的非正式学徒制,发挥x证书在技能评价中的重要作用。有新闻报道,疫情期间一些口罩厂因为缺乏员工而无法开工,当地幼儿园老师作为志愿者,在接受了极短时间的培训后即刻上岗,边做边学,效果十分显著.在疫情影响社会就业和工厂复工的情况下,政府应该鼓励这种在岗的非正式学徒制,还可以协调职业院校与工厂间围绕生产和教育建立在岗学习模式,将前些年试点和推广的现代学徒制与解决就业、复工问题结合起来。三是加强军民合作,这种合作可以在技术的产业化上合作,也可以在退伍军人再就业上合作,实现跨领域资源的优势互补和优化配置。

疫情期间,很多职教人和职校生都在积极行动,从支援复工到服务社区,一些人甚至亲赴湖北前线支援战疫。因为我们都知道,职教兴国不是一句口号,从职教中走出来的一线从业人员正在尽自己的力量支撑这个社会渡过难关。疫情终将过去,但是疫情中暴露的问题和积累的经验仍需要我们不断地反思和总结.亲爱的职教人,我们春天见!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国家职业教育教材建设与管理政策重点研究基地副研究员)

猜你喜欢

职教口罩职业院校
新时代铁路职教工作如何满足职工培训的需求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戴口罩
戴口罩的苦与乐
雾霾口罩
“工匠之师”从何而来
新时期职业院校档案管理的思考
国际输出是职教自信的具体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