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校周边交通治理途径研究
——以株洲市为例

2020-11-18傅晓峰

湖南警察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私家车步行公交

傅晓峰

(湖南省株洲市公安局,湖南 株洲 412008)

一、引言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市民出行方式的巨大变革,中小学校周边交通安全和拥堵问题逐渐凸显,成为影响孩子上下学安全和社会出行效率的突出因素[1]。做好中小学校周边交通管理工作,不仅有利于师生安全,有利于市民出行,更能够让学生安心、家长放心、社会满意,是一项重要的民心工程[2]。因此,株洲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于2019 年下半年组织对市区20 所学校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交通出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8000 张,收回有效问卷15336 张,通过对中小学生交通出行特征统计,分析中小学校周边交通拥堵原因,并给出针对性的治理途径。

二、中小学生交通出行特征分析

从调查统计分析情况看,学生出行存在以下五个特征。

(一)中小学生以步行、公交车、私家车接送为主要出行方式

中小学生出行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包括步行、私家车接送、乘坐公交车、骑行自行车、乘坐出租车等多种出行方式[3]。从统计数据分析,步行、乘坐公交车以及私家车接送是三种最主要的出行方式,占比分别 为33.36%、26.83%、23.07%, 总 计 高 达83.26%。此外,自行车和乘坐摩托车/电动车也分别达到6.73%、4.27%,选择其余出行方式占比较少,都不超过2.5%,详细数据如图 1(a)所示。

(二)不同学习阶段学生出行方式分担率存在一定区别

掌握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的出行方式分担率,能够为小学、初中以及高中采取针对性的交通管理措施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4]。数据统计结果表明,步行、私家车接送以及乘坐校车是所有三个学习阶段最主要的三种出行方式。其中,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私家车接送分担率分别为:21.46%、21.38%、29.54%;公交分担率分别为:18.74%、37.32%、32.18%;步行分担率分别为:43.33%、25.65%、19.33%。基本特征为:私家车接送比例差别不大,中学生、特别是初中生公交出行比例明显高于小学生,步行分担率按照小学、初中、高中顺序呈明显下降趋势。详细数据如图 1(b)所示。

(三)同学校类型出行分担率存在明显区别

公立和私立两种不同类型的学校,出行方式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统计数据显示:私立学校、公立学校私家车接送分担率分别为:31.19%、21.61%;公交分担率分别为28.53%、38.47%;步行分担率分别为:19.56%、24.75%;基本特征为:私立学校私家车接送分担率明显高于公立学校,相应地,其公交分担率、步行分担率小于公立学校,详细数据如图 1(c)所示。

(四)不同办学质量学校出行分担率存在显著区别

不同办学质量学校周边的交通状况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开展学校办学质量与交通拥堵之间的关联分析。统计数据显示:小学办学质量与交通分担率存在密切联系,办学质量较好的BH 等学校私家车接送比例达到34.47%,比办学质量一般的LR 等学校的8.73%高出25.74 个百分点;办学质量较好的BH 等学校步行上学比例为34.2%,比办学质量一般的LR 等学校的53.3%低19.1 个百分点;办学质量较好的BH 等学校公交车出行比例为17.44%,比办学质量一般的LR 等学校的26.24%低8.8 个百分点。

此外,初中办学质量与交通分担率也存在一定的联系,办学质量较好的JY 等学校私家车接送比例达到25.23%,比办学质量较差的FY 等学校的4.87% 高出20.36 个百分点;办学质量较好的JY 等学校步行上学比例为16.25%,比办学质量较差的FY 等学校的38.2%低21.95 个百分点;办学质量较好的JY等学校公交车出行比例为42.95%,比办学质量较差的FY 等学校的49.89%低6.94 个百分点。详细数据分析如图 1(d)/(e)所示。

(五)寄宿生与走读生的出行分担率存在一定区别

对于初中生和高中生,还存在寄宿生群体,该群体出行方式中最重要三种仍然是私家车接送、步行以及公交出行;但各种出行方式分担率与走读生存在明显差异,初/高中寄宿生与走读生的出行分担率的详细统计数据如图 1(f)/(g)所示。

图1 出行方式基本特征统计图

三、交通方式影响分析

基于调查问卷统计结果,从出行距离、出行时间以及校园周边交通条件三个方面开展交通方式影响分析。

(一)出行距离的远近影响交通出行方式的选择

出行距离是选择出行方式的重要依据。本文将出行距离划分为0.5 公里以内、0.5 至1 公里、1 至2 公里、2 至3 公里、3 至5 公里、5至10 公里以及10 公里以上七个区间,调研步行、私家车接送以及公交出行三种主要出行方式的分担率。数据统计结果显示:步行方式分担率随出行距离增长逐步减少,私家车接送方式分担率随出行距离增长逐步增长,公交出行分担率在5 公里以内呈上升趋势,超过5 公里以后呈下降趋势,详细统计数据如图 2 所示。需要补充一点:10 公里以上步行可能性极小,估计为学生对距离的误判或填写问卷不认真所致,但为保证数据的原始性与整体性,对此部分数据予以保留。

图2 步行、私家车、公交分担率与出行距离关系分析图

(二)出行时间段及耗费时间影响交通出行方式的选择

学校的上学和放学时间段都会引发大量的交通流,形成早晚交通高峰[5]。因此,对中小学的上学时间和放学时间进行统计,辅助早晚高交通流高峰的预判[6]。统计结果显示:小学、初中、高中上学出行时间相对较为集中,但时间段有所不同。小学生出行时间集中在7:30-8:15,占67.23%;初中学生出行时间集中在7:00-7:30,占73.24%;高中学生出行时间集中在7:15 以前,占81.75%;小学生放学出行时间主要主要集中在15:00—17:30,占83.51%;初中生放学出行时间主要主要集中在17:00 以后,占90.09%;高中生放学出行时间主要主要集中在17:00 以后,占83.81%。

此外,出行耗费时间也是选择出行交通方式的重要依据。将出行耗费时间划分为10 分钟以内、11 至20 分钟、21 至30 分钟、31 至45 分钟、45 至60 分钟以及60 分钟以上六个区间,调研步行、私家车接送以及公交出行三种主要出行方式的分担率。统计结果表明,步行方式分担率随出行耗费时间增长逐步减少,私家车接送方式分担率随出行耗费时间增长逐步增长,公交出行分担率在60 分钟以内呈上升趋势,超过60 分钟以后呈下降趋势,详细数据如图 3 所示。

图3 出行时间对交通方式的影响分析统计图

(三)中小学周边交通条件对交通出行方式的影响不明显

从统计数据分析,出行方式分担率与学校交通条件没有必然联系,如某初级中学周边只有一条主干道,道路高峰时段服务水平低,且没有任何停车设施,停车影响显著。但私家车接送比例达到25.23%,远高于其他同类学校,可见家长接送基本只考虑自身条件及需求,很少考虑交通条件,换句话说,学生出行方式选择基本属于一种习惯性的、不考虑供给条件的自主选择,与学校交通环境关系不大,不会因为交通条件而有所改变。

四、中小学校周边交通拥堵原因分析

近年来,学校周边拥堵问题日益严重,几有“建成一所学校,拥堵一片交通”之势,成为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疏堵保畅的重点[7]。从以上中小学生出行特征及学校交通条件分析,造成拥堵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因素。

(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导致交通出行距离延长

1.学校布局不平衡带来的学生长距离出行问题

由于历史原因,学校布局与居民集中区域没有很好地契合,不同学习阶段的学校没有有机联系、合理错位,导致部分学生出行距离较长。

2.学校招生政策差异带来的学生出行距离延长

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基本实现了分区招生,但民办学校基本上是“择优录取”,学校 “择优”事实上就是学生“择校”,学生“择校”就不可避免地造成部分学生出行距离延长。

3.学校教学质量差异带来的学生出行距离延长

同是公办学校,教学质量存在较大的差距,一些知名公办小学,以其良好的教育资源、教学成果吸引了大量的学生,这些学生家长往往通过购买学区房(实际并未入住)、迁移户口、找各种理由与途径特批入学等方式,让小孩进入这些优质学校就读,这客观上造成了部分学生出行距离延长。

从统计分析可知,出行距离越长,学生家长接送比例、私家车接送比例就越高,出行距离的延长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学校周边的车行交通总量,增加了路网负荷,加剧了学校周边交通拥堵。

(二)学校周边交通条件影响交通通行效率

1.路网条件导致交通量高度集中

被调查的20 所学校,学校周边有城市道路环绕的只有1 所学校,三个或两个方位有城市道路的也只有4 所学校,周边只有1 条道路的有15 所学校,占学校总数的75%,其中8 所学校周边只有1 条支路,占学校总数的40%。这种路网条件直接导致接送学生车辆在某一条道路高度集中,不仅造成该道路超负荷运转,造成了学校周边拥堵,也直接导致连接学校的道路拥堵。

2.停车条件影响道路通行效率

被调查的20 所学校,都没有配建接送学生的专用临时停车泊位,周边道路设置了路内临时停车泊位的学校也只有4 所,且泊位数量均不能满足接送车停车需求,其余16 所学校周边均没有任何停车位,这些接送学生车辆只能直接停在车行道内上下车,既不安全,也严重影响了道路通行效率,造成交通拥堵。

3.公交到达便利性影响公交出行分担率

被调查的10 所中学,有3 所中学临近道路没有公交线路,有2 所学校周边道路只有1条公交线路。公交线路少、公交线路与学生出行线路的契合性低,使学生公交乘坐不便利或需要换乘,降低了学生公交车出行分担率,使更多的学生选择私家车接送方式。前文调查数据证明:出行距离超过5 公里、时间超过60分钟以后,乘坐公交需要换乘的比例增加,学生出行公交分担率从上升趋势过度到下降趋势。这充分体现了公交到达便利性对公交分担率的影响。

(三)交通出行的多样性导致易产生交通拥堵

1.交通出行方式的多样性易导致交通拥堵

中小学生出行分担率调查显示,中小学生私家车接送比例达到23.07%,私家车接送分担率最高的高中学生,达到29.54%,私立学校私家车出行方式分担率达到31.19%,办学质量较好的学校私家车接送分担率达到34.47%,个别学校甚至达到50.21%,均远远高于株洲市目前私家车17%的出行分担率;此外,初中与高中寄宿生私家车接送占比分别达到31.89%和33.41%,远远高于走读生的私家车接送分担率。这些出行特征对学校周边交通的影响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学校周边车流集中、学校周边比一般地区更为拥堵;二是教育质量越好的学校周边车流越集中,同等办学规模下,其学校周边比一般学校周边更为拥堵;三是私立学校周边车流比公立学校更集中、同等规模的私立学校周边比公立学校周边更为拥堵;四是周一早高峰、周五晚高峰寄宿生回家、返校时学校周边车流量高于平时,交通比平时更为拥堵。

2.交通出行时间集中性易导致交通拥堵

调查显示,小学、初中上学出行时间集中在7:00-8:15,与市民上班时间基本吻合,高中上学时间主要集中在7:15 以前,与市民上班时间存在一定的时间差;中学生放学时间主要主要集中在17:00 以后,与市民下班时间部分重合,但吻合度不高,小学生放学基本在17:30 以前,与市民下班时间存在一定的时间差。这种出行时间的特征对学校周边交通的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同等规模的小学、初中比高中周边道路早高峰更为拥堵;二是同等规模的高中、初中比小学周边道路晚高峰更为拥堵;三是初中学生交通早高峰、晚高峰都与市民通勤交通存在较大冲突,小学生早高峰交通与市民通勤交通存在较大冲突,高中生晚高峰与市民通勤交通存在较大冲突,这些冲突明显的高峰时间段交通易于拥堵

3.私家车出行影响校园周边交通

私家车接送是影响学校周边交通的重要因素。按照学生年龄分布,高年级的小学生及中学生完全有能力独自乘车上学,事实上,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独自上学的比例分别达到学生总数的43.4%、48.92%、48.65%。但是,很多家长还是坚持接送,究其原因[8]:一是对安全不放心,认为小孩单独上学安全没有保障;二是希望帮小孩节约上学路上的时间,使小孩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或者休息;三是对小孩较为宠爱,怕小孩挤公交、步行吃苦。

五、解决中小学校交通拥堵问题的途径探索

解决学校周边交通拥堵无外乎四个途径:一是合理布局学校、严格招生政策,通过在源头上控制学生出行距离来引导出行方式选择;二是加强交通需求管理,优化步行、公交出行交通条件与安全保障措施,合理引导需求,合理限制私家车接送需求、降低私家车接送比例;三是优化路网条件与停车条件,提升交通供给水平;四是实行治理责任制,落实交通组织与管理措施,严守交通安全与畅通最后一道防线,以规范有序力保畅通与安全。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施策。

(一)均衡教育资源分配,减少交通出行距离

从学生出行分析可知,住地与学校距离越长,家长接送比例、私家车接送比例就越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从学校布局、招生政策、教育资源分配等方面来解决,尽量引导学生就近入学。

1.契合用地性质、人口密度,科学合理布局学位

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就近入学,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就近有学可上。这对学校、学位布局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按照“同一层级学校均衡布局,不同层级学校交叉布局”的总体原则科学布局。学校选址必须考虑片区的学位需求,在相对均衡布局学校的基础上,通过学位(学校规模)调整来满足不同用地性质、人口密度片区的不同需求,为就近入学打下基础。

2.严格分片招生,杜绝随意择校,落实就近入学政策

近年来,株洲市规范小学、初级中学招生工作,全市小学实行“划片招生、就近入学”,公办初中实行“相对就近、免试入学”的政策,每所学校由教育主管部门划定招生范围,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择校”带来的上学距离长、私家车接送比例高问题。但是,各种原因的“择校”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同时,民办初级中学以优势教育资源、优良教育质量吸引了全市范围内成绩好的学生,这种合法合理“择优录取”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就近入学的原则。民办学校既然在招生政策上享有“择优录取”权力,那么在学校建设上就要在解决学生出行问题上承担更多的义务,应该在学校规划技术标准方面对停车场建设、接送车道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

3.推进教育信息化,推广教师交流,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覆盖

民办初级中学能够在学校环境、硬件条件没有明显优势的情况下吸引全市的学生积极报考,完全得益于其优质的教育资源、优良的教学质量、过硬的中考成绩。要最大可能避免“择校”问题,不仅要实现公办学校的教育资源信息化共享,还要通过校长、知名骨干教师的交流来均衡优质教育资源,使所有平行学校在拥有优质教育资源上处于同一个水准,在源头上消除“择校”动机。

(二)改善学校周边交通设施,提升交通通行能力

学校位置、性质、规模决定了学校的生源地,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交通方式[9]。因此,在学校建设时,要根据不同的学校规定不同的规划技术标准,要求学校配建基本交通设施。学校交通解决途径,应以在校园用地红线内通过立体方式、人车分区方式解决交通问题为第一选择;以在学校红线外另外选址解决交通问题为第二选择;以道路红线内解决交通问题为备选方案或超负荷情况下的应急方案。

1.新建学校要根据学校性质、办学规模配建基本交通设施

新建学校要组织进行交通影响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对学校内部循环道路、停车场建设规模、接送学生专用通道等提出建设要求。学校交通影响评价要充分考虑学校办学性质、招生政策、招生范围、学生交通出行方式,对可能集中优质教学资源、吸引学生“择校”的私立学校,要从交通条件上提高配建要求,使其交通条件与办学实际需求相协调。

2.新建学校选址充分考虑学校周边路网的荷载能力,不得严重影响周边路网交通服务水平

学校选址要与片区交通总体规划同时进行,要选择路网完善、交通便利、交通可达性强的地块,在此基础上,对新建学校进行交通影响评价,严谨调查分析学校交通需求,实行交通流量加载分析,对学校交通可能严重降低(呈服务等级降低)周边路网服务水平的,要采取交通工程措施,提升路网、关键路口的交通荷载能力;无法改善提高的,应建议另行选址建设。

3.立足现实,综合治理,优化现有学校交通条件

通过对现有学校交通条件、交通需求的调研,对优化现有学校的交通条件提出以下思路。

(1)充分挖掘学校资源,立足学校红线范围优化交通条件。现有学校用地较为紧张,建筑密度大,校内空间有限,难以建设循环车道及地面停车场,基本不具备接送车辆进入学校条件。但是学校用地一般容积率低、一般都是多层建筑,地下空间基本没有得到利用,地面条件受限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利用学校操场、跑道、球场等建筑用地的地下空间,建设地下停车泊位及接送车专用通道,解决地面交通拥挤、人车混行问题。

(2)充分挖掘学校周边条件,借鸡生蛋优化学校交通条件。对学校周边存在待开发地块或公共停车场、公共广场、公共绿化等公用设施的,要积极理顺关系、整合资源,利用这些闲置或可升级用地,建设绿荫停车场、接送车专用通道等交通设施,解决学生出行交通问题。

(3)优化学校周边交通资源配置,重点解决慢行交通问题。在交通需求满足的次序问题上,要坚持优先通过建设立体过街设施、优化步行道设施、建设公交港湾站、优化调整公交线路等措施优化步行、公交的交通条件,一方面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学生选择步行或乘坐公交车上学;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有限交通空间的利用率,让有限的空间为更多的学生提供舒适的交通环境。

4.关注学校招生宣传,实行交通告知与约定。对一些交通条件较差、短时间内难以改善的学校,要在招生时明确告知学生及家长,学校不主张私家车接送,要求学生乘坐公交或者步行上学。对“择校”生多的私立学校,要提出学生上学私家车接送控制指标,要求学校把交通方式作为招生条件,尽量控制私家车接送比例,减轻学校周边交通压力,为更多的学生营造更好的交通环境。

(三)完善交通管理措施,提高交通通行效率

1.提高标准建设学校交通安全设施

(1)落实规范,提高标准

学校安全设施是学校师生交通安全的守护神,是师生交通安全的基本保障,要在落实国家强制性标准《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第八部分 学校区域》及国家公共安全行业标准《中小学与幼儿园校园周边道路交通设施设置规范》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优化、提升,建设立体的交通安全设施系统,建立交通安全设施巡查制度,对交通安全设施实行户籍化管理,确保交通安全设施服务于交通组织与交通需求。

(2)突出引导,明确权责

学校交通安全设施建设要突出对交通的引导作用,要实行多重引导,通过标志标线等交通设施明明白白地将路权、通行规则告知道路使用者,明确“怎么走、走哪里,怎么停、停多久”,明确“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明确道路使用者的权利与义务,让合法通行者走得理直气壮,让违法违规者曝光于所有道路使用者的视线里。

(3)因地制宜,体现个性

学校交通安全设施建设要因地制宜,保证交通安全设施满足规范要求的前提下,与校园周边环境、交通条件及其他市政设施相协调,要服务于学校周边交通组织,完整体现学校交通组织的个性化措施,使交通组织措施通过信号灯、标志标线、诱导设施等交通安全设施完整体现在道路使用者的视线里。

2、以人为本优化学校交通组织形式

(1)加强调研,精准施策、突出重点

学校交通拥堵既有需求不能满足供给的共性原因,也有各个学校不同交通需求特征、不同交通条件的个性原因,要针对不同学校交通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论证,找出根本原因及瓶颈问题,合理利用现有条件,制定不同的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解决最迫切、最突出、影响最大的问题。

当前学校现状交通最突出的问题就是通行与停车的矛盾,这种矛盾既存在于学生各种交通方式之间,也存在于学校交通与社会交通之间。解决停车问题既要满足临时停车的客观需求,也要考虑道路畅通的客观需求,要找准平衡点,利用路侧临时限时停车、学校周边一定距离提前停车、周边场所借场停车等方式来统筹解决,但不得侵占人行道、公交停靠站,不得影响慢行交通的安全与畅通。

(2)立足路网,精心组织,均衡流量

科学组织学校交通,一是不能局限于学校周边,要扩大分析研究范围,一般来讲,至少应把学校四周往外第一条主干道纳入分析范围,立足路网结构,均衡引导各个方向进入校园区域的交通流量,或者按照校园周边特定的交通组织方式引导交通流,实行流量在路网上的均衡布局;二是要采用单向交通组织、临时停车交通组织、人车分流交通组织、公交优先交通组织等适合交通条件与需求特征的交通组织模式,精心组织,充分发挥有限资源的通行效率;三是要采取有力措施,尽量合理安排学校上学、放学时间,实行分年级错时放学机制;合理调整机关单位上下班时间、建议学校周边企业单位尽量与学校错时上下班,努力形成错峰出行的局面。

(3)兼顾各方,分化矛盾,逐个解决

学校交通拥堵现象,其本质是各种交通需求的集中碰撞,各种交通矛盾的集中爆发,这里面有学校交通吸引量大而引发的内在原因,也有学校交通需求与周边地块交通需求冲突的外在原因;有接送私家车通行与临时停车的矛盾,也有不同交通出行方式之间,如私家车交通与公共交通、步行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些矛盾的最大原则是科学引导、分化解决,不能寄希望于所有矛盾一揽子解决,要确立分区引导、分别解决、各个击破的解决问题思路。

3.部门联动维护学校周边交通秩序

(1)宣传先行,促进习惯养成

中小学是交通安全宣传、交通法规宣讲的重要阵地,在维护校园周边交通秩序、保障师生交通安全方面更要发挥其应有作用。要利用交通安全大讲堂、交通安全教育课、学校公共广播等平台,宣讲校园周边交通组织措施及行、停、走等规则,教育学生遵守交通规则、维护校园周边交通秩序,并通过学生影响家长,规范家长接送学生期间的交通行为,以此来促成校园周边交通的主要参与者共同养成依法通行、依法停车的好习惯,共同维护校园周边交通的有序、安全、畅通。

从小学、初中到高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增强,学生独自上学的比例并没有明显变化,事实上,从交通事故发案情况分析,并没有发现有人接送比无人接送更安全。可见,学生是否独自上学,与安全系数、自理能力没有必然的联系。这充分说明接送本身并不是一种刚性需求,而是一直相对固定的行为模式、行为习惯,或者是出行距离较长情况下的一种立足于自身条件的选择。既然如此,完全可以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实行需求管理(加以约束)、提高学校周边交通供给水平、优化慢行交通条件及安全保障措施来教育、影响家长、学生观念,让更多家长放心让学生独自上学,让学生放弃“依赖”、逐渐选择“独自上学”或“与同学结伴”的模式上学,减轻学校周边道路交通压力。

(2)政校联动,实行综合治理

校园周边交通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综合治理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综合治理的力量不仅包括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城市综合执法部门等政府职能部门,也要包括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不仅要依靠交通民警、辅警、城管队员积极履职、严格执法,还要依靠老师、家长、学生组成护学志愿者队伍,积极联勤共管、加强自律。只有政校联动,广泛动员有关人员热情参与,才能集思广益、形成合力,共同守护师生交通安全。

(3)严格执法,彰显法律权威

学校周边交通资源有限,供求矛盾突出,只有所有道路使用者都严守规则、依法通行,才能保证交通资源的最大化利用,维护学校周边交通有序与安全。对违反交通法规、城市管理规定的当事人,要严格依法予以处罚,让所有道路使用者对法律产生敬畏之心,按照交通规则通行。对接送学生车辆及家长、学生的交通违法行为,执法部门要抄告学校,由学校予以通报,并适时组织多次违法者参加一些以“遵守交通法规、维护师生安全”为主题的活动,帮助学生、家长养成遵守交通法规的好习惯,共同维护校园周边交通秩序,给广大师生营造较好的交通环境。

结语

本文以株洲城区20 所中小学为调查研究对象,在进行大规模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研究了株洲市主要中小学周边面临的交通管理问题。通过分析中小学生的交通出行特征,对造成交通拥堵的学校周边交通条件以及交通出行方式时间集中、机动化程度高等原因进行了详细探讨,并针对性的提出了加大学校及周边交通设施建设以及改进交通管理措施等方面提出了解决措施。期望通过这些措施能够降低中小学校周边道路交通拥堵与安全隐患, 提高学生出行的方便性和安全性,创造良好的上下学交通环境。

猜你喜欢

私家车步行公交
乘坐私家车
魔方小区
一元公交开进太行深处
步行回家
等公交
图说
私家车将逐渐消失
我们在变,私家车也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