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消费者行为理论视角下中国消费金融发展研究

2020-11-18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徐佳旭

营销界 2020年24期
关键词:人群消费金融

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徐佳旭

消费金融,即以消费为目的的小额短期信用贷款,具有独特的优势,如无抵押担保、小额授信额度、快速审批速度、短期贷款期限,对中国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升级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为促进我国消费金融的发展,近年来多条相关政策陆续出台。2009年《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颁布实施,首次成立消费金融公司;2013年银监会(现为银保监会)扩大试点成立,消费金融公司扩充到16家;2015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大对新消费领域金融支持的指导意见》,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了消费金融公司,同年还颁布了《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为有条件的互联网平台开展网络消费金融提供政策性支持;2018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完善促进消费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对消费结构转型升级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在相关政策的引领下,我国消费金融飞速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消费金融,更是依托互联网的独特优势发展迅猛。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消费动力仍有不足,消费金融仍有很大发展空间。与此同时,中国消费金融在发展过程中,理论指导欠缺,仍存在许多诸如风险防控等问题值得关注。

中国消费金融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消费金融伴随着消费经济的发展而水涨船高。据人民银行数据显示,2017年年底我国消费信贷市场规模超过26万亿,2018年消费性贷款余额为37.8万亿元。消费金融总量规模发展迅速,其规模由2010年1月的6798亿元攀升至2018年10月的8.45万亿元。但消费信贷占GDP的比重、消费金融渗透率等指标与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相比仍然较低,这说明我国消费金融行业仍处于发展初期,可开拓的发展空间依然巨大。

从组织结构上看,非住房类消费贷款中,消费金融公司及小贷公司占据了半壁江山,其次是银行消费借款,然后是银行信用卡;从贷款结构上看,相较于中长期消费贷款来说,短期消费贷款增长更为迅速,2004年短期消费贷款为1253亿元,至2018年9月,已经增长到8.23万亿元,而同期中长期贷款增长速度并不如短期。

从技术发展上看,近年来金融科技飞速发展,互联网模式广泛普及,依托于此互联网消费金融迅速崛起。自2014年起,电商系消费金融借助线上虚拟消费场景,与电商平台互利共赢,凭借其发展长尾客户、简化操作流程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取得了爆发式的发展成绩。

二、中国消费金融中的消费者行为理论

消费者行为理论是指说明消费者如何分配其可支配收入,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决策理论。要理解消费者行为,可以将消费者决策过程分为三个步骤:消费者偏好,预算约束和消费者选择。消费者主要通过这三个步骤进行消费决策,因而要发展消费金融,以拉动内需,推动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理解消费者行为理论中的这三个步骤至关重要。

(一)消费者偏好

1.助力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

由消费者行为理论可知,消费者偏好与预算约束共同决定消费者选择,因而要从需求端助力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抓住消费者偏好是关键一步,而决定消费者偏好的是商品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商品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高,则消费者对该商品的消费偏好较高,反之则相反。随着科技的进步,同等价格及收入条件下,高端产品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要大于低端产品带来的效用,因而消费者对高端产品的消费偏好较高。在这一消费偏好的驱动下,可以助力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

2.跨时期选择中的消费偏好

消费者偏好主要分为完全替代型、完全互补型及单调凸性的良态偏好。在跨时期选择的无差异曲线坐标系中,横纵坐标分别为当期消费与下期消费,用C1、C2表示。若无差异曲线为完全替代型,则表明消费者在当期消费与下期消费完全无差异,二者的边际替代率等于-1;若无差异曲线为完全互补型,则表明消费者想要使当期的消费等于下期的消费,也就在任何条件下,都不会愿意用一个时期的消费去替代另一个时期的消费;若无差异曲线为单调凸性的良态偏好,则表明消费者愿意用一部分当期的消费替代下期的消费,反之亦然。由此可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跨时期选择中的消费偏好为单调凸性的良态偏好较为合理。

用下期消费替代当期消费为储蓄,用当期消费替代下期消费为借款。储蓄人人皆可为之,但借款却存在门槛。传统消费信贷主要是银行贷款,贷款门槛高、审批过程严格,虽保障了贷款的安全性,但缺失了贷款的效率,且把大部分的长尾客户拒之门外。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出现则正弥补了传统消费金融的短板,降低了中低收入人群贷款的门槛,且以小额短期贷款为主,这就给予了消费者跨期配置资源的能力,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中低收入人群的购买力。根据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对于中低收入人群来说,当收入增加,其消费倾向要高于高收入人群。因此,互联网消费金融正在推动长尾客户消费,这对推动消费拉动内需具有重要意义。

(二)预算约束

预算约束主要取决于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令(m1,m2)表示当期与下期的可支配收入,(c1,c2)表示当期与下期的消费,在不考虑利率且不允许借款的情况下,预算约束如图1,在允许借款的情况下,预算约束如图2。

(三)消费者选择:消费金融助力跨期消费的意义

消费者会根据自身的消费偏好及预算约束,选择效用最大化的点,也就是收入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的切点或交点(角点解),做出自己的消费选择。在跨时期消费决策中,若该消费者是个借款者,则在不允许借款的情况下,消费者选择如图3,为角点解,能达到的最大化效用水平为无差异曲线U1;在允许借款的情况下,消费者选择如图4,为切点解,能达到的最大化效用水平为U2,高于U1。可见,当消费者为借款者时,打通消费者的借款渠道可以提高消费者福利,而消费金融的意义正在于此。

三、中国消费金融发展驱动力

基于消费者行为理论的分析,总结中国消费金融发展驱动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消费升级、跨期消费的需求以及技术驱动。其中跨期消费的旺盛需求,一方面来源于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另一方面来源于消费需求旺盛人群与高收入人群的错位。

(一)消费升级

近些年,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持续增长,恩格尔系数逐渐下降,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给中国消费金融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据数据显示,我国居民在生活必需品上的支出占收入的比重已经由21世纪初的43%下滑至2010年的28%,同期非生活必需品的支出占收入的比重则由24%上升至34%,预计2020年将达到43%的高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的升级,给消费金融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为消费金融的中长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消费观念的改变

随着消费观念的逐渐开放,越来越多的中国居民放弃原有保守的储蓄消费观念,接受提前消费的理念。发生消费观念转变的另一个主要原因还在于中国的主要消费群体发生了变化。现在,中国主要的消费群体是接受新时代开放思想的年强人,这部分人消费需求旺盛,且从观念上更为接受提前消费。据艾瑞咨询数据显示,我国18-30岁人群中有68.20%的人使用分期消费,有21.10%的人未使用分期消费,但有使用意愿,仅10.70%的人未使用分期消费且不愿尝试。由此可见,消费观念的转变给消费者带来了巨大的跨期消费需求,为中国消费金融的发展带来了持续的驱动力。

(三)消费需求旺盛人群与高收入人群错位

形成消费信贷需求旺盛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消费需求旺盛人群与高收入人群的错位。目前,我国消费需求旺盛人群主要集中在18-30岁年轻人,这部分人群是我国第一批独生子女,储蓄意识不强,追求个性化消费,且面临阶段性的巨大消费需求,如买房结婚生子等,因而这部分人群成为我国消费主力。但年轻人收入积累不足,大多这部分年轻人都存在收入赶不上消费的现象,而高收入人群主要集中在更高龄的人群,这部分人有积蓄且生活已经稳定,没有较大消费意愿。因而,消费需求旺盛人群与高收入人群的错位,制约了消费的增长,也带来了巨大的消费信贷需求,给消费金融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四)互联网等高科技的快速发展

中国消费金融发展的另一驱动力就是技术驱动,即互联网等高科技的快速发展给消费金融的中长期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首先,互联网的普及,降低了消费金融的门槛,帮助更多中低收入人群享受消费金融服务;其次,消费金融以征信活动为基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通过追踪客户的行为轨迹,进而综合判断客户的信用风险,在消费金融的征信活动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最后,风控云等先进技术,在消费金融机构内部风险防控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互联网等高科技的快速发展,可以打破制约消费金融行业发展的藩篱,为中国消费金融的进一步发展提供驱动力。

四、建议与总结

(一)对中国消费金融发展的相关建议

1.规范监管与风险防范

中国消费金融,作为一种消费信贷,要想长期健康发展,最重要的问题仍然是风险问题。要有效规避风险,外部监管与内部风控同等重要。因而,相关机构应积极响应目前相关部门严监管的政策,使消费信贷规范化,避免违规行为,如暴力催收、非法经营、诈骗等,继续侵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应在组织内部改进风险防范和控制机制,以避免组织内部业务的系统性风险。消费金融机构应内外合力,做到规范监管与风险防范,保障行业安全稳定的长期发展。

2.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

中国消费金融行业,应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吸引更多的产业资金进入,拓宽消费金融公司融资渠道,让更多的资金给行业带来活力,以有效控制风险,增强行业发展的稳定性,为多元化经营奠定基础。

3.应开拓农村信贷市场

在我国,农村市场是极具开发潜力的长尾市场。消费金融相关机构应把握农村地区的长尾客户,开拓农村信贷市场,在带动农产品消费的同时,将机构服务客户群扩展到农村边远地区,在普惠金融中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4.建立完备的个人征信系统

无论是银行系消费信贷机构,还是消费金融公司,或者电商系消费信贷平台,都应建立完备的个人征信系统,作为自身开展信贷业务的基础。相关机构只有完善个人征信机制,才能有效预知贷款风险,从而加强风险防控,为消费金融行业营造安全、平稳的经营环境,为中长期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人群消费金融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糖尿病早预防、早控制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40年消费流变
我走进人群
财富焦虑人群
央企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新消费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