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以传统艺术文化为例

2020-11-18李飞田伟贵张丽吕锦航张冬

海外文摘·艺术 2020年14期
关键词:育人传统大学生

李飞 田伟贵 张丽 吕锦航 张冬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漯河 462000)

文化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2016 年全国大学思政会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大学思想政治工作,要注意以文化人为本领,广泛推动文明学校的创建,开展多样化、健康上升的活动,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活动,促进各校思想政治工作。2017 年出台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深入推进文化育人,广泛开展校园创建,把高校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高地[1]。因此,新时代大学生应生长在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当中,将新时代大学生的新时尚、新风貌展现给社会。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建设是整个民族的灵魂建设。我国的传统文化铸就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特色性格,优秀的传统文化培育了中华民族追求和谐、与人为善和精忠爱国的优良素质。高校,作为文化的传播源地,更应该深挖和运用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建设,对新时代大学生凝聚社会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终生。笔者认为,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互结合,这不仅可以提高新时期高校教育主体的思想政治意识,更有利于扶正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

新时代高校有效把握文化育人的时代内涵,就要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工作,把中国故事讲好、讲活、讲精彩,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不断赋予其源源不断的生命力与创造力[2]。目前,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体现在教也体现在育,只有将教的主动性调动起来,那么育的效果才会有明显的增加,特别是在传统文化教育短缺的院校,主动发现更为重要。因此,高校育人对象只有成为主体,思政教育才能获得其完整性;如果育人对象和育人主体不能成功链接,那么育人的“时间之河”就难以灌溉到广大学生的心田。特别是在现在快餐式、浮躁化的网络育人文化之中,在技术理性至上、实用主义至上的价值冲击下,要充分运用“三全育人”模式守好我们的精神家园、强化家国情怀和让新时代大学生多一些深度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多次提及优秀传统文化的在高校中发挥着优越性,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高校更应该充分运用传统文化的精髓,将高校思政政治教育升华,将真正的价值观厚植于广大学子心中。因此,文化也是价值观的一种体现。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该依托自身的文化和教育资源,将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加大力度进行正面宣传,例如播放传统文化影视作品、品读传统文化文学作品等多种形式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 高校传统文化活动现状分析

2014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因此,高校传统文化育人要和有效的思政课程育人体系充分完美结合,在多元化的时代才能有效避免“去中国化”的悲哀。

1.1 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的缺失

在西方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使我国大学生传统的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也使当代大学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认知有了一定的改变。对我国传统文化认知的缺失,无形当中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价值观的培养和对我国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等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根据部分高校的调研可以看出,在节日习俗方面,主动参加西方传统节日的学生占90%,而主动参加中国传统节日的只有25%,其中,更有80%的学生对我国传统节日如重阳节的意义毫不知晓[3]。因此,提高当代大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是传承传统文化的敲门砖。

1.2 传统文化校园传播方式的缺失和践行力度不够

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培养新时代大学生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传统文化在进行传播和践行方面往往遭受一些阻力,例如一些高校的传统文化师资,存在很大的缺口,特别是现在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一些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设置和安排上,有一定的缺失或者边缘化,就像有的高校将传统文化课程设置为加学分的课程,学生选择这门课程仅仅是为了得到学分,而不是以学习传统文化内涵为目的,再加上当代大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表浅的了解,那么随之而来的是传统文化传播力度和热度降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思想广博、深奥精微,需要任课老师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才能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传承下去。再加上高校课程设计偏向传统文化课程不够,如果不能形成完整的、成熟的教学体系,那么就会导致传统文化的践行力度不够。

1.3 学生重视不足,缺乏基础支持

当前,许多大学生对我们的传统文化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源于一些错误的理论,当代大学生上大学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是奔着一个目标,就是毕业后顺利拿到毕业证并且找到一个好工作,而没有以提升自身文化内涵和修养来读大学。所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显得急功近利,把专业课的学习当作必需的,而文化类课程的学习则无足轻重。学生热衷于参加各类技能竞赛、专业技能证书的培训和考试,热衷于学习和模仿师兄师姐们在创业就业方面的成功案例。这种主观上的功利性和现实性,使得他们不同程度上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4]。加之院校出现支持偏差,而导致传统文化的传承困难。

2 高校传统文化活动在文化育人中的实践探索

2.1 高校提高重视,增加活动经费支持

要有效传承中华传统文化,高校应加强顶层设计,从制度上改革,将文化育人理念植根于办学理念中去。高校应出台相关政策,确保传统文化经费保障,必要时可以设置专门负责传承传统文化领导机构;高校成立专门传统文化教研室,提升师资力量,提取传统文化精髓,可以将传统文化精髓和本校专业特色进行结合,构建特色校园文化;落实国家相关政策,开展传统文化精准化、规范化,将传统文化厚植于广大学生心中而不是片面厚植。

2.2 立足教育主体所需,紧跟文化潮流

传统文化传播和传承形式不能仅仅拘泥于传统模式,要充分运用现代化手段,特别是现在网络和自媒体发达的今天,要将传统的传承模式和现代新兴媒体相结合。构建网络矩阵,充分运用网络微博、微信、QQ 以及自媒体团队进行积极的宣传;另外,充分运用校内网络矩阵,例如校园广播以及校园宣传栏等途径,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内渗透。

2.3 创新传统文化活动形式

传统文化传播和传承,既不能局限于课程改革,也不能局限于学生课外活动。要将课程育人和第二课堂相结合。例如我校中医学专业,中医专业在学好专业文化课的同时,可以将“汉”文化融入课堂中去,上课学生以统一汉服服饰和妆饰等,课堂中除了要学好中医专业知识,还有讨论关于中医的一些传统文化知识等形式。课程外可以举办一些关于中医和“汉”文化的课外活动,以带动其他专业来了解我国医学史的发展。这样既将专业知识掌握了,也拓宽了学生的课外知识,提升了自身的专业内涵。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仅要将传统文化的传播仅限于校园,更应该将校园传统文化和社会无缝衔接,毕竟我们的学生终将走向社会,更要融入社会。我们更要充分体会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充分运用传统文化的精髓来引导我们的学生为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贡献,做好共产主义接班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包含丰富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更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养成的养分,对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也起着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文化育人工程建设中已势在必行。

猜你喜欢

育人传统大学生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方丽洪 “90后”大学生返乡创业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