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廉仁爱的于成龙

2020-11-18□玉

支部建设 2020年17期
关键词:罗城于成龙黄州

□玉 琪

于成龙以廉洁和仁爱而闻名天下。作为朝中重臣,他经历了很多风雨,但都能沉着应对,展现了过人的勇气与智慧。他在为官时,过着极其清苦的日子,而周遭又多有贪污受贿的机会,可以说身在封建时代的官场上,他处处都有身陷私利泥沼的可能。但他却不为一己私利所动,从始至终都能坚持自己的儒家理想和做人的方正准则,为实现一个安乐的清平世界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的政绩卓著,大力推行以民为本的仁政,全身心地服务于治下的百姓,而百姓们能有这样一位清正廉洁的父母官,当然就对他非常爱戴。所以,于成龙在为官时,其“廉洁善政”的美名就被天下人传颂,人们都视他为当世的一位仁爱贤能的杰出官吏。

于成龙去世后,康熙皇帝追封谥号“清端”,授予“太子太保”,又给其隆重赐葬,并两次亲撰碑文。碑文中写道:“朕读《周官》,六计弊吏,曰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辩,吏道厥唯廉重哉。”在其南巡回京后的一份诏书中,康熙称于成龙“居官清正,实天下廉吏第一”。

于成龙(1617 年—1684 年),字北溟,号于山,明末清初山西永宁州(今吕梁市的离石区和方山县)人,历任广西罗城知县、四川重庆府合州知州、湖广黄州府同知、武昌知府、福建建宁知府、黄州知府、福建按察使、福建布政使、直隶巡抚、两江总督。

于成龙初入官场,便“典田卖屋”,此事很快就被人们传为了佳话。公元1661 年,44 岁的他以“候补知县”的身份,到北京参加吏部掣签。掣签,就是通过抽签的方式,决定去哪个省任职,到了省里再由巡抚、布政使等长官决定去哪个县。于成龙的运气不佳,抽中了“下下签”,被分配到刚刚纳入清朝版图的广西省。当年的广西,相对中原是一个偏远而贫困之地,文化也相当落后,但于成龙不以为苦,而以济世为乐,勇挑重担,毅然决定赴广西上任,并且传下了“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的名言。但是从永宁州到广西罗城,路途遥远,需要不少盘缠,而于成龙家里的现银不足,所以只得典当出售一部分田地和房屋,才凑足了一百两银子。这就是“典田卖屋”佳话的来源。

上任罗城知县的最初几个月里,于成龙生了一场大病,还有仆人因病身亡,一时间陷入了危难当中。这时,他就在城隍庙里向神灵祈祷,发愿要“立意修善,以回天意”,而要想做到这一切,就得从施以善政开始。他在为官时,没有什么官架子,更没有盛气凌人的官风。他说的是山西吕梁的方言,与当地百姓说的语言不通,于是他就用手势、眼神、笑容与百姓们慢慢沟通。当地的百姓们看到他一心为民,就都从内心深处崇敬这位生活清苦的父母官。此后,他的威信就逐渐树立了起来。

在罗城,于成龙以身作则,践行一种极为节俭的生活方式,以此来度过物资匮乏的困难时期。他主动将自己原来的日食两餐减成一餐,与百姓同甘共苦。他在罗城首先在城乡建立保甲,严惩缉获案犯,大张声势地“严禁盗贼”。境内初安后,他又约会乡民练兵,甘冒“未奉邻而专征,功成也互不赦之条”的后果,抱着为民而死甚于瘴疠而死的决心,准备讨伐经常扰害的“柳城西乡贼”。在强大的声势下,西乡“渠魁府首乞恩讲和,抢掳男女中只尽行退还”。接着他又在全县搞联防,从此,“邻盗”再不敢犯境。春季,于成龙常常下乡察看百姓生产。他看见哪家的稻子种得好,就给此户人家题写一个匾或者一副对联,以资鼓励;而看到哪家的稻子种得不好,就联合这户人家的左邻右舍,对其进行劝告,进而提振这些农人的精神,给他们鼓劲。于成龙用这些朴素的手段,奖勤罚懒,使罗城百姓得以温饱,使当地经济一步步兴盛起来,百姓们自然也在经济兴盛中得到了实惠,摆脱了过去的贫苦生活。在罗城百姓心中,于成龙救苦救难,就像那慈悲的菩萨一般。

于成龙在治理罗城县时,对当地横行乡里的大户毫不留情,对于触犯法律的大户,他都进行了严厉的惩罚。无论这些大户怎么求情或贿赂,他都严格按照法理和维护百姓的利益行事,绝不徇私枉法。这些作为,都是于成龙对治下子民的爱护,他把普通百姓的权益看得和天一样大,也看得和泰山一般重。在那个封建时代,于成龙一视同仁、公平公正的行事风格体现出一种极为可贵的平等观。

于成龙上任后的成绩,受到了上级官员的表扬。广西巡抚金光祖与两广总督卢兴祖向朝廷保举于成龙,其评语为:“罗城在深山之间,顽悍。成龙洁己爱民,建学宫,创养济院,任事练达,堪列卓异。”随后,于成龙被朝廷批准为“卓异”,任命为四川合州知州。此时,于成龙已经年过半百。

康熙八年,于成龙调任黄州府同知。在黄州时,遇到饥荒年月,于成龙为了省钱搞赈济,宁可吃糠粥,也不以权谋私,贪污官府钱粮,榨取民脂民膏。甚至有客人来访,于成龙也只用糠粥招待。由于大饥荒,一时间盗匪猖獗,而于成龙在处理这些盗案时,展现出一种高超的智慧。他招募了一批有盗匪背景的人做差役,欲以盗治盗。很多有名的大盗都被他收罗在自己麾下,帮助办理盗案。于成龙为了办理盗案,常常夜不能寐,通过他的明察暗访,破获了很多案件,使黄州的社会风气大变,也使百姓们重新回归了安定的生活。他审案时,主张慎刑,以教为主,采取“宽严并治”和“以盗治盗”的方法,取得了突出效果。于成龙铁面无私,头脑敏锐,在判案方面,他善于从一些常人容易忽视的细节中发现问题的症结。他在任上,解决了许多地方上发生的重大疑案、悬案,使错案得到平反,从而被百姓呼为“于青天”。于成龙虽然是一个文官,但在办理盗案时却充满了武官式的刚直勇气和一种非凡的谋略,这些卓越特质使他深受治下百姓的敬重和赞颂。

此后,于成龙再次得到升迁,任建宁知府。年近六旬的他,从黄州出发,一路上咬着萝卜充饥,跋涉数千里到福建省上任。他助朝廷平定三藩之乱,平反冤狱,整顿官场,澄清吏治。后来,于成龙成为了福建布政使,“天下第一清官”的美名广为传颂。于成龙到任不足半年,便被调往直隶当了巡抚,一年后再被升为两江总督,病死在两江任上,至此他的为官生涯方告结束。而此时,他仁爱与廉洁的美名,早已传遍了大江南北。随着时光流逝,百姓们自发而真诚的赞美并没有因为于成龙的故去而逐渐消失,相反越传越盛,这说明当时的人们是多么盼望为官者都能像于成龙一样,能在为官时,施以仁政、爱民如子、清廉奉公啊。

在封建时代,百姓们能有于成龙这样的贤能官员来履行职责,既是百姓之福,也是国家之运。他在历史上留下了“天下廉吏第一”的美名,可谓实至名归。他清廉自守,在初入官场之时就立下“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的言论,可见当时的他已经抱定了清正为官的志向,此志向一直伴随了他整整一生。

在清朝,如果当官清廉,不贪污,实际上度日就会非常艰难——原因就在于清代的官员俸禄实在微薄,如不贪污,那当官就没有什么世俗的好处。正因为这样,所以清代的官僚们大都在任内贪污,形成了一时的风气。但于成龙则宁愿自己的日子过得清苦,也不贪污受贿,从而保持自己人格的清洁。于成龙与其他官员不同的是,他内心怀有儒家的道德信仰,正是这种信仰给予他为官的动力和精神支撑,才能真正抵御住那些五色斑斓的世俗诱惑。因此,于成龙之所以成为一代廉吏,说到底还是因为他是一个怀有理想的官员,这理想就是建设一个清平世界的儒家理想。有了这个理想,于成龙方能正己修德、洁身自好,方能施以廉政、仁政和善政,方能最终成为一位流芳百世的官员楷模。

猜你喜欢

罗城于成龙黄州
杨优秀
仫佬族刺绣技艺的传承与保护
仫佬族刺绣技艺的传承与保护
农村基层组织党风廉政建设罗城的实践与启示
浣溪沙·游黄州遗爱湖
与高中诸学友聚会黄州
罗城果林水肥一体化应用效果分析
电视剧《于成龙》中央8套收官
廉吏于成龙的交际之道
清官于成龙的人情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