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高一年级史料实证学情的教材二次开发课例分析

2020-11-17方丽青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20年13期
关键词:课例分析高一史料实证

方丽青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走班制教学模式下的高中历史教材“二次开发”策略研究》(立项批准号:FJJKXB18-255)的阶段性成果

摘要:随着我省新课改的推进,尤其是新高考背景下,作为高考必选科目之一的历史学科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何优化课堂教学,促使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生根,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是我们教学实践活动的重中之重。下面,笔者将基于高一年级史料实证学情的教材二次开展课例分析。

关键词:高一;史料实证;课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07-0144

一年来,我们针对本校高一新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学情现状展开调查研究,结合教学新理念、新经验,切入课例,进行教材二次开发教学的摸索与探究,寻找差距,追求高效课堂。本文以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例,进行课例分析。

一、高一年级学生史料实证素养学情分析

史料实证是新课改背景下提出的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和方法。”[1]历史学科的学习是对历史的认识过程,学科特点决定了学生学习的是过去的历史事实,要在学习中理解历史、领悟历史,形成借鉴的能力,继往开来。客观的历史事实已成为过去,不能直接观察或实验重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通过现存的各种史料,形成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辨析史料、去伪存真,构建正确的、客观的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

初中历史课程目标要求培养学生“逐步获得基本的历史学习能力,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了解多样性的历史呈现方式,如文字材料、图片、图表、实物、遗迹、影像、口述以及历史文学作品,初步掌握各种历史载体的特征,提高历史的阅读能力和观察能力,形成合理的历史想象。”[2]“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历史证据的意识。”从笔者所在学校高一新生史料实证素养调研的结果来看,不尽人意。高一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有初步掌握,但是无法真正做到依据各类史料,对重要历史人物、重大事件作出评价。由于已有知识掌握不牢、理解不到位、阅读和提取信息能力不足、语言文字表达不规范等因素作用下,面对各种史料,尤其是古文材料和图表类史料,学生普遍存在阅读、理解、提取、表达信息的障碍,对历史和现实问题独立探究过程中的史料实证能力还十分欠缺,无法达到历史学科深层次的思维能力要求。因此,运用史料,提取信息,运用史料探究历史问题并论证自己的观点,以思考和解决新情境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是我们教材二次开发思考的重点。

二、提升史料实证素养的立意下教材二次开发的尝试

1.史料选择上紧扣课程标准要求。建构课堂教学主旨的逻辑架构,并在这一主旨下进行教材二次开发,围绕课堂教学主旨进行史料的重组,促使教材静态文本化为动态史料。课堂教学主旨的确定依据是课程标准要求,在此前提下将史料植入、求证、分析、理解等。《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课程标准要求“通过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探索与革命实践,了解《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世界意义。”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世界意义,教材正文只有高度精练的两句历史结论,从“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原则出发,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因此,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调用、补充与之相关的史料,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优先选用课内史料,合理整合教材内容。薄弱的史料实证素养,是高中历史学科学习亟待解决的问题,阻碍了学生对历史形成正确、客观的认识,甚至是对历史的认识产生了错误的解读。因此,教材的二次开发中,史料的选择上优先选用课内史料。一是教材正文以外的“资料卡片”和“材料阅读与思考”针对性强,一般扣紧课程主干知识,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其价值没有得到有效开发,甚至很少运用到;二是从高一年级学生目前的史料实证素养水平出发,其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不足,课堂时间有限,充分运用教材中的材料,阅读障碍比较小,课堂效果比较好。如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之“思想基础”,空想社会主义理论是专业术语,学生在概念理解上还是比较陌生,结合课文P137的“资料卡片”内容展开讲解,有助于其准确理解,化难为易。

3.化教材文本史料为问题史料,任务驱动,解决问题。新课改的理念,最终要由一线的教学来落实,在实际教学中如何高效设问值得深究。粗糙直白的问题,如“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何重大意义?”,往往造成学生照念课文内容,无需深入思考。此类设问为无效设问,无法调动学生的思考热情,降低了课堂效率。因此,对于教材文本史料进行设问时,对问题的深浅、表达方式等要有启发性,能够激发学生阅读史料的兴趣,推动学生思维深度与广度的发展,既生动课堂,又解决问题,活跃思维。

4.注意史料的多样性和解读引导。史料的选择,是形成辩证、客观历史解释的关键,要避免以偏概全,也要避免以全概偏。课堂教学中,教材二次开发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以史料分类、史料辨析、史料运用、观点论证的形式进行呈现,对史料的解读引导,以不能简单、狭隘、绝对,应该有思想深度和宽度。如在马克思主义的背景知识解读时,引入两则材料,一则是1851年万国工业博览会上参加开幕式的维多利亚女王的感言“荣光!荣光!无尽的荣光!”;一则是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双城记》的内容摘录“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正反面的史料对比,学生的思想火花一下子就被点燃,“为什么对比这么强烈?这样的时代究竟是怎样的时代?”因此,对同一事件、人物或主题选择不同史料,既开拓了学生视野,又提高了思想深度和高度,增大了课堂魅力。

参考文献:

[1]戈向红.基于课例分析的教材资源二次开发策略[J].小学教学研究,2017(16).

[2]王彩蓮.史料实证素养下高中历史教学分析[J].新课程·下旬,2018(10).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浦第一中学363200)

猜你喜欢

课例分析高一史料实证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实证”素养论析
浅谈高一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
基于课例 反思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高一新疆班物理学习困难成因及教育对策初探
“主问题”有效性探析
对《画画亲近的人》一课的若干问题探索
史学阅读与史料教学
以“史料实证”为中心的高三历史复习课
高一物理学困生的心理障碍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