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读,叩问,反思

2020-11-17魏晓芳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0年17期
关键词:研读反思

魏晓芳

摘 要:备课需要反复研读教材,先备单元,后备课文,突出篇型、类型和学科型。上课需要适时追问,不仅要教“写了什么”,更要教“怎么写的”。课后要勤于反思、善于反思,在反思中不断进步,最终呈现更为精彩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研读 叩问 反思 《白杨礼赞》

【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

师:第四单元是散文单元,散文类型多样:或写人记事,或托物言志,或阐发哲理,或写景抒情……我们刚学的朱自清的《背影》属于哪一类?

生:《背影》属于写人记事类散文。

师:今天,我们学习另一篇散文《白杨礼赞》,这是一篇什么类型的散文呢?请同学们先齐读课题。

生齐读。

师:题目中的“礼赞”是什么意思?

生:怀着敬意地赞扬。

二、初读,把握基调

师:请同学们找出文中直接表达作者对白杨树礼赞之情的语句和段落。

生: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生: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生: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生:第8段,白杨树不是平凡的树……我赞美白杨树……

生: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师:结合语境,体会这些语句在文中的作用。可单句分析,也可从整体上分析。

生: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生:这是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

生:強调了白杨树不平凡的特点。

……

师:这些直抒胸臆的语段,将文章多方面的内容以一条线自然地贯穿起来,作者一唱三叹,反复歌咏白杨树的不平凡,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情,也突出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师: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一读,并思考: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强烈的情感的?

生自由朗读。

生:运用了反复的手法,使情感的表达更强烈。

生:运用了“实在”“就是”“高声”等词进行修饰,起到强调的作用。

生:运用了很多感叹句。

……

师:从写作的角度来看,我们学习到从用词、句式、符号等方面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板书:用词 句式 符号)

三、讨论,感悟内涵

师:从这几段文字中,我们读到了白杨树的不平凡,作者的赞美,还读到了什么?

生:白杨树的极普通。

(板书:白杨树 极普通 不平凡)

师:文中哪些词句写出了它的“极普通”?哪一段具体描绘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提示:找出相关语段,圈出重点词句)

生: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

生:白杨树极常见,极易生长。

……

(板书:极常见 易生长)

师:那么,白杨树的“不平凡”又体现在哪里呢?先从文中找出具体描绘的段落。

生:文章的第五自然段。

师:下面请同学们细细品读,感悟白杨树的“不平凡”。先读文中的原句,再概括出它的特点。如“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呢,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横斜逸出”,白杨树的不平凡体现在它力争上游的精神上。

(先独立思考写批注,再小组讨论交流)

生:“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我感受到白杨树的正直。

师:朗读到位,概括精准,值得学习。

生:“紧紧靠拢”“成为一束”,白杨树的不平凡体现在它们是团结一心的。

师:请你把这一句读一读,特别是你找出的几个词,重读出来。

生有感情地朗读。

生:“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白杨树是积极上进的,这也体现出它的不平凡。

师:你觉得这句中,我们要重点强调哪几个词?通过你的朗读让其他同学感受到白杨树的积极上进。

生朗读,重点读出了“也是”“片片向上”“没有”“更不用说”等。

生:“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从色泽上我感受到白杨树的质朴。

……

师:齐读第五自然段,注意轻重缓急,读出味道,读出白杨树的不平凡。

全班齐读。

(板书:争上游 不屈服)

师:从写作的角度探讨,在第五自然段中,作者如何表现白杨树的不平凡?

生:紧紧抓住白杨树不平凡的特点,从干、枝、叶、皮等方面进行具体描绘。

生:在具体描绘中,让我们感受到白杨树的精神。

生:描绘特别细腻传神。

……

师:从写作的角度来看,我们学习到抓住特征,对事物进行由表及里的细腻描绘的手法。

师:在具体描绘白杨树之前,作者宕开一笔还写了什么?有什么效果?

生:还写了黄土高原,这是白杨树生长的地方,以生长环境的雄浑壮阔来烘托白杨树的不平凡。

师:但“倦怠”和“单调”的味儿也会在作者心里潜滋暗长,不矛盾吗?

生:不矛盾,这是人的正常心理反应,同时也为下文看到白杨树时的惊喜埋了伏笔。

师:此刻,看着眼前的白杨树,作者联想到了什么?结合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生:由白杨树的内在品质,作者联想到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生:作者联想到它是北方的农民、家乡的哨兵。

生:还联想到那朴质、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师:请一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七自然段。

生朗读。

师:作者连用四个反问句有什么表达效果?能不能都改为陈述句?能不能任意调换句序?

生:情感表达更强烈。

生:句子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师:句式反复中有变化,情感递进中有升华,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其象征意义。

(第一、二排读全四个句子,第三、四排从第二句开始加入,第五、六排读三、四两句,第七、八排只读最后一句)

分层朗读。

师:有这样的联想,和作者的经历、写作背景有很大的联系。

(本文写作的时代是20世纪40年代初。当时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从1939年到1941年已发动两次反共高潮。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顽强战斗,多次粉碎敌伪的“扫荡”,巩固并发展了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

指名学生朗读。

师:作者真正要赞美的是抗日军民争上游、不屈服的民族精神,文中第八自然段进一步点明,请全班齐读。

四、再读,产生共鸣

师:真切地感受到白杨树的不平凡,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后,再读文中直抒胸臆的语句,也许我们会有新的感受。

屏幕显示: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白杨树不是平凡的树……我赞美白杨树……

第9段:……我要高聲赞美白杨树!

(加点字为红色字体)

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第四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反复中有着怎样细微的变化?

生:由“那”变成“这”。

师:你是如何理解这一变化的?

生:……

师:结合上下文内容想一想。

生:“那”是远指代词,“这”是近指代词,由“那”变成“这”体现了作者视角的变化和距离的拉近。

生:随着对白杨树的了解逐渐深入,情感便得以升华,“这”是对白杨树高度的肯定和赞美。

师:好,让我们再读一遍,读出情感的层次性。

全班有感情地朗读。

五、描绘,抓住特征

师:学习一篇散文,我们不仅要学到“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更要学会“怎么写的”。

师:从“怎么写的”角度,谈谈在这节课中你的收获。

生:我学习到从用词、句式、符号等方面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生:文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赞美白杨树来赞美北方军民。

生:对事物的描绘要细腻,通过对其外部形态的描绘让读者感受到它内在的品质。

生:描写时,要抓住事物的特征,如这篇文章始终抓住“白杨树是不平凡的”这一点。

师:下面就让大家练练手,细细观察两幅吊兰图,按照要求写一段文字。

屏幕显示:

写作指导—抓住吊兰的外形特征,多角度运用形象贴切的词语进行细腻描绘,发挥联想,并写出自己的感悟。

学生现场练笔。

师生交流,适时点评,范文展示。

屏幕显示:

层层绿叶后,已经有些许吊兰花在绽放。有的含苞待放,有的花开正盛。长长的花蕊探出瓣外,白色的花瓣就如蝉翼一般透明,花托处一排细密的绒毛,柔软中又透露着生命的气息。小巧的花在星光下轻轻摇晃,特别耀眼,特别可爱。

有多少人是因为执着于吊兰的花而关注它呢?不多吧,人们更专注于它碧绿的叶片。吊兰的花没有叶子耀眼,但是她依然怒放,不因别人的忽略而放弃开放的机会,只为自己的生命而怒放。

六、总结归纳

师:我们再回到课初时提出的问题,《白杨礼赞》是一篇什么类型的散文?

生齐声回答:托物言志类散文。

师:比较《背影》和《白杨礼赞》两篇散文,讨论“写人记事散文”和“托物言志散文”分别有着怎样的特点?

生:写人记事散文,顾名思义,会写人记事,并表达某种情感。

生:托物言志散文,通过对某一事物进行具体细致地描绘,借此表达作者的情感。

……

师:写人记事散文,刻画一个人,说清一些事,表达一份情;托物言志散文,借一个事物,绘一些特征,寄一份情感。

师:这节课,我想告诉同学们,学语文,不仅仅是了解文章写了什么,更要从写作的角度探讨,作者是怎么写的,甚至通过比较阅读,思考不同类文章的特点。

师:今后,愿大家做求知路上的思考者和探索者,像白杨树一样争上游,不屈服!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准备一节公开课的过程,就是自我磨炼、自我成长的过程。在研读、叩问、反思的过程中,我们便会攀登至新的高度。

《白杨礼赞》这篇课文,我上过两次公开课:第一次是2014年参加全校青年教师公开课评比活动,第二次是2018年送教到茅山中心校。两次经历,让我获得了阶梯式成长,这主要得益于以下几点:

一、追求教学过程的简约

刚备课时,设定的教学内容为:从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外部形态、内在品质,到它的象征意义、作者的思想情感,再到对课文语言的赏析、写作手法的分析。课件中的知识点“面面俱到”,结果可想而知,第一次试上以失败告终。在反思中,我明白了语文教学不可“面面俱到”,因为无法对每个知识点进行透彻讲解。要抓住文本的内核、重点、难点,就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引导学生驻足欣赏,从而达到目标。汪潮教授指出:“简约语文”就是要提倡“目标”简约,“教学内容”简约,“教学流程”简约,“教学方式”简约。简约而丰厚的课堂教学是我们的追求。

我重新构思,削枝强干,紧抓课文的第五自然段和第七自然段来重点解析,以主问题“白杨树的不平凡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贯穿于课堂,以读代讲,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思想相碰,情感相激,产生心灵的共鸣。从而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探索写作手法的精妙

在第二次讲解《白杨礼赞》这篇课文之前,我反复研读教材,在之前课件的基础上增加了两处追问。

第一处,在引导学生体会到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后,我追问:从写作的角度探讨,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强烈的情感的?学生很快找出了答案,运用了增强感情的副词,反复歌咏赞叹,且运用了感叹号。我随即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学会从用词、句式、符号等方面来表达情感。

第二处,结合内容,解析白杨树的不平凡后,我追问:从写作的角度探讨,作者是如何表现白杨树的不平凡的?抓住白杨树不平凡的特征,进行细腻生动的描写,让读者对白杨树有了由表及里的认识。这些不再是老师的课堂总结,而成为课堂中学生们精彩的发言。

三、落实单元教学的目标

我们教学课文时,往往把每篇文章仅作为一个独立的文本去阅读,去备课,去教学,却忽略了它也是阅读单元整体的一部分,单元导语往往有着重要的提示作用。所以,备课时,应该先备单元,后备课文,突出篇型、类型和学科型。

在第二次备课时,除了增加以上的两处追问,最大的改动是开头的导入和最后的总结。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散文单元,依次为《背影》《白杨礼赞》《散文两篇》《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而活着》《昆明的雨》,通过一个单元的群文学习,让学生掌握不同类散文的特点,從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是这一单元主要的教学目标。为了落实这一单元目标,我将开头设计为:散文的类型多样,或写人记事,或托物言志,或阐发哲理,或写景抒情……我们刚学的朱自清的《背影》属于哪一类型?今天学习的《白杨礼赞》又属于哪一类型呢?……总结时,再次回归到这个问题,并延伸为写人记事散文和托物言志散文各有什么特点?在比较品析中得出结论,水到渠成:写人记事散文,刻画一个人,说清一些事,表达一份情;托物言志散文,借一个事物,绘一些特征,寄一份情感。

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让他们不仅了解文章写了什么,更要从写作的角度进行探索,体会作者是怎么写的,甚至通过比较阅读,思考不同类文章的特点,学会解读一类文章。

两次公开课中,我反复研读,反复叩问,不断反思,从而站在了不同的高度。这样的经历,更坚定了我的教学信念,在成长的道路上永不停歇!

猜你喜欢

研读反思
浅谈新课改下语文课堂教学创新的两个关键点
浅谈如何研读合唱作品
例谈“一文一字尽风流”
西风凋树惆何处,灯火阑珊情满路
高职《园林规划设计》示范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注重方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