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国际功能分类理念下的作业训练在脑梗死偏瘫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2020-11-17郭湘慧

河南医学研究 2020年30期
关键词:偏瘫肢体机体

郭湘慧

(新密市中医院 康复科,河南 郑州 452370)

脑梗死为临床常见脑血管疾病,经对应干预后患者仍会遗留不同类型后遗症,其中偏瘫最为常见[1-2]。近年来,受人口老龄化形势加剧、不良生活习惯养成及膳食结构转变等诸多因素影响,脑梗死发生率不断升高,导致脑梗死偏瘫患者随之增多,对患者日常工作及家庭生活质量均造成了极大威胁,并使患者伴有严重心理负担,故及早对其实施干预极为重要[3-4]。国际功能分类理念目的在于参照患者特定状况针对性制定最佳干预方案,并给予职业评定及康复、疗效评估,而国际功能分类理念的作业训练目标在于结合患者自身状况进一步优化干预方案,以达到最佳康复效果[5]。本研究选取于新密市中医院住院治疗的102例脑梗死偏瘫患者,探讨基于国际功能分类理念下作业训练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于新密市中医院住院治疗的102例脑梗死偏瘫患者,依据建档顺序分为A组(51例)与B组(51例)。A组:男31例,女20例;年龄50~68岁,平均(60.06±3.15)岁;偏瘫侧:左侧25例,右侧26例。B组:男34例,女17例;年龄49~69岁,平均(59.81±3.30)岁;偏瘫侧:左侧22例,右侧29例。A组和B组患者性别、年龄、偏瘫侧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新密市中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选取标准(1)纳入标准:①单侧偏瘫;②年龄<70岁;③可良好执行口头指令。(2)排除标准:①患侧肢体感觉重度异常;②患侧肢体既往接受手术治疗及合并关节炎;③存在神经系统病变及认知功能障碍;④发病前存在肢体运动功能障碍;⑤存在言语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理解能力障碍。

1.3 训练方法

1.3.1A组 接受常规康复训练。(1)被动训练:按摩患者头部,随后逐次按摩上下肢,并指导患者家属协助其进行腕关节、肘关节、肩部、髋关节及膝关节被动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增进其交流,每次20 min,每日1次。(2)被动运动:①待患者患肢肌力恢复至2级,指导协助患者以健侧肢体带动患肢移动躯体或翻身,进行训练时,首先抬高床头,协助患者于床上坐起,并逐渐过渡至下地坐轮椅,共5 min,参照患者耐受力增加训练时长;②待患者患肢肌力恢复至3级,由护理人员协助患者站立,初次站立1 min,并逐渐延长站立时长,减少对患者支撑力,鼓励患者自主站立后借助柜子、墙壁站立;③待患者患肢肌力恢复至4级,协助或指导患者借助外力进行行走、进食、穿脱鞋袜、穿脱衣服等练习,每次20 min,每日1次。干预1个月。

1.3.2B组 在A组基础上接受基于国际功能分类理念下的作业训练。(1)全面分析、评估患者病情,针对性制定最佳干预方案,耐心讲解训练注意事项、方法、意义、目的,获取患者配合,提升其训练依从性;(2)针对患者机体状况指导其进行对应训练,如插木钉、捏橡皮泥、捡豆子、站坐位平衡训练、翻身等,若合并冠心病、高血压等,则指导其进行药物治疗及膳食指导;(3)作业训练过程中需由专职护理人员进行一对一针对性指导,训练速度应适宜,避免意外摔倒,并注意与患者交流沟通,掌握其心理状态,给予针对性疏导,告知患者与家属作业训练对机体功能康复的重要性;(4)及时告知患者主治医生其病情及机体功能康复情况,参照恢复状态适度增加训练强度及时间,以此缩短肢体功能恢复用时,并注意训练刷牙、洗脸、吃饭、穿衣服等生活基本技能,每次50 min,每日1次。干预1个月。

1.4 观察指标(1)干预前及干预2、4周后10米最快步行速度(maximum walking speed,MWS):测量患者行走10 m所用时间,共测量3次,取最大值。(2)日常生活能力、肢体功能、生活质量及运动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unctional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FCA)、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36-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SF-36)、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 motor assessment,FMA)评估干预前、干预4周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肢体功能、生活质量、运动功能,各量表评分分值越高越好[6]。

2 结果

2.1 MWSA组和B组干预前MW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2、4周后A组和B组MWS较干预前增快,且B组MWS快于A组(P<0.05)。见表1。

表1 A组和B组干预前后MWS比较

2.2 MBI、FCA、SF-36与FMA评分A组和B组干预前MBI、FCA、SF-36、F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周后,A组和B组MBI、FCA、SF-36、FMA评分较干预前升高,且B组MBI、FCA、SF-36、FMA评分高于A组(P<0.05)。见表2。

表2 A组和B组干预前后MBI、FCA、SF-36、FMA 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脑梗死发病率不断升高,脑梗死偏瘫患者持续增多,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身心健康状态均受到严重影响,如何最大程度恢复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改善异常运动模式成为研究热点。

脑梗死偏瘫早期接受诊疗,并指导患者开展功能康复训练,可有效防止关节挛缩及肌肉萎缩,降低功能性障碍发生风险,且对促使疾病良好转归、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作业疗法为脑梗死偏瘫重要康复训练措施,可缓解患者手肩部不适感,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及精细功能,且干预期间患者主观能动性增加可增大脑活动量,恢复脑部受损区域血流与供氧状况,重建神经认知网络,促使脑部神经功能重组[7]。但传统作业疗法未能结合患者具体情况,以致其存在片面性,而国际功能分类理念注重参照患者机体状况制定或进一步优化干预方案。国际功能分类理念认为,为改善健康状态,需首先评估机体状况,并综合评判机体、个体和社会水平对康复可能会造成的不利及有利影响,制定对应的干预方案,以此最大程度弥补常规作业疗法不合理性[8]。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2、4周后B组MBI、FCA、SF-36、FMA评分高于A组,MWS快于A组,表明通过基于国际功能分类理念下的作业训练对脑梗死偏瘫患者实施干预,在促使其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方面更具显著优势,利于提高患者步行速度。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国际功能分类理念将机体健康状况分为社会参与、活动、机体结构与功能,但当前康复工作者常忽略患者参与能力、生活活动能力,仅注重机体功能及结构,而基于国际功能分类理念下开展作业疗法,较强调活动及参与重要性,详细划分个体生活自理能力及社会参与,为作业疗法提供理论指导,提升干预方案合理性及有效性。

综上所述,对脑梗死偏瘫患者实施基于国际功能分类理念下的作业训练干预,可有效提高其步行速度,恢复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提升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偏瘫肢体机体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Ω-3补充剂或能有效减缓机体衰老
奶牛瘤胃健康、机体健康和繁殖性能的关系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
肢体语言
邓俊峰作品选
肢体写作漫谈
漫画
面试六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