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生学科服务“知识共生模式”预设
——真人图书馆方案

2020-11-17吴云珊

图书馆界 2020年2期
关键词:真人馆员共生

吴云珊

(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广西 桂林 541004)

1 共生学科服务

“共生学科服务”是将学科服务建立在供需双方交互协同基础上,以共生界面、共生模式、共生单元和共生环境四个要素为基本理论框架的新兴理论[1]。“共生学科服务”理论,重新审视了“学科服务”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为学科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崭新的理论探索之路。

2 知识共生模式

“知识共生”是笔者基于“情报共生”[2]提出的概念,指在一定知识领域内,异类知识个体按一定共生模式形成相互依赖的知识关系或认知共同体。依据“共生学科服务”理论,“共生模式”是建立学科馆员和学科用户之间一切“共生关系”的关键。学科馆员和学科用户之间“知识共生”是开展共生学科服务的基本前提。要建立二者的“知识共生关系”,关键要在二者之间构建适合的“知识共生模式”。

所谓“知识共生模式”是指建立和维系认知共同体的方式。在学科馆员和学科用户之间寻求适合的知识共生模式是积极实践和验证共生学科服务理论的要求,也是积极推动学科服务向可持续、高品质、良性方向发展的体现。

3 真人图书馆

2000年诞生于丹麦哥本哈根的“活体图书馆”(Living Library),2010年更名为“真人图书馆”(Human Library,HL),因其独特新颖的“阅人”方式于2008年被我国各界关注。如今作为“不断生长的有机体”,真人图书馆的价值在不断被挖掘——各级学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民间组织和商业组织纷纷开设各式各样的真人图书馆,利用其的特殊形式达到隐性知识转移[3]、阅读推广[4]、文化传承[5]、阅读疗法[6]、人际交流[7]、知识服务[8]、文化扶贫[9]等目的。真人图书馆是否还能成为共生学科服务的“知识共生模式”呢?

4 真人图书馆的知识共生优势

为学科服务寻求“知识共生模式”,目的是在一定学科领域内建立、维系“服务者”学科馆员和“被服务者”学科用户之间相互依赖的知识关系,建立以“服务”为前提的学科馆员和学科用户在本学科领域的“认知共同体”。因此,学科服务的知识共生模式既要保持学科馆员作为“服务者”、学科用户作为“被服务者”的关系,又要实现知识的高效能共生——实现知识的偏利性双赢交互、常规化深度交流、全类型高效转移和混沌序协同生成。

4.1 真人图书馆实现知识偏利性双赢交互

根据初景利教授的定义,学科服务具有个性化、专业化、知识化的特征[10]。要做好这项服务,学科馆员不仅要有图情知识,还要有学科知识;不仅要有学科知识,还要能随着学科的发展不断更新原有的学科知识;不仅要能不断更新原有的学科知识,还要能针对不同服务对象的需求整理个性化的学科情报。学科馆员“可拓展的学科知识”和“个性化学科情报”从哪里来?最直接的渠道就是从其要为之服务的学科用户中来。在学科服务过程中,“服务者”和“被服务者”即“学科馆员”和“学科用户”的知识必须“双向流动”、利益必须“二者兼顾”,学科馆员的“图情优势”和学科用户的“学科优势”才能得以“优势互补”“螺旋上升”。

传统的学科服务交流方式,如走访、咨询等,偏重“学科用户提出需求、学科馆员回馈需求”,学科馆员通过知识劳动输出优势知识,满足学科用户的学科需求,使学科用户单方面受益,但学科馆员自身的知识结构却没有得到优化。长此以往,学科馆员将知识亏空严重,无法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显然传统的学科服务知识交流模式无法实现学科馆员和学科用户的“双赢”,学科服务无法良性发展。

真人图书馆模式可改变这种情况。真人图书馆实行“主题式借阅”,每次借阅都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学科馆员”标签下的真人图书可以根据自身特长设置每次的借阅主题,学科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学科需求自行选择借阅主题,与有可能帮助自己解决问题的学科馆员真人图书交流。这样有两个好处:一是“不平衡”不改变“服务”定位,二是“双向”实现双方知识结构“双赢”。1)“不平衡”不改变“服务”定位。“服务”就是以被服务者的需求为中心,服务者付出和输出,被服务者接收和吸纳。与作为读者的学科用户相比,学科馆员真人图书在其借阅主题下的知识储备更为丰厚,知识外溢性更强,因此知识输出更多。例如,借阅主题是“校外学术资源的获取”的学科馆员真人图书,在公共图书馆资源、机构知识库和开放期刊等开放获取资源、慕课、文献传递、漫游账号等方面的知识涉猎要远远广于作为真人图书读者的学科用户。因此,真人图书馆的知识交流模式是不平衡的,真人图书的知识输出要高于读者,这与“服务”的定位是一致的。2)“双向”实现双方知识结构“双赢”。与作为真人图书的学科馆员相比,作为真人图书读者的学科用户在该“借阅主题”下的知识储备虽然稍少,但依然有一定的知识储备;知识外溢性虽然稍弱,但依然存在知识外溢性;知识输出虽然稍少,但依旧有知识输出。例如,与借阅主题是“校外学术资源的获取”的学科馆员真人图书交流,学科用户或许在小众学术资料获取和筛选方面也有经历和心得,可使学科馆员真人图书受益。真人图书馆让学科馆员在其作为“服务者”的定位不变的情况下,一改传统知识交流“一边倒”的弊端,实现了学科馆员和学科用户之间知识的“不平衡双向流动”。这种不平衡的双向知识流动对于学科馆员和学科用户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生存之本:来自学科馆员的知识是学科用户教学、科研的利器;而来自学科用户的知识则是学科馆员不断充电、高质量开展学科服务工作的源泉。学科馆员和学科用户之间的“不平衡双向”知识交流实现了交流双方的“偏利性双赢”,使交流双方“知识共生”形态悄然而显。

4.2 真人图书馆实现知识常规化深度交流

可持续开展的高品质学科服务需要在学科馆员和学科用户之间营造一种“知识以太(ether)”,即:无时不在、相互依存的“知识共生关系”。如何营造这种“知识以太”呢?一要注重知识交流的“广度”,“面”要铺开,覆盖所有的学科馆员和学科用户;二要注重知识交流的“深度”,“点”要深入,进行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深度交流。1)学科服务是一项少数人为多数人服务的工作,学科馆员数量远远低于学科用户数量。学科服务向来要求学科馆员和学科用户加强联系,号召学科馆员动起来,走出图书馆、走进院系、嵌入学科用户的科研团队,但让少数人通过频繁走访,深度嵌入多数人,实践上难以实现。传统学科服务只能覆盖部分重点学科用户和团队。2)学科服务是一项难度较高的工作,要切实解决用户的问题。要解决问题,必须要先深入地了解问题、探讨问题。学科馆员单枪匹马工作,往往很难解决用户“多样化”的问题。这也是当今图书馆界提倡“学科团队”的缘由——由若干学科馆员组成“团队”,以协作方式取长补短才能满足某个学科用户或团队的“多样化”学科需求。为此,笔者要引入“学科馆员群体”和“学科馆员个体”两个概念。所谓“学科馆员群体”,是“学科馆员个体”的集合,类似生物学上的“种群”。这个知识种群更多强调学科馆员的“共性”,即同时具备图情知识和学科知识的图书馆专业技术人员。但学科馆员也有个性。相同“知识种群”下的不同学科馆员有不同的特点和特长,如同为学科馆员,有的擅长查新,有的擅长授课;有的文献计量分析能力很强,有的则课题服务能力很强;有的侧重关注理工科、有的侧重关注人文社科……学科馆员团队作业,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加强,但人力却更显不足。

真人图书馆凭借其常规化的“按需读人”和常态化的“深度会谈”解决以上问题。1)“按需读人”常规化。真人图书馆模式将学科馆员变成一本一本带有“标签”和“内容简介”的真人图书,将每个学科馆员的特长公之于众,学科用户或者教研团队可以按需借阅。再辅之以“预约方式”和“在线视频对话方式”,实现“高频次借阅”和“异地借阅”,让“读人”常规化。只要了解各位学科馆员真人图书的服务期限,提前预约,想借谁就借谁,想什么时候借就什么时候借,且一个用户可以借好几本书。这就实现了学科用户和学科馆员群体之间“经常性”的知识交流。而学科馆员真人图书按时上架,面向所有的学科用户,交流的都是自己擅长的内容,完全可以“少数人覆盖所有人”,有效解决人力不足的问题。根据自身需求选择交流对象,相当于学科用户为自己量身定制了“个性化的学科服务团队”,为自己构建了“个性化知识共同体”。2)“深度会谈”常态化。“深度会谈是在会谈双方之间产生一股来回往返的知识流,实现隐性知识螺旋式上升地来回转移,达到产生新思想、新观点的效果。”[3]在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国内大多数真人图书馆与分享会、报告会、沙龙等区别不大,都是一对多的讲座交流形式,抓住了“以人为书”的基本概念,却没有抓住“阅人”的本质,笔者暂且称之为“第一代中国化真人图书馆”。第一代中国化真人图书馆并没有真正发挥真人图书馆的核心价值,造成真人图书馆在中国一度走下坡路。笔者在以往的研究中发现,真人图书馆的核心价值在于“主题式深度会谈”[11],通过“主题式深度会谈”达到传播隐性知识、消除歧视偏见、满足交流需求、传承文化等目的。在工作实践上,笔者曾尝试通过减少每次借阅的读者人数、设立独立的借阅空间等方式减少干扰,为真人图书的借阅尽量营造利于开展深度会谈的环境,促成深度会谈,取得一定效果。实践证明,异类知识个体在真人图书馆可以自由组合,异类知识种群在真人图书馆可以自发交叉,深度知识交流在真人图书馆可以随时开展,知识共生系统在真人图书馆完全可能自觉形成。

4.3 真人图书馆实现全类型知识高级转移

“学科知识”指以学科划分的专业领域知识,及在某专业知识领域开展教学、科研、组织、管理、交流等所用到的知识。学科服务是一种“知识服务”。研究学科服务的“知识共生模式”,是研究学科服务中“知识转移”“知识转化”和“知识效用”的问题。研究这些问题,需要关注知识的性质和知识转移的难易程度。尽管知识可以从不同维度进行分类,但基于知识转移的难易程度这个研究视角,笔者在此仅依据波兰尼的观点[12],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来讨论。“显性知识”是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知识;“隐性知识”是存在于人脑当中、难以言传的知识,主要通过顿悟、师徒传授、内隐学习、隐喻、象征、讲故事、深度会谈等方式获得[13]。学科服务中涉及的学科知识应该既包括学科馆员在该学科领域所有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也包括学科用户在该学科领域所有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根据倪延年[14]的研究,知识传播发展有四个阶段层次:第一阶段层次是通过动作和姿态传播;第二阶段层次除了通过动作和姿态传播,还加入了语言传播;第三阶段层次除了通过动作、姿态、语言传播,还加入了文字(文献)传播;第四阶段层次,在第三阶段层次基础上加入了综合各种工具的以教育为形式的知识传播。也就是说,最高层次的知识传播,是集动作、姿态、语言、文字(文献)、综合各种工具以教育为形式的知识传播。

结合波兰尼对知识的划分和倪延年对知识传播层次的划分,真人图书馆是一种能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全类型知识”,集动作、姿态、语言、文字(文献)、综合各种工具以教育为形式的最高层次知识传播的模式。借助这种模式,学科馆员和学科用户可以实现“全通道”的知识共生。所谓“全通道”,指知识转移的所有途径。从人汲取知识的途径看,包括“看、听、嗅、尝、触”这5个动作。1)真人图书馆能同时调动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五个感官。感官通道全开的个体接触,通过观察、模仿,全面获取各类信息,筛选出相关信息进行选择性组合和比较,发生顿悟。学科馆员真人图书与学科用户读者在真人图书馆模式下“面对面”。“面对面”,可以看到文字、文献、图片、视频、动作、姿势、神态,听到语言、声音,闻到气味,尝到味道,摸到实物,感受到对方的语气、倾向、喜恶、潜意识、思维方式,捕捉到对方的思维火花。真人图书馆模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科馆员和学科用户进行显性知识转移,还让他们尝试高难度的隐性知识转移,这是传统的学科服务知识交流模式所欠缺的。真人图书馆为学科服务打开了“全类型知识转移”的全部感官通道,在轻松的交流中发生无意识的内隐学习,是一种旨在实现知识共生的高级知识传播模式。2)真人图书馆让知识的传递距离变为最短。真实生活中的“面对面”,让不同的“知识体”进行“活体接触”,通过“视、听、嗅、味、触”五种感受,即时传递零次信息,进行最直接的知识交流。学科馆员和学科用户属于不同的知识群体,二者是异类知识体。借助真人图书馆模式,二者将知识传递距离缩小到最短、传递频率提高到最高、传递效能扩大到最大,极有利于在二者之间建立知识共生关系。

4.4 真人图书馆实现混沌序知识协同生成

“新知识生成”即“知识创新”。学科馆员和学科用户分属于不同知识群体,其个体是“异构知识体”。学科馆员和学科用户之间需要通过不断生成新知识、促进双方知识增量来建立“异构知识共同体”,保持长久的知识共生关系。因此,学科服务的“知识共生模式”不仅要实现知识的“转移”和“利用”,还要实现新知识的“生成”。根据SECI知识转化模型[15],“知识转化”有四种基本模式——社会化、外化、组合化和内化。“新知识生成”是不同类型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和不同知识体在相互作用中,不断转移、演化、应用和创造的动态过程。

真人图书馆的“主题式借阅组合”和“深度会谈”是其独具特色的知识交流模式。学科馆员和学科用户借助这种知识交流模式,可以提高彼此的信任感,常态化地让彼此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在相关学科范畴下进入“混沌”状态,通过“协同”运动,从无序变为有序,生成新知识,极大提高知识共生效率。1)“主题式借阅组合”让不同知识体的知识“混沌化”,而“深度会谈”捕捉混沌态知识随机碰撞的瞬间火花从而生成新知识。所谓“混沌”,指“混沌学(Chaos)”中确定论系统的一种动力学行为方式,不是“有序”,也不是“混乱无序”,而是“混沌序”——不规则、不稳定、随机、非周期、异常复杂的有序进化的归宿。“混沌学”主要研究不稳定、不规则以及分形构造的系统现象[16]。混沌本质是系统的长期行为对初始条件的敏感性,如“蝴蝶效应”,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可能会在德州引起一场龙卷风。确定论系统有“外随机性”和“内随机性”两种随机性。“外随机性”指外部环境的不定性对系统运动产生干扰所形成的随机性;“内随机性”是系统内部自发产生的随机性[16]。“混沌”的基本特征是“内随机性”。真人图书和读者都是个性化的动态知识体。真人图书馆模式很好地保持了二者的“内随机性”,使二者的知识在真人图书馆模式下混沌融合。同一本真人图书,在同一个主题标签下,面对不同的读者,可读的内容不完全相同;即使同一本真人图书,面对同一位读者,在不同的时期、情绪、环境下,可读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同理,同一位读者,借阅不同标签的真人图书,他回馈真人图书的信息、知识也不同;同一位读者,借阅同一本真人图书,在不同的时期、情绪、环境下反馈给真人图书的信息、知识也不同。当学科馆员成为真人图书,学科用户成为读者,二者所具有的学科知识、信息知识、生活常识、职业归属等异构知识自然处于混沌状态。混沌状态是“无序”和“有序”兼容的不稳定状态,既可以向“无序”发展,也可以向“有序”发展。如果天马行空地“闲聊”,则混沌态知识向“无序”方向发展、生成知识倾向较弱;如果“深度会谈”,则混沌态知识向“有序”方向发展、生成知识倾向较强。真人图书馆让不同“知识体”的各种类型(显性和隐性)知识通过“主题式借阅组合”随机接触,各类知识看似处于不规则、不稳定、随机、非周期、异常复杂状态,其实并非一团乱麻,而通过“深度会谈”随机作用,朝着“借阅主题”这个目标频繁转移、内化、外化,形成更高层次的“有序态”,即新知识。真人图书馆借阅主题下不经意的一句话有可能改变一个学科的发展方向。2)外参量“主题式借阅组合”驱动下,不同知识体“协同”作用,通过序参量“深度会谈”确定有序化程度,生成新知识。所谓“协同”,指“协同学”中系统从无序到有序转变的规律和过程。“协同学”是关于多组分系统如何通过子系统的协同行动而导致结构有序演化的自组织理论,是研究协同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化规律的新兴综合性学科[16]。外参量指控制参量,是环境对系统的影响因素,包括物质或能量的输入。序参量,是协同论的核心概念,指在系统演化中从无到有的变化,并能指示出新结构形成的参量。序参量主宰着系统演化的整个进程,决定着系统演化的结果[16]。“主题式借阅组合”是真人图书馆的外参量。“交流主题”将真人图书知识体和读者知识体有目的地组合在一起,促使二者知识协同运动、循环再生。“借阅时间”和“借阅环境”影响和控制着真人图书和读者的交流深度:交流时间越长,交流环境越隐秘,交流越容易深入。借阅时间和借阅环境的变化驱使真人图书借阅经历一系列临界点,导致序参量的出现。“深度会谈”是真人图书馆的序参量。当在相对独立而安静的环境中经过一定时间按约定主题自由闲谈后,普通聊天转为目标明确的“深度会谈”,知识高频地进行着双向流动,旧知识不断被新知识替代、改变、丰富,知识体原有知识体系出现不稳定性,不稳定性充当了新旧结构演替的媒介,不稳定性使旧结构的瓦解、新结构产生,新旧知识结构完成演替,新知识生成。“主题式借阅组合”使不同知识体知识混沌、协同作用,“深度会谈”捕捉瞬息新知识火花、有序演变,从而不断形成新知识,新知识又继续混沌、协同作用形成新的知识火花,进而继续有序演变形成新知识……真人图书馆模式让学科馆员知识体和学科用户知识体在进行着周而复始、螺旋上升的知识生产基础上建立相互依存的知识共生关系。

5 结 语

真人图书馆以其可控的主题式借阅、明确的“身份定位”、五感全开的“借阅形式”、超短的“转移距离”、自由的“借阅组合”、独特的“创新模式”和最具价值的“深度会谈”,实现知识偏利性双赢交互和常规化深度交流和全类型和混沌序知识的高效转移和协同生产,是不可多得的一种知识共生模式,可以作为学科服务知识共生模式的优选方案付诸实践、接受实践检验和完善。

猜你喜欢

真人馆员共生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信息时代院校图书馆馆员的职业素养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在体验中走向共生
关于义务馆员参与高校图书馆服务建设的思考
真人秀F2
基于个人发展困境与人力资本视角双维度考量的青年图书馆员培育对策
变色龙
COCO×读者 真人亲身拍摄体验
发明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