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

2020-11-17

山东人大工作 2020年7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领域思想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作为根本制度加以确立,标志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进入到一个崭新境界。我们要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这一根本制度的科学内涵、重大意义和实践要求,积极推进思想文化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得到全面贯彻落实。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关乎制度、道路,关乎主权、政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法挽回的历史性错误。”

从理论维度看,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所作出的科学判断。马克思主义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前进的主体、动力、趋势,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占据着科学和道义的制高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这一理论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是基于它的真理性、人民性、实践性。古往今来,世界上有许多的思想理论学说,但没有哪一种思想理论学说能够像马克思主义这样为人民谋幸福、为世界谋和平、为人类谋进步。正因为马克思主义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大格局中彻底严整地把握了时代前行的脉搏,所以才持续具有跨越时空的磅礴精神力量。

从历史维度看,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基于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社会历史面貌所得出的基本结论。回顾近百年的辉煌历史,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在血雨腥风中一次次绝境逢生,在攻坚克难中不断从苦难走向辉煌,根本原因在于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作为精神支柱。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实际相结合,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作为全党思想上统一、政治上团结、行动上一致的“定盘星”,党的组织“如同一个和睦的家庭一样,如同一块坚固的钢铁一样”,更加团结统一、行动一致,真正成为时代先锋和民族脊梁。

从现实维度看,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应对多元社会思潮所作的必然抉择。在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背景下,在错综复杂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中,我们要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有说服力地回答和解决广大干部群众在思想认识上迫切需要解决的疑惑和问题。同时要坚决抵制和反对那些动摇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错误观点,巩固和扩大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阵地,着力推动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制度化,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

二、科学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在规律

在为实现社会和谐发展提供理论支撑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思想文化上的和谐是最高的和谐,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和谐的精神保障。一个社会和谐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有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体现着全体社会成员基于共同的社会生活所形成的共同的目标取向,反映着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的利益诉求。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就必然造成意识形态领域的混乱,也就难以最广泛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目前,我国的改革和发展已经进入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攻坚阶段,同以往相比,不稳定因素日渐增多,冲突和矛盾更为复杂。因此,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既是联结各种利益群体,使之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精神纽带,又是引导人们凝心聚力,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砥砺前行的精神旗帜。

在为协调多元利益关系提供整合机制的过程中不断拓展。在社会转型期,利益主体和利益诉求高度多元,人民内部矛盾出现新情况新特点,迫切需要我们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和各阶层利益关系,及时消除各种不稳定因素,经受住来自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各领域的挑战和考验,维护好社会的稳定团结,确保经济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形态建设具有强大的利益整合功能,我们要通过丰富多样的思想教育工作,引导人们妥善处理各种矛盾纠纷和利益冲突,理性合法地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把思想认识统一到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繁荣先进文化的正确轨道上来。

在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保障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形式与方法的创新,既可以充分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内涵与目标导向,又可以有效整合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关系,进而有效激发社会的创造活力,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当前,尤其要充分利用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各种信息传播平台,完善和拓展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容和领域,进一步提高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水平,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把先进性与广泛性统一起来,把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统一起来,切实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时代感、认同感、归属感。

三、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日趋激烈,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方面的美好精神生活需要,我们必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国家的精神力量。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当前,我国社会生态日渐复杂、思想观念日益多样、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只有毫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才能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有的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观念缺失,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扭曲,严重损害了我们党作为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代表的光辉形象。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出现的很多新情况新问题,也迫切需要我们从思想理论上有说服力地给予阐释和解决。在今天,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和战斗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格外重要、格外紧迫。

着力进行文化创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必定是文化生命力的源头活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着力进行文化创新,实现先进文化的持续繁荣。要正确处理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遵循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的原则,用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时代精神来认真审视历史文化传统,从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内在逻辑出发,经过认真科学地分析和严格审慎地过滤,使优秀传统文化真正熔铸到时代精神中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同时,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博采包括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优秀文化成果在内的世界各国文化之长。当然,吸收和引进外来文化必须同我国的历史文化和国情实际相结合,依据社会主义的价值标准,坚持中华民族自尊自立的伟大品格。在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对西方的文化霸权主义和意识形态渗透要保持高度警惕,不断增强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我们要认真研究并积极适应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努力把引导人、教育人、改造人与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有机结合起来,把强化外部灌输与实行群众自我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把坚持正面宣传教育与纠正不良思想倾向有机结合起来,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增强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切实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坚决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在全社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消除封建主义残余影响,抵御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

全面优化和提升国民素质。文化建设的依归和价值,归根到底是人的素质的全面优化和提升。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体现和展示的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必然会带来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主体——人,发生深刻的变化,从理念到生活,从心态到行为。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要以各种行之有效的路径和方法,帮助社会成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增强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民主意识、法治意识和创新精神。要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教育和科技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培养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充分发挥我国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坚实的文化基础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领域思想
电子战领域的争锋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第十五届浙江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讨会暨2021年浙江省马克思主义学会年会圆满召开
2020 IT领域大事记
领域·对峙
“思想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马克思主义在陕西的早期传播
2018年热门领域趋势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