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维一体”高职信息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2020-11-16过梦旦王玉丽

数码世界 2020年10期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校企合作

过梦旦 王玉丽

摘要: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高职院校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需求。文章分析了高职院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的信息技术学科专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在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分段培养、校企合作和三创能力等五个维度阐述,从而构建出“五维一体”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对其他院校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五维一体;创新人才培养;多证融通;分段培养;赛教融合;校企合作;三创能力

一、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和实践的背景

针对高职信息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发展过程中的课证难以融通、中高职课程不衔接、校企人才需求与供给不对口、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创新等问题,构建了“五维一体”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跨专业跨校应用,实现学生、企业、院校多方共赢。

二、“五维一体”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新思路

“五维一体”是指的在“1+X”的多证融通、“智能+”新技术课程、“3+3”中高职课程衔接、校企合作创新模式、新“三创融合”培养新模式等五个维度,构建出新视角下的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体系。

1.基于“1+X”的多证融通创新课程体系

为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按照国家“1+X”证书标准进行课程体系设计。建设以“1+X”Web前端开发为核心标准的软件技术专业和以“1+X”计算机视觉应用开发为核心标准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其中,Web前端开设了HTML+CSS+JS、jQuery 前端框架技术、Vue 前端开发、PHP 网站开发技术、微信小程序开发等核心课程。计算机视觉开设了Python基础-视觉数据采集与分析、Python+OpenCV视觉数据处理、视觉标注、视觉应用场景与部署(TensorFlow)、工业视觉应用(VisionPro)等核心课程。逐步建立起适合信息技术复合人才的创新课程体系。

2.赛教融合的“智能+”新技术课程实践体系

“智能+”是数字技术发展的新阶段和新维度,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的开发与应用都是“智能+”发展的关键,围绕“智能+”我们打造了机器学习应用、Hadoop与大数据应用、IOT物联网应用、无人机新技术实践、云计算网络技术、MakeBlock机器人等系列新技术课程,同时搭建“项目+新技术+竞赛”创新实践平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构建出 “赛教互促”机制的创新新技术课程体系及新实践模式。

3.“3+3”中高职衔接分段培养创新技能

“3+3”中高职衔接分段培养工作,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构建要素。中高职联手分段培养学生创新技能,做好创新技能“一体化”设计。例如在轨交通信信号“3+3”分段培养中,中职课程侧重于新技能“广谱式”基本技能的培养,高职阶段则强调“专业式”知识技能培养;中职阶段参加电子基础类技能大赛,高职阶段参加通信信号类技能大赛。这一过程中,借助政府支持,专业校企理事会组织,统筹衔接课程一体化设计,促进了创新技能型人才的发展。

4.因“企”制宜,校企合作创新模式

在校企合作方面,探索两种校企合作创新模式,一是外企工程师模式,人才资源共享。实现企业工程师和学院教师的互聘,兼职教师中80%来自于外企的工程师;学院20%的在职教师作为定期访问工程师。二是定向订单模式,培训资源共享,连续三年和苏州轨道交通集团开展的“定单式”定向班,并指派苏州地铁资深工程师为订单班授课,同时企业开放资源给专业教师跟进班组和现场培训。

5.新“三创融合”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以实践教学为抓手、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推动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持续创新,从教学、学习、教育三个维度创新,培养具有三创精神(创业、创新、创造)的高职人才。新“三创融合”指的一是创新教学模式:从教师中心到学生中心。案例教學、项目制教学的IT工程人才培养方法变革,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二是创新学习模式:“玩中学、做中学、创中学”,搭建了Forgame创业孵化平台,实现了把学生的创意转化为作品,作品转化为产品的飞跃。三是创新教育模式:从就业导向到可持续发展。通过学校与企业行业横向的结合、中高职院校纵向的衔接,实现校际间师生互派、资源共享。形成从中职到高职、本科学历贯通,终身学习覆盖的职业教育立交桥。

三、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和实践创新点

1.课程体系创新

专业课程体系对接国家“1+X”证书标准,该标准由“1+X”证书培训评价组织—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与考试中心编订,课程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便于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相互融通、相互补充,提高核心竞争力。

2.赛教融合创新

在学院项目部政策的扶持下,依托园区培训管理中心,连续三年承办苏州高职高专院校创客大赛并参与其大赛标准制定;构建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赛教融合的“智能+”新技术实践课程体系;带领学生参加新型技术能力类创业创新竞赛,促进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3.校企合作高度创新

与行业企业开展“课程置换”的校企合作,把企业的项目成果作为教学案例引进课堂,用真实的项目任务培养学生,实现专业课程与企业需要同步;“订单式”培养,与苏州轨道交通集团签订协议,从招生、教学实施、学生活动、教学评价到学历提升,以企业用人规格定制培养人才。开展校企一体化的城市轨道交通“三联六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即建立“联合招生、联合培养、联合保障就业”校企联合负责制,实施“人才规格与企业需求相融合、素质教育与技能培养相融合、课堂教学与实训项目相融合、专业教师与公司人员相融合、能力培养与技能鉴定相融合、校园文化与公司文化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4.创业孵化创新

搭建了Forgame创业孵化平台,学生的创意思维转化为作品,再经过创业活动变成产品,实施“重过程,轻结果”的动态考核,从而建立对学生“三创”能力完整的生态培养机制。

四、新人才培養体系构建和实践成果应用

结合"新工科"建设理念、"五维一体"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经过多年不懈的信息技术专业课程和培养模式改革之路,我们在创新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实践性探索,取得了良好的研究应用效果。

1.“1+X”试点建设方面

获批第一批 “1+X” Web前端开发试点,教师参加了两次以上专业师资培训,学生完成了第一批次的考核,配合国家职教改革新政,推动信息技术相关课程深度改革。例如软件专业以 Web 前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为契机,按照课证融通思路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完善,因专业前端开发方向的课程与 Web 前端开发证书培训课程重叠度较高,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进一步整合和优化,一方面以《Web前端开发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为参照,将职业培养目标、标准融入专业核心课程,另一方面根据院校专业建设基础,遵循教育规律设置课程,同时了解产业、职业岗位的新需求,及时调整。以多证融通理念重构专业核心课程就是要提高人才培养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创新性,从而保证从学校培养到岗位工作的快速衔接。

2.教师发展与团队建设方面

结合“五维一体”新培养模式,新技术课程的持续开发和更新,校企合作案例成果的积累,FORGAME平台的创新创业项目不断孵化,这些优秀的课程资源积累和项目经验都为信息技术团队在职业技能大赛、信息化教学大赛、微课教学比赛等多项省级以上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提供了保障。

教学团队所取得的成绩,经过现实的专业开发委员会、课程改革、师资培训项目等资源共享,形成“经验积累与分享”的资源共享模式,包括理念的分享、技术的分享和成果的分享等,最大化的发挥优秀人才的带头领军作用,提高专业群师资队伍水平。

3.学生创新实践方面

信息技术组成员以“智能+”新技术实践课程平台建设为契机,以大学生创业中心FORGAME孵化器为平台,2016年以来,专业团队先后指导学生申报立项了“准大学生了解高校环境的大学生APP设计与开发”、“基于Hadoop的大数据分析应用研究”、“基于脑电的机械手臂控制系统的研发”等14项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

团队借助“智能机器人”和“无人机”等产业热门领域,成为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开拓创新精神、团队协作精神和职业规范的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基地。优良的创新训练环境为我们在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江苏省大学生机器人大赛、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等多项有影响力的赛事中取得较好成绩。

4.校企合作建设方面

全方位,多途径进行校企合作,尤其是在师资培养、订单式培养、课程置换、人才培养标准-对接高技能竞赛标准、顶岗实习基地等方面开展了全新的合作,形成从协议签订、工作职责、选拔培养、管理与考核等多方面完善校企互兼互聘管理办法;形成“课程置换”企业的项目成果作为教学案例引进课堂,用真实的项目任务培养学生的专业课程与企业同步机制;形成了“订单班”教师定期访问企业,基于了解工作流程和工艺细节需求而提出改进课程的办法。最终联手培养新技术技能型人才,形成了学生具有创新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新型模式。

参考文献

[1]李媛媛.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0,36(04):1-4.

[2]刘付刚,郑爽,陈晓洁,陈亦男,康辉.高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0(01):208-209.

[3]郑根让,史志强,何成,于晓霞.1+X证书制度下以书证融通重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以WEB前端开发证书与软件技术专业为例[J].职业教育研究,2020(01):12-17.

作者简介

过梦旦(1977年6月22日),女,汉族,江苏省无锡人,工程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电子与通信。第二作者简介:王玉丽(1984年7月20日),女,汉族,山东潍坊人,工学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嵌入式系统应用。

猜你喜欢

创新人才培养校企合作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大学物理教学改革研究
供给侧改革下营销创新人才培养思考与实践
创新性科研人才的培养模式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高校科研团队与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