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被手机“绑架”的孩子和亲子关系

2020-11-16李春花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0年30期
关键词:绑架辅导个案网络成瘾

李春花

〔摘要〕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青少年,有机会通过互联网改善学习环境、开阔视野和思维、拓展社交空间,这既是时代发展带来的红利,也是时代发展带来的挑战。根据自我决定理论,人类有三种基本心理需要,分别是能力需要、关系需要和自主需要。网络成瘾是青少年基本心理需要受挫而从网络空间中寻找补偿的替代品,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程度越低,网络成瘾的可能性就越大。从改善亲子关系入手,提升学生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程度,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引导和规范网络使用行为,是这类案例的辅导思路。

〔关键词〕网络成瘾;亲子关系;辅导个案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30-0055-04

一、个案概况

小金(化名),初三男生。因为正处于疫情期间,家长约心理老师进行在线辅导。小金妈妈传过来的第一条信息是一张几个月来成绩断崖式下降的图片。从2020年1月的期末考试到4月的月考,小金从年级100多名跌到了400名之外。同时传过来的,是小金过去一周的手机使用记录,在过去7天内,他总共花了105小时22分钟在手机上,其中上网课的时间为22小时,剩余的80多小时,花在游戏软件和社交软件上各占一半。小金妈妈痛心疾首地说,从开始上网课以来,母子俩几乎天天为了手机吵架,妈妈一点儿都管不住他。“为了盯他学习,我和他爸轮流请假在家,可他整个人都不在状态,过了上课时间,拿着手机说是去做作业,但是作业天天交不上。我真是身心俱疲,有时候气急了就想,不如大家一起同归于尽算了。”

小金以前并不这样。小学期间他非常听话,在军人出身的妈妈的严格要求下,一直名列前茅,以优异的成绩升入中学。初中第一年,成绩依然靠前,很少掉出过年级前50名。初二开始,数学和物理明显吃力。从这时候起,小金开始迷上了一款手机游戏,每天都要忙里偷闲玩上一两个小时。升入初三,班级重组,小金没有进入心仪的实验班,妈妈很著急,认为都是玩手机造成的,要求他上交手机。小金不同意,妈妈一怒之下摔碎了他的手机。后来因为要上网课,摔坏的手机被修好,从此小金几乎和手机形影不离。

小金妈妈还传过来好几张“时间利用保证书”,都是妈妈和小金谈话之后,妈妈动手制作、小金亲笔签名的,但效果不大。“每次都说得好好的,感觉他又变得乖巧懂事了,但一拿起手机,他就完全沉浸在另一个世界里了,跟他说话像是完全没听见,就像头上有一个看不见的罩子,完全屏蔽了外界的声音,只有在你非常生气的时候他才有点儿反应,这时候就像一个魔鬼一样,随意顶撞父母,什么难听说什么。”

二、原因分析

(一)网络成瘾

根据《中国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释义(2018版)》,网络成瘾是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对互联网使用冲动的失控行为,表现为过度使用互联网后导致明显的学业、职业和社会功能损伤。持续时间是一个重要标准,一般情况下相关行为至少持续12个月才能确诊。具体的“相关行为”又如何定义呢?根据《2017年北京市学生常见病及健康危险因素监测工作手册》中的定义,以下10项中必须出现①和至少出现②至⑩指标中的4项即属于网络成瘾。

①过去7天内平均每天上网超过4小时;

②经常上网,即使不上网,脑中也一直浮现与网络有关的事情;

③一旦不能上网,就感到不舒服或不愿意干别的事,而上网则缓解;

④为获得满足感增加上网时间;

⑤因为上网而对其他娱乐活动( 爱好、会见朋友) 失去了兴趣;

⑥多次想停止上网,但总是不能控制自己;

⑦因上网而不能完成作业或逃学;

⑧向家长或老师、同学隐瞒自己上网的事实;

⑨明知负面后果( 睡眠不足、上课迟到、与父母争执) 而继续上网;

⑩为了逃避现实、摆脱自己的困境或郁闷、无聊、焦虑情绪而上网。

根据小金妈妈的描述和小金的自我报告,小金的情况符合网络成瘾的判断。

(二)网络成瘾的原因

根据自我决定理论,人类有三种基本心理需要,分别是能力需要、关系需要和自主需要。这些基本心理需要就像是心理上的营养物一样,对个体心理的健康成长、整合和幸福感必不可少。其中,能力需要是指个体希望在自己所处领域表现出色的需要。一个学生的能力需要首先是胜任学业要求,当能力需要被满足,他便能体会到学业成就感和学业效能感。关系需要是指个体期望能与他人存在联系,彼此关心的需要。当关系需要得到满足的时候, 人们会感受到一种安全的人际氛围。自主需要是指个体渴望依照自我意愿掌控决定权的需要。当个体的自主需要得到满足时,对于日常活动会有更高的主动性、参与度和创造力(值得注意的是,自主需要不一定是指独立于他人期望的行为, 而是指个体在行动中能感觉到选择感, 哪怕这种行动是符合别人的期望的)。自我决定理论认为,这三种需要与生俱来且同样重要, 任何一种需要的受挫都会影响个体的心理成长和幸福感。当基本心理需要受挫时,个体就会去寻找补偿的活动或替代的满足。

网络成瘾是青少年基本心理需要受挫而从网络空间中寻找补偿的替代品,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程度越低,网络成瘾的可能性越大。在小金的身上,这三种基本心理需要的缺失是明显的。

1.缺成就感。升入初中以来,激烈的竞争氛围和知识本身的难度的增加使得小金在学习中不但难以获得成就感,还常常感受到自我贬值感,他想要逃避。有研究者曾经询问学生:你有因学习困难而放弃学习的想法吗?调查结果显示70%的学生称经常或者曾经有过这种想法。人是有限理性的个体,一旦沉浸在这种想法中,原本应该掌握知识、形成能力、迎接挑战的健康的成就动机就会向回避困难、避免挑战的方向转化。另外,持久的学业困难消耗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得学习变成一件单调乏味的事情。人有兴奋的需要,要维持兴奋必须有足够的信息输入,所以觉得生活单调枯燥的人就会寻求刺激,而网络世界的开放性、快捷性、即时强化等特点,极大地迎合和满足了他们潜在的兴奋需要。研究表明,“学困生”很容易网络成瘾。小金在年级的排名并不落后,但在班上不好,数学和物理倒数,在提高成绩很困难和玩游戏很刺激之间,他选择了后者。

2.缺亲密感。亲子沟通质量低将小金进一步推向了网络。研究发现,90%有网瘾的青少年都来自成员关系紧张的家庭。青少年在遇到困难、感觉无助的时候,从身边的人际网络中得不到支持和帮助,就会转而通过网络去寻求安慰和帮助。从依恋理论的视角来看,网络成瘾是个体依恋需求未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补偿和转移表现。因此,很多研究者都发出这样的感慨:网瘾的背后是错误的关系。从初二开始,小金有了明显的学业困难,但是没敢向家人求助。在后续的沟通中,小金说,因为妈妈特别严厉,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别人都能学好你为什么不能”。在发现小金沉迷手机之后,妈妈砸了他的手机。我问小金妈妈是否问过小金为什么那么喜欢玩手机,他心里是怎么想的。妈妈说,这还用问吗,他不就是想玩吗?但其实小金除了打游戏外,还花了大量时间进行网上社交,这反映了他的孤独感强烈。疫情期间,母子俩天天因为手机吵架,妈妈最常说的话就是“你太让我失望了,你要是再敢玩,我就再也不管你了”,这种“撤回爱护”的表达方式让小金非常反感,他觉得妈妈其实并不爱他,只不过爱一个好看的分数罢了。

3.缺自主权。在网络成瘾的学生中,有不少曾经是父母眼中的乖孩子,从小到大,家长说什么就听什么,让家长一直引以为傲。殊不知,乖孩子的“乖”可能是自主性被压制的虚假表象。在这种“管得太严、抓得太细、绑得太紧、包办太多”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由于父母期望高、教养方式严厉,在家里难以与父母平等交流,缺乏足够的自由空间和自我管理的机会,一旦进入中学,脱离家长的高密度监管,出于对自主需要的渴望,很容易就投入网络世界。小金就是这样的。

三、辅导过程及效果

通过上述分析,我认为在小金网络成瘾的过程中,家长有着相当大的责任;另外,因为网瘾是一种自适应行为,当事人在上网时体验到的满足感远超不适感,这使得他们自发寻求改变的动机并不强。因此,家长应首先主动作出改变,从修复亲子关系入手,再寻找时机,逐步改善孩子的手机使用状况。

(一)以爱育爱,满足基本心理需要

首先,我建议妈妈把优先关注点从成绩转移到亲子关系上来,主动改善亲子关系。这里遇到了两个困难。第一个,妈妈心中满是对成绩的焦虑,较难自发完成这种认知上的转变。在第一次咨询的绝大部分时间里,妈妈始终都在讲小金各科的成绩如何不断变差,自己又是如何千方百计地督促和试图改变小金却毫无收获。我们进行了如下对话。

妈妈:老师,您说让我放下成绩,这太难了,几乎没有可能,哪个家长能做到放下?

心理老师:不是完全放下,是先放一放,先去关注孩子本身。

妈妈:我就是关注他才要求他学习的呀!

心理老师:如果换作您,每当拿起手机,领导就走过来提醒您好好工作,不要玩游戏,您心里会有什么感受?

妈妈:我希望他别烦我,别讲一大堆我都懂的道理。

心理老师:但如果领导不仅不断给你讲道理,还反复朝你嚷,说你太差劲了,什么事情都做不好;接着给你定了个目标,你自知理亏,也不敢说自己做不到,勉强同意了,但是其实很难做到,然后就被各种羞辱,说你自己说的话为什么不算话。这时你又会怎么想?

妈妈:我会想,老子不干了!我会更讨厌干活,也讨厌见到他!老师,我理清思路了。

心理老师:领导怎么对待您,您会更容易改变呢?

妈妈:要是我什么正事都不想干,那一定是有原因的;虽然我在玩手机,但心里未必不想把工作做好。如果他主动来跟我聊聊,表示理解我的难处,而且相信我即使之前偶尔做得不好,也只是一时不好而已,相信我随时都能重新出发,那我会更有动力。老师,我忽然明白了!孩子肯定也是这样想的啊!

通过换位思考,妈妈完成了认知上的转变,接下来妈妈提到了第二个困难:因为对妈妈的抵触,小金现在拒绝沟通。

妈妈:他看见我就烦,天天房门一关,也就吃饭、睡觉前能说句话,如何改善关系呢?

心理老师:爱的表达可以是多种形式的。第一种,言语表达,说关心的话是爱的表达,不说伤人的话也是爱的表达。第二种,提供对方需要的服务,即使不说一句话,把饭做好,把开水晾好,把水果切好,都是爱的表达。第三种,花时间在一起。每天抽点时间和孩子待在一起,能多待一会儿就多待一会儿,能说几句话就说几句话。第四种,准备礼物,礼物不论大小,能表達心意就好。第五种,身体的接触,有意无意地拍拍肩膀、摸摸头、拉拉手、目光对视,都能唤起亲密的情感。

妈妈:老师,您这么说起来,我之前做得实在太不够了。

妈妈的改变非常快,一旦从认知上理顺思路,情绪上的自我调节和行为层面的调整改善就能快速跟上。连着三天,她没有跟孩子吵一次架。第四天,觉察到了妈妈变化的小金主动完成了当天的所有作业,妈妈趁机夸奖了小金,还为之前摔手机的事向小金道歉。在这之后,小金听从了妈妈的建议,主动找我预约线上心理辅导。

其次,帮助孩子解决实际的学业困难,提高效能感。小金说,他不是不想好好学习,而是数学和物理太难了。“我妈一天到晚告诫我要好好学习,不要老玩手机,谁还不知道呢,我也不是不想好好学,关键是我课上听不懂,课下作业不会做啊。”妈妈说:“我以为他是学习态度出了问题,现在才明白,其实是遇到了能力上的短板。”在了解了小金的心声之后,妈妈把正在读大学、疫情期间居家学习的表哥请到家里来,每天在网课之后给小金做辅导,这种切实有效的帮助很快就见效了,小金的这两科作业都能按时提交,错题也能及时改正。

再次,约束自己的控制欲,在给孩子空间的前提下,慢慢引导孩子自律。在小金看来,妈妈常常控制欲发作,从小到大,什么都得听她的,而他却什么都不想跟她说。因此,从认知上,我建议妈妈意识到孩子拥有自主权利,他的生命是独立的,一个独立生命的健康成长,并不完全依赖于成人的精细调控,一天到晚盯着,并不能保证学习效果。在行为上,建议妈妈降低期望,给小金一段自主摸索的试误期。因为不同个体的起点不同,在自我管理能力上也会有差异。小金妈妈是军人出身,高度自律,说一不二,而小金作为未成年人,又从小被严格管理,没有来得及发展出高水平的自我管理能力,导致一旦失去监督就如获大赦,管不住自己。过去妈妈通常的反应就是大感失望、大发雷霆,顺势把权利收回。这其实不是孩子的错,而是成人没有做好放手的准备。我教给了小金一些自我管理的具体方法,如番茄钟法、关注过程法等,慢慢地,小金学习效率越来越高。

(二)抓住时机,巩固效果

4月底,初三年级复学,由于学校并不禁止学生带手机,而小金的手机使用依然处于时好时坏的状态,妈妈很担心。在复学前,妈妈、心理老师和小金做了一次线上会谈,大家都意识到这是一个巩固咨询效果的绝佳机会,小金也很想利用这个机会,彻底回到正常的学习状态,但又担心自己做不到。心理老师用“愿景假设”的方法,鼓励小金去假想自己几个月后在中考中表现优异的情境,去体验当时的感受,并追问自己“我能取得这么好的结果,一定是因为此前我付出了足够的努力,作出了正确的决定,那是怎样的努力和什么樣的决定呢?”在我的引导之下,小金作出的决定是把自己正在与手机作斗争的情况告知班主任,请班主任帮忙监管自己在学校的手机使用情况,并每天早上制作学习清单,每天晚上将清单完成情况发给班主任。

(三)从日常生活细节入手,加强自我监控

1.引导小金观察自己的生活细节,观察是哪些不良的行为特别容易造成手机依赖。小金发现,自己常常喜欢将手机放在床头,这样晚上睡觉前和早上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伸手拿手机。之后,小金作出了一个小小的改变:晚上睡前关机,将手机放在伸手够不着的地方。这样一个小小的改变,增加了拿手机的成本——早上必须下床才能去拿手机,而下床之后,小金就有意识地提醒自己:不要拿手机,先穿衣服再去洗脸。

2.提醒小金进行自我观察,对自己平均每天花多长时间上网、网上时间都花在哪些地方、有没有必要花在这些地方、大部分的上网行为是有既定目的的还是盲目随意的、手机上装载了多少小程序、哪些是有用但很少使用的、哪些是无用但常常使用的等做到客观了解、心中有数,再自主作出改进计划。

3.鼓励小金参加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有研究表明,体育活动对青少年上网存在时空“挤占”作用。丰富的户外活动可以缓解学习压力,分散注意力,降低对网络的情绪依赖。数据显示,平均每天阳光下活动时间少于1小时的学生网络成瘾发生率更高。对于轻度网瘾的学生,运动干预是最直接有效的缓解手段。在表哥的陪伴下,小金每天都能坚持半小时的跑步和半小时的散步,生活和学习越来越规律了。

5月份的考试,小金排在年级150名左右,虽然还没有恢复到他最好的状态,但现在的他信心满满。

网络成瘾的干预通常是很困难的,小金取得这样好的结果实在让人欣喜,这得益于妈妈的快速调整,更得益于他愿意为自己负责的态度,因为改变是一扇向内打开的门。

(作者单位:北京市第十二中学,北京,100071)

编辑/于 洪 终校/刘永胜

猜你喜欢

绑架辅导个案网络成瘾
我该如何战胜那莫名的恐惧与不安
创伤,是祸?是福?
走出自我否定的樊篱
寻找家的感觉
高中生网络成瘾及其相关因素探究
大学生网络成瘾与自尊异质性的关系研究
浅谈中职学生痴迷电子产品的现象与对策
构建高校大学生网络成瘾“五重”预防体系
港书商亲笔信让“绑架”谣言不攻自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