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议王居正的《纺车图》对后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2020-11-16赵晖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和谐共生

赵晖

摘要:《纺车图》为北宋的王居正所画,描绘了婆媳共事的场景,通过对这幅画中的人物形象的刻画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以及所反映出当代的政治环境和劳苦人民的心理状态。虽然画中的年轻村妇与老年妇女面容憔悴,行动迟缓,但却为了维持生计在共同劳动,这也体现了统治阶段所倡导的“道德同风俗一”的思想与理念,也为现代的社会所接受,作者以写实的艺术手法赞扬了她们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这对现代生活也有着积极向上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婆媳共事;和谐共生;安贫乐道;萧条破败;道德同风俗一

中图分类号:J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7-0037-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7.025

绘画中的设计之美,是结合美术学与美学和设计学的传统理论而发展起来的一门专业美的门类。绘画中的设计美中强调指人与自然与社会要和天人合一,指出了美在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均处于生态平衡的审美状态。也就是说其反映一种人与自然和社会达到动态平衡、和谐共生的生态美学观,事实上这种理念不仅在现在绘画中加以了运用,而且在古代绘画中就有北宋的绘画就运用这种指导思想来绘画,更能真实的表现当时社会的和谐优美的社会生活。

《纺车图》为北宋的王居正所画,原为元代著名的大画家赵孟頫收藏,赵孟頫为此画写了一首长诗:春风杨栁色,丽日何清明。田家作苦余,轧轧缲车鸣。母子勤纺绩,不羡罗绮荣。童稚嬉自乐,龙恬不惊。缅思全盛日,万物遂所生。”有幸流传下来,可惜赵孟頫的两段题跋已经不再存在于画后。此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两段题跋已经不再存在于画后,描绘了婆媳同事和谐共生的场景。其绘画注重写实,落笔前反复观察,认真思考,力求于创作中真实地再现客观对象。从绘画的技法角度来研究,《纺车图》并非在技法或风格创新上有重大突破,但是其难得可贵处在于此画表现了布衣百姓,底层劳动人民真实的劳动场面,为人们了解研究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生活都提供了宝贵的图像资料。

王居正,师周昉,善画仕女,画迹有《纺车图》《调鹦鹉士女图》《绿窗焦雨图》等图,著录于《绘事备考》,其中《纺车图》最为有名。其下笔前沉思静虑,力求形神兼备,故所作构思巧妙,形象生动,刻画细腻真实。传世作品有《纺车图》卷绢本,设色,纵216厘米,横69.2厘米,无作者印款,是一副设色画纺车图绢本手卷,内容是农村中妇女纺线的情景。画面上纺车忙碌着,一位怀抱着哺乳的婴儿,坐在纺车前操作,一位老年村妇站立为之牵线。该画的中心放着一架纺车,在纺车旁边有一个竹筐,一位年轻貌美的村妇坐小椅上,左手抱着婴儿哺乳,右手转动着机车,稍远的前方站着一位老年妇女两腿站立,身体前倾,两手非常专注的为纺车牵线。在画面的右下角也就是年轻村妇后面有一个儿童手拿小竿拴着青蛙在游戏,两位村妇之间则点缀一只小狗正在欢快地奔跑。画的背景描绘着随风飘扬的柳枝及其几段又粗又硬的枝干,布景简洁,但却显得生动感人。

在画中,春日里,大树下老年妇女与年轻妈妈为了生计在在纺车前忙碌的场景被画家真实的加以描绘,在《纺车图》这幅画中,纺车并没有占据绝对的中心,它只是作为一个画面人物所使用的工具出现。用来烘托家庭的观念。而年轻的妈妈既要忙着手里的活计,还得哺乳襁褓中的婴儿,正因为忙得一刻不得闲,也顾不上身后拿小竿牵着青蛙玩耍的小男孩,显得力不从心,心有余而力不足,通过画中事物,我们可以了解当时农村生活及其社会背景。在此画中并无成年男子出现,不仅让人联想北宋时期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的场景,看了让人倍觉伤感。

另外,在千百年来封建社会常年战乱的国家中,像这样的家庭是怎样生活的呢?赵孟頻在他的诗中写道:“田家作苦余,家苦作余,轧轧操车鸣。母子勤纺织,不羡罗绮荣。”这就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种田、纺织,农民一年到头就在为了缴纳租税和维持自己的生活而挣扎着。画中的老年妇女脸上刻着许多皱纹,凹陷的眼窝,显得疲惫不堪,她弯着腰,用两只终年到头劳动的手牵着。画中的这些都說明了她是怎样劳苦的渡过一生。年轻村妇女是这个家庭的主妇,她一会也不得闲,因此一手抱着小孩哺乳,一手仍要忙于纺织。画家还突出地画出了中年妇女衣服上的补丁,和老年妇女布满补丁的裤子,做纺织的人本人却穿不上完整的衣服,这是何等鮮明的暴露啊,使人情不自禁的联想了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中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此情此景真的让人催人泪下!

《纺车图》画面的右侧是一个孩子在玩蟾蜍,动态鲜明,这是两个比较鲜活的形象,与婆媳两人流露出的沉闷苦愁构成鲜明的对比。《纺车图》画面的中心还有一只黑色的小狗在蹿跳着,这与在玩蟾蜍的孩子形成呼应。玩蟾蜍的幼童与狂叫的小狗,为画面增加了情趣,也间接的体现了作者对劳苦大众的同情和对连年战乱,人们痛苦生活的不满情绪。如果将《纺车图》与北宋张择端的举世闻名的历史巨作《清明上河图》相比较不难发现:《清明上河图》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其中多数表现了上层社会人物及其人民安居乐业,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热闹繁华的场景。但其画多少有点粉饰太平的意味,其视点尚未触及到贫困的农村劳动阶层,而王居正的《纺车图》,展示给我们的是贫苦农民最真实、最纯朴、最生动的劳动场面。二者虽然都是风俗画,一个表现北宋都城汴梁的热闹繁华的市井生活,注重城市整体氛围的渲染;而另一个更关注农村的现实生活,看《纺车图》画面右上角的两棵枯败的柳树凸显了当时农村的萧条与破败,再现了封建社会对农民残酷剥削的真实情景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腾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有异曲同工之妙!

《纺车图》的构图也进一步突出了绘画的主题,《纺车图》采取在视角上拉近人物的方式,使画面人物的表情、神态清晰可见,而截景式构图,带来的背景弱化,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效果。截景式构图虽然是南宋一直以来的构图方式,但是《纺车图》却在表现主题上更进一步,其不仅体现了此图的艺术特色,也进一步体现了此图的寓意。《纺车图》在李唐的《采薇图》的作品上有所继承与创新。李唐的《采薇图》属于南宋早期的作品,画面构图模式一改北宋全景式构图,画面中通过对背景采取剪的方式,拉近、放大了主体人物,使其底成为视角的中心。而王居正的《纺车图》是在前辈大师的基础上,加强弱化背景,更加强调主体,所以构图显得更加精简。

《纺车图》的图像虽然画面并不复杂,但却寓意深刻,重塑了当时的社会情境,整理出画家当时的创作意图以及《纺车图》的真实内涵。通过对《纺车图》中蟾蜍、柳树、蟾蜍、小狗及“丝纶”等含义的分析,认为《纺车图》体现了由于皇家的推动,即使在边远的乡村,也存在着的家庭和睦、孝道盛行的寓意。《纺车图》从“家庭”观念中的“女子孝道”《纺车图》体现出来的女子的“孝”道观念,其目的无疑是为了服务于封建统治者所倡导的“道德同风俗一”的思想与理念,它不但在理论教学中有自身的特点,而且在现实生活中的设计,比如在绘画设计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事实上这与现代社会倡导和谐共生,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也是一脉相承的。

综上所述,研究北宋画家王居正《纺车图》是十分必要的,这对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对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对了解当时的劳动场景以及画中纺车的运用表现形式的成因以及艺术价值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宋代院体风俗画的风格演变过及其形成原因,对后世风俗人物画创作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其次,通过深入研究《纺车图》的画面细节、创作缘起等,从小点切入度面所表达的真正内涵,有助于多方位、多角度的了解当时当代社会,政治、历史、生活等真实的现状。

最后,通过一幅宋代典型装备的研究,重新梳理和審视中国风俗画史的发展进程,即对丰富美术理论有一定的帮助,又能把握美术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变化转折,从而对现代美术创新与发展,对整治社会的合谐共生、天人合一,有积极向上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砚祖.设计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7.

[2]金维诺.中国美术史论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4.

[3]于波.美术鉴赏[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02.

[4]   王伯敏.中国美术通史(第四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6.

[5]   朱伯雄.世界美术史(第七卷)(十七、十八世纪的欧洲美术)[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1,3.

猜你喜欢

和谐共生
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对策
论文化共生视野下的东北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构建
社会共生研究的当代性
基于遗址保护的城市和谐共生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