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和我的祖国》:献礼电影的角色塑造方法

2020-11-14张平安

电影文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我和我的祖国英雄

孙 莉 张平安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数字媒体学院,广东 深圳 518000)

国庆档的献礼电影自2009年的《建国大业》大幕开启之后,发展了10年,也沉淀了10年。献礼片不仅要以宏观叙事展现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进程,还要更加注重反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让题材选择更加丰富,更加贴近群众、贴近现实,体现历史的广阔、时代的浩荡和生活的激情。自此基调订立之后的逐年中,献礼电影就将镜头对准伟人,以宏观的视野塑造伟人人物角色,几乎千篇一律地呈现特殊时代的重大事件。2019年,距献礼电影大幕开启10年过去了,时代在进步,影视的创作拍摄手法在进步,影视剧本写作与剧本剧情架构也在进步。最初献礼电影故事内容的时间背景、人物形象与当代已经相去甚远。当代的观众是年轻一代的观众,他们的观影习惯及观影要求越来越苛刻,他们是伴随着互联网长大的一代人,有着互联网的观影思维与观影方式。当代的献礼电影如何打破与当代年轻观众的情感壁垒,顺利衔接过去与未来,重构影视叙事方式是创作献礼电影的重要基点。本文以国庆期间上映的献礼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为例,阐释分析当代献礼电影怎样通过人物角色塑造来拉近与当代观众的距离,并打破拍摄伟人,讲述伟人故事的献礼电影单一闭环叙事模式。

由人民网联合出品的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上映三天,票房突破10亿,持续领跑国庆档。根据业内专业票房APP预测,该片票房将会突破30亿大关,成为国庆档电影史上票房最高的一部献礼主旋律电影。这部“眼泪收割机”不同于一般的主旋律电影,用普通人的“小故事”来讲述新中国70年发展的七个“大事件”。整部电影由《前夜》《相遇》《夺冠》《回归》《北京,你好》《白昼流星》《护航》七个短片组成。它们的时代背景分别是开国大典、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中国女排奥运会第一次夺冠、香港回归、北京奥运会开幕、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用七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高光时刻,串起了无数个平凡的“你我”心中那份拳拳爱国情。每个伟大的时刻都是由无数平凡和渺小组成。把“我”跟所有观众连接起来,释放每一位观众心里的情感,是这部电影的努力方向。正如电影的总制片人黄建新所说“我们就是想把《我和我的祖国》的这个‘我’拍好”,因为他们最普通,但他们内心最深处有温暖、有情感、有伟大。同时,这部影片近日在海外一些国家影院上映,受到热烈欢迎。观影的华侨华人纷纷表示,影片中讲述的普通人的故事生动感人,展示了新中国70年的壮阔历程,令人感受到祖国的强大。这部影片中,以平凡人物为角色塑造主体,用“我”指代了我们所有人,指代了所有为中国做出贡献的普通人,指代了这些普通人和祖国的故事,以微观开阔的叙事模式及深入人心的人物角色塑造引发与当下观众的共鸣。本文以此电影为例分析献礼主旋律电影中的人物角色形象塑造方法。

一、人物弧光的多维度呈现

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上映之前的几年里,主旋律影片的人物塑造都难脱刻板形象,基本都是用同一系列的事件创造同一系列的人物。这类人物形象高大,在他们身上着重体现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传统美德。先驱们必须视死如归、永不屈服。英烈们永远只有精神境界,没有生活层面。大人物都会为国家做出贡献,要维护国家尊严和民族利益等单一的形象塑造。影片《我和我的祖国》中人物形象是多维度的、栩栩如生的。观众通过影片能看到这些人物的不同面,不仅能看到他们的行动,更能通过他们的人物形象塑造感知他们的思想,通过他们丰富的角色表达方式,能找到与他们情感构造的共鸣。

《北京,你好》篇章中,葛优饰演的北京无名出租车司机,他是多面的、具体化的。甫一出场,没有高大的体格,也没有丰神俊朗的外形,更没有浓密的头发。他随手抢过孩子们玩的足球,一脚开到远处,有点欺负小孩地让他们到别处去玩。再到把自己儿子做义工地方的瓶装水打翻,四散而开。这一段展现出他是一个小人物,过着小人物的生活,和儿子的对话中交代他和孩子母亲分开了,也没有赚太多钱,连自己都照顾不好。他只是来给儿子送一双鞋作为生日礼物,鞋还买小了,又因为送鞋自己开的出租车被罚款。剧情在这一刻,观众看到的只是一个普通人的再普通不过的生活,既没有大志向,也没有表现出表层的伟大爱国精神。当他回到公司,因为运气好而得到了一张奥运会的门票。此时,人物形象就有了多面性的呈现,他拿着门票逢人就说,四处炫耀,正如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遇到一件极其开心事的时候一样表现,狂喜又有点狂妄,出租车司机这个小角色的外在一面活灵活现溢出大银幕。接着他载了一个从四川来北京看奥运会的小男孩,给小男孩炫耀的时候,门票被小男孩用钱调包了,致使他在儿子朋友面前丢尽脸面,怒气冲冲的他找到四川小男孩,一番周折之后,抢回了门票,这一刻观众以为就要结束了。但也正在此刻,人物形象出现了转折。当他得知小男孩父亲在汶川地震中去世,小男孩衣服上扣着父亲带回给他的建设奥运鸟巢的勋章时,他改变了想法,他放弃了承诺给儿子的生日礼物,把珍贵的奥运门票让给了四川小男孩,让小男孩去现场看到且摸到自己父亲建设的栏杆。他站在场外,看着大屏幕上的转播,听到四川小男孩感谢的语言,喜悦的表情中透着平静,最后和场外观众一起激动地为奥运加油,为北京加油。这段情节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外在油滑、内在善良细心又乐于助人的人物角色形象。

短短的20分钟里,人物弧光经历了三次转变,第一次由为自我转向,第二次为家庭再转向,第三次为他人,与细微之处见真章,将角色的塑造通过智力、动力与情感三个层次成功表现出来。将人物的人生观、价值观搭界情感构造促成态度行动,进而打造了一个生动的多维度丰满人物角色,这一角色塑造方式在当代的献礼电影中值得借鉴。

二、角色的一致性与矛盾性融合

10年来,献礼主旋律影片人物形象前后基本保持一致,没有太大的变化,人物只有一个核心个性。观众通过影片看到人物性格形象,知道人物的历史、人物的荣誉准则、人物的伦理观和人物的世界观,并根据这些一致性预知人物接下来的选择和人物最终做出的决定。而人物的选择和决定是观众期待并符合观众心理的。但在现实生活中,人物角色是一个自然人,是生理性的,是矛盾的,人物对他人、对自己、对情境、对特别话题都有自己的态度。一个人有优点就有缺点,性格中有一致性就有矛盾性,人物都有一套自己的价值观,且态度和选择都是具有人情味的。因此在塑造人物角色时,需要给人物添加一些不可预知又合情合理的品质属性,这些属性会使观众眼前一亮进而认可。正如小说家伦德纳·图尔尼把矛盾性看作创造绝妙人物的关键,他认为一个成功人物的塑造是由各种东西混合而成,其中包括统一的因素,也包括敌对的矛盾因素,两种因素叠加,银幕人物形象才会更加有趣。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中人物形象塑造就成功地运用了这种统一和矛盾的方法。

《前夜》篇章中,作为电动旗杆设计者的林治远,是一个恐高的科学家。他站在助手垒起来的几米高木箱子上,因为害怕而摇晃不止。助手说他恐高,他嘴上不承认,说自己干了几十年革命,这点高算什么。到升旗前的50分钟,广场上的旗杆出了问题,红旗被卷进去。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有一个会电焊、懂得电动升旗原理的人爬上旗杆去更换配件,能胜任这一工作的只有林治远。他和同事们飞跑赶到广场,看着22米高旗杆,他毫不犹豫地爬了上去。但爬到一半的时候,他害怕了,犹豫了,不敢再往上爬了。剧情展开到这个关键点,无论林治远这个角色是接着往上爬,还是因为太害怕返回地面,他做的任何一种选择,都是合乎情理并和他的生理恐高属性是一致的。但作为观众方,是希望在银幕上看到他能爬上去。林治远在短暂的时间内,做出了继续往上爬的决定,在现实观众和银幕故事中所有人的期待下,克服恐高坚毅地爬了上去,观众揪起来的心也跟着放下来。这个人物角色的塑造将人物的一致性和矛盾性恰到好处地融合起来。林治远生理恐高但为了自己的坚守和工作,从心理上克服了生理恐高,展示出明显的心理和生理反差。他的人物角色矛盾性的创造有力推动了剧情的起伏,紧紧抓住观众的眼球和观众的心。

人物角色的一致性与矛盾性融合可以通过吸引、冲突、反差、转变四个元素进行塑造。林治远热爱他的工作,被他的工作吸引着,却因为生理恐高在心理上产生抗拒冲突,接着由于升国旗的需要,他克服恐高,爬上旗杆,形成了反差与转变。在塑造人物角色时,将这四个元素运用于任何一种剧情中,如信仰、爱情、友谊、合作乃至敌对中,都可以强有力地推进剧情,增加剧情的冲突性。将这四个元素从价值观、态度和情感上加以拓展,以人物的态度表达人物的观点和人物的视点,将人物置于特定的情境之下,让他在矛盾中做出一种选择,会极大地增加人物表演的张力,成功塑造一个真正鲜活的人物形象。

三、英雄主义的微体化塑造

华夏5000年的文化浸润,英雄在人们的心目中镌刻烙印。从“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岳飞到“少年强则中国强”的梁启超,到为民争光的钱学森,再到解决了世界粮食难题的袁隆平,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是一部英雄的宏大发展史,也是一部英雄的奉献史。历来影视作品对英雄的讴歌没有停止过,观众心目中的英雄也是为民为国做出牺牲和贡献的人。观众不仅认同英雄也崇拜英雄,对于英雄的印象也停留在雄风伟岸的理想层面。影片《我和我的祖国》对于英雄人物的塑造突破了这种传统理想,影片以沉浸式的人物塑造方法,深入生活细微的现实中,将英雄的概念微化到一个普通的孩子身上,折射出人人都爱国的精神信念,无论年龄大小,人们都可以做一个爱国英雄,一个平凡而微小的爱国英雄。

《夺冠》篇章,20世纪80年代的上海,小男孩冬冬在乒乓球训练队有了心仪的女孩。遗憾的是小女孩要出国了,在冬冬小小的心里有了秘密,他一路奔回家,途中弄堂的爷爷让冬冬把自己家的电视搬出来,晚上大家一起看女排比赛,冬冬心不在焉地答应下来。冬冬跑回家把女孩的画像夹在《我的中国心》磁带中,来小女孩家楼下,想送给她,没有成功,只好返回。在邻里的期待中,冬冬把自己家的电视搬下楼,让大家一起看女排比赛。由于条件限制,电视机总是断信号,冬冬不顾危险爬上楼,转动电视天线让邻里正常看比赛,稍将天线稳定,他就跑下楼,打听小女孩的动向。伴随着电视机断续的信号,冬冬被邻里一再要求上楼顶转动天线,比赛最激烈的赛点时刻,冬冬在楼顶看到了小女孩的身影。一边是邻里的期待,一边是牵挂的小女孩,冬冬在楼顶左右两难。终于他努力地把天线扶正,稳住了信号。冬冬狂奔下楼,眼看要追上小女孩了,电视又没有信号,看着邻里们期待的高涨情绪,听着邻里们一声声的“中国加油”,冬冬迟疑了,他停下了追小女孩的脚步,毅然回头上楼。上楼途中,晾在楼上的被单被冬冬背上的挂钩勾下来,披在冬冬背上迎风飘扬,他像个小超人一样,稳稳地扶着天线,坚持到邻里们看到中国女排夺冠。当他跑下楼想要追小女孩时,被邻里们高高举起。那一刻,他就是邻里们的英雄,一个小小的也有着一颗炙热爱国心的英雄,一个让邻里圆了看女排夺冠梦的爱国英雄。

这种英雄主义的塑造突破常规,让观众看到英雄不一定是大人物,英雄不一定就要为大义牺牲。英雄可以是人们身边的任何一个人,可以是小小年纪力所能及的外现。一直以来,观众观看的英雄主义电影基本都来自美国的引进片,观众对英雄主义的理解也来自这些引进片,认为英雄就应该同挫折同邪恶做斗争。战胜邪恶和厄运的能力也是英雄必须具备的基本功能,一直过着顺利生活的人在美国影视中不能被看作是合格的英雄。崇尚牛仔精神的美国人更喜欢通过自己的双手,遭遇坎坷争取来的成就,这样的成功才更有价值和激励意义。《我和我的祖国》这部献礼影片打破了观众的固定英雄主义思维模式,将英雄主义的塑造微体化,无疑很成功。

四、辅助人物的立体化设计

任何一部成功的影视作品都离不开对辅助人物的设计,立体化的辅助人物添加可以为故事增色,不仅有助于定义主人公的角色和凸显主人公的重要性,也可以传达故事主题协助推动故事向前发展。辅助人物在影视剧中起着催化剂式的作用,他们环绕着主人公,通过自己的边际作用,增加情节的节奏性和可看性。较之以往的献礼电影,《我和我的祖国》这部影片中辅助人物和主人公一样让观众难忘,这些辅助人物是立体的、多侧面的。

《前夜》篇章中林治远对他的助手说,人工组组长不愿意帮他,等着看他笑话。人工组组长听到了这些话,却没有计较,在关键时刻派人过去帮助林治远,并下命令让士兵一定要帮林治远完成任务,这是一个在大义面前不拘小节的辅助人物。《相遇》篇章中,医院的院长治疗高远之后,对高远的上级说“应该通知他家人了,虽然知道你们的工作是机密,但都这个时候了”,这是一个遵守规则但又充满人情味的辅助人物。《回归》篇章中,仪仗队上司是个严厉的人,一再强调交接的时候不能出问题,却在交接前夕幽默地给旗手们打气“交接之后给你们每人发个媳妇”,这是一个严苛又慈爱的父亲般辅助人物。《护航》篇章中,女兵说“这架飞机也是我男朋友,我也爱他”,这句话让一个严肃认真的女兵形象立即鲜活起来,这是一个认真工作又热爱生活的辅助人物。

整部影片中每一个辅助人物的细节处理完整,恰到好处地推动了剧情发展,成功凸显了主人公的重要性。就像画家画一幅画不停添加细节一样,影片也通过添加辅助人物赋予故事的深度、故事的色彩和故事的质感,创造出和主要人物一样令人难忘的辅助人物。

结 语

伴随着影视艺术及技术的进步,观众的审美及观影要求越来越高,作为文化传承及艺术载体的电影,剧中人物角色塑造的探索必定要走在观众之前。影片《我和我的祖国》以现代电影的讲述方式重构了献礼电影中人物角色塑造。将电影人物角色下沉到生活中,引导观众以自我的视点去看自己的故事,贴近生活又不失影片艺术价值。对这部影片的分析结果表明,影片的人物角色塑造很成功,以人物角色塑造来加强影片的节奏性及故事的可看性也切实可行,影片通过合理的人物角色塑造给观众带来一场传达爱国热情的视觉饕餮盛宴。本研究仅以此电影为例分析了献礼主旋律电影中的人物角色塑造方法,未涉影视剧本创作的其他层面,以期有效地促进献礼主旋律电影的人物角色塑造及丰富电影故事表达方式,为其他献礼电影在人物创作时提供一定的范式。

猜你喜欢

我和我的祖国英雄
英雄犬
英雄保重
听徐峥谈《我和我的祖国》
“我和我的祖国”征文征集活动启事
“我和我的祖国”征文征集活动正式启动
《我和我的祖国》让自豪感爆棚
重走英雄路
绛红英雄谱
《我和我的祖国》的幕后故事
自古英雄出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