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奇特Creator的英雄史诗
——戴维·贝尼奥夫和D·B.威斯美剧背后的犹太意识

2020-11-14

电影文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犹太犹太人原著

尤 达

(南京艺术学院 传媒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2019年4月,《权力的游戏》第八季推出,这部风靡全球的史诗级美剧巨作,终于到了落幕时分。从2011年第一季首播美国观众220万人次,到2018年第七季的1600万,每一季保持收视高增长,从未出现颓势。此外本片共获艾美奖、金球奖在内的重要奖项33次,提名88次,成为全球现象级电视剧。这部美剧到目前为止已经全部完结,后续的衍生品开发、旅游业开发甚至是新系列开发,都产生了可观的利润。《权力的游戏》如此成功的原因来自三个方面:经典的原著小说、优秀的改编摄制、高效的商业运作,这其中戴维·贝尼奥夫和D·B.威斯两位创剧人成为最为重要的因素。

戴维·贝尼奥夫1970年出生于美国纽约;D·B.威斯1971年出生于芝加哥。年龄相仿的两人有着很多共同之处:出身于犹太家庭,学习文学专业,酷爱游戏,尤其是《龙与地下城》。在相遇前,两人的人生轨迹并不相同。贝尼奥夫大学毕业后独自闯荡,他做过保镖、高中英语教师和摔跤教练。威斯毕业后进入影视圈,成为电影《维京传奇》的剧本助理。相遇前两人关于影视的唯一经历,是威斯参与过一部电影的制作,仅此而已。1998年,两人在加利福尼亚再度重逢,开始尝试编剧之路。2001年贝尼奥夫完成第一部小说《第25小时》,改编成剧本后翌年被著名导演斯派克·李拍成电影,他完成了踏入影视圈的第一步。2004年,他将史诗巨著《伊利亚特》改编成电影《特洛伊》,获得成功后声名鹊起。2005年由马克·福斯特执导的心理惊悚片

Stay

,2007年根据阿富汗作家胡赛尼的小说《追风筝的人》改编成的同名电影,2009年风靡全球的《X战警前传:金刚狼》,剧本皆出自他手。威斯的影视之路略显坎坷,在先后完成两部小说后,曾尝试将著名的射击游戏《光晕》改编成电影,为著名电影《我是传奇》谱写前传,可惜都未成功。至此,两位三十多岁的年轻人在影视剧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尤其是剧本改编方面。2006年,两人不约而同将目光转向乔治·R·R.马丁的系列小说《冰与火之歌》,这是两人成功携手的开始。于是,一个美剧传奇即将拉开序幕,而成就这一切的正是两人创作中的犹太意识。

一、70后犹太裔美国人的犹太意识

“犹太民族独特的宗教学说、传统习俗、思维观念以及在历史上的特殊遭遇等综合构建了犹太意识,历经长时间积淀而焕发出来的犹太精神气质,并成为民族心理的重要部分。”对于犹太裔美国人而言,历经一个多世纪的衍变,犹太意识有着几种不同的表现。19世纪末欧洲大规模反犹运动使得大量犹太人移居美国,是第一代犹太裔美国人。他们为了融入新的环境,竭力隐藏自己的身份与信仰;二战爆发之后,随着大量德国籍犹太人进入美国,第二代犹太裔美国人开始适应这个国家,犹太意识开始显露;20世纪60年代,美国国内反犹呼声高涨,第三代犹太裔美国人开始否定长辈的生活方式,与犹太文化传统脱离,加入“嬉皮士”的热潮之中;至70年代后出生的第四代犹太裔美国人,与父辈们走着相反方向的路,拥抱传统却又不背负犹太历史的重负,而是重新审视传统,使之成为现代生活无序状态下重建精神家园的基石。

贝尼奥夫和威斯便是第四代犹太裔美国人的典型代表,他们从小接受美国文化价值观,缺少传统犹太文化的根。但他们注重精神生活,选择来到都柏林,一个研究爱尔兰作家、诗人詹姆斯·乔伊斯,这是一位拥有犹太立场的伟大作家,代表作《尤利西斯》中的主人公厄波尔·布卢姆便是个犹太人;另一个致力于对塞缪尔·贝克特的研究,贝克特出身于虔诚的犹太家庭,是荒诞派戏剧的重要代表人物。这种学习的过程便是一个寻根的过程,对犹太文化的认同,进而形成完整的犹太意识。《权力的游戏》给他们提供了充分展现犹太意识的机会,作为Creator,他们的犹太意识渗透于剧集运作和文学改编两个维度,前者体现为内心浅层次的犹太意识,即无家可归焦虑下的生存策略,后者则反映着传统与现实碰撞下更为深层次的犹太意识。

二、剧集运作:无家可归焦虑下的生存策略

贝尼奥夫和威斯之所以选择《冰与火之歌》;他们能在没有任何电视剧制作经验的情况下说服在好莱坞度过十多年的马丁,将如此宏伟的著作交给了他俩;以及能让从未拍过史诗奇幻剧,且对该类型的剧种兴趣不大的HBO慷慨解囊,并不断增加预算,此外在拍摄和制作上,“外逃式生产”背后蕴含的深层目的,以上这四点全部来自犹太人千年以来不断流浪中形成的一种“生存策略”,这一策略的本质是一种无家可归的焦虑。

犹太人的历史是一部苦难史,面对居无定所、家园不在的生活,“生存策略”成为一代又一代犹太人最为关注的命题。具体而言,特殊的时间观下,讲求现实主义、精明成为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并懂得以恰当的方式以利驱人。这一切也正是贝尼奥夫和威斯能够在剧集运作上不断创造奇迹最本质的原因。

(一)选择:犹太时间观

马丁创作《冰与火之歌》的灵感来自法国犹太作家莫里斯·德吕翁六卷本历史小说《受诅咒的君王》,对此作者马丁本人直言不讳,“《受诅咒的君王》中的铁国王、被勒死的王后、战争和背叛、谎言和欲望、欺骗、家族敌对、圣殿骑士的诅咒、狸猫换太子、母狼、罪恶、宝剑、伟大王朝的厄运……所有的所有都直接取材于历史的篇章”。从德吕翁的作品来看,其遵从的是犹太时间观。

与主流的时间观不同的是,犹太人对于社会的变迁有着其独特的时间观念。犹太人习惯于将现实指向历史,再从历史反思现实,企图实现对现实社会的救赎。

贝尼奥夫和威斯并未执着于从过去总结现在,但是他们的确痴迷于中世纪的骑士。另一方面,当两人踏上探寻爱尔兰文学之路时,事实上已将自己与历史相融汇,乔伊斯和贝克特教会了他们如何看待过去。《冰与火之歌》吸引人之处正是对现实的参照,它更像是一部关于生活的教科书,其中每一个人都是真实世界的缩影。受到“犹太时间观”的影响,贝尼奥夫和威斯被《冰与火之歌》深深吸引,他们要做的就是将其影视化。

(二)起步:现实主义的定位

现实主义是犹太人“生存策略”中重要的一环。犹太圣典《塔木德》中说,人们必须认清现实,不能想当然地过多地要求现实,否则等待他们的只有失望。当然,犹太人的这种生存哲学,并不是要否认梦想的重要性,只是强调在面对现实时,要有实际的目光。

《特洛伊》让贝尼奥夫声名鹊起,但好莱坞人才辈出,却无人敢碰《冰与火之歌》,其原因之一在于彼得·杰克逊执导的《魔戒》,这部电影改编自“现代奇幻文学之父”托尔金的同名小说,斩获国际各大奖项。《魔戒》由剧本改编成电影的难度巨大,却取得了成功。相较托尔金,马丁在西方奇幻文学界的地位尚不能望其项背,但是《冰与火之歌》比之《魔戒》在规模、人物等层面更为复杂,更为重要的是,马丁本人是一位出色的编剧,他深知改编《冰与火之歌》的难度,认为无法完成,于是他拒绝了很多有意将其著作影视化的制片人和编剧。

和马丁思维方式一致,其他知难而退的制片人、编剧对难度持消极悲观的态度。而贝尼奥夫和威斯这两个犹太人,反而是现实地看到了这是片前所未有的广阔市场。他们所需要做的是说服马丁,整个说服过程基于三点:其一采用移植法进行改编,几乎不改变原著的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顺序,试图忠实于原著中人、情、事的发展流程;其二,邀请马丁加入团队,他不仅是原著作者,也将会是改编者之一;其三,最为关键的是传播媒介选择的是HBO。关于最后一点,经验丰富的马丁其实早有构思,贝尼奥夫和威斯的想法与其不谋而合。

(三)机会:极大的耐心

面对剧集登陆HBO,贝尼奥夫和威斯没有第二个选择,这既是他们想做的,也是必须完成的环节。HBO全名Home Box Office,系美国纽约有线电视网络媒体公司内最声名显赫的电视网。HBO 24小时不间断播放节目,没有广告,收入主要来源于订阅用户,其网络覆盖北美全境,包括亚洲在内的六个海外地区还能接收到不同的海外版本。这样的经营性质决定了HBO观众至上的理念,以无懈可击的制作、限制级的影视内容,成为美国当之无愧的“电视王者”。HBO非常擅长各种情节系列剧,如监狱、西部、历史、都市等,并使这些题材充满新意。在某种程度上,奇幻是最不受尊重的类型。简言之,能够有足够经费改编《冰与火之歌》的HBO以前从未推出过奇幻题材美剧。

手握改编权的贝尼奥夫和威斯对此表现出极大的耐心,他们仔细研究HBO不关注奇幻题材的原因,然后花费很长时间打磨试播集《凛冬将至》。“我们必须让他们(HBO)相信这个剧本属于他们以前从未认真思考过的类型。人们总是把奇幻看成是针对13岁的孩子,而我们这个剧本要颠覆这一点。”之所以如此有信心,是因为此时的HBO面临特殊局面:《黑道家族》即将剧终,《欲望都市》已经播完,好莱坞人士都觉得HBO走到头了,HBO迫切需要一个新的突破点。然而事情进展并不顺利,此时正值2007年,负责节目内容的联席总裁理查德·普莱普勒并不看好《冰与火之歌》的改编,为此贝尼奥夫和威斯写了封五页的信来争取播放机会。其实这只是两人犹太“生存策略”的一个表现,对于HBO他们势在必得,也有着足够的耐心。

此后,在具体制作过程中,犹太“生存策略”被演绎到极致。《权力的游戏》最初的制作成本为600万美元一集,随着战争场面的增加,费用不断攀升。“黑水河之战”是最典型的例子,两位创剧人为了保证剧集效果要求HBO加大投入,跟HBO高层争辩过后将价格定到了800万美元。在当时,美剧单季投入在200万美元的已属大项目,为一集投入800万实属罕见。此时《权力的游戏》已经超越《黑道家族》成为HBO收视率最高的美剧,也是斩获史上最多的艾美奖的作品,是年度Facebook上最热门的话题,在新闻网站Reddit上订阅人数超过《星球大战》和漫威电影,这一切都使得HBO必须加大投入。根据HBO官方数据显示,第七季的单集成本大约为1400万美元,第八季的单集预算大约为1600万美元。贝尼奥夫和威斯耐心地“以利驱人”,而使他人真正受其“驱使”。

(四)摄制:精明本能下的外逃式生产

“在我们拍摄原始试播集之前,我们去了罗切斯特的柯达档案馆,花了两天时间观看了五六部电影,有黑泽明电影、安东尼·曼的西部片以及波兰斯基的《麦克白》。”这一次的观影,是为即将开始的拍摄寻找灵感。贝尼奥夫选定了黑泽明的电影风格,“如果对我们来说有一个理想的外观,那就是黑泽明,无论是美丽的全景外观,还是内饰,它们都是如此精美的设计和服装。这些电影中的所有东西都融合在一起,感觉就是时间”。他声称,在此后的拍摄现场经常会模仿黑泽明电影的拍摄手法。此次游历是一次犹太时间观下的致敬,两人再次选择从历史中寻找经验和祝福。

事实上,在摄制方面真正让《权力的游戏》脱颖而出的,除了高投入外,是有着鲜明犹太色彩的“外逃式生产”,本质上是一种精明的商业策略。“外逃式生产”由美国导演工会和美国演员工会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指美国作为制片方,制作拍摄地主要在美国境外的影视作品生产模式。“外逃式生产”其实就是跨国摄制,这是在资金十分充足的情况下才会予以考虑。犹太人在长期流亡生涯中所形成的生存策略下,思维与国人迥异。《权力的游戏》取景地完全在美国境外,先后远赴北爱尔兰、克罗地亚、西班牙和冰岛等地完成剧集拍摄工作。大量有着纯正英式口音的英国演员、中世纪风貌的外景、来自英国和爱尔兰的服装、发型设计师为剧集提供了真实感;来自英国、爱尔兰、德国、加拿大等国的视觉特效公司在国际化分工合作下既节约了时间,也提供了效率。与此同时,剧集在全球范围内的播出极大地带动了拍摄地的旅游业。此外,剧组还采取让“粉丝”参与制作的模式来解决雇用群众演员的难题,以及更换拍摄地以保持与当地国家对话中的绝对话语权和自主权等商业策略。简而言之,通过“外逃式生产”,两个犹太人把欧洲各国的资源有效地使用起来。

贝尼奥夫和威斯步步为营,选择是出于犹太时间观的关照,起步是基于现实主义的定位,在实际摄制过程中又基于精明的本能,用“外逃式生产”化劣势为优势。两个年轻的第四代犹太裔美国人在追寻祖辈文化之根时,也许无法将这种无家可归的焦虑作为生命和记忆中的一个深刻的观念,但是很显然历史和记忆所赋予犹太人的一种重复的关于“流亡”的文化体验,孕育出独特的“生存策略”,他们的视野、思维都在随之而变。

三、文学改编:传统与现实下的犹太意识

剧集运营层面贝尼奥夫和威斯运用犹太人特有的“生存策略”,表现得更像是商人,在文学改编上则更体现出两人内心深层次的犹太意识:传统与现实的碰撞与交锋。或者说,在《冰与火之歌》改编过程中,两人在结构调整和情节删减上,按照现实情况,推进从小说到电视剧的跨文本改编;在戏剧化冲突的营造以及人物的重塑上,遵循传统的犹太文化,更深层次地揭露人性之恶。

(一)基于现实的跨文本改编策略

早期,电影始终被认为是站在文学的肩膀之上,因此电影改编“忠于”原作的问题始终是探讨的核心。《冰与火之歌》的跨文本改编,就存在媒介差异下的一些问题。一方面,原著堪称经典,为美剧改编提供了优质的文本资源,且由于拥有数量众多的读者,极有利于转换为电视剧观众。另一方面,媒介的差异性和故事层面的相似性始终是个矛盾,任何与“忠实性”相悖的改编都容易引起原著粉丝团体的口诛笔伐。马丁本人意识到这一矛盾,他想最大限度保持故事层面的相似性,对媒介差异的存在十分清楚,并且觉得这项改编任务十分危险。

贝尼奥夫和威斯进行文学改编,首先要解决的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马丁独特的“视点人物写作手法”,即POV(point-ofview)。《冰与火之歌》原著的每个章节名称皆为一人物名,该人物便是本章的视点人物。这种写作法可以让多条线索同时进行,最大限度地接近人性的真实,最为重要的是可以使读者产生强烈的代入感。然而改编成美剧,这种写作法并不是很理想。贝尼奥夫和威斯采用移植法改编,但并不意味着完全按照POV方式进行。电视剧时长有限,一季对应的一卷书,不可能如原著般以众多人物的不同视角来叙述。于是他们删减、合并一些人物的视点,全剧播出至今有台词的角色近200个,POV人物近20个。然后将一集的内容分成几个不同的段落,分别用不同的视点讲述故事,这种区分大多表现不同的事件,也可合并在一个大事件中。例如著名的“黑水河之战”通过三个POV人物分别从进攻方戴佛斯、守城方提利昂和战争后方珊莎的视点,彼此互为补充,立体化展现一场庞大战役。

第二个现实问题来自情节的删减和增加。在与原著同步的改编中,删减是最主要的工作。例如“黑水河之战”结束后,秉承一季一个高潮的处理法,大量原著的描写不再呈现。第六、七两季由于原著作者马丁年事已高,每年一季的剧集进度超过了原著,删减和增加变得更为频繁。贝尼奥夫和威斯立足全局,删除了七国大陆外的两条分线,以让剧集更为集中。同时增加了异鬼的首领夜王屠龙的情节,夜王原本在原著中是个一直处在传说中的角色,除了筑城者布兰登,其他见过他的人全部死掉了。考虑到守夜人代表着一群无家可归者,精神气质上与犹太人千年流浪颇为相似,又有鉴于“犹太性”本质体现于因周围社会的敌视和蔑视而团结起来,“夜王”的存在似乎已经流露出贝尼奥夫和威斯传统的犹太意识。当然,这种意识的彰显不仅体现于此,应该说贝尼奥夫和威斯在基于现实的跨文本改编策略之外,很多细节之处都流露出这一意识。

(二)彰显传统的犹太意识

美剧本身具有极强的商业属性,因此极为熟悉商业运作的贝尼奥夫和威斯在进行文学改编时,从现实情况出发,以结构调整和情节删减为主,以让剧集能最大限度符合电视媒介传播的需要。然而,在戏剧化冲突的营造以及人物的重塑方面,在不违背整体原则的前提下,两人的改编显得很耐人寻味,其间流露出强烈的传统犹太意识。

《冰与火之歌》本就是一个残酷、血腥的故事,揭露了人在面对生存与死亡时展现的人性阴暗面。故事中虽有爱,但更多是背叛;有荣誉,但更多是阴谋诡计;有梦想和坚守,但往往受到诱惑和利益的挑战,而这一切与犹太传统是相违背的。在犹太的道德规范中,《圣经》与《塔木德》一直是奉行的经典和行为的指引。这其中犹太法典《塔木德》关于欺骗、轻信、虚荣等的故事和语句,历经千年时光,揭示出人性最深处的渴求,反映着犹太人深层次的智慧。正因如此,在《权力的游戏》中贝尼奥夫和威斯在一些戏剧化冲突营造与人物重塑方面与原著大相径庭,大体体现为三点。

1.所有形式的欺骗都是禁止的

《塔木德》明确阐释了关于“欺骗”的条文:“不仅实际的欺诈行为,而且所有形式的欺骗都是禁止的。”欺骗,在犹太传统中是不可宽恕的,“贼有七类,而其首要者是欺骗同胞的人”。《冰与火之歌》最为经典的一处却是,几乎所有的人都遭遇过欺骗,乃至无情的背叛。这其中,艾德·史塔克遭遇了妻子视如兄弟的小指头的背叛,提利昂·兰尼斯特遭遇了深爱的女人雪依的背叛,少狼主罗柏·史塔克遭遇了自己视为兄弟的席恩葛雷乔伊的背叛。对于这个人物,两位Creator进行了大胆的改编,因为罗柏毁约在先。在原著第二部,罗柏爱上了珍妮·韦斯特林,但是由于他已经和弗雷家族的女儿定下婚姻,不得不和珍妮秘密结婚。剧集第三季,遵循原著的故事线罗柏娶了护士塔莉莎,他的毁约直接导致了“血色婚礼”。在原著中,珍妮没有去参加这个婚礼,从而逃脱了这场大屠杀。而在美剧中,塔莉莎怀着孕出席了“血色婚礼”,并在最后经历了比她的丈夫和婆婆更为恐怖的死亡过程。贝尼奥夫和威斯将怀孕的塔莉莎置于永劫不复的境地,并不是迎合原著迷的喜好,也并非剧集故事线必然的走向,而是传统犹太意识下为这部表现人性之恶的剧集再加上血淋淋的注释:所有形式的欺骗都是禁止的。“欺骗”的后果是“背叛”,而导致的原因则是“轻信”。“轻信”在《塔木德》中总被反复提及,这是千年漂泊下犹太意识最直接的反映,从中能读解出犹太人的苦难历史。故事中太多人都在“轻信”,并为这种“轻信”付出惨重的代价。

2.虚荣不能帮任何人撑过一生

《塔木德》记载:人是虚荣海里的一条鱼,虚荣招致奉承,陶醉迷失自我。千年以来,犹太人近似游牧的流浪生活让他们对虚荣所导致的后果万分警惕,现实主义的处事原则要求他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要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冰与火之歌》中珊莎·史塔克很好地诠释了虚荣是走向毁灭的根源,为了美丽的王子和虚幻的王后梦,把父亲推上了绞刑台,让哥哥不得不与强大的敌人两军对峙,妹妹在动乱中失踪,而自己却不得不嫁给七国上下最丑陋的侏儒。《权力的游戏》中,两位Creator明显认为嫁给提利昂是珊莎的荣幸,而非惩罚,于是最具争议性的改编出现了。原著中兰尼斯特家族用以和波顿家族联姻的女孩名叫“珍妮”,兰尼斯特家族还设法让波顿家族相信了这位“珍妮”其实是史塔克家族的艾利娅。但在剧中,“珍妮”这个角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珊莎自己决定要嫁给极端邪恶的小剥皮,以达到重新回到临冬城、获得政治权力的目的。为了与原著的主线契合,在原著中小剥皮把珍妮视为人质并无情地折磨,相对应的是剧中他强奸了珊莎,并让席恩在一旁看着。贝尼奥夫和威斯让惩罚来得如此之重,印证着那条犹太铁律:生活是现实的,虚荣不能帮任何人撑过一生。

3.刚愎与冲动是愚蠢的明证

关于犯错,《塔木德》说:人生是要犯错误的,不犯任何错误的人,是一无所成的人。然而现实面前,犯错可以,绝不能一错再错。关于“石心夫人”的回归,历来是剧迷探讨的重点,当“血色婚礼”残酷上演,伴随着凯特琳·史塔克悲剧性死亡,原著迷们都愤愤地等待“石心夫人”的再度登场。然而直到第七季依旧踪迹全无,对此《赫芬顿邮报》报道说,贝尼奥夫和威斯对最终是否会把她带入剧中一直含糊其词,但是工作人员表示“石心夫人”不会出现在《权力的游戏》中。事实上,对于凯特琳这个角色,两位Creator“不满”已久。在第一季试播集中,当艾德与凯特琳谈到劳勃邀请艾德前往君临城接受国王之手职位时,凯特琳不仅没有劝阻,相反十分支持艾德前往君临,因为这样会给姗莎更好地创造出与乔弗里相处的环境。这与原著的立场相一致,但为了让人物更加立体,试播集的改编在正式集中并未出现。诚然,原著中除了琼恩·雪诺,几乎每一个人都在不停地犯错,但凯特琳显然是一错再错的典型,她的刚愎与冲动已经成为愚蠢的明证。于是,我们不难理解贝尼奥夫和威斯在“血色婚礼”之后,让“石心夫人”缺席。

第八季的结局中,龙妈的黑化屠城终结了过往所有的背叛,雪诺的一意孤行与冲动使他永远失去了心爱的龙妈,贝尼奥夫和威斯再次印证了《塔木德》中欺骗、虚荣与冲动的负面后果,延续了两个编剧强烈的传统犹太意识。八季至此全部完结,《冰与火之歌》改编成的《权力的游戏》成为美剧史上的一场奇迹,而贝尼奥夫和威斯则自身便是其中的主角。无论是HBO架空历史剧《联盟国》的邀约,还是迪士尼《星球大战》电影盛情邀请,贝尼奥夫和威斯将带着他们的犹太意识继续走下去,只是我们无从判定《权力的游戏》之后,这种犹太意识又将以怎样的面貌呈现出来。《权力的游戏》之后会发生什么呢?我们非常期待。

猜你喜欢

犹太犹太人原著
读原著学英语(三)
美国犹太作家的以色列书写
漂流瓶
美国犹太文学“第三代”现象研究——犹太叙事中的民族身份建构
《浪子回头》和《犹太新娘》:两幅神作看懂晚年伦勃朗
拔牙
自尊
英国社会是如何对待犹太人的(1066-1656年)
犹太人的生意经
犹太人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