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我国环境新闻报道现状

2020-11-14

声屏世界 2020年19期
关键词:新闻报道大众环境保护

后工业革命以来,环境保护一直都是全球关注的热点话题,大众媒介对于环境新闻的报道赋予了环境议题公共性。新闻传媒本身具有向社会大众提供新闻信息的职责,对于大众所关心的议题,新闻媒体需要及时给予回应,当好党和人的喉舌。

环境新闻报道的作用

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大众媒体的宣传作用。环境新闻报道作为针对生态问题进行的大众传播行为,肩负了重要的社会责任,即深化国民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思想,形成社会良好的监督氛围,促进生态问题的解决与改善,同时推动相关法制建设的健全。

深化思想。新闻的本质和特性决定了新闻事业具有多种社会功能,其中主要功能是报道新闻信息、引导舆论。公众对于当前社会热点事件的重要性的判断通常依据大众媒介,媒介舆论对于大众认知世界具有极大的导向作用,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加强了环境问题的曝光度,这种呈现往往是最直接的。现阶段,我国总结20世纪工业化带来的环境问题,提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但在实施过程中,大众对于环境效益重视度仍然不足,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行为数见不鲜。

环境新闻报道将这种情况以最直观的方式呈现给广大受众,将中国环境问题的第一手资料以图片、视频及文字的方式呈现给大众,加深社会公众对环境问题的了解,使大众意识到中国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贵阳“公园城市”是以生态文明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战略,是对于“美丽中国”建设的诠释和实践,是基于贵阳自然人文特色的城市空间格局。近年来,关于贵阳建设生态文明的大众媒体报道在这方面很好地为市民提供了范本,让市民知悉、熟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与执行阶段,为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提供强力支撑。

舆论监督。新闻报道成为舆论监督的重要一环,体现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进步。新闻报道将社会上的违法犯罪及不良行为公诸于世,并针对违法乱纪行为提出批评或处理结果的通报,使得民众对于某一特定议题或事件有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与持续性关注。

新闻媒体曝光率高,监督力度更强。针对中国大环境问题,新闻记者通过大量的图片、视频和文字带给大众第一现场的相关信息,并进行持续关注和报道,从而引发各界讨论与广泛关注,在社会上形成一种舆论氛围,进而督促政府和相关单位采取措施践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众所周知,生态相关新闻报道近年来吸引了大量公众的目光,人们越发关注全球变暖带来的多重气候问题及环境恶化、工厂排污等问题,这是大量环境新闻报道形成舆论监督环境的结果。因为这些问题持续不断地被报道,引发了更多人的关注,形成了良好的监督氛围,加之国民教育水平的提升与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深入人心,大众媒体在环境新闻的报道方面相较以前更加用心、更加发力。作为公众、政府与企业之间沟通的桥梁,环境新闻报道的舆论监督在促进环境问题的解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推动法制建设。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各国逐步认识到污染环境的巨大威胁,并开始制定法律法规保护环境和治理环境。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一些国际性的环境保护组织相继建立,保护环境的国际宣言、条约也应运而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舆论监督配合党内监督、组织监督、制度监督和民主监督,在形成监督合力和实效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新闻舆论监督在保障公民权利、推动民主政治、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法律法规中也有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规定。此外,国家制定了300多项环境保护标准,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制定地方性环境保护法规,国务院有关部委、国家环境保护局颁布了大量有关环境保护的规章。

大量环境新闻报道提高了环境问题在公众心中的重要性,也营造了一种舆论氛围,使社会各界意识到环境保护的严重性。由此,有关环境问题的新闻报道也为政府监管提供了参考依据,从侧面推进了我国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

环境新闻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自践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以来,对于环境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相关报道也越来越多。但从新闻队伍到报道内容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报道题材单一,局限于重大污染事件和国家性质的论坛会议等;报道形式呆板,列举数据或全程摘录会议过程,不关注后续进展;新闻队伍专业性低,缺乏环境新闻学专科人才。

报道视角单一,指导思想单一。现阶段我国对于环境污染,特别是人为因素引起的环境破坏状况,在报道过程中主要将目光对准企业及政府立场,对于环境破坏对附近居民产生的持续性影响有所忽略。许多报道只是引用大量数据,或者关于环境会议的报道照搬会议进程,报道内容单调乏味。大量报道还停留在揭露事实的阶段,只有前期简单的曝光,忽略了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挖掘和后续跟进。

笔者认为,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没有将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没有细化到可执行的指导思想。新闻行业对环境新闻报道的指导方针缺乏认识,无法从实际出发采写出能撼动人心的稿件,使得新闻语言更像是空喊口号。

专业领域人才缺乏。一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一定是“T型”人才,或者是全才。然而现阶段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还培养出有组织性的“环境记者”,环境报道的专业性强,新闻工作者除了要掌握环境问题及相关术语外,还要了解各种环境问题的原因及有可能带来的结果,需要具备自然学科的专业知识。而我国现今还没有专门进行环境新闻报道的专业新闻队伍,导致报道内容往往停留在表面,无法说清所报道的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甚至误导受众。

环境新闻报道的发展建议

借助大众媒介扩大社会影响力。大众传媒在环保事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公众环境意识是环境保护的原动力,媒体是环境保护的推动力,提高全体公民的环境意识,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一项战略性措施;加强媒体的监督宣传,是环境保护事业不可或缺的战斗力量。

大众媒介参与到环境保护问题中,直接而鲜明地向大众展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蓝图及现状,将亟待解决的问题及时推到大众眼前,监督社会各界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并对进程进行及时报道,只有这样的强提醒作用才能形成媒体与公众之间的良性循环,最终使得环境治理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力量,使环境生态得以改善。环境问题的解决最终要靠法治,环境新闻报道增强了公众的环境意识,推动了社会的环保行为,推进了相关的法治建设。

明确目标导向,优化报道内容。针对报道题材单一、报道形式呆板的问题,新闻媒体应该明确目标导向——环境新闻报道到底是为了什么。如果只是按部就班地例行通报,就容易演变成报道形式呆板、列举数据或全程摘录会议过程的文字稿件,也不会对后续进展有关注意识。新闻媒体应以深化思想、监督舆论及推动法治进程为目标,让新闻报道的作用不只停留在“通知”“通报”方面,还有“监督”及“警示”作用,要以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推动作用为目标进行新闻报道。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专业意识。考虑到现阶段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还未出现组织性的“环境记者”,且环境报道专业性要求较强,培养一名专业的“环境记者”需要较高成本,有关部门可定期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培训,同步宣传国家方针政策。要让生态文明建设真正深入新闻人的观念里,使他们在新闻报道中具有专业意识,思考一篇环境新闻报道专业性与可读性的平衡。新闻工作者增强生态文明建设专业意识,自然会对报道措辞、引用数据等有更深刻的认知。

猜你喜欢

新闻报道大众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大众ID.4
上汽大众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新《环境保护法》解读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