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谈在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2020-11-13麦惠东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20年9期
关键词: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麦惠东

摘要: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非常重要,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培养途径之一。本文以“盐类的水解”教学片段为例,谈谈如何在教学中通过有效的学生活动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盐类的水解;有效的学生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05-0158

一、研究背景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下面简称“核心素养”)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和“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1]这五个方面。教师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有利于帮助他们把知识内化为能力,使他们面对新问题时能有效提取信息,合理分析、推理和迅速解决,甚至有所创新。这些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今后的工作能力都有很大帮助。

有不少教师认为高中教学只要落实好学科知识,就能在高考中胜出。重视学科知识没错,但是只重视落实知识点的教学,学生的成绩一定优秀吗?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发展了吗?笔者在与学生交流中发现不少人都存在这样的困惑:自己理解了教师在课堂上讲的知识和例题,但在课后做作业时却有很多题目不会做。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这就是教学过程中只重视落实知识,却忽视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结果,导致学生提取信息、迁移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较低,面对新问题一筹莫展。

二、提出观点

如何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呢?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在课前充分研究教材和学情,创设情境,精心设计学习任务,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活动[2],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发展自身的核心素养。设计学习任务时,教师应该深入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和外延,针对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難点和盲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迅速突破认知瓶颈。进行学生活动时,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做他们成长的引路人,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教师还要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化学学科的基本观念,如微粒观、变化和平衡观等。重视实验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实验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同时给学生创造运用知识的机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能体验到知识的力量,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下面,笔者就依据“盐类的水解”教学片段,谈谈具体如何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研究过程

1.教材和学情分析

“盐类的水解”在《选修四》第三章第三节,此前学生对化学平衡体系的特点和性质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识。“盐类的水解”包含水和盐的电离、弱碱阳离子(或弱酸阴离子)与OH-(或H+)结合成弱电解质等过程。这些过程涉及微观粒子很抽象,有较大的学习难度,会使学生产生较多的疑问。

2.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

(1)发展学生的“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素养

面对上述教学内容,教师如何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复杂的原理简单化,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尤为重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设计了学生活动1:

在活动中,学生通过问题(1),运用电解质电离知识,弄清楚盐溶液中存在的微粒有哪些。接着问题(2)帮助学生温习了电荷守恒的知识,为问题(3)的解决打下了基础。然后在问题(3)中,先利用宏观现象——溶液的PH值,比较H+与OH-浓度的相对大小,再结合问题(2)的电荷守恒表达式从定量角度得出Na+与CH3COO-、NH4+与Cl-的浓度大小。教师根据“最近发展区”[3]理论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溶液中粒子的存在,同时结合宏观现象,巧妙地借助定量手段使抽象事物具体化,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使他们的“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素养得到了较好发展。

(2)发展学生的“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

通过学生活动1,学生对CH3COONa和NH4Cl溶液中的微粒已有了清晰的认识,这时只需要再烧一把火,“盐类的水解”本质就能被学生发现。所以笔者设计学生活动2,引领学生继续建构“盐类的水解”认知模型。

在活动中学生产生疑问:浓度本该相等的四种微粒CH3COO-、Na+、NH4+和Cl-,为何实际上是不相等的呢?为了解开这个谜团,学生在问题(4)和问题(5)的引导下进行推理:溶液中CH3COO-与H+、OH-与NH4+的浓度同时都减少了,结合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知识,其原因是溶液中形成了弱电解质CH3COOH和NH3·H2O,该过程促进了水的电离,使溶液产生酸碱性,所以四种微粒的浓度不完全相等。紧接着学生再利用问题(6)收集的实验证据,就能初步建构出“盐类的水解”认知模型了。然后再通过师生合作,提炼出“盐类的水解”的定义和本质,归纳水解的规律,最后就能完善认知模型。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成了课堂的主角,其“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同时他们也获得了强烈的参与感和成功感,增强了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3.发展学生的“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素养

通过“学生活动1”和“学生活动2”的训练,学生对“盐类的水解”概念有了清晰的认识。但这时让他们写水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还是有很大的困难。学生在书写时存在“用等号还是可逆符号?”“为什么酸碱中和反应竟然会逆向发生?”等困惑。面对这种情况,不少教师会这样处理:先示范书写出用可逆符号表示的CH3COONa水解方程式,再指出“盐类的水解”过程就是酸碱中和反应的逆反应。又或者提示反应中生成的CH3COOH分子在水中存在电离平衡,过程中CH3COO-和水电离出来的H+不能完全转化为CH3COOH。

教师这样讲解后通常认为学生就能理解反应的可逆性了。但实际上学生只是似懂非懂地接受了教师塞给他们的符号表征方式,并没有理解反应的本质。结果在后面接触到电解质溶液时,学生一看到弱酸根阴离子(或弱碱阳离子)就认为它能水解。例如在CH3COOH溶液中,学生认为既存在CH3COOH分子的电离,也存在CH3COO-离子的水解。还有对“比较0.1mol/LCH3COONa溶液中CH3COOH分子和CH3COO-离子的浓度大小”等类似问题无从下手。

上述情况归根到底是学生缺少“变化与平衡”的思想,未能理解事物的本质。所以笔者摒弃常规教法,另辟蹊径,引导学生用定量分析法来解决问题。

学生通过三段式计算CH3COO-的转化率和测出稀释前后的PH值变化情况,得出“水解时弱酸根离子发生反应的程度较小,溶液中存在平衡过程。”的结论。具体的数据最具有说服力,原本抽象难懂的原理变得浅显易懂了。学生的认知难点得以顺利突破。接着趁热打铁,进行学生活动4:

該活动引导学生运用变化观念来探究影响“盐类的水解”平衡的因素,把“平衡”和“变化”这对矛盾体联系起来。运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认识“盐类的水解”平衡过程,发展学生的“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素养。同时让学生体会学有所用的乐趣,产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

4.发展学生的“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

人类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有助于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和安全感。

笔者使用生活中的化学情境进行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其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5.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素养

整个“盐类的水解”教学过程都很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创新意识。而课堂中实验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不仅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还影响他们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所以在学完了教材内容后,笔者提出新的学习任务——做实验,用刚学到的知识来解释实验现象。

氯化铁溶液的蒸发实验涉及浓度和温度对盐类水解平衡的影响,能检测学生对本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发现蒸发后剩下的产物并不是FeCl3,那么剩下的产物究竟是什么呢?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改变?这些问题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引导他们锲而不舍地分析、研究问题,直至找到真相,并进行规律总结。整个过程发展了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素养,实现了反馈评价与拓展提升相结合。

四、结语

课后通过问卷和谈话调查,笔者了解到不少学生认为自己对微观世界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能用变化的思想去分析存在平衡的化学过程,能在推理证据后更快地建构起认知模型,期待在下一次的科学探究中提升自己的探究能力,向大家展示自己的长处,同时对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笔者认为,优质的化学教学就应该是学生通过有效的活动,用最少的时间和简单的操作,获取知识并提高自身核心素养[4]的过程。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一线教师应该继续进行教学研究,不断提升化学教学的效率和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何翔.有效的学生活动设计初探[J].课改前沿·化学教学,2014(2):24-27.

[3]范自军.基于指导——自主学习的有效教学研究[J].教学研究·化学教与学,2014(5):10-12.

[4]王小梅,严文法.基于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K].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9(3):14-16.

(作者单位:广东番禺中学511400)

猜你喜欢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建构基于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单元
普通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价值取向的定位研究
基于“问题解决”的“有机合成”教学设计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2017年高考全国卷化学试题研究
分析速率平衡图像 提升学生思维素养
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设计实践探索
学科核心素养引领下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融合创新
起点合理 规则明确 层次不乱 突出特点
从化学素养说起
基于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