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的机制研究

2020-11-11王文力宋博瀚

传播力研究 2020年20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西藏

王文力 宋博瀚

摘 要: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是缓解“纲要”教學困境,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教育思想的适时之举。有效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大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高尚品德,帮助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

关键词:地方历史文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西藏;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20-0-0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特色内容,主要讲述了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仁人志士为救国存亡而英勇斗争;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其教学目的主要是帮助大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怎样选择了改革开放”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是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继承和发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色优势的适时之举。从教学形式上丰富了“纲要”的内容,增加了实践形式,丰富教学载体,解决纲要课程存在的教学困境,从教学目的上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激发大学生爱祖国、爱家乡情怀,更好的达到“纲要”课程的教学目的。

一、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内涵

地方历史文化是一种文化符号,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方历史文化正是反映地方文化特色,涵养地方人民性格,孕育民族精神的主要因素。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具体内容包括地方民俗文化、地方历史遗迹、红色文化、爱国教育基地等等,反映地方历史文化特色的都属于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西藏的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多样,有高原特色的民俗文化,高原饮食、高原服饰、高原建筑;有地方历史遗迹,江孜抗英遗址、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西藏博物馆;有红色文化纪念地,谭冠三纪念园、两路纪念碑、西藏军史馆等等。这些地方历史文化是西藏的文化名片,蕴含着西藏各族群众爱祖国、爱人民、勤劳勇敢、热爱生活的精神品质。

二、地方历史文化融入“纲要”教学的必要性

“纲要”课是从历史教育的维度承担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将历史教育与文化教育相结合,使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从学科特点、“纲要”教学的内部机理来说,历史与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历史知识是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引入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措施;能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解决高校学生乡土历史缺乏,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一)“纲要”课程目前所处的困境

我国自2007年起,普通高校全面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十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总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纲要”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上还存在一些需要克服的难点。

一是课程作为大学生必修公共课,内容丰富,时间跨度大,给教学带来一定困难;二是《纲要》内容与中学历史内容大同小异,学生在学习过程过容易出现厌烦情绪,教学质量和效果存在较大差距;三是《纲要》任课老师对知识传授和德育教育没有做到相统一,丧失了设置纲要课的思政基本功能,没有达到开设本课程的要求和目的;四是历史时间与现实生活在时间上相较甚远,学习起来缺少现实感,无法感同身受;五是现代社会,网络成为传播信息的主要媒介,学生接受的历史知识过于碎片化,容易受到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

根据社会的不断变迁,接受知识的方式也在发生变化,教学方式也要不断更新完善,适应社会发展。地方历史文化融入“纲要”是顺应时代发展、增加教学效果的有效措施。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有课本知识所不具备的鲜活生命力,融入 “纲要”可以增加教学的活力,完善“纲要”课程的德育功能,丰富教学课程内容。解决课本带来的枯燥,厌烦情绪,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地方历史文化融入“纲要”是贯彻习近平教育思想的适时之举

针对推动思想政治课改革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落实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同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其中指出:“统筹推进思政课课程内容建设。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以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素养为重点,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将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纲要”教学,正符合这一改革创新条件的内容,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思想的适时之举。通过引入熟悉的事件和人物,对大学生心灵产生触动和共鸣,激发大学生爱党、爱国、爱家乡、爱人民的崇高理想。

(三)对地方历史文化的促进作用

西藏自治区的在校大学生,有一半是本地生源,一半来自内地其他省市,整体对西藏自治区的地方历史文化了解得不全面、不深入、不具体。再者,西藏自治区作为我国反分裂斗争的前沿阵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显得尤为重要。地方历史文化融入“纲要”教学,通过对地方历史中的人物和事件的分析,帮助大学生了解客观的历史事实,提高学生辨别历史、辨别是非的能力,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巩固民族团结精神,激发大学生建设美丽西藏的热情。

三、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纲要》教学应遵从的原则

“纲要”课程教学尊重多样性,因地制宜,针对性教学。与此同时,将地方历史文化融入“纲要”也要注意方式,不能信手拈来,要依照教学原则对地方历史文化进行斟酌挑选。

(一)遵从择善而从的原则

地方历史文化既是一定社会、一定时代的产物,是一份社会遗产,每一代人都出生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之中,并且自然地从上一代人那里继承了传统文化。由于西藏经历过封建农奴制统治,许多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属于宗教内容,神学思维的灌输及影响,导致部分群众缺乏对现实生活的追求进取。另外由于旧社会生产力低下,旧的传统观念导致有许多陈规陋习被传用至今,这严重制约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对科学文化的发展有阻碍作用。大学生正处在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要避免被历史虚无主义的蒙蔽和侵害。因此地方历史文化融入“纲要”,需做好民族文化的扬弃与革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取长补短、择善而从。

(二)遵从目标导向性原则

“纲要”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其德育功能,地方历史文化融入“纲要”还要遵从目标导向性原则。

对西藏自治区的大学生来说,要着重加强对红色地方历史文化、民族团结精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发挥西藏地方的独特优势。教师在讲授江孜抗英的壮举、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民族团结精神,要以了解国史、党史为根本目的,要以弘扬爱国主义,弘扬民族精神为指导,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让爱党、爱国、爱家乡的种子在学生的心中扎根发芽。

(三)遵从适度性原则

为达到“纲要”的教学目的,发挥其教学与德育功能,地方历史文化融入“纲要”课程,要处理好两者之间的主次关系。

19世纪中叶以来,由于西方殖民主义的扩张,古老的中国—清朝廷被迫进入到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之中。面临着英法等国家的坚船利炮、声光化电,尝尽了资本带来的屈辱,从割地赔款到开辟租界,从领事裁判权到片面最惠国待遇,这些都标志着中国国家地位在开始变化。首先,同学们应深刻感知帝国主义同中国封建势力相勾结,带来的是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其次,了解中国的仁人志士在国内外复杂的环境下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作的一系列艰苦的探索;最后,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走上新的革命和建设道路的必然性。地方历史文化具有地域性、时代性和片面性,仅仅是中国近现代历史长河中的一小部分,在讲授“纲要”课程时,应要以“纲要”大纲为基本内容,穿插或带入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历史文化即可,不要

本末倒置。

四、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纲要》教学的路径

将地方历史文化融入“纲要”教学,重点还在实践,综合现有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工具,可以利用新媒体、课外实践、转变原有教学模式,采取穿插式、专题教学、引导教学等多种方式,提高“纲要”课程的多样性。在形式上给学生们增加新鲜感,增加学习兴趣,配合穿插式或专题式的讲解,加快接受知识的速度,更容易理解课程大纲中的内容。一方面增加学生对思想课的积极性,一方面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西藏自治区具有丰富的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民族团结精神”都是西藏地方文化,西藏博物馆、西藏百万农奴纪念馆、西藏军史馆、谭冠三纪念园、江孜抗英遗址、两路纪念碑等,都是课外实践可利用的资源。

(一)内容穿插式融入

例如,在讲到近代中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者的历史时,可以把江孜抗英的事迹融入此部分进行讲解,同时可以播放江孜抗英遗址的图片、“江孜印迹”实景剧等,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震撼,为家乡有这样的英雄而感到骄傲,真切的感受到帝国主义侵略带来的苦难。

在讲到社会主义改革的历史时,可以带同学们到西藏百万农奴纪念馆进行参观,展出的165件珍贵历史文献档案、299件见证历史的实物、331张生动的图片和4個大型场景中,见证中国共产党把西藏百万农奴从残忍落后的旧社会中解放出来,见证西藏伟大的社会主义变迁。让大学生从中真切感受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西藏,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西藏。

(二)专题式融入

在讲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可以将“老西藏”做一个专题内容讲授。“老西藏”精神是一代代共产党人舍小家、为大家,在改革西藏、建设西藏中培育的精神之花,包含了爱国主义、无私奉献、吃苦耐劳、勇于担当等民族精神,是生动的思想政治课教材,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讲授“老西藏”精神,内容和形式丰富。可以参观谭冠三纪念园、西藏军史馆等课外实践,深切感受到“老西藏”坚贞不渝的信念和大爱无疆的情怀,不断发扬“老西藏”精神,为其注入新的时代内涵,成为大学生进入社会以后报效国家的精神动力。

(三)引导式融入

课外实践如果受限,课堂教学上可以创新内容。利用课余时间观看电影、纪录片等,丰富学生课外生活。引导学生开展情景融入,假设是展览馆的讲解员,该如何向游客讲解历史,也可以在课堂上将一段故事编排成短剧,让同学们参与演出,亲身体验历史,增强对历史的辨析能力和认同感。

地方历史文化融入“纲要”教学,一方面提高“纲要”教学的质量,一方面宣传地方历史文化,是一种双赢的教学模式,在全国范围内已经有一定的实践基础,西藏自治区要加快改革步伐,创新教学方式,更好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沙健孙.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的若干问题[J].教学与研究,2006(8).

[2]唐森树.论乡土历史文化资源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11).

[3]林春.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德育资源研究[J].高教探索,2013(4).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西藏
《〈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解读近日出版
天上的西藏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神奇瑰丽的西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一步一个脚印 迈向网络强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中国梦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融合
徒步搭车到西藏 真正的说走就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