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认知盈余到知识类App

2020-11-11Chang,JoannaNian

传播力研究 2020年20期

Chang,Joanna Nian

摘 要:很多人在知乎上贡献智慧,但是更多人在知乎上放弃了自我思考。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我们不缺认知盈余,我们缺乏的是如何让自己利用好认知盈余。本文将以知乎App为例,通过对国内文献的梳理,整理出目前知乎存在的问题,然后透过问题来总结认知盈余如何更好的被大众运用。

关键词:认知盈余;知乎;知识分享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20-0-02

克莱舍基在《认知盈余·自由时间的力量》中,从不同角度,如音乐、社会运动、危机信息汇总、滑板文化等向读者阐述什么是认知盈余。即是使受过教育,并拥有自由支配时间的人,他们有丰富的知识背景,同时有强烈的分享欲望,这些人的时间汇聚在一起,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应[1]。其中,知识分享就是认知盈余的核心概念。

知乎作为知识分享平台的佼佼者,自2011年上线以来,截止到2018年11月知乎官方宣布目前注册用户已经超过2.2亿[2],月活跃用户5 300万,在社交类媒体应用中排名第四(艾瑞数据,2020.3)[3]。用户可以在知乎社区,分享自己的想法,回答别人的问题,这些有价值的信息最后让知乎成为了一部“百科全书”。正如知乎的宣传语:“就像身体上有了问题,我们会去医院挂号看医生一样,生活中有了问题,我们也会来知乎搜索得到回答”。知识分享就是知乎传递的理念。

一、“值乎”付费模式失败

2016年4月知乎上线付费回答工具“值乎”。但是值乎并没有受到很大关注。同年5月,果壳网上线的一款新型付费语音问答产品“分答”却成功融得2 500万美元,估值高达13 亿美元,一时成为内容变现的创新渠道[4]。很多网友吐槽值乎坑老熟人的钱。也有用户直接戳破了知乎团队,说值乎更像是愚人节的一个玩笑[5]。值乎的失败说明在知识付费模式下,发展用户的弱关系才是正确之路。虽然值乎失败了,但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夏文怡(2019)认为,共享知识产生分为三个阶段,其中知识共享付费阶段是目前知识分享平台的必然趋势[6]。所以2017年知乎又推出了“知乎Live”付费模式。有了值乎的前车之鉴,知乎Live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二、信息过剩

克莱舍基认为热爱胜于金钱,认为分享的行为本身就是回报。但是来自南京大学的季芬对免费的知识表达了不同的看法。季芬(2016)认为知乎的免费分享会让大众对知识的索取变为“理所应当”。理所应当带来的后遗症是问题的答案质量良莠不齐[7]。目前知乎全站已经累计产生3 000万个问题,1.3亿个回答[8]。用户需要时间和精力去甄別海量的信息。认知盈余让我们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花费了我们太多的精力。正如安德鲁吉恩所言,“网民的狂欢使人们更难分辨读者和作者、艺术家和宣传家 、文艺和广告以及业余者和专家[9]。”所以知识分享平台付费化,可以帮助我们过滤很多无用的信息。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8年知识付费用户规模达2.92亿人[10]。肖峰(2016)也认为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智能过剩”的时代。随着大量认知盈余的产生,如果网站无法做及时管理,反而会给社会带来负能量。比如围观,灌水,无聊的段子,甚至涉足隐私侵犯等都造成了网络资源的浪费和用户的时间浪费甚至生命浪费。所以知乎应该对认知盈余进行合理化管理,比如一些词组的过滤等,让由科技创造的自由时间形成正能量。刘灿姣(2017)等学者认为,在信息过剩的无法避免的情况下,知乎需要在知识生产方式、筛选与编辑机制、沟通服务机制上承担起积极的中介作用,促成用户、社会化媒体、数字出版机构及电子阅读平台的关系连接与资源整合。但是对于新媒体环境下的出版融合来说,以“知乎”为代表的问答社区仍需要去探索。

三、针对性较弱

知乎的创始人周源也说到:“大量有价值的信息,比如一些深刻的想法,是在我们一对一聊天时候才会有。但是因为免费分享的用户一般都基于分享即回报的态度,所以答主为了让更多人认同他的回答,很多分享都是面向互联网所有用户的撒播。”来自内蒙古大学的周野(2018)从读者角度出发,指出尽管知乎会让新用户在进入知乎时选择兴趣话题,但是因为话题选择比较宽泛,很容易导致内容呈现与读者兴趣不匹配。所以知乎应该建立一个无限制的内容的公共领域,这个虚拟公共空间的进入不受限制,用户可以根据需要去这里获取自己想要了解的更为全面的知识,从而消除个性化定制“过滤器”的弊端,丰富用户与知识之间的渠道连接,畅通供需信息。

来自复旦大学新闻系教授孟建和孙祥飞(2017)以“分答”为例和知乎作比较,认为付费知识问答可以让传播中的评价机制转变为以用户兴趣为导向,实现一对一的精准回答。另外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王蕾也提到樊登读书会App因为满足了个性化需求所以才取得了巨大成功。

但是孟建和孙祥飞也承认付费模式难以促进大众化的知识生产,也无法彰显互联网协同创造的特点。所以个性化和免费要同时兼顾是对知乎巨大的挑战。

四、“伪”专业

知乎的定位是专业、精英式的经验问答。所有用户都可以用自己的经验对问题进行探讨。用户回答的内容也不需要专业编辑的审核的过滤,所有的内容用户都可以看到。所以本质上知乎的知识内容都是以UGC方式生产,专业性程度存在疑问。比如一些女明星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在平台上分享一些育儿经验,但是这些经验和示范并不完全是对的。美国演员Jessica Alba,一手牵个娃,一手抱着刚刚购物买的东西的潇洒街拍引来很多粉丝的学习。但其实孩子在两到六岁之间,桡骨头发育尚不健全,被大人牵拉或者提着手腕,容易导致肘关节脱臼。当然也有很多正能量的分享比如Ella陈嘉桦在网络上分享自己在生育之后所遭受的身体之害和难言之隐。所以大众不能盲目相信一些领袖意见的话语,要有自己的判断力。

五、持久性较短

刘涛(2016)认为,如果要做一个长久的知识分享平台,那么做有深度的教育类产业是有必要的。因为知识的学习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能够完成的。知乎平台应该把网友的碎片化问答更加精细化和产业化,从而形成系统性的学习模式。邓海霞(2015)持有相同观点,认为知识分享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三分钟热情”是无法系统性学习。据第一财经日报(2015)统计,知乎九成用户是信息浏览者,只有10%左右的活跃用户分享,但是他们的热情也在慢慢减退。魏芳(2015)认为长期分享,让深度学习成为可能,让大众对认知盈余的理解更加深化,是知乎需要解决的问题。

六、结语

通过对关于知乎文献的梳理,整理出5个知乎存在的问题。首先付费模式是必然的,但是在发展付费模式时,应该更加注重弱关系用户之间的互动。其次平台应该对一些不必要的词组进行技术上的过滤,以及在内容匹配上更加精确,减少人们对信息的筛选时间。以及平台应该调动用户积极性,提供切实的奖励机制,鼓励用户长期分享和学习。最后作为读者,也应该有自己的判断力,正确区分所谓意见领袖的意见。

参考文献:

[1]克莱舍基.认知盈余:自由时间的力量[M].胡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搜狐.知乎官宣用户突破2.2亿,同比增长102%,商业化或加速[EB/OL].https://www.sohu.com/a/281596300_100191066

[3]陈洁.基于“认知盈余”的碎片式新媒体内容变现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7,15(06):68-72.

[4]人民网.“值乎”信息打码变现?付费分享暗藏隐私贩卖风险[EB/OL].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6/0405/c40606-28249236.html

[5]夏文怡.探讨知识付费发展的起源——认知盈余[J].传播力研究,2019,3(04):178-180.

[6]季芬.认知盈余时代社交问答网站知识分享研究[J].中国出版,2016(16):22-26.

[7]钛媒体.知识分享正告别免费时代,人们为什么愿意为“专业”付费[EB/OL].http://www.chinaz.com/news/2015/1030/464037.shtml,2015-10-30.

[8]安德鲁吉恩.网民的狂欢:关于互联网弊端的反思[M].丁德良,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0.

[9]艾瑞咨询.2018上半年中国知识付费行业动态监测报告[R].https://www.sohu.com/a/250163009_688680.2018.

[10]肖峰.网络时代请善用“认知盈余”[N].科技日报,2016-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