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地方党报的副刊如何凸显人文品格

2020-11-11尹春芳

传播力研究 2020年20期
关键词:融媒时代传播力副刊

尹春芳

摘 要:在全媒体时代,地方地市党报的传统报道形式和理念面临多种考验,转型势在必行。副刊作为地市党报内容的重要构成部分,在报道方法和传播渠道上,如何更好凸显人文关怀,实现与全媒体进一步融合值得思考。深圳特区报的副刊《人文天地》坚守文化阵地,锐意锻造精品,引导读者的“深阅读”。一方面积极发挥传统媒体深耕内容,坚持舆论导向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积极探索,打破传播瓶颈,利用多种媒体手段扩大传播力和影响力,走出一条副刊报道与传播的特色之路。

关键词:副刊;文化新闻;融媒时代;传播力

中图分类号:G2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2096-3866(2020)20-00-02

一、打造精品  体现文化担当

在融媒时代,传播渠道广泛多样,传播内容泥沙俱下,泛娱乐化倾向严重。坚守党报的文化使命,引导受众对文化的价值取向,副刊是一个强有力的“切入点”。当读者打开一份党报的副刊,希望看到的是特色鲜明、主流、权威的精华内容,彰显出党报的风格和情怀,这对党报的副刊提出了更高要求。

对于党刊副刊的重要性,很多专家学者有过论述。当中最为精辟的是《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梁衡所说:“新闻是报纸的红花,而副刊就是绿叶。新闻是建筑主体,副刊就是亭榭回廊,两者相得益彰。”[1]

作为地方党报,《深圳特区报》一直非常重视副刊的建设,并且保持较高的文化品格和文化水准,立志打造全国知名的副刊品牌。2011年《深圳特区报》的副刊版面改版,特邀国学大师饶宗颐为《深圳特区报》文艺板块题写“人文天地”四个大字,作为《人文天地》刊头沿用至今。“人文天地”寄托了这位国学泰斗对深圳文化的厚爱和对《人文天地》副刊的期许,成为《人文天地》的精神瑰宝。

《人文天地》立此宗旨:取法乎上,立足人文之厚,胸怀天地之广,探究人文内涵,彰显人文情怀,回归读者为本,弘扬本土文化,致力于提升城市党报副刊的文化气度和传媒品格。

从第一期对全国文代会与作代会的深度报道开始,《人文天地》就着力于主流文化新闻、专题和副刊的整合。封面主打深度人文专题、重点新闻聚焦,《综艺场》主打娱乐新闻,而《前海》《首发》《爱乐坊》《国学堂》等副刊各有特色定位,形成了层次清晰、结构分明的版面格局。这些版块传承了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本土特色文化,锻造了文化报道的品牌。由此,精品文化报道频出,造就了不少“爆款”文章。

“为我们的时代立心”——这是《人文天地》采编团队的使命所在。《人文天地》的采编团队有着丰富的经验,当中既有深谙文化报道的老前辈,也有冲劲十足的新生代。在日常常规报道和专题策划上,采编人员用心打磨、力争完美、有效沟通,做到副刊版面有声色,有深度,有可读性。

二、贴近读者需求 体现人文关怀

主流媒体的社会与影响力来自受众的认可,实现这一目的,其中一条途径便是通过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来实现。对于副刊来说,始终牢记服务读者的原则,紧紧抓住读者的兴趣点所在。

想抓住受众的眼睛和心,内容方面就要找准定位,在本地化方面下足功夫。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与魅力,而读者对自己的城市有着情感认同、记忆与共鸣。副刊挖掘本地的文化资源与城市记忆,可以成为连接读者与城市文化之间的“纽带”,从而提高读者对副刊的认可度。

深圳作为一座移民城市,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华丽蝶变,从“文化沙漠”到“文化热土”,形成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城市性格。近年来,深圳坚持“文化立市”的战略,愈来愈多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在丰富市民生活的同时,也为副刊提供了“源头活水”。

(一)重本地,重导向

如果将党报比作一棵大树,那么它的根一定深深扎在泥土里。大树离不开土壤的养分,如同党报副刊也离不开本地文化的滋养。

作为地方党报的副刊,《人文天地》立足本地,注重挖掘本土文化事件与热点。在副刊的内容上,强调深入本地,增强副刊的“本土化”。

《人文天地》定期推出本地文化大事件的深度策划与重点解读。如此一来,不仅能唤醒受众对城市的情感和文化认同,呈现深圳人独特的文化样态和生活方式,也能调动他们的阅读兴趣,培育忠诚的读者粉丝。

《人文天地》深入挖掘本土容易忽略或者最新出现的文化现象。譬如,近年来,深圳艺术市场火爆,《人文天地》持续关注,推出了《为深圳艺术市场创造另一种可能》《深圳艺术消费已成潮流》《艺博会:艺术市场的“晴雨表”》等多篇文章,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就深圳艺术市场火爆的现象与原因进行分析与阐述。

融媒体时代,有人喊出“人人都是传播者”的口号。传播的渠道与舆论的声音越来越多的同时也日益纷杂,让人无法分辨。在这种背景下,作为党报副刊,需要去芜存菁,时刻擦亮“火眼金睛”,高举主旋律大旗,充当舆论宣传的“定海神针”,彻底拒绝低俗幼稚的文艺取向,提升文艺报道的精度和格调。《人文天地》也时刻将主流价值观的导向放在首位,通过文艺评论等形式,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传播正能量。

(二)重策划,重挖掘

“头条一双眼,头版一张脸”。为做好报道,更好服务读者,《人文天地》在策划方面下足功夫。譬如,在今年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人文天地》推出系列报道,体现深圳各个层级的阅读行为和理念。《他们是教师也是阅读推广人》《从“图书馆之城”到“阅读之城”的领读者》《阅读,始终如此有力》《让书香飘满城市各个角落》《让读书变成群体生长的力量》《美术馆的“观看之道”》《博物馆阅读:器物与文字都是历史的载体》等文章掷地有声,有点有面更有深度,挖掘深圳阅读的方方面面,对本土的阅读推广有进一步的促进作用。

(三)重品牌,重推广

副刊不仅是一张“新闻纸”,更是一种情怀,一份追求,一个品牌。《人文天地》深谙推广对传播品牌的价值所在。一方面,《人文天地》通过编读来信加强与读者的互动;另一方面,《人文天地》集报社之力,扩大“朋友圈”,与一些政府资源对接,举行文化公益活动。2016年,深圳特区报《人文天地》之夜——大提“情”交响音乐会在深圳音乐厅上演,反响强烈,充分展现党报副刊的人文情怀,提高副刊的美誉度。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由深圳报业集团、深圳读书月组委会办公室主办,深圳特区报/“读特”客户端承办的《诗歌人间》主题活动,在每年书声琅琅的深圳读书月期间如约而至。该活动邀请全国一线诗人、诗歌评论家汇聚深圳,举行采风、诗歌音乐会、研讨会等一系列活动。如今已成功举办十三届,成为全国知名诗歌品牌。这一品牌活动,让纸上副刊“照进”现实,在诗歌界、传媒界以及读者当中提升了深圳特区报副刊的文化品牌价值。

(四)重創新,重引导

孙子说:“战胜不复,应形于无穷。”指的是战场如棋局,没有两盘相同的棋局,要采取灵活有效的手段才能取胜。

为最大化增加受众的数量,产生积极的社会效益,在舆论导向中更好的完成“中流砥柱”的使命,《人文天地》大胆求变,不断创新副刊内容和表现形式。

如何给读者烹饪一份有温度有内涵有质感的“文化菜单”也是《人文天地》的所思所想。《人文天地》的影视评论、热点娱乐跟踪、独家专访、名人专栏等栏目不断推出“招牌菜”。针对年轻读者,《人文天地》还就他们关注的展览、电影、电视、音乐会等等定期做相关文艺指南,精准服务读者。

三、善用新媒体从纸端延伸到移动端

荀子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高度和深度是党报的优势所在,覆盖和渠道是新媒体的优势,两者的融合不仅仅是表面上的硬件设施配备、启用,而是采编人员的从理念到实践的全力融合。

2016年3月,深圳特区报精心打造的“读特”新闻客户端上线,开启了深圳特区报推动媒体融合工作的华丽篇章。“读特”是深圳特区报打造的一款新闻+服务类App。一出世就洋溢着创新的气息。目前已经有1200万的下载量。

《人文天地》副刊也借助此番东风,借助新媒体的传播平台,创新报道与传播方式,为媒体融合献计献策。“读特”新闻客户端开设“人文”与“乐活”频道,每周配合人文天地的文化报道和周刊,定期推出,并置顶优质文章,将文化报道和副刊的传播空间从纸端延伸到移动端。

大众传播学鼻祖马歇尔·麦克卢汉有一句名言:“媒介即讯息”。[2]面对媒介大行其道的融媒体时代,《人文天地》采编部转变观念,集思广益,创新思路,积极拥抱新媒体,不断探索新业态。以《诗歌人间》为例,在活动造势期间,人文天地就通过“读特”客户端进行读者抢票活动,以最大化效率传递出消息,同时也扩大了活动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每次抢票活动都是“一票难求”,足见活动受欢迎程度。

作为新媒体的“风口”,直播在近年来表现抢眼。《人文天地》看到风向所在,在《诗歌人间》的品牌传播方式上也积极采用直播方式,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作为诗歌人间的“重头戏”,“朗诵+音乐”模式的诗歌音乐会举办的当天,人文天地与“读特”客户端的直播团队深度合作,以直播的方式,让来不了现场的观众足不出户,就能领略诗意盎然的现场感,获得好评如潮。

以前诸如此类品牌活动仅能在纸媒上刊发,传播面相对狭窄。而有了新媒体的图文和视频的立体呈现,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给活动带来更广阔的影响力,“酒香”再也不怕“巷子深”了。

善用新媒体,相融促发展。业内人士指出,“实践证明,新时期,在全媒体的大环境下,党报副刊深挖自己的地域特色,就一定会找到源头,拥有活水。如此,再加以精耕、细作,再辅之以现代化的传播方式,就一定会深入人心,拥有广泛的读者与用户,从而在现代传播中,赢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3]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供,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层面的追求越来越强烈。时代的发展与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时刻鞭策着党报副刊,心怀人文精神,牢记历史使命,坚持锻造精品,提高报纸的文化“含金量”。

《人文天地》在融媒时代的大潮之中,秉持着不断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积极转型,输出主流价值观,努力让受众在人文这方天地之间,读懂城市与文化。

参考文献:

[1]董岩.梁衡谈报纸副刊[J].当代传播,2003(1):16-20.

[2](加拿大)马歇尔·麦克卢汉,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19.

[3]王小微.全媒体时代党报副刊的“本土化”意识[J].青年记者,2015(32):39-40.

猜你喜欢

融媒时代传播力副刊
省志所载报纸文艺副刊勘误及其考订
比主编还牛的副刊编辑们
基于校园媒体整合的“双创”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融媒时代军事评论创新思考
新余广电新媒体的探索与实践
我国新闻网站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融媒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
影像的力量源于用心交流,用爱拍摄
《承德日报》:舞好“指挥棒”定好“风向标”提升传播力
融媒时代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改革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