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给生命一个出口,下个转弯就是希望

2020-11-11刘兴云朱廷劭

大众健康 2020年9期
关键词:维特精神疾病意念

刘兴云 朱廷劭

自杀是一个严肃且令人心痛的话题,自杀行为无论对个人健康还是家庭幸福,都会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全世界每年大约有100万人会尝试自杀,其中1/4是中国人。自杀现象不仅已经成为公共健康的巨大挑战,同时给逝者家人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打击,而自杀造成的伤残,也给自杀者留下了终身难以磨灭的伤痛。

虽然研究人员在自杀领域投入了巨大的努力,但近几十年来,自杀在全球还是呈现增长态势。更令人惋惜的是,自杀是导致15岁~29岁年轻群体死亡的重要原因。下面从文化、社会、家庭三个方面,谈谈自杀的社会心理背景。

文化:同类还是异类

文化的不同对自杀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大的文化氛围会通过影响个体对自杀的态度,从而影响个体自杀意念的表达。比如,中国女性自杀率更高,而美国男性自杀率更高。其背后的原因是,中国人认为自杀是无能、脆弱的表现,即更女性化的行为,如果中国男性采用自杀的行为来结束自己的生命,会被人指责懦弱。而在美国,自杀被认为是一种刚毅的、暴力的行为,即更男性化的行为,如果女性采用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会被视为异类。

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等文化价值观会影响自杀行为。研究表明,在年轻男性群体中,个体主义与自杀率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而在年轻女性群体中,则不存在这种关联。另外,个体主义的大学生对医生协助自杀有着更加积极的态度,而独裁主义的大学生则有着更加消极的态度。还有研究发现,集体主义水平越高,对待自杀式爆炸袭击的态度就越支持,如巴勒斯坦这样的国家。

宗教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发现有宗教信仰的人会比无宗教信仰的自杀率更低。对于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忠诚度和卷入度是预测自杀行为的有效指标,即笃信程度越高,自杀风险就越小。学者们还重点分析了基督教、印度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四种不同宗教对自杀行为的影响,发现各个宗教对自杀的态度有差异。例如基督教认为杀戮是被禁止的,无论杀戮的对象是自己、他人或其他生物,但没有专门强调不准自杀;印度教对自杀的态度就比较模糊,对自杀的容忍度也比较高;伊斯兰教和犹太教对自杀是绝对禁止的。

有自杀意念的个体从母亲那里感受到更少的关心和温暖,这种情况女生比男生更突出。

此外,年龄、性别、信仰等因素也会影响人们对待自杀的态度。比如,有信仰组对待自杀的态度更消极,他们的自杀意念流行率也更高。印度人认为自杀是一种懦弱的表现,拒绝自杀的权利,也不能接受协助自杀的想法。他们认为自杀主要是一种精神疾病。而奥地利人对自杀的态度更加积极,他们用更理性的模型来解释自杀,强调认知因素,弱化精神疾病的影响。这两种不同的自杀态度对个体自杀意念的表达有着巨大的影响:在印度只有16.8%的个体在自杀尝试之前表达过自杀意念,而奥地利有51.5%的个体在自杀尝试前表达过自杀意念(两个国家的自杀尝试比率接近,分别为5.9%和4.9%)。

社会:“维特效应”

人类作为群居生物,社会生活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社会生活中对个体自杀意念的产生和发展有催化作用的因素很多,这里我们主要从媒体报道和互联网使用两个角度进行讨论。

学者们将媒体对自杀的报道而提高自杀率和自杀尝试的现象称为“维特效应”。现有研究发现,当详细报道了一个名人的自杀方法,并且该名人的死因是因为一个浪漫的原因而不是由于精神疾病所致时,会提高自杀率,尤其是报道后的30天内这种现象尤为突出。

所以专家呼吁, 从自杀新闻的特点、自杀实施者的特性和该新闻所处的社会环境入手,反向利用“维特效应”,通过强调不同的部分和属性,从而使媒体报道在自杀预防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另外,值得强调的是,青少年和年轻人更容易受到“维特效应”的影响。

互联网已经成为大众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互联网对自杀的影响存在两面性。一方面,互联网助长了自杀的可能性,比如,在日本,每年都有陌生人通过互联网(例如论坛)达成自杀协定,从而一起进行自杀尝试。另一方面,互联网在知识普及、干预施策等方面有巨大潜力,有些有自殺想法的人,他们使用论坛的动机是为了寻求与他人的联结或以积极的方式分享自己的经验,而不是为了寻找自杀的同伴或方法。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互联网在预防和治疗精神疾病方面具备有效性和适宜性。

不难看出,媒体报道和互联网都是双刃剑,在自杀预防与干预中有利有弊。我们需要利用好这些工具,开发出更多积极的方面,造福人类。

家庭:起点和基点

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每个人的起点和基点。家庭对个体的价值观念、人格倾向、身心健康等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家庭因素对自杀也有着巨大的影响。

童年期的受虐经历或被忽视的经历,也会影响个体的自杀意念。比如,曾经遭受过性虐待和情感忽视的人,有自杀意念的可能性更大。同时,被性虐待的人也更有可能进行自杀尝试。

家庭的稳定性对个体的自杀行为有很大的影响。这里的稳定性主要指父母分居、离婚、死亡或缺席儿童的成长过程等情况。这些因素都有可能促使自杀行为的产生。

但父母的婚姻状况对子女自杀倾向的影响不是决定性的,其他变量可以降低其作用。比如来自家人的归属感和价值感,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而归属感和价值感与父母的婚姻状况并不能画等号。

家庭教养方式对个体的自杀行为也有重要影响。跟健康人相比,有自杀尝试经历的个体父母教养方式更加消极。自杀意念与权威型父母教养方式、低父母情感温暖、过分干涉、消极的抚养方式及不良家庭气氛密切相关。

有自杀意念的个体从母亲那里感受到更少的关心和温暖,这种情况女生比男生更突出。比如,能回忆起童年时期父母的教养方式是拒绝型或忽视型的女性,他们自杀的可能性更高,而在男性中不存在这一现象。

自杀作为一种极端的行为,影响因素众多,文化、社会、家庭等,从方方面面影响着一个人的自杀行为。但无论什么原因,敬畏生命,给生命一个出口,或许下个转弯就是希望。

自杀,一个都太多!

猜你喜欢

维特精神疾病意念
轻型精神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菜市场离我只有一百步
意念修复功法
精神疾病康复护理注意事项
太极拳推手练功“用意”浅悟
SCARED STRALGHT
话中有话
三月:想非的钢琴少年
一亿中国人有精神疾病
大成拳之秘站桩入门的核心意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