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途径探索

2020-11-10刘保玲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0年16期
关键词:辅导员互联网高校

刘保玲

[摘要]“互联网+传统业态”已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部分,教育领域也需引入“互联网+”,利用“互联网+教育”创新教育模式。基于此,本文将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为研究对象,从“互联网+”背景分析入手,阐述“互联网+”对高校学生思想及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结合实际案例,给出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途径,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推进提供帮助。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辅导员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在2015年7月,国务院颁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要求高校加强网络建设,开展网络化教育。就此,高校辅导员需充分利用“互联网+教育”的先进性,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途径,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度,发展学生的政治素养,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及利益观。

1 “互联网+”背景分析

本文从“互联网+”的定义、发展及特点人手,结合国内外研究学者的研究内容,明确“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为“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分析奠定基础。

1.1 发展特点

“互联网+”是指在创新2.0下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也是知识社会创新2.0背景下互联网的演进形式,还包括由互联网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在十二届全国人大j次会議上,李克强总理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要求现代制造业与“互联网+”背景下的互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及物联网技术等先进技术整合,为“互联网+”的发展提出指导。就此,“互联网+传统业态”成为社会发展趋势。在教育领域,“互联网+”涵盖“互联网+学科教育”“互联网+思政教育”“互联网+学生管理”等多项内容。就“互联网+思政教育”而言,“互联网+”表现出如下六个特点:

第一,跨界融合。“互联网+”中的“+”意指跨界、变革、开放,要求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整合重塑互联网及思想政治教育,可有效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改革,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第二,创新驱动。在“互联网+传统业态”中,创新驱动为“互联网+”最显著的特点,高校辅导员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需利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及物联网技术等先进技术的创新优势,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调动学生参与思想政治学习的积极性。

第三,重塑结构。基于“互联网+”带来的创新与变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然出现结构变化,高校辅导员需结合新时期的学生特点、互联网发展趋势,整合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结构重塑。

第四,尊重人性。“互联网+”的目的是推动人类的发展,“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强化思政教育有效性,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就此,高校辅导员需尊重人性,以生为本,结合学生需求,以学生发展为目标,针对性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第五,开放生态。“互联网+”的开放性较强,高校辅导员在落实“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需注重开放生态,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提高教育工作的广度与深度,发挥其发展学生思想观念、文化素养的目标。

第六,连接一切。“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将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或物联网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连接,高校辅导员在连接二者时,需注重连接的层次性及全面性,发挥“互联网+”的优势。

1.2 研究综述

基于“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显著优势,我国众多研究学者开展相关研究,取得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可为相关课题研究提供理论帮助。本文主要介绍以下几种观念。

吕超杰将某高校的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分析了新媒体对学生思想、学习及生活的影响,认为新媒体对学生的影响较大;杨贤芳将多个网络媒体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对高校学生的影响,认为社交软件及游戏软件对学生的影响较大;胡玉翠对网络媒体在高校思想教育中的应用开展分析,认为新媒体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并将微信平台为例,阐述其在高校思想教育管理中的优势。

另外,有研究学者指出,在高校思想教育中,网络媒体具备两面性。对于高校辅导员而言,“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张婷婷提出,通过网络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会对学生的思想及行为产生影响,并呼吁高校学生在浏览网络信息时,注意网络信息真实性的分辨,合理安排上网时间。同时,高校辅导员需注重网络思政教育的开展,强化高校学生的基本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但在“互联网+”背景下,面对海量网络信息的攻击,不同学生关注的网络信息内容差异较大,而且对网络信息的理解不同,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对高校辅导员提出挑战。

1.3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原则

结合学术界研究学者的研究经验,高校辅导员在应用“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需认识到“互联网+”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树立科学的工作思路。本节结合相关理论,总结“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

第一、协调主动与互动。辅导员在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主要工作内容为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引导学生在正确方向上发展,实现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可见,在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高校辅导员处于主导地位。同时,高校辅导员需利用网络媒体的互动性特点,在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时,明确自身的地位和角色,应充分聆听高校学生的意见,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的积极言行,与学生保持同等的关系,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学生在与高校辅导员交流中,获得政治素养的提升。

第二、协调传统方式与网络媒体。在实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虽然网络媒体受到师生的欢迎,并成为高校辅导员开展工作的重要辅助工具,但网络媒体属于新型载体,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例如,不具备足够的公信力,且管理机制不完善等。但是传统媒体却具备健全的管理机制,在信息传播时,可确保传播信息的质量,保障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高校辅导员在开展“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需从传统教育方法中的总结各种优势,协调传统方式与网络媒体,通过二者的有效结合,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在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需与学生进行实际的交流,比如:通过一对一交流方式等对学生在就业或者是学习等问题进行及时沟通。

第三、协调监督与引导。就目前状况而言,我国网络媒体的发展并未达到成熟阶段。在网络媒体的监管机制、责任机制等方面,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就此,高校辅导员在开展“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缺乏对网络媒体传播的认识或媒体的控制能力,会导致不良信息得不到有效过滤,降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信息质量。由于高校学生的自制力相对薄弱,极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产生利益物质化或享乐主义等错误理念,产生不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思想或行为。针对该现象,高校辅导员利用网络媒体及时了解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动态,针对学生表现出的多种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教育,确保高校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实际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如果辅导员只是利用网络媒体监督管理学生的日常生活,并未给予足够的正面引导,难以发挥网络媒体的教育优势。总的来说,辅导员需主动出击,协调监督与引导,将我国的灿烂文化以及相关的优良传统等传递给高校学生,将高校学生培养成具有民族正义感和荣誉感的新时代青年,引导高校学生树立社会主义奉献的精神,使其世界观和人生观朝着阳光正确的方向发展。

2 “互联网+”对高校学生思想的影响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多,更易接受新鲜事物,“互联网+”衍生产品在其学习生活中应用广泛,供学生了解校内外的信息、表达个人看法,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学生的思想广度,使其表现出更强的包容性、獨立性及变化性。

2.1 包容性更强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不仅可通过电视、书刊、报纸等传统媒体获取信息,还可通过互联网+”衍生产品,如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接触新鲜事物。在多样化的信息获取渠道支持下,学生获取的信息表现出种类繁多、真实性难以辨别、信息传播高效等特点,且部分新媒体人员以猎奇的内容和夸张的标题,吸引高校学生的关注或转发。在众多网络信息影响下,高校学生对信息的接受力不断提升,包容性更强,虽然会拓展学生的视野,但也会使其丧失对信息的公允判断,不利于学生思想的健康发展,需受到高校辅导员的重视。

2.2 独立性更强

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高校学生成为网民的主力军,网络文化对学生产生较大影响,影响内容涉及兴趣爱好、性格特点、行为习惯等。基于网络的开放性,学生更喜欢在网络上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并期望获得他人的认可。总的来说,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更为注重自我思想的表达,且使用的表达言辞表现出个性化特征,使学生思想的独立性更强。就此,高校辅导员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需注重学生思想的独立性,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

2.3 变化性更强

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信息呈几何倍数增长,进入信息爆炸时代。学生每天从“互联网+”相关衍生产品客户端获得的信息较多,逐渐养成快餐式阅读的习惯,在阅读信息时,大都迅速地阅读标题、浏览图片,并未详细阅读文本。而对于同一事物或新闻事件,不同人的看法不同,高校学生在阅读多个媒体推送的相关文章后,对事物或新闻事件的看法不断变化。可见,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的变化性更强,深入思考能力不强,易受网络思想影响。高校辅导员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需注重学生网络信息分辨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固守思想阵地。

3 “互联网+”对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在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互联网+”可为其提供更为丰富的教育工具和教育资源,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灵活性,有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但同时,“互联网+”也对高校辅导员提出诸多挑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3.1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相对滞后

就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分别是高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其表现出的行为习惯、高校学生的实时心理状态及相关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其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包括思想政治、道德规范、价值观念等,以理论等计划性内容为主。上述工作内容的表现方式以思想政治教育团会、团训或面对面交流等。在“互联网+”背景下,学生对于信息的包容性、独立性及变化性更强,对上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表现方式的兴趣不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相对滞后。

就此,在“互联网+传统业态”发展迅猛背景下,高校辅导员需提高对“互联网+”衍生产品客户端的重视,明确其传播的网络信息对高校学生思想产生的影响,通过交流沟通,了解高校学生对“互联网+”衍生产品客户端等新鲜事物的看法,及时发现高校学生的不良思想,确保其在遵循国家法律法规、所在高校校规校纪的基础上,浏览网络信息。同时,就高校学生心理状态及相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来说,高校辅导员需加强网络教育,提高对学生线上线下舆情的重视,避免学生在错误心理影响下发表不良舆论,营造健康校园网络。总的来说,“互联网+”的出现,对高校辅导员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的工作内容提出较大挑战。

3.2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效果不佳

在以往的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辅导员采取的工作模式大都以学生团体为基础,组织起参与思想政治会议或班级团会,由高校辅导员根据最新政策法规及高校工作要点,明确会议内容,学生跟随教师的指导参与会议。观察上述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可以发现,高校辅导员和学生间属于信息单向传递,学生的参与性偏低,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会议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即使参与相关会议,部分学生也会在会议中学习其他学科知识或玩手机,导致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不理想。

在“互联网+”背景下,信息传递速度与广度有显著提升,网络信息的共享性较高。在网络信息获取方面,高校师生处于同步状态。但在实际学习生活中,学生的空闲时间更多,高校辅导员可能会在日常工作的影响下,获取信息的时间晚于学生,导致师生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影响高校辅导员对学生思想及心理状态的掌握状况。对于互联网传播的暴力、恐怖或淫秽等不良信息,不能及时阻止,使学生形成错误的思想观念,不利于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推进。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辅导员需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的创新,结合“互联网+”背景下的新媒体平台,为学生提供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使其与学生所想、所学及所需相符,提高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3.3 对高校辅导员综合素养要求有所提升

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信息的产生与传播速度迅猛,信息内容覆盖范围较广,真实性有待考究,高校学生的信息分辨能力薄弱,易受不良信息的影响。与学生相同,高校辅导员也被海量互联网信息冲击。针对该现象,高校辅导员需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积极进行政治学习,强化自身的政治素养,主动向党靠近,秉持主流社会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及是非观。同时,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属于高新科技研发成果聚集场所,高校辅导员需注重自身科研水平的提升,强化自身的网络信息分辨能力,积极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利用先进科学手段,筛选网络信息,避免学生接触不良信息。总的来说,在“互联网+”背景下,不良网络信息为高校师生造成较大冲击,高校辅导员的综合素养提升是应对挑战的主要措施。

4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途径

针对“互联网+”对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的挑战,高校辅导员需结合“互联网+”对学生思想的影响,创新思想政治工作途径。本文结合实际工作案例,从理念、平台、内容和机制四方面入手,为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参考经验。

4.1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

针对“互联网+”背景下学生思想的变化,高校辅导员需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改变传统工作模式与机制,注重与学生的及时互动交流,了解學生关注的热点,利用互联网找寻学生的共同语言,使自身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细化来说,高校辅导员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创新“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

第一,打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互动不足的问题,高校辅导员需认识到“互联网+”衍生产品客户端在师生交互方面的优势,打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利用网络的广泛传播性,进行思想政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实现学生与高校辅导员的实时交流,提供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第二,提高对“互联网+”衍生产品客户端的重视。基于各类网络软件客户端在学生学习生活的普及,高校辅导员需充分利用客户端与学生进行互动,以学生喜爱的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辅导员需利用高校的百度贴吧、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学生朋友圈等网络平台,了解学生的关注热点与兴趣爱好,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方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落实以生为本理念。同时,在应用“互联网+”衍生产品客户端的同时,高校辅导员可强化自身的信息素养、网络信息辨别能力及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实现高校辅导员与高校学生的协同进步。

第三,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针对高校学生在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会议中参与性不足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注重工作机制的创新,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现状,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版块,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并依托各个版块,定期开展志愿者活动、红色教育活动、公益活动或相关比赛,将思想政治教育融于各类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思想政治知识,树立正确价值观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4.2 构建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平台

在“互联网+”背景下,相关衍生产品种类繁多,高校辅导员可根据实际工作需求,构建相应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平台,从多角度入手,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细化来说,高校辅导员可从两方面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平台:一是开发校本、院本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二是将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等平台为依托,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本节以各高校的成功经验为例,阐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平台的构建要点。

第一,校本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构建。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可结合宏观政策指导,与高校其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沟通交流,共同开发校本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例如,某高校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基础,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平台,以具备时代热度、人文温度和思想深度为目标,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具体而言,该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中的“明德e堂”由高校辅导员负责,共包括慎思、博学、笃行三个栏目,栏目内容为习语近人(定期更新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讲话)、思政微讯(定期更新最新思想政治理论与知识)、形势与政策(定期更新国家最新的政策法阵)、职业素养培育(定期更新所在专业的最新技术与知识)、大咖导行(定期邀请专业领头人等专家发表寄语或在线答疑)、青春点赞(定期展示学院优秀学生党员)等,覆盖高校学生学习生活的多个方面,为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帮助,显著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广度与深度。

第二,院本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构建。高校辅导员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可结合学生思想动态及网络习惯,构建院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平台,涵盖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度。例如,某高校医学院的辅导员以医学生的学习生活为基础,构建院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分站,平台涵盖教育教学、生活服务、文化娱乐等多个模块,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内容和机制的创新提供支持,实现高校辅导员与高校学生的线上线下互动,调动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提高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为高校辅导员及思想政治教师的协同育人提供技术保障。在凉山木里火灾事故出现后,高校辅导员为引导正确舆论,利用思想政治平台推送以“岁月没有静好,能坐在教室里安稳学习,是有人为我们负重前行”为主题的文章,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热点的有效衔接,避免学生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可见,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可补充高校思想政治课堂的不足,实现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渗透。

第三,微信/微博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构建。在“互联网+”背景下,将微信/微博平台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构建方式最为普遍,高校辅导员可创设专属微信公众号或微博账号,定期推送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文章。以某各高校的食品学院为例,高校辅导员利用微信平台开设“传习讲坛”和“食品健康平台”两个微信公众号,将其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定期推送国家、社会、学校的最新消息,并结合学生喜爱或关注的内容,推送相关文章、视频或漫画等。同时,该校辅导员将微博平台为基础,将学院思政教育账号打造为红色大V,组织食品学院的学生党支部成员构建网络思政评论员,该队伍成员涵盖党员、预备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等多人,显著提升高校辅导员的政治引领作用,利用网络平台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广度,引导积极向上的高校舆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4.3 根据学生需求选择工作内容

针对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工作内容方面的不足,高校辅导员需从学生需求入手,结合学生所学、所想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创新工作内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引领作用,为社会输送更多技能与素养兼备的人才。细化来说,创新后的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需涵盖以下三点:

4.3.1 政治内容。高校教育的本质在于为社会输送人才,政治素养为人才的基础素养,高校辅导员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人员,在选择工作内容时,需注重政治内容的有效选择,首要任务是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政治引领,引导高校学生自觉坚持党的领导,学习党的最新理念,听党话、跟党走、不断向党靠近。细化来说,政治内容的关键在于高校学生提出的时代问题,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融人中华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中。

例如,某高校辅导员在利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开展工作时,将最新政治理论、政治态度、政治思想及理想信念作为核心政治内容,通过文章、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并组织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互动讨论,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引导高校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使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利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看待事物、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强化学生的政治素养。、

4.3.2 思想道德内容。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为重要内容,高校辅导员需提高自身对思想道德的敏感性,抓住一切可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广度。细化来说,高校辅导员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第一,结合重大节庆日或重要纪念日,利用互联网开展线上爱国主义教育,如国庆节、建军节、春节等,弘扬中国精神,将中国精神作为自身的发展力量,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中国青年的力量。例如,在70周年国庆中,某高校辅导员组织高校学生观看国庆大阅兵,并书写不少于1000字的观后感,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发展,探讨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联合。

第二,结合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高校辅导员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研发网络思政教育产品。例如,某高校辅导员在微信公众号开设榜样展示栏目,利用典型学生党员干部的先进性,引导高校学生弘扬真善美,组织高校学生向榜样学习,在生活与学习中传播正能量,强化高校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引导高校学生整合社会责任与目标理想,实现情感意识与道德信念整合,使高校学生做到知、信、行统一,发展学生综合素养。

4.3.3 文化内容。随着高校思政教育的深入推进,“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得到有效完善,高校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再“孤军奋战”,网络媒体提供多样教育资源。就此,高校辅导员需通过网络途径学习成功教育经验,拓展网络育人工作内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文化内容,提高高校學生的文化知识水平,引导学生养成精益求精的求学态度,从而强化学生抵御不良思想及糟粕文化的能力。例如,某高校辅导员将微信公众平台为基础,利用文章及视频等方式将学科知识转化为不同形式的学习资源,将主流文化易更受学生欢迎的方式呈现,强化学生的人文素养及文化素质。

4.4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辅导员需在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引导下,创新工作机制,以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为基础,创建丰富有实效性的栏目板块,并以此为基础设计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本节以某高校为例,阐述其辅导员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的方式,为其他高校辅导员提供理论及实践参考。

4.4.1 就业板块。随着大学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增多,高校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师生关注重点。就目前的状况而言,高校对毕业生求职就业指导的忽视,是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因素之一,使得高校学生在就业时,未做好充足的准备,产生迷茫或焦虑等不良情绪。虽然部分高校开设就业指导相关课程,但这类课程大都设置于大三后期,且教育内容理论性较强,缺乏实践意义,不利于高校学生的未来职业生涯规划。

高校辅导员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需在教育平台开设创业内容板块,结合学生所在专业的特点,推送专业前景、相关就业信息、相关企业招聘信息、专业学姐或学长的职业生涯规划等内容。同时,高校辅导员可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招聘会活动,要求学生分别扮演企业HR、应聘者等角色,进行模拟情景表演,深化学生对行业及就业的认识,使学生在毕业求职时游刃有余。

4.4.2 教育板块。观察近几年的高校新闻事件可知,高校学生自杀事件频发,且自杀率呈逐年升高趋势。可见,在目前的高校中,学生的心理问题相对严重。而高校学生心理问题与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联系密切。针对该现象,高校辅导员可在思想政治教育平台设置心理健康教育栏目,组织以匿名形式发布自己面临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缓解不良心理情绪,发挥自身的心理辅导作用。同时,高校辅导员可定期邀请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调节学生的心理问题,保障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4.4.3 时政板块。为拓展学生的视野,扩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高校辅导员需在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开设时政热点板块,定期推送国内外重大事件,组织学生就新闻事件进行交流讨论。利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双向互动优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了解互联网中的不良思想与观念,使学生在信息量爆炸的时代准确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实现学生身心健康成长,避免学生在互联网的不良影响下迷失自我。

5 结语

综上所述, “互联网+”使学生思想更具包容性、独立性及变化性,对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挑战。通过本文的分析,高校辅导员需创新工作理念,构建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平台,根据学生需求选择工作内容,并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春霓.基于“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创新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9(35).

[2]吴婷.“互联网+”与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J].才智,2019(33).

[3]王鸣.互联网+时代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辅导路径创新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19(11).

[4]秦雪.网络时代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措施分析[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10).

[5]张钦尧.互联网时代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探究[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9(24).

[6]王雪婧.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效传播困境及路径探索——以高校辅导员与00后青年学生为例[J].智库时代,2019(34).

[7]许文豪,郑晓杰.高校辅导员利用互联网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研究[J].新西部,2019(18).

[8]马富春.“互联网+”助推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创新[J].文教资料,2019(14).

[9]赵子玉.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问题及对策研究[J].国际公关,2019(04).

[10]毕欣.浅析“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策略[J].艺术科技,2019(03).

[11]褚祺琪.探析互联网对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智库时代,2018(50).

猜你喜欢

辅导员互联网高校
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探究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
“有为”也应“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