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发思维?“漫”出趣味

2020-11-09鲁霞佩

中国篆刻·书画教育 2020年7期
关键词:趣味性创新

鲁霞佩

摘 要:“注重创新精神”是美术课程标准中课程基本理念之一。“体验造型活动乐趣、敢于创新与表现,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目标之一。笔者在这一学期执教的《给同学画漫画》一课中出现了学生作业雷同,缺乏趣味性,缺乏创新能力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对漫画肖像中的趣味性进行了探索,对公开课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且归纳了解决缺乏创新能力这一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创新 漫画肖像 趣味性 激发思维

引言

“注重创新精神”是美术课程标准中课程基本理念之一。“体验造型活动乐趣、敢于创新与表现,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目标之一。所以教师在课堂中激发学生思维,注重创新精神是至关重要的。笔者由此对“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才能使学生绘制出具有趣味性的漫画肖像?”这一问题展开了思考、研究与实践。

一、论趣味——漫画肖像创作,画面有趣

(一)基本特征

趣味性是漫画肖像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特征。漫画肖像是主要抓住了人物的典型特征,以极度夸张和变形的手法表现人物,使他们的特征更加突出,具有幽默感和趣味性,并且适用于多种载体的一種绘画形式。漫画肖像创作中需要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夸张变形,从而具有引人发笑的趣味性,让人物更加有亲切感和幽默感。而正是它具有这样非常直接和鲜明的幽默效果,才长期深受观众读者的喜爱。

(二)何为趣味

笔者根据漫画肖像的特点,将其趣味性特征分为四个方面,分别是视觉上的趣味、心理上的趣味、卡通感的趣味、想象替代的趣味。

1、视觉上的趣味

视觉上的趣味主要体现在抓住人物的典型特征后,将其特征夸张变形。这种大幅度的夸张,首先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然后让人产生一种奇特、怪诞又好笑的感觉。

2、心理上的趣味

心理上的趣味主要体现在绘制人物最吸引人的瞬间,让人感觉有一种亲切感和生活气息,从而产生一种趣味性。

3、卡通感的趣味

卡通感的趣味主要体现在绘制的角色头大身小、造型简单、吸引人,不仅孩子喜爱,成年人也会因其特点产生兴趣,所以漫画肖像具有卡通感也能使其拥有趣味。

4、想象替代的趣味

想象替代的趣味主要体现在将角色的五官用代表他们爱好特长的某个元素来替代。这种方法能在视觉上有一定的趣味性,再者观众将人物与特殊元素联系在一起的这一过程也是一种乐趣。这是想象替代的趣味。

(三)重要性

在漫画肖像创作中,趣味性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漫画肖像的基本特征,能够更好地吸引观众的眼球,丰富作品想要表达的情感,还能展现角色的性格,使作品具有生命力。

二、现问题——课堂作业展示,作品雷同

(一)问题总结

这学期执教了《给同学画漫画》的公开课,学生作业中存在画面基本雷同的问题,包括表情雷同、动作雷同、角度雷同和场景雷同【如图(1)】,导致作品毫无趣味,没有达到这一课“幽默的表现”的目标要求,听课老师与学生也只是匆匆看过,完全没有被吸引。这引起了笔者的思考,认为造成这一原因有三点,分别是导入局限、范画雷同、示范单一,这些都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二)导入局限

在《给同学画漫画》一课中笔者以一台“神奇”的相机导入,告诉同学们这不是普通的相机,拍出来的照片不一般,并且能很快洗出来,借此营造神秘感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邀请一位老师上台照相,拍立得马上吐出相片,但前一分钟相片里的内容还不会显示出来,学生看到的相片是空白的。这时告诉同学们洗照片还需要老师的一臂之力,老师能在半分钟之内帮助相机把刚才的内容洗出来。其实是教师亲自在黑板上的白纸上快速绘制刚才那位老师的漫画肖像,从而引出这节课的内容。

笔者反复思考之后,发现在拓宽学生思维上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在给老师拍照时,如同拍一寸照,直接正面照相,没有让那位老师摆姿势,导致笔者在绘制漫画肖像时也是正面直立的形象【如图(2)】,显得十分呆板,毫无趣味可言。这个问题出现在导入中,便会让学生在一开始就认为,漫画肖像就是正面直立的,使学生的思维一开始就受到了限制。这是在导入中存在的非常严重的问题。

(三)范画雷同

在范画的选择上,也存问题:每张范画除了人不一样,表情不同之外,其他的都十分相似。人物的角度都是正面的,动作几乎都是站立着的,如图(3)。虽然这些范画还是有很大的趣味性的,因为画漫画的是有能力的画家,他们能将夸张变形表现的非常到位,又能与真人非常相似。但是笔者没有考虑到自己的学生只是十几岁的孩子,他们只是会简单地用上夸张变形,至于要非常形象是不可能的。让他们学会表现趣味,不仅仅是在夸张变形上,更是在人物角度、动作、表情的有趣上。还有在课堂上选择的学生作品范画也是正面直立形象,缺少趣味,如图(4)。这些都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导致了作品的雷同。

(四)示范单一

在教师的示范环节中,笔者也存在同样的问题,示范的例子单一。叫一位同学上来,让学生观察人物脸上的特征,而忽略了观察模特不同角度的美感特点与其平时的性格爱好,所画的范画也是呆板的正面直立,单单只将夸张变形用在了脸上,并且是无表情的【如图(5)】。这样单一的示范使得学生创作时都与教师画的差不多,缺少趣味性和创新感。

三、探方法——课后方法思考,激发思维

(一)有效指导

为了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课的重难点,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指导。而有效的指导表现为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渗透方法或为学生作出学习方法的示范,并通过技能学习后的展示进行反馈指导。所以在上一节对《给同学画漫画》公开课的问题分析之后,笔者认为应该在课堂上的示范环节适当改善。以下是笔者改进后的教师示范环节。

叫一位同学上来,全班一起观察该同学的外貌特征,了解特征之后,叫几位他要好的朋友说一说这位同学做什么事的时候最吸引他们,并让该同学假装做这件事。然后,教师在黑板上绘制该同学做这件事时的漫画肖像【如图(6)】,而不是之前的正面直立形象。让学生明白,想要画出幽默感的同学漫画肖像,是要对人物的角度,动作有选择的,是要对同学带有感情的,使人产生心理上的趣味,而不是简单的夸张变形。以此启发学生,拓宽他们的思维,使画面不再单一,具有个性和创造力。

(二)知识迁移

知识迁移是指任何一种学习都要受到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技能、态度等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而在美术课堂中,知识迁移是指教师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通过各种实践方法指导学生将其灵活地运用到新的学习情境和生活情境中,从而促进美术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积极迁移,促进思维方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意思维。在美术课堂中最普遍的实施方法有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两种。横向迁移是指先前的学习向难度同等,形式相似的后续学习发生迁移。纵向迁移是指先前的学习与后续学习是处于不同水平的,是下位的先前学习向更高级的后续学习发生的积极的迁移。在改进后的《给同学画漫画》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中,笔者也使用了这两种迁移,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以下是改进后的两个教学片段。

1、横向迁移的应用

针对先前作业中的人物大部分面无表情,笔者这次安排了环节给学生讲解如何夸张表情。出示还没有进行夸张时的惊讶表情如【图(7)上】,然后让学生用拼摆的方式,摆一摆如何让它夸张。学生正确拼摆后的惊讶表情如【图(7)下】,眉毛与眼睛分得更开了,眼睛长得更大了,嘴巴长得也更大了。然后得出结论,表情要夸张,第一步需要挪动五官的位置,使本身分得开的夸张后分得更开,本身紧凑的夸张后凑得更紧,然后再放大或缩小五官。学会这一个表情的夸张之后,让学生小组合作拼摆其他表情,学会同等难度的表情夸张,这是笔者在这课中横向迁移方法的应用。

2、纵向迁移的应用

学会了表情的夸张,这样的方法也可以应用在漫画肖像人物的动作中,这一点因为时间关系不能详细展开,可以让学生在实践时自由发挥。

(三)举一反三

举一反三在美术教学中是指从一种技法或者一种思路出发,让学生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通过不同的途径、方法,从更多的视角去探索,产生多个设想,发现更多的技法思路,创作出更具个性和创意的作品,达到闻一知十、触类旁通。所以教师是举一,打开学生的思路,学生是反三,创造出更有活力的作品。在改进后的《给同学画漫画》一课中,笔者应用举一反三方法的教学环节如下。

在导入中笔者做了改进,导入时快速绘制现场教师的漫画肖像这一环节已经是在引导学生如何选择同学的角度与动作了。改过后不直接拍照,而是先仔细观察一下那位老师,挑

选自己认为最美丽的角度,再询问他平常最喜欢做什么,并假装在做这件事,再拍摄,然后再绘制漫画肖像。在导入中让学生在潜意识中明白,漫画肖像不一定是正面的,可以根据人物的性格爱好,挑选角度,激发他们的思维,让学生更好地反三。

还有在给学生欣赏的范画上也做了改进,适当舍去了先前雷同的漫画肖像,而找了有角度,动作变化的形式多样的范画,激发学生思维,如图(8)。

(四)小组讨论

当代教育注重“把课堂还给学生”“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美术课也是如此,課堂中最常体现的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形式,便是小组讨论。其目的是鼓励学生自由讨论,大胆思考,激活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补充,收集必要的新知识,并启发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联想,从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而在改进《给同学画漫画》一课后,笔者也安排了小组讨论环节,具体如下。

学生挑选好自己所要画的同学后,小组讨论:你认为该同学哪个瞬间更吸引你?与同学分享一下,你也可以离开位置找到你挑选的同学,仔细再看一看他,寻找灵感。与同学讨论后,他人的想法与自己的想法融合,可以创造出更丰富的作品。

四、展成果——作业再次展评,呈现趣味

(一)视觉上的趣味

当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之后,学生作业有了很大的改进,已经不再是之前雷同的呆板形象了。学生在人物的动作和表情上都进行了夸张,使画面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吸引人的眼球,具有了视觉上的趣味,如图(9)。

(二)心理上的趣味

重新改进教学之后,学生作业的画面更加丰富了。具体是:人物的动作角度多样,并且选取的都是角色最拿手的事,或者是最喜欢做的事和作者觉得同学最美丽,吸引人的瞬间。比如下面四幅作品,如图(10),有在拿着铅笔冥想的;有扔垒球的;有对着天空唱歌的;有踢足球的;有看书的……给人一种非常亲切又好玩的感觉。因为是作者最喜欢的一个同学最美好的瞬间,作者将这种喜爱都融入在了生动的画面中,而这种情感也深深地传递了观众,使其成为一幅又生命力的作品,使人在心理上产生趣味。

(三)想象替代趣味

在教学过程中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漫画肖像不只是能画真实的五官和四肢,而是可以根据同学的性格和爱好,将五官和四肢有选择地用生活物品去替代,使作品更加丰富具有趣味性。部分同学便用了这种方法,虽然还没有熟练,但充满了童趣,展现了个性,如图(11)。

五、结论

激发学生思维,学生能绘制出有创意、有趣味的作品,在美术课中是至关重要的。而经过探索在课堂中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方法有四种,分别是有效指导、知识迁移、举一反三还有小组讨论。在《给同学画漫画》一课中,“用漫画的形式,用上夸张变形的方法,将同学进行幽默的表现,使画面具有幽默感和趣味性”这一要求是其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而要使画面具有趣味性,便需要用上这四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

参考文献:

[1] 薛宾.《论肖像漫画创作》[J].2011.

[2] 黄士力.《美术教学36策》[M].2012.

(余姚市丈亭镇三江小学浙江宁波)

猜你喜欢

趣味性创新
“揪”出音乐教学的趣味性
提高化学实验教学趣味性的实践探索
美剧翻译中的“神翻译”:准确性和趣味性的平衡
把握民生新闻趣味性的几点思考
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趣味性
浅析趣味性空间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