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我解读新课程下的美术教材

2020-11-09陈一绘

中国篆刻·书画教育 2020年7期
关键词:美版美术教材

陈一绘

对于美术教师来说,教材是最亲密的朋友,但是,我们究竟了解多少呢?我们怎样能更好的利用它呢?它带给我们了哪些信息?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有必要去了解一下这位好朋友的主要特点:

1、减少了铅笔画、水彩等写实性较高的内容,降低了美术作业的写实性要求,更符合现代美术教育的教育观,即美术教育的目的主要不在于让学生学会专业性较强的写实绘画的技能,而是为了发展学生的美术综合能力。

2、增加了三大构成,设计、工艺、版画、雕塑等设计性、制作性较强的内容,更适合中小学生的知识结构、年龄特点,也更加符合学生的兴趣、能力等美术心理特点,体现出“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学生观。

3、增加了美术欣赏和美术常识等现代美术学、审美知识性的内容;吸收了美术领域的各种理论成果和优秀作品,反映出现代美术观。

4、加强了有时代感、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各种设计、现代建筑、环境艺术等,反映了国内各地社会发展的新气象,也能反映出世界各国科技、文化和艺术等领域的最新面貌,具有鲜明的时代感。

5、新教材不仅集中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近现代艺术作品,也反映了全人类文化的伟大成就,包括东方和西方、原始到现代、实用和观赏、大师到儿童的各种艺术品,呈现出艺术风格的多元化。初露“多元文化”、“全球意识”的端倪。

在了解了教材的特点之后,笔者根据自己做过的,看到的,感受到的,谈谈对新教材的理解之——如何立足教材,精心处理的过程中寻求突破。

1、处理教材中的第一點体会——在简单中寻找快乐

我们现在使用浙美版的教材中,低段的某些教学内容其实非常简单,面对简单的内容我们是否一定要挖掘其中的深度呢?笔者觉得不然,大家完全可以利用低段孩子喜欢“游戏”的这一特点,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上好内容简单而形式活跃的美术课。

首先要清醒地意识到教材中暗示的游戏性。游戏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上还具有无意性和情境性特点,所以尤其是低年级的美术课还应该体现一定的游戏性的特点,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依据小学生的这一特点我们再来分析《闪光的星星》:

我们可以在“画画、做做、想想、玩玩”的教学形式中,既体现游戏性的特点,又让孩子们在简单的课程中,深深地体味源自美术课的乐趣,这种乐趣是其他课所不能替代的!

因此整个教学过程都能设计轻松的“游戏”串联:

游戏1:教师玩玩自制玩具——“闪光的星星”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探究的欲望;

游戏2:学生玩,发现做出有趣的玩具——“闪光的星星”的秘密:两面都有图案,且根据位置不同,旋转出来的效果而不同;

游戏3:猜猜看:星星以外还可以画出哪些内容,让我们的玩具内容更丰富。

游戏4:和同桌交换着玩玩自己制作的玩具,评一评谁的玩具玩着更顺手,谁的玩具内容设计的更新颖。

低段的教材中每册都有简单而有趣的内容比如:浙美版第一册中《花式点心》、《甜甜的棒棒糖》 ,浙美版第五册中《山外有山》、《自制棋子》等。单从这些题目上,我们已经感受到浓浓的游戏乐趣,更别说在课堂练习过程中,学生将游戏与制作无意识的结合起来,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2、处理教材中“变复杂为简单”

这里的复杂不仅指教学内容的复杂,也可以指材料准备的、实际操作的复杂。

以浙美版二年级教材中《盘盘转转》这课为例,这一课要准备的材料很多,不单单是在纸张的材质上需要选择,而且制作中要搓、要粘、要贴,操作起来比较麻烦笔者仔细地研究教材之后,灵光乍现,想到“其实用彩泥搓出线条进行创作也不错”,于是,就在原有的教学目标上进行了修改。

(修改前)教学目标:

1、了解自然界中的螺旋线,体验它们的独特美感。

2、通过盘盘转转学习螺旋线造型,尝试用线材组合的创作。

3、激发学生 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动手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

(修改后)教学目标:

1、以名画为窗口,了解名画与自然界中的螺旋线,体验它们独特的美感。

2、通过盘盘转转的造型形式学习螺旋线造型,尝试用彩泥搓出线条组合的创作。

在完成了从烦到简的修改之后,学生只用了一课时就创作出了很多令人惊喜的作品。

3、处理教材——同一内容在不同年段的不同设计呈现出不同的效果

低年级小学生的想象具有明显的无意性、再造性、幻想性。并且对绘画报有一种积极、主动的热情,甚至是一种依恋的感情,因此,当《有趣的脸》面对二年级的学生时,就采用绘画的表现形式。

这课内容,笔者分三课时展开具体教学:

1、《有趣的脸》第1课时:重点是引导学生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脸部五官和发型;

2、《有趣的脸——神奇的想象》第2课时:引导学生运用相似性联想表现五官;

3、浙美版第三册第18课《自己做帽子》。如果将帽子和脸结合起来会是怎样的效果呢?因此,笔者改编了题目,变为《心情帽》。

教学目标(设计):

(1)欣赏生活中不同季节、不同用途的各类帽子,并了解它们的基本结构。

(2)以生活中的帽子为原型,对它的外形与结构进行夸张和变形,并选择帽子的某一部位,巧妙的添加人类的表情,让无声的帽子拥有心情。

(3)在表现“心情帽子”的过程中,让孩子们的情绪自然地流露于画面。

我们从上面的一些作品可以看到,在二年级(低中年级)学生的美术作品中,充满了天真的幻想、纯朴的造型、绚丽的色彩、大胆的表现力,也有种种荒诞现象。如果能在良好的美术教育的影响之下,某些特点将逐渐减少而变得成熟起来。但是到了高年级,也会有部份学生的美术作业变得拘谨、呆板,出现因“画不像”而产生的焦虑情绪,于是会逐渐出现“青少年危机”的现象。

罗恩菲尔德认为,儿童到12岁以后会分化为视觉型和触觉型。所谓视觉型是观察者,能以比较理性、客观的态度去观察和再现物象,作品较写实。而触觉型则比较主观,多注重于表现由事物所引发的自我情感,对于画面形象的主次、大小、比例、色彩等关系全取决于个人的兴趣。心理学也认为这一阶段是少年兴趣的分化期,也是美术教育的危机阶段。对于绘画能力不足的学生来说,“这一阶段标志着他们的美术发展的结束。因此当我们要求成人画画时,经常会发现他们的画是非常典型的12岁儿童画。”

所以笔者在五年级里,做了一个小小的尝试,不同的班级尝试不同的表现:

五(3)班:瓦楞纸立体造型

(1)造型游戏:怎样使平面的纸变成立体的造型;(基础的立体造型)

(2)利用彩泥的可塑性进行五官的造型

(引导学生观察五官的大形和细节,建议夸张的表现);

(3)观察自己所带的各种材料,根据五官的特点选择相应的材料综合运用于创作之中。

五(1)、五(2)班:现成品+彩泥的立体造型

(1)观察自己所带的现成品的形和色,结合人脸的特点构思各部的创意;

(2)利用彩泥的可塑性进行五官的造型;(引导学生观察五官的大形和细节,建议夸张的表现);

(3)观察自己所带的各种材料,根据五官的特点选择相应的材料综合运用于创作之中。

人类进入20世纪以来,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新兴学科不断涌现,出现了“知识爆炸”的现象。“一方面,科学情报大量涌现,现代知识日益分化与综合,具有重大价值的科学技术与艺术日益丰富。另一方面,学校的教学过程受着教科书的限制,受着时间的限制,不能随意延长……这种脱节的现象,目前显得日益尖锐了。

我们的教学内容都集中体现在教科书中,由于教科书要照顾到一般学校的教学条件,教科书的编排和编写也受到书面形式等因素的限制,未必适合于具体学校的教学实际,所以可以经过老师的选择、组织、再加工,才能符合本校的教学条件或学生实际

4、处理教材中——教学内容的添加与删减

教材中有些教学内容如果意义不大、且不符合学校实际就删减,而有些内容更利于学生的表现则可以进行适时地添加。而在小学阶段,学生的作业表现形式为绘画性。在整个儿童绘画发展阶段,小学生的写生画、想象画最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而由于小学生的设计、制作和理论发展不足,绘画性课业应占主导地位。分析浙美版教材现状:工艺类课程所占比重较突出。在这样的情况下,解决方法可采用,教师可以根据各校实际或学生的年龄特点适时地补充绘画类的教学内容。

实践生活中的小窍门:

1、根据季节变化进行补充;

春天——《小燕子之旅》 夏天——《卖冰棍》

秋天——《秋天的画》   冬天——《我的小手套》

2、根據节日变化进行补充

教师节——《鲜花送老师》 春节——《欢欢喜喜过大年》

圣诞节——《快乐圣诞节》等

3、根据校园的活动进行补充

读书活动——《我的墙我做主》 《童话寻梦》

案例:《快乐圣诞节》,两课时。

《快乐圣诞节》第一课时,画出圣诞礼物装扮教室。

《快乐圣诞节》第二课时,设计圣诞贺卡片送出祝福

5、教材处理——一分为二,收获更多

笔者也经常听到一些老师感叹:课本上的内容不够一学期上!找到的应对策略是:挖掘教材内容的深度,一分为二,让学生充分理解和表现该内容,从而收获更多。

例1、浙美版二年级教材中的《卷纸动物》,我将它分两课时进行

第1课时:利用指材进行“圆锥体”、“圆柱体”等基本形体的造型练习,并能利用这些形体进行“卷纸动物”的创作。

属于一堂基础课造型课,视觉上的最初直观感受。

第2课时《卷纸动物——奇妙的组合》,通过典型作品的分析,以点带面引导学生进行基本形体组合,创作出更生动的作品。

后者属于一堂提高课,将各种卷纸部分有机的排列组合,也或者将动物的其他部分运用适当的卷纸部分。

例2、《对印版画》

使用压、按、涂等方式做成一张简单的作品。但因为它是对称图形的画面,在制作过程中,我又给学生找了两个关键词,由此,课堂内容发生了改变。

第1课时:关键词——一个变两

第2课时:关键词——半个变一

6、处理教材——细节带来的温暖

接下来是笔者在外出培训、教学中的一种很深的体会——细节带来的温暖!

就自己最近听到的吴言老师《杯子的设计》中的几个细节,和大家一起去体会细节对于美术课堂的重要性。

课堂重现:这节课的创作是用陶泥为主材进行杯子设计,教学中有这么一个环节,吴言老师拿出了一团陶泥,邀请一个学生走上讲台以最快的速度作出一只杯子。学生很能干,她把泥土搓成球状,然后再在上面撮一个小洞,并以此为中心慢慢捏出空间,这样来自于学生的演示很直观,而且也快速的让学生了解到了杯子设计最为基础,也是所有学生都可进行表现得第一步。我以为吴言老师会说:这位同学很棒,她已经能快速地做出一只杯子,同学们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尝试。但在当时的课堂上,吴老师却是轻轻地接过了学生手中的杯子,用柔和的声音说:“杯子是直接与我们的嘴巴接触的,所以这一部分我们要做的光滑一点,我们可以沾点水将杯口打磨光滑。”说着,她很自然地腾出一只手沾点水在杯口轻轻的打磨。原本有点粗糙的杯口在她的用心的触摸之下变得光滑。

当时的笔者忍不住开了个小差,心想:如果我是用学生做的杯子喝水,只是解决了口渴的状况;但是再接过吴老师触摸过的杯子喝水,那么不仅是在喝水,我的嘴唇也享受到了一种光滑而贴心的关怀,这个突然间从脑子里滑过的想法让我在接下来听课的过程中都觉得异常舒服,相信,这就是被细节温暖后的反应。

因此在后来的泥塑课和手工制作课中,笔者非常注意告诉学生们,要从我们切身生活感受中出来,来细细考虑工艺品的细节之处。

以上几点是笔者通过观察各年级美术教材和自己教学中的一些感受。教材不单单是我们的好朋友,也会是我们最可靠的导师。只有做个有心人,善于观察学生带给我们的一些信息,细细研读教材,结合教材带来的隐性知识。这样,除了教学方式得到改进之外,我们还能找到更多的学生喜欢的制作方式。除此之外,从教材中发现利用平面设计中的分割与构成、立体构成等知识,改变传统的投影仪作品展示形式,让学生的作品因创造性的展示呈现出别样的风景,也让学生更喜欢新课程改革之后的美术课,也使我们的美术课呈现多种展现形式,更加的游戏化、多元化和渗透化!

(湖州市德清县上柏小学 浙江湖州)

猜你喜欢

美版美术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得心应手”策略下的儿童水墨画教学实践——以浙美版五年级下册《映日荷花别样红》一课为例
人美版小学美术第9册《第13课 拼贴画》教学设计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小动画,大学问——浙美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会动的“画”》教学实践与研究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