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色小镇培育背景下县域发展水平评估

2020-11-09刘璇张苗李燕妮贾继鸣王杰

湖北农业科学 2020年16期
关键词:特色小镇乡村振兴战略新型城镇化

刘璇 张苗 李燕妮 贾继鸣 王杰

摘要:作为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特色小镇培育必须基于所在县域的发展水平及资源禀赋。从经济发展、社会服务、生态环境3个维度构建县域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系统聚类分析法对山东省21个国家级特色小镇所在县(市、区)发展水平进行定量测度及客观分类。结果表明,21个县(市、区)在发展中主要存在东部地区、中部沂蒙地区和内陆边远地区发展不均衡以及经济发展、社会服务、生态环境三大领域发展不均衡的双重失衡问题。为促进县域协调发展、完善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应科学规划县域竞争力布局,针对性优化特色小镇资源配置;深入挖掘产业特色,凝聚特色小镇核心竞争力;在理念和技术创新推动下,强化特色小镇的创新载体地位。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战略;特色小镇;县域发展水平评估;山东省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20) 16-0211-06

D0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0.16.048

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特色小镇作为基于县域经济发展而来的创新经济模式,成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及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一方面,县域经济是一种极具地域特色的区域经济,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1],其发展程度是决定特色小镇培育水平的重要因素。在特色小镇培育背景下,县域应因地制宜,通过极化效应对周边村寨的资源要素进行吸纳和聚集,倒逼特色小镇增长极显现,形成多个中心极点支撑的空间结构[2]。同时,还需注意各乡镇之间优势产业互补、区域分工明确的发展定位,避免出现产业发展同质化的现象[3],助推各县域产业错位发展。另一方面,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双轮驱动[4],而特色小镇建设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以及城乡一体化的重要途径。特色小镇的培育可以带动农民就地就近城镇化,扩大有效投资,促进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完善城乡建设模式,夯实城镇化发展基础[5],最终形成产城互动、信息融合、工农协调、城乡一体的县域经济发展新机制[6]。

综上,学者对特色小镇培育与县域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性评价,但县域发展水平评估尚未被充分讨论。据此,本研究构建县域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系统聚类分析法对山东省21个国家级特色小镇所在县(市、区)的发展水平进行量化分析与客观分类,明确发展水平及均衡情况,借此从县域角度提出完善特色小镇培育的对策建议,以期为特色小镇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信息支持。

1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目前,关于县域的评价标准尚未有统一、公认的体系。坚持科学、全面、可行的原则,本研究以可持续发展内涵为指导(图1),选取经济发展、社会服务、生态环境3个一级指标,综合测度县域发展水平,由此科学把握特色小镇的培育基础。为使一级指标的概念更加明确、外延更加清晰,本研究结合现有研究成果及数据的可得性,选取显示性与解释性、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38个三级指标,构建县域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反映地域发展现状、发展潜力及发展趋势,具体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2实证分析

2.1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2018年1月,《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获批,在创新城乡融合发展机制中提出“建设一批以产业为依托的特色小镇,引导农业人口就地就近转移”。截至2018年年底,山东省共有22个国家级特色小镇,分别是李哥庄镇、昆仑镇、刘家沟镇、羊口镇、西张庄镇、崮山镇、探沂镇、陈集镇、吕艺镇、张营镇、玲珑镇、尼山镇、满庄镇、玉皇庙镇、南村鎮、尚堂镇、起凤镇、巨峰镇、虎山镇、雪野镇、岱崮镇以及西岗镇。由于2019年1月9日莱芜市撤市划区并入济南市,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与连续性,雪野镇所在的莱芜市莱城区未列入本研究样本范围。

本研究以2016年为特色小镇培育起始年来探究县域发展水平。统计数据来源于2017年《山东统计年鉴》、各县(市、区)《统计年鉴》、各县(市、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各县(市、区)《政府工作报告》。

2.2县域发展水平定量测度与分析

根据本研究构建的县域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收集、处理各县(市、区)发展水平评价指标的相关数据,利用熵值法计算各评价指标权重。熵值法是一种客观赋权法,能根据各评价指标观测值提供的信息量来确定评价指标权重,避免主观性干扰。因此,使用熵值法进行赋值是科学和准确的,具体评价指标权重见表2。

由表2可知,利用熵值法衡量山东省县域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其中社会服务占52%,比重最大,经济发展以30%次之,生态环境比重最小,打破了以往过分追求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发展理念,将社会服务提高到协调发展的重要地位。作为促进乡村振兴和区域转型升级的新型发展模式,特色小镇在培育过程中重视社会服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求,必须充分尊重当地民众的意愿,关心民众福祉、造福民众。同时,还要重视生态环境问题,遵循自然规律,让田园焕发新面貌,打造小而美的特色小镇。在明确评价指标体系权重分配的基础上,利用熵值法计算山东省21个国家级特色小镇所在县(市、区)发展情况(表3)。

由表3可知,由于历史及现存自然、人文等方面差异,山东省特色小镇所在县(市、区)发展不均衡。一方面是东中西部地区发展不均衡。在经济基础好、资源要素集中等优势下,东部地区的特色小镇所在县(市、区)发展水平较高。其中,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由于独特的产业选择与功能定位、特殊的优惠政策与扶持措施稳居综合排名首位;寿光市以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为契机,集中开展环境整治、招商融资、经贸合作等工作,助力“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综合排名位居第二;胶州市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实体经济活力焕发、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生态治理深化提升,在21个县(市、区)中综合排名位居第三。东部地区县(市、区)经济实力的强劲发展为特色小镇培育夯实了基础,但内陆边远地区如德州市、聊城市、菏泽市以及中部沂蒙地区如临沂市等,长期以来是政策低洼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与青岛市、烟台市、威海市等省内相对发达地市差距较大,实现东西联动发展的战略理念路长且艰。另一方面是领域发展不均衡。各个县(市、区)在经济发展、社会服务、生态环境三大领域发展不均衡。然而,由于21个县(市、区)得分差距不明显,难以简单判断归属梯队,因而需要进一步探究。

2.3县域发展水平客观分类与评价

为深入剖析21个县(市、区)发展水平及不同领域发展情况,本研究根据各县(市、区)的综合得分以及一级指标得分情况,进一步使用系统聚类分析法来进行分类处理,得到21个国家级特色小镇所在县(市、区)聚类谱系(图2)。系统聚类分析法能定量考虑对象多因素的联系和主导作用,客观反映21个国家级特色小镇所在县(市、区)的内在必然联系,避免人为分类的主观性和随意性。

由图2可知,根据聚类谱系可将21个县(市、区)的发展水平划分为3个梯度。第一梯度是综合发展水平较高的市、区,包括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寿光市、胶州市、荣成市、淄川区以及蓬莱市。从经济发展来看,该梯度地区均为沿海市、区或工业强区,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工业化和城镇化起步较早,科研产出效率和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势头良好,该梯度地区所在地级市为山东省经济的领跑者,经济后备力量充足;从社会服务来看,6个地区的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居于前列,说明该梯度地区深入践行共享理念,注重把握社会公平和效率的合理张力。但是,该梯度地区的自身发展协调程度仍有待加强,经济总量快速扩大,导致生态环境污染、以传统工业驱动经济发展速度滞缓等问题亟待解决。

第二梯度是综合发展水平位于中等的县(市、区),根据自身区域特点该梯度地区又可分为3类。第一类是新泰市,作为建设现代化大城市试点县,综合发展实力强劲,但产业结构偏重、资源环境约束强化等问题凸显,制约经济总量的扩大和质量的提升,导致经济发展处于弱势地位;第二类是桓台县、招远市、平度市和岚山区,该类地区所在的地级市实力较强,但离市中心距离较远且综合竞争力不突出,极化效应导致资源向市内比其条件好的地区倾斜,抑制了该类地区的经济活力;第三类包括岱岳区、费县、蒙阴县、滕州市、博兴县和曲阜市,该类地区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优势较为突出,但旅游业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带动作用较弱,景区吸附能力和旅游效益有待进一步提筒。

第三梯度是综合发展水平较弱的县,包括商河县、庆云县、郓城县和东阿县。由表3可知,这4个县在经济发展、社会服务、生态环境方面均相对落后。一方面,由于该梯度地区深居内陆,思想解放程度不够,改革创新意识不强,未能及时通过现代化技术和市场手段来发展经济,生产业态以农业为主,未形成农副产品生产、加工的整体产业链,难以满足农民扩大就业、增加收入的需求;另一方面,該梯度地区对政策资源、高端人才的吸引力较小,生产要素供给受到制约,难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3小结与建议

3.1小结

特色小镇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同时,伴随着诸多不均衡、不充分矛盾的释放,主要表现在:第一,东中西部地区发展不均衡。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寿光市、胶州市等地区优势显著、投资效益高,发展水平较高;新泰市、桓台县、招远市等地区资源分配不均、缺乏经济增长极,发展水平中等;商河县、庆云县、郓城县和东阿县等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开放力度小,发展水平较低。第二,领域发展不均衡。经济增长新动能有待激发、过度侧重经济投资而缺乏对社会服务的关注、牺牲生态环境来发展经济等问题仍然存在。

3.2对策建议

第一,科学规划县域竞争力布局,针对性优化特色小镇资源配置。作为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直接领导机关,县域要加强顶层设计,宏观把控特色小镇发展全貌。在经济发展方面,盘活资本存量,拓宽投融资渠道,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释放经济增长活力;在社会服务方面,妥善解决农民就近就业问题,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局居民幸福感和获得感;在生态环境方面,在特色小镇培育全过程中强化绿色思维,坚持发展与环保同步、生产与治污并举,努力达到经济强、百姓富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第二,深入挖掘产业特色,凝聚特色小镇核心竞争力。县域要深入分析现有的自然、人文等先天优势,将其植入产业转型升级的全过程,推进产业链垂直整合、横向集聚,以自身产业和文化特色作为创新增长极,驱动特色小镇的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避免不同县域之间无序竞争,实现各特色小镇的错位发展。

第三,在理念和技术创新推动下,强化特色小镇的创新载体地位。在培育特色小镇的过程中,县域要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双重创新。一方面,要注重建立活而新的体制机制,创新发展理念和模式,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推进特色小镇培育;另一方面,要将创新理念落实到特色小镇培育的各个环节,着力突破资源环境的制约,促使生产技术不断优化,形成一流的特色产品和服务。

参考文献:

[1]凌飞鸿.关于全域旅游助推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7(8) :84-85.

[2]朱宝莉,刘晓鹰.全域旅游视域下民族特色小镇发展策略研究[J ].农业经济,2019(3):15-17.

[3]宋利利,周凯,曹娓,等.新乡市特色小镇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9,39(1):30-34.

[4]彭建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N/OL].河北日报,http://m.hebnews.cn/hel)ei/2019-02/01/content_7344140.htm, 2019-02-01.

[5]方应波,易文芳,黄炜迦.产业升级视角下广东省特色小镇发展路径研究[J].经济论坛,2019( 1): 73-77.

[6]张国强,王洪冉,张浩.河北省县城建设扩容提质路径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2): 50-51.

[7]成丹.新常态下县域经济发展量化评价及协调度分析——以辽宁为例[J].经济研究参考,2017(29): 106-112.

[8]陆传豪,刘刚才,代富强,等.甘孜州农牧区县域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与特征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8,39(11):84-93.

[9]高延芳.云南县域经济发展评价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基于SEM模型[J].商业经济研究,2017(10) :209-211.

[10] 熊春林,彭杰,张娟,等.湖南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县域发展成果评价研究[J].生态经济,2017,33(5): 106-112.

[11] 姚云霞,管卫华,王馨,等.基于物元模型的江苏省县域综合发展水平评价与区域差异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40(1):104-111,119.

[12] 陈文博,余国新,朱美玲.基于地理学视角的县域综合竞争力评价——以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县域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5,36(6):104-111.

[13] 孔雷,刘文国,张良,等.县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以普洱市为例[J].林业经济,2016,38(3):30-33.

[14] 王际科,杨正丽,杜小军.基于循环修正模式的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模型[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5,45(20):26-34.

[15] 唐石.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研究和提升对策——以江苏省为例[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4(4):26-32.

[16]吴一洲,陈前虎,郑晓虹.特色小镇发展水平指标体系与评估方法[J].规划师,2016,32(7): 123-127.

[17] 贺建军,张维维.我国县域城市品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际测度——以浙江省慈溪市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4(2) :9-14.

[18] 辛岭,王济民.我国县域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基于全国1980个县的实证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4,35(6):673-678.

[19] 时雨晴,钟林生,陈田.中同陆地边境县域旅游竞争力评价[J].资源科学,2014,36(6): 1133-1141.

[20] 钟华,孙保平.河北省张家口地区县域协调发展评价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4,22(3):363-367.

[21] 杜挺,谢贤健,梁海艳,等.基于AHP法的宜宾市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5(3):499-503.

[22] 周隽,王志强,沈月琴,等.浙江山区县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评价[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4,31 (6): 965-973.

[23] 李晓园,陈武.我同县域经济包容性增长评价及启示——基于苏赣陕三省的数据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14,34(9):44-50.

[24] 崔慧广.县域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分析框架、评价指标与测算方法[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34(31): 18-22.

[25] 丛新萍.安徽省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研究[D].安徽蚌埠:安徽财经大学,2012.

[26] 辛金国,刘奇,沙培锋.浙江省特色小鎮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8(10) :9-12,37.

[27] 乌力雅苏,严良,张龙.资源型县域绿色矿业评价研究——以河南嵩县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5,35(4):238-243.

收稿日期:2019-08-26

基金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201810445138);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18YJCZH241);山东省H然科学基金(ZR2019BG002)

作者简介:刘璇(1998-),女,山东青岛人,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为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电话)15064128072(电子信箱)liuxuan0313@163.com;通信作者,张苗( 1989-),女,山东莱芜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土地经济利用与管理方面研究,(电话)18396881562(电子信箱)zhangmiao45@ 126.com。

猜你喜欢

特色小镇乡村振兴战略新型城镇化
“党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层治理创新
浅谈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和思考
发展“特色小镇”,核心在哪
与特色小镇文化共建: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新途径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